梔子
2015年9月17日傍晚,接到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張峰的電話,希望我次日能夠趕到河南鄭州觀看交響清唱劇《抗倭英雄戚繼光》。這個消息對我而言有些突然,因為之前并沒有聽到過這部創作的任何消息,況且,一個理工大學音樂學院的原創,其藝術水準,舞臺呈現的品質到底會怎樣?聽出我的猶豫,張峰懇切地強調:“他們做這個戲很不容易,這幾天聽了之后感覺還是不錯的!”于是,我決定飛一趟,不僅因為張峰對這個戲的評價,最重要的是我頃刻感悟到的這個學院致力于音樂藝術事業的艱辛和不易。
激情飽滿的呈現
河南藝術中心坐落在鄭州市鄭東新區CBD核心區,夜晚的藝術中心格外璀璨輝明。9月18日,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曾經的民族仇恨,對和平的呼喚與向往,都會在這一天,在中國很多地方以各種舞臺藝術形式展現。這也是交響清唱劇《抗倭英雄戚繼光》選定這個日子首演的原因,
拿到節目冊,瀏覽了主創和演職人員:作曲駱季超,作詞王培元;總導演是我國著名音樂評論家、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特聘教授居其宏,指揮為南京愛樂樂團的首席指揮眉蘊。演員方面,主演戚繼光的是著名歌劇藝術家張峰,飾演戚繼光之子戚印的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李新現,其他演員全部是音樂學院的教師和李新現的歷屆學生。擔任伴奏的為河南交響樂團,合唱團由音樂學院二三年級的在校學生組成,
首演當晚如果用四個字來形容,那就是“激情飽滿”!全劇共四個樂章——第一樂章“倭寇闖進我家鄉”,第二樂章“當兵要當戚家軍”,第三樂章“戰無不勝是戚家軍”,第四樂章“萬眾歡迎戚家軍”,尾聲“軍魂頌”。整部作品的音樂激情澎湃,震撼人心,尤其是合唱曲部分始終昂揚著一種讓人振奮的斗志,充分表現出全中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倭寇的堅定決心,展示了以戚繼光為代表的千千萬萬的普通中國人奮起反抗外敵入侵和奴役的不屈精神。歌詞通俗質樸,演員情感充沛,全部由學生組成的合唱團表現尤為出色,廣獲贊譽。
主演張峰在國家大劇院演出完歌劇《參孫與達麗拉》之后,距離本劇首演僅剩4天時間。張峰違反了自己一部大戲結束之后至少休整兩周的作息規律,不顧身心的疲勞,馬不停蹄趕到河南來排練。張峰說:“一個音樂學院,搞一部原創挺不容易的,我作為職業歌劇演員,一定要多支持!也許對于我們來說這就是一出普通的戲,但是對學院而言,這就是百分之百的事業!”在排練的過程中,張峰的職業精神和藝術修養讓老師和學生們受益良多,而張峰坦言,自己也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尤其是李新現院長,不論多艱難都要走下去的精神,讓張峰感慨不已。首演當晚,張峰憑借其富有質感的渾厚嗓音和出色的藝術表現力,用聲音塑造了英雄戚繼光,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據音樂學院院長李新現介紹,本劇為清唱劇,考慮到觀眾平時鮮有接觸此類高雅音樂作品的機會,如果嚴格按照清唱劇的形式搬上舞臺,恐怕難以讓觀眾很好地理解和接納這部作品。因此,經過反復商討,最后決定適當借鑒情景音樂會的樣式,即所有演員帶妝,同時根據劇情發展設計相應的舞臺表演,并配有刀劍、戰旗等簡單的舞臺道具。
李新現飾演戚繼光的兒子戚印,雖然戲份不算很多,但唱演俱佳,每次出場總是吸引觀眾的眼球,不僅因為他明亮、清澈的音色,富有穿透力的高音,更因他對角色深刻的理解以及真摯的情感表現,其他角色如飾演倭酋的董荻、飾演戚夫人的池小青等演員,表現也都可圈可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本劇作曲駱季超,一向以創作愛國主義題材聞名。已經從福建歌舞劇院退休15年的他,寶刀不老,先后創作出《林則徐》《朱熹》《林覺民》《戚繼光》等9部愛國主義題材的作品并在全國各地上演。