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金金 方小林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經濟管理系,廣東 廣州 510900)
風險投資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
龔金金方小林
(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經濟管理系,廣東廣州510900)
摘要:本文利用2006——2013年全國24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通過引入SLM空間計量模型,從創新2-stage維度著手,分析風險投資對其周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空間溢出效應。實證結果顯示,風險投資在技術開發階段對其周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具有顯著的正向溢出效應,但某地區所擁有的專利申請數量對其鄰近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卻具有顯著的負向溢出效應。文章的最后,針對實證結果,提出一些提升區域間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風險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空間溢出效應
1.引言
風險投資空間溢出效應是指某地區所獲得的風險投資額對其周邊地區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說明在某地區所接受的風險投資額中有多少可以轉移至其鄰近區域。關于風險投資的空間溢出效應,學術界的研究文獻并不多,以國內為例,張海洋(2005)通過研究R&D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的關系,發現企業間R&D的投入對我國省際之間的經濟效應存在溢出效應,朱鐘棣(2009)和蔣忠永(2012)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風險投資對臨近區域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否一定會帶來擴散效應?如果具備這種溢出效應,相鄰地區之間的高新技術產業是否可以采取合作的方式來謀求共贏?基于上述疑問,本文的研究應運而生。
2.空間計量的實證模型
2.1 變量選擇
本文主要研究風險投資對其臨近區域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空間溢出效應,因此解釋變量主要是風險投資。本文將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分為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2個階段,在技術開發階段,常見的衡量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指標主要有專利申請數量及全要素生產率,由于本文采用空間計量模型,需要引入權重矩陣,因此在這一階段,被解釋變量選擇專利申請數量更適合。而在成果轉化階段,本文選擇新產品銷售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
此外,現有研究成果表明,除卻風險投資這一因素,還有很多其它因素能夠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其中作用最明顯的為R&D投入。除此之外,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因素還有技術改造費用的投入、新產品開發費用的投入、企業規模的大小、企業所處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具體變量見表2.1、表2.2所示:

表2.1 技術開發階段的指標選取

表2.2 成果轉化階段的指標選取
2.2 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的樣本數據為全國24個省市2006——2013年的數據,主要解釋變量風險投資額的數據來源于《中國風險投資統計年鑒》,人均GDP、等學校在校學生數、企業平均固定資產原值的數據則來自于中經網,剩下變量的數據均來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2.3 實證模型
根據空間計量經濟學可知,空間計量模型目前主要有SLM和SEM兩種模型:
(1)空間滯后模型(SLM):主要考量解釋變量對其周邊地區的行為的作用,具體數學表達式為:
yit=λWxit+∑βx+μit
(2)空間誤差模型(SEM):空間誤差模型主要研究擾動向量的影響,其數學表達式為:
yit=∑βx+εit
εit=λwεit+μit
本文主要研究風險投資額對其鄰近區域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的擴散效應,注重的是解釋變量對系統內的因子作用,因此SLM模型更適合。
而對于SLM模型,關鍵是需要確定空間權值矩陣W的值,空間權值矩陣的選取有多種標準,本文賦非相鄰區域的權值為零,鄰近區域所賦的權值則根據鄰近區域的距離及鄰近區域城市的發達程度而定。

關于省級之間的距離的選取,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及風險投資一般集中于每個省級的省會城市,因此在研究區域間風險投資的擴散效應時,選取了各相鄰省會城市之間的距離作為矩陣賦值的依據。由于本文的樣本數據為24個省會城市,因此所選擇的權值矩陣為24×24:

根據上面的矩陣,可知在技術開發階段可建立如下實證模型:


而在成果轉化階段可建立如下實證模型:


其中t表示年份,t=1,2,3,4,5,6,7
結合相關數據,通過數據分析軟件對兩方程進行分析,所得實證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2.3 風險投資對其臨近區域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影響的溢出效應
2.4 實證結果分析
(1)在技術開發階段,某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量會受到其鄰近區域風險投資額的擴散作用。某地區所獲得的風險投資額每增加1%,其周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專利申請數量將增加0.17%。這可能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專利技術研發的路徑有關。在我國,某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獲得風險投資后,將其投入到企業技術的創新中,包括新技術、新設備的購買及對外來的新技術進行消化、吸收等,由于臨近地區之間的距離較短,某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企業便可以購買臨近區域消化、吸收后開發出來的新技術。
(2)在成果轉化階段,某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被不會受到其鄰近區域的風險投資額的溢出作用,相反,某地區所擁有的專利申請數對其周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反而具有顯著的負向作用。本文認為這可能是由于風險投資的集聚效應,在成果轉化階段,技術成果已經開發出來,各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均想把技術成果轉化為市場收益,新產品開發出來后,市場上形成一定的競爭效應。
3.結論與建議
本文利用2006——2013年全國24個省市的面板數據,通過引入SLM空間計量模型,從創新兩階段著手,分析某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受其鄰近區域風險投資額的溢出效應影響。研究結果表明,某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量在技術開發階段會受到其鄰近區域風險投資額的顯著的溢出效應,但在成果轉化階段,風險投資額對其鄰近區域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并沒有顯著的溢出效應,相反,某地區在技術開發階段所擁有的專利申請數量對其鄰近地區成果轉化階段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具有明顯的負向溢出效應。對此,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采取措施,以使鄰近區域間的風險投資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一,組建研發聯盟,抱團參與新產品營銷;
針對風險投資額對其周邊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具有顯著的正向擴散效應,筆者認為鄰近區域間的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可以聯盟,共同出資成立研發基金,用于新技術的研發,聯盟企業可以按照出資額的比例分享研發成果;同時,相鄰地區之間也可以合作舉辦新產品展銷會或者可抱團參加國內外知名的新產品推介會,這不但可以弱化地區之間新產品的競爭效應,同時也能降低各地區之間新產品的銷售費用。
第二,各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需適時進行深度定位
針對某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會受到其鄰近區域專利申請數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這說明相鄰地區專利技術對周邊地區的新產品銷售具有明顯競爭效應,因此各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需對自身開發出來的新產品進行深度定位,根據營銷理論中的STP策略,各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可將其生產出來的新產品按照其價格、產品特征深度定位于高端、中端、低端各類型的市場,從而達到弱化產品競爭的效果,詳見圖1:

圖1 高新技術產業產品定位
第三,產品出口多元化
針對區域間高新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間存在競爭效應,筆者認為除了可以將不同的企業定位于不同的市場,還可以將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出口進行多元化。一方面加大出口國的范圍,從目前的東南亞輻射到全球;另一方面,改變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供應鏈中的角色,脫離目前“制造中心”的角色,盡量往供應鏈中價值較高的設計、研發階段靠攏,通過提升產品附加值,弱化相鄰地區同類型產業的競爭效應。
參考文獻:
[1] 張海洋.R&D的兩面性/外資活動與中國工業經濟增長[J].經濟研究, 2009(5).
[2] 朱鐘棣,李小平.中國工業行業資本形成、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其趨異化:基于分行業面板數據的研究[J].世界經濟,2009(9).
[3] 蔣忠永.行業外研發創新外溢效應的實證檢驗[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2(4).
[4] 吳玉鳴.中國區域研發.知識溢出與創新的空間計量經濟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青年項目”知識增長的非線性特征與知識型產業的發展研究”( GD11YYJ10); 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研究項目”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hzkj201213); 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獨立學院經管類專業校外實踐教學基地”(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