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玲玲,程建華
(1.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管理學院,合肥 230026;2.安徽大學 經濟學院,合肥 230601)
在經濟監測預警過程中,預測物價波動或通貨膨脹水平是一項主要工作。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國經濟經歷了6輪經濟周期,伴隨經濟波動出現了4次較高通貨膨脹(1980年、1985~1986年、2007~2008年以及 2010~2011年)、2次高速通貨膨脹(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和2次通貨緊縮(1998~1999年與2009年)[1]。而在這6輪周期中,無論是通脹還是通縮,需求變化始終是我國通貨膨脹水平的最根本因素,因此測算經濟潛在增長水平及其與通貨膨脹時間的波動時差以及相關程度對經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基于以上目的,本文將首先測算我國經濟未來適度增長區間,然后利用我國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的關聯性建立預測模型,估算我國適度增長環境下的通貨膨脹水平。
本文首先參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調控課題組的測算方法,分別利用HP濾波法和生產函數法測算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并以此為基準估算我國經濟適度增長區間。
在宏觀經濟學中,人們非常關心序列組成成分中的長期趨勢,此長期趨勢即代表潛在增長狀況。HP濾波是一種被廣泛用來計算序列趨勢的一種方法,利用該方法可以將經濟時間序列中的長期增長趨勢和短期經濟波動成分分離出來。
(1)HP濾波法的基本原理。
設{Yt}是包含趨勢成分和波動成分的經濟時間序列,是其中含有的趨勢成分,是其中含有的波動成分。則

計算HP濾波就是從{Yt}中將分離出來。一般地,時間序列{Yt}中的不可觀測部分趨勢常被定義為下面最小化問題的解:

式(2)大括號中多項式的第一部分是波動成分的度量,第二部分是趨勢光滑程度的度量,λ是自由參數,也是調節兩者的權重。當λ=0時,滿足最小化問題的趨勢序列為{Yt}序列,即序列與原始序列重合;隨著λ值的增加,估計的趨勢越光滑;當λ趨于無窮大時,估計的趨勢將接近線性函數。
HP濾波的運用十分靈活,它不需依賴于對經濟周期波峰和波谷的確定。HP濾波把經濟周期看成是宏觀經濟對某一緩慢變動路徑的的一種偏離,該路徑在期間內是單調增長的,所以稱之為趨勢。HP濾波增大了經濟周期的頻率,使周期波動減弱。
(2)潛在經濟增長率和經濟適度增長區間的分析與測算。
設{Yt}為我國的年度GDP指標,數據選取1978~2013年的GDP增長指數(1978年為100,2013年為2609.2)。首先對GDP序列采用HP濾波法分離出趨勢項和循環項,趨勢項代表潛在產出,循環項代表經濟波動,本文根據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調控課題組的研究將λ取值為6.25,結果如圖1所示。

圖1 GDP的HP濾波分解
其次,對趨勢項進行計算,得到HP濾波后的趨勢增長率,如圖2中實心點曲線所示。實際GDP增長率用圖2中的空心點曲線表示。

圖2 GDP濾波趨勢增長率(GDP_HP)和GDP實際增長率(1979~2013)
從圖2中可以看到,HP濾波后的趨勢增長率明顯比實際增長率平滑,大致處于8%~12%之間。經過計算獲得濾波后的GDP趨勢增長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86%,而GDP實際增長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76%,兩者非常接近。因此,我們可以將8%~12%這一區間視為1978~2013年間以9.81%為潛在經濟增長率中線的經濟適度增長區間。
計算潛在產出的另一種方法是經濟結構估算方法,這種方法試圖利用經濟理論分離出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對產出的影響,在一定約束條件下,建立生產要素與產出之間的關系,最后給出潛在產出的估計。這種經濟結構估算方法最典型的代表即為生產函數法,該方法利用總量生產函數估計潛在經濟增長率,并通過現實產出、勞動力和資本存量計算產出值及全要素生產率,再利用計量模型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解得到趨勢全要素生產率,進而估計潛在就業,最后將趨勢全要素生產率和潛在就業代入總量生產函數便得到潛在產出和潛在經濟增長率。
(1)生產函數模型。
用生產函數法估算潛在產出和潛在經濟增長率時多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其形式為:

其中,Y表示實際總產出,A表示綜合技術水平,K表示資本存量,L表示勞動投入,α、β分別表示資本和勞動力對經濟產出的貢獻因子。對式(3)兩邊分別取對數,得:

一般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即α+β=1,將其代入式(4)后得到人均生產函數:

其中,ε為殘差項,即為全要素生產率。式(5)為一雙對數模型,可以由OLS直接加以估算,因變量產出Y與自變量勞動投入L的數據可以由統計年鑒直接獲得,而資本存量K以及潛在就業人數需重新進行估算。
(2)資本存量的估算。
由于我國沒有公布資本存量數據,需要利用有關數據測算。一般采用永續盤存法進行推算,其公式為:

