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軍,戴文婕,葉 靖
(華中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低碳經濟是一種符合可持續的發展要求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社會經濟發展必然的戰略選擇?,F在我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理論并不完善,現有的理論依據也不充分,并且我國地廣物博,各地區經濟發展差別較大,確定一套科學完整合理的評價體系是當務之急。因此,客觀、科學地評價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狀況,既是低碳經濟理論研究的范疇,又是準確分析和科學評判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程度的依據,有利于省域在低碳經濟發展程度上準確定位、科學決策,兼顧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
根據現有文獻研究,更多的學者偏向于采用單一的綜合評價方法對省域低碳經濟發展進行評價。由于每種方法都有其優勢和劣勢,應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對象進行評價這種模式所導致的后果是評價結果的非一致性和片面性。組合思路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多方法評價結論非一致性問題,但仍然存在缺陷,即不同的組合方法之間的非一致性。但有一點無可否認:從思路上將,組合評價比單一綜合評價更科學。通過組合評價收斂性的判別方法,使進行多次組合后,幾種評價方法所得的評價結果具有很好的收斂性,并趨于一致,使得這一結果完善了單一組合評價的不足。在此基礎上,本文基于一致性組合評價方法,即使用判斷收斂的方法進行組合評價,經過多次組合直到得到一致性的評價結論。
目前低碳評價指標體系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設計的一套指標體系,這套體系從低碳產出、低碳消費、低碳資源、低碳政策四個角度構建了低碳經濟的評價,并以吉林市為案例對該指標體系進行了測試運用。本文根據指標體系構建的科學性、直觀性、完備性和可操作性原則,結合現有研究成果,初步構建了一套我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共有四個層次,目標層為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系統,系統層包括碳排放-經濟發展子系統、碳排放-資源稟賦子系統和碳排放-低碳投入子系統,準則層包括碳排放規模、碳排放質量、碳源控制、碳匯建設、經費投入、技術投入六個維度,指標層選取了11個指標。其中,正向指標表示的是數值越大低碳經濟發展狀況越高,負向指標表示的是數值越小低碳經濟發展狀況越高。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省域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圖1 基于一致性的組合思路
依據引言所述,一致性組合評價法能夠完善組合評價結論不一樣的缺陷,得到統一的評價結果,故本文采用一致性組合評價方法對我國內陸30個省域(除西藏外)低碳經濟發展進行評價,方法具體思路如圖1。
以我國大陸除西藏自治區(數據不全)外其余30個省域2008~2012年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為樣本對指標體系進行實證研究。在收集相關指標數據的過程中,為使得所得數據的準確科學,本文使用的原始數據基本來自于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其中部分數據無法得到,采用二次運算或其它處理方式,依據統計學原理獲取。
另外,一個地區的碳排放量是指這一地區一段時間測度內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這個數據在低碳經濟發展中比較重要,但其不能從統計年鑒直接查到,只能通過能源消費來做近似的測算。
本文參考陳詩一(2009)提供的中國各種能源折標煤參考系數,以及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2012年206號文件——《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組織推薦國家重點節能技術的通知》中給出的各能源品種的排放系數,利用除西藏、香港、澳門、臺灣(數據不全)外其余30省2008~2012年份的原煤、原油、天然氣以及電力的消費量來對30個省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估計。其中,系數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碳排放系數
省域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中,由于各個指標代表的含義不一樣,數據的大小也不一樣,而且指標的單位也有區別,這使得各個指標并不能在同一層面進行比較和計算。因此,為了使得各個指標能夠在同一層面進行計算比較,具備基本的可比性,就需要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在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中,除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能源碳排放系數這三個指標是負向指標外,其余均為正向指標。而負向指標在進行無量綱化處理的同時,還應轉化為正向指標,才方便后續比較計算。因為本文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包含指標數據較多,且存在負向指標,故采用極差法統一對負向指標進行正向化處理,對所有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