作為新中國培養的作曲家,駱季超覺得自己有責任用音樂藝術作品弘揚愛國主義,傳播正能量,談到這部作品,駱季超說,最初開始構思《抗倭英雄戚繼光》的時候,他曾經聯系過幾位編劇,但是這些編劇的共同點都是不問題材、不問內容,先問有多少錢!駱季超很無奈,他說,你們都沒有我名氣大,要錢都是獅子大張口,我沒有錢,我創作也不是為了錢。正一籌莫展之際,駱季超忽然想起幾年前,一位叫王培元的歌詞作者,因久慕駱季超的大名,曾將自己的歌詞創作集寄贈駱季超。于是,駱季超找到王培元的作品集,認真閱讀之后,給王培元打電話,開門見山:“這是我想做的一個題材,首先聲明沒有錢!”王培元有些猶豫:“我沒有寫過大的作品,”駱季超說:“凡事都有開始,你有才華,用心做一定做得好!”王培元當即表示:“您的信任是對我最大的肯定,能與您合作,我不要錢!”于是,兩位藝術家開始了他們心意相通的合作,
駱季超1964年從武漢音樂學院畢業后就分配到福建省歌舞團工作,豐富的舞臺經驗和幾十年與觀眾臺上臺下的交流,使他清楚什么樣的音樂才是觀眾接受和喜歡的。在《抗倭英雄戚繼光》這部清唱劇中,序曲即有《大刀進行曲》的旋律。駱季超說,其實這是一種借古喻今的安排,把人們更熟悉的抗日戰爭的元素放進音樂當中,以期引起現代人的共鳴,同時告誡人們,中國抵抗日寇不僅僅是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還有更早時期的抗倭戰爭,而今后我們仍要時刻提高警惕。戚繼光用十幾年的時間,將入侵中國沿海的倭寇都消滅了,功勞非常大,至今他的故事還在江浙沿海一帶廣為流傳,這部清唱劇的音樂情感豐富,形式多樣,民樂、戲曲、交響有機融合,力求做到可聽、可看、好唱,駱季超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這部作品經過不斷的修改打磨,能夠實現到江浙沿海城市的巡演,弘揚愛國主義的精神。
敢為人先的勇氣
河南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鄒友峰在演出結束后欣慰地說,就在兩天前,他還對首演充滿忐忑,而當帷幕落下的一刻,他的心放下了!鄒書記的感覺可能是當晚觀眾席上所有關心這部作品的人的共同感受。而對于音樂學院院長李新現來說,首演的成功,既是對學院師生這段時間辛勤付出的肯定,又讓他對學院未來的發展規劃更加成竹在胸。
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建于2007年,到今年滿打滿算也就8個年頭。離開河南大學來到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李新現當初的選擇讓很多人不理解,甚至遭到了一些親友的反對,但李新現執意而為。一開始只是音樂系,連同他這個系主任再加上所有任課教師,也就數得著的幾個人,之后音樂系不斷發展,升格為學院,并相繼建立了聲樂、器樂、舞蹈及理論系,師資力量也不斷充實。特別是近幾年,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參加和組織承辦了幾項大型音樂賽事和活動,使得學院聲名鵲起,比如第五屆海峽兩岸合唱比賽,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合唱團榮獲第一名,中央電視臺一套和三套進行了多次報道;承辦河南省音樂金鐘獎的合唱比賽,接待了來自全省近千名的合唱隊員;承辦第六屆河南省聲樂器樂大賽,接待了全省將近500名選手等等,今年12月份,學院還將承辦第三屆河南音樂金鐘獎鋼琴和聲樂比賽。這么多重大的活動,由一個成立短短數年的理工大學音樂學院來承辦,而且做得那么優秀,堪稱奇跡。也許正是有這些大型活動的經驗積累,才讓李新現有勇氣和底氣決定做一部原創音樂作品吧。
那么,決定做的時候遇到的最大困難又是什么?李新現說:“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只要有資金,我就有信心做出來并做好!”讓李新現最糾結的資金問題,最后是學校特批的,李新現表示,這么多年來,音樂學院能夠快速地,健康地成長,正是因為有學校這棵大樹的支撐,無論人、財、物,只要是學院建設需要的,學校都會盡力支持,而作為河南省頗有影響力的歌唱家和聲樂教授,李新現在歷次活動中也都依靠自己積累的人脈為學院服務。這次演出中的好幾個角色演員都是李新現的學生,只要是老師的一聲召喚,他們便會不計報酬地聚攏過來。
當然,《抗倭英雄戚繼光》畢竟是一部全新的原創作品,不是搞一個活動,也不是復排經典,沒有參照,一切都是真正的原創。
正式排練從8月1日開始,這也意味著音樂學院的師生放棄了暑假休息。學生合唱團,因為大四的已經畢業,大一的還沒進校,所以,80人的合唱團成員是二、三年級在校的所有聲樂學生。這些學生大多沒有參與過如此大型的原創作品演出,專業素質尚不過硬,但時間短,工程量大,因此從排練開始直到演出前,李新現經常守在現場,與負責合唱排練的馬安平老師一起幫助學生開嗓練聲,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學生們都非常年輕,對于作品理解不夠,只注重技巧,忽視情感,李新現就不厭其煩地一遍遍給學生示范講解,唱到動情之處,常常潸然淚下,
不僅是合唱的訓練,其他大到簽訂演出合同、聯系演出場地,小到設計服裝道具、節目單,甚至戰旗如何懸掛、懸掛的方式和位置等,李新現都親力親為。從來到音樂學院那天開始,每一場大的演出活動結束,李新現的頭上便下一層“白霜”。他說,這次排練和演出期間,他幾乎夜夜失眠,晚上躺在床上,就覺得“愁”往頭上涌,頭上的“白霜”又多了許多!他自嘲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當他得知首演時最后戰旗有點歪,李新現頗覺遺憾:“我相信,如果是我去舉那面旗,一定不會歪的!”可以說,在這部作品創排的過程中,他是演員、是舞臺監督、是聲樂指導、是行政管理、是學生老師和全體主創人員的主心骨,他辛苦著、忙碌著,累在其中,也樂在其中!
對于這次參加演出的學生們來說,李新現更是他們未來職場的領路人,他對于音樂學院的發展有一套前瞻性、科學性,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交響清唱劇《抗倭英雄戚繼光》,對于參演的學生們而言,并非一場演出那么簡單,這是一次極其難得的實踐機會,對于學生們畢業之后走上社會,走上更大的舞臺有多么重要,他們恐怕要在若干年后才能體會到,音樂藝術教學,不僅僅是書本、不僅僅是技巧,最寶貴的還是舞臺實踐,不論有多么大的困難,李新現都要為學生們搭起這個舞臺,這樣的勇氣和膽識。不是一般人具備的。所以,或許在這次演出排練中,學生們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放棄了很多休閑時光,但是他們得到的將是一生中最可寶貴的財富。
從首演當晚的演出狀態和演出效果,讓我們看到,一個音樂學院的班底,已經呈現出專業團隊的基本素質,誰又會懷疑這個音樂學院發展的前景和潛力呢。當然,不打無準備的仗,這是李新現的原則,也是他完美主義的一種體現。在作品創排之初,音樂學院就組織召開過一次作品研討會,邀請省內外各方專家對于劇目、作曲、文本、舞臺表現進行探討。此輪演出結束,又再次召開專家研討會,以期對這部作品進一步修改和完善,爭取讓這部作品成為經典,常演不衰。
李新現坦言:“自己能夠想做事、做成事,離不開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離不開學院領導和全體老師的精誠合作,更離不開各位參排導演的辛勤工作和精心籌劃,沒有大家的全力支持和配合,單憑個人之力,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做好,那是不可能的?!?/p>
據我所知,目前國內非藝術綜合類大學大多設立有音樂學院,而像河南理工大學音樂學院這樣,不僅承辦大型活動和比賽,而且舉全院之力創排原創音樂作品的,全國恐怕沒有第二家了。李新現說:“做這件事情,超出我的想象,不少地方也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但是因為有學校的支持,有學院的支持,我敢應下來,我敢做出來,盡管作品的第一次亮相還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是我相信,邁出了第一步,以后會越來越好!”這樣的話,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