在數據處理的基礎上,首先確定可比方法集M={層次分析、因子分析、熵值法和理想解法}。其次,運用可比方法集中的對象對評價對象進行運算得到結果。通過模糊聚類分析得到相容方法集M1={層次分析、因子分析、熵值法和理想解法}。
多種單一的評價方法評價結果往往不一樣,因此,應該結合起來進行組合評價。本文主要使用的以下三種對單一評價方法進行組合的排序法:①排序平均值法,②Borda法,③Copeland法?;谶@三種方法再對之前相容性集中的單一評價方法的評價結果進行綜合排序。然后計算幾種組合評價方法評價結果排序的方差平均值,所得平均值并不滿足一致性條件,故需要對這個結果再次進行組合排序。在第二次組合排序中,三種組合評價方法的排序結果一樣,說明在兩次組合之后,可以取得收斂的排序結果。同理利用基于一致性的組合評價方法分別對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項評價、2008~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目標層面和各子系統層面的單一及組合評價,經過多次組合之后均可以計算出收斂的評價排序結果,如表3、表4所示。
通過參考國內外的關于低碳經濟相關研究的資料,本文借鑒吳雪、陳錦、李爽(2012)建立的關于低碳經濟的評價等級標準來判斷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水平,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等級標準分為低碳經濟(呈明顯生態吸碳效應)、中低碳經濟(呈生態吸碳效應一般)、中碳經濟、中高碳經濟以及高碳經濟五類。

表3 2008~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總體評價結果
本文首先將2008~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結果分成三類:排名在前十名的歸為低碳經濟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排名在末十名的歸為高碳經濟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其余的歸為中碳經濟省域,省域低碳經濟發展處于中游水平。其次,將2008~2012年均屬于低碳經濟的省域劃分為低碳經濟省域。同理,將均屬于中碳經濟和高碳經濟的省域分別劃分為中碳經濟和高碳經濟省域。最后將介于低碳經濟與高碳經濟省域之間的省域劃分為中低碳經濟,同時將介于中碳經濟和高碳經濟之間的省域劃分為中高碳省域。總之,本文將2008~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總體排序分類表轉化為2008~2012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綜合分類表,使得結果更加直觀、有效。
根據評價結果及評價分類標準,首先得出2008~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總體排序分類表,再轉化為2008~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綜合分類表(見表5)。
低碳經濟省域包括北京、廣東、四川、江西、廣西、福建、湖南7個省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及中西部發展較快的省域,其共同特點是低碳基礎相對較好、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一方面,說明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意識相對較高,同時也表明在資源配置能力或資源配置調控方向上存在較大的改善空間。政府應以經濟基礎為支撐,以低碳技術進步為動力,更加注重低碳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低碳經濟效率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排名并不相同。雖然,經濟發達的地區資金比較富足、技術的研發水平也比較高,但相比于其它地區,其經濟規模較大,使得交易成本較高、環境污染較多,如果對于優劣勢的關系掌握不好,經濟發達地區低碳化進程反而會因此落后。中低碳經濟省域包括云南、浙江、湖北、重慶,表明這些省域正在向低碳經濟轉型,具有較好的資源條件及技術水平。中碳經濟省域包括上海、青海、江蘇、安徽、河南、海南、甘肅7個省域,說明這些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處在我國的中游水平,介于低碳經濟與高碳經濟之間,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如果根據不同的省域制定相對應的措施,就可以提升其經濟發展與環境的相適應程度。中高碳經濟省域包括河北、天津、山東、吉林4個省域,說明這些省域存在轉變為中碳經濟省域的可能性,有必要對其進行相應的引導,促使其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高碳經濟省域包括貴州、黑龍江、陜西、遼寧、新疆、山西、內蒙古、寧夏8個省域,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北及西北能源大省,其共同特點是對能源需求量大導致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高,產業結構偏重于第二產業,同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以山西為例,從能源結構上看,山西省是全國主要的煤來源地,故其能源消費中煤炭比例較高;另外,從經濟結構上看,山西省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高,第三產業比重較小,生活消費碳排放比重較高。

表4 2008~2012年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分項評價結果

表5 2008~2012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綜合分類表
整體來看,我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地域差異化明顯。就總體排名來看,東部沿海及中西部發展較快的省域較強,東北及西北能源大省較弱。
本文在國內低碳經濟的相關研究基礎之上,通過構建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使用一致性組合評價構建省域低碳經濟發展的評價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我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進行評價,最后得到評價后的結果并分析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方面,建立省域就近對口援助機制,加強不同發展程度省域的經濟技術合作。所謂建立省域就近對口援助機制,就是鼓勵能源利用效率高但化石能源依賴程度高的低碳經濟省域與缺乏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高碳經濟省域利用省域就近對口援助形式,建立長期互惠合作關系的機制。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高碳經濟省域前五依次是寧夏、內蒙古、山西、新疆、遼寧,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區,低碳經濟省域前五依次是北京、廣東、四川、江西、廣西。因此根據省域就近對口援助機制,低碳經濟省域四川對口新疆、內蒙古、寧夏,北京對口山西、遼寧。省域組合完成之后,具體工作主要有三點:一是低碳經濟省域幫助高碳省域制定低碳技術發展和節能減排的路線圖,加速低碳高效新能源的使用,完善低碳技術的推廣,最終達到建立節能減排與新能源開發并用的保障制度,并完成從高碳高增長到低碳新增長的模式轉變。二是低碳經濟省域在發展低碳的科研項目、經費保障、人員設置上予以高碳省域相應的資金及智力支持,增加低碳經濟重大科技專項資金比例及低碳技術人才的引進,以新型實用技術為基礎,逐步淘汰放棄原有技術、推動技術革新及產業升級,最終完成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三是高碳經濟省域對低碳省域進行定向能源輸入,保障其能源需求供應。
另一方面,打造省域低碳經濟發展可視化平臺。該可視化平臺的打造目的在于監測和評估政府、企業和公眾等低碳行為及成效,發現存在的問題,并進行預警分析,提出解決方案。該平臺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政府決策支持平臺、企業低碳行動引導平臺以及公眾低碳消費導航平臺。(1)政府決策支持平臺。該平臺主要運用電子決策劇場等可視化技術,為我國省域低碳經濟評價和政府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一個交互式立體化的直觀決策平臺,利用現代化影視及三維互動技術,基于系統內部的模型運算可以讓使用人員,獲得最直觀最真實的決策信息,為管理者提供一個全新的、直觀的決策支持平臺。(2)企業低碳行動辦公平臺。一方面,該辦公平臺包括低碳企業準入標準、低碳發展目標考核體系等政策體系,旨在強化政府對低碳經濟發展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該平臺包括企業所屬行業的低碳新政策、低碳技術咨詢、低碳運行建議等的查詢功能及企業的低碳經濟發展程度自測功能,企業可以根據測評結果經有關部門批準后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從而不斷提高企業自身的低碳化程度。(3)公眾低碳消費導航平臺。該平臺借助手機客戶端的形式深入公眾日常生活,提供省市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查詢服務以及低碳消費每日貼士。在無形中走近公眾生活,提高低碳環保意識,傳播低碳消費理念,幫助公眾拒絕一次性消費、便捷消費及高能耗消費,形成低碳化、低能耗的消費觀。
[1]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2003.
[2]Salvador Enrique Puliafito,JoséLuis Puliafito,Mariana Conte Grand.Modeling Population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As Competing Species:An Application to CO2 Global Emission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8,(65).
[3]付加鋒,莊貴陽,高慶先.低碳經濟的概念辨識及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中國人口資源與境,2010,(8).
[4]陳詩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2009,(4).
[5]胡志偉,劉勇.低碳經濟視角下的省域競爭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4)
[6]白宏濤,王會芝,徐鶴.我國省域碳排放差異性及其轉型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地理,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