其中,Kt為第t年的實際資本存量,δt為固定資產折舊率,It為第t年名義投資額,Pt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因此,要測算資本存量,需要確定4個中間變量,即基期資本存量、名義投資額、投資價格指數和折舊率。
關于基期資本存量,本文以1978年為基期,采用郭慶旺、賈俊雪的推算方法,確定1978年的資本存量為3837億元[2]。至于名義投資,可直接從歷年統計年鑒上獲得。本文所用的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依然沿用上述作者構造方法和計算結果(1978~2002年間固定資產投資指數),再與2003~2013年計算數據相結合,形成1978~2013年間完整時間序列數據。資本折舊率的估計差異較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調控課題組(2010)所采用的折舊率為5%[3];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2011)假設的折舊率為6%[4];袁吉偉(2012)認為固定資產折舊率近年來有加速的趨勢,同時一定時期內又保持相對平穩性,因此應根據不同時期選取不同的折舊率[5]。本文采用袁吉偉的折舊率選取方法,1978~1990年為5%,1991~2000年為6%,2001~2013年為7%。這樣由式(6),本文得到了1978~2013年各年的實際資本存量。
(3)潛在就業的估算。
潛在就業也稱充分就業,是經濟達到潛在產出水平時的就業水平,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L*為潛在就業,Ls為達到工作年齡的人數,Trp為趨勢參與率,NAWRU為非工資引致的失業率。由于該公式要求高質量的參與率、失業率等參數,但我國沒有此類指標數據,因此繼續借鑒文獻[2]的替代方法,利用HP濾波對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進行分解處理,獲得逐年趨勢全社會經濟活動人數,再利用HP濾波對勞動就業人數與經濟活動人數的比值進行分解得到其趨勢成分,取兩個趨勢成分的積作為潛在就業量。
(4)潛在產出和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測算。
在計算出實際資本存量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式(5)給出我國生產函數表達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在估算之前,本文先利用Wald檢驗方法來檢驗規模收益不變即α+β=1的假設。Wald檢驗是利用無約束回歸方程Ln(Y)=Ln(A)+αLn(K)+βLn(L)+ε的OLS方法對Ln(K)和Ln(L)的系數進行線性約束檢驗,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生產函數線性約束Wald檢驗結果
由檢驗結果可知p值較大,顯然不能拒絕原假設,說明估算的生產函數符合規模收益不變。在此基礎上,通過約束回歸方程式(5)得到如下回歸結果:

括號中數字為t統計量。從回歸估計的結果看,可決系數很高,模型擬合很好。截距項與斜率項的t檢驗值較大,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利用這一回歸結果得到全要素生產率,再根據HP濾波法得到趨勢全要素生產率。
把潛在就業與趨勢全要素生產率的估算值代入式(8),通過整理得到我國1978~2013年的潛在產出。對潛在產出直接進行計算,得到潛在經濟增長率,結果如圖3所示。經濟實際增長率與潛在經濟增長率相比,實際GDP增長率波動性更大。根據生產函數法的計算,1978~2013年我國潛在產出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84%。與此同時,我國實際GDP年均增長速度為9.76%,兩者非常接近,僅差0.08個百分點。由此計算結果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波動區間大體上處于7~13%之間,且由生產函數法估算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波動明顯大于HP濾波方法估算結果。
這一結果是基于我國經濟高增長期計算所得,但對我國未來經濟潛在增長區間需要考慮實際影響因素。我國未來經走勢存在三大因素變化:一是更加注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率,更加注重經濟結構優化;二是資源、能源、環境等約束不斷強化;三是外需在一段時期內仍處于低迷狀態。因此,經濟適度增長區間的上限可下調2個百分點,即適度增長區間可設置為7~11%,潛在經濟增長中線可確定為9.8%。
根據HP濾波法估算出的經濟適度增長區間為8%~12%,由生產函數法計算的適度增長區間為7~11%,本文選取兩者之間的共同區間作為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的適度增長區間,即為8~11%。

圖3 中國經濟實際增長率和潛在增長率比較
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長達36年的快速發展,經濟年均增長率近10%,但在此增長過程中幾度出現大起大落,尤其是改革開放初期至上世紀90年代末這一階段波動更為頻繁和劇烈。伴隨經濟波動,物價或通貨膨脹水平也呈現劇烈波動(見圖4)。由圖4直觀看到,我國經濟走勢相對于物價波動具有明顯的先行特征,這不僅反映了我國宏觀經濟的動態特性,而且還可由此構建預測未來我國通脹水平的菲利普斯曲線。

圖4 1978~2013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和通脹水平波動趨勢
統計計算表明:我國1978~2013年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水平(以CPI表示)之間的最大時差相關系數為0.55,時滯關系是經濟增長領先通脹1個年度;1997~2013年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水平最大時差相關系數為0.69,時滯關系也是經濟增長領先通脹1個年度。
菲利普斯曲線反映的是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的替代關系,由簡單的回歸方程表述兩者之間的數量特征關系。由于菲利普斯曲線理論解釋性強,實證分析所利用的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數據也簡單易得,因此,菲利普斯曲線成為眾多經濟學家分析、評價和預測經濟形勢最常用的方法。
本文根據菲利普斯曲線建立通貨膨脹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模型初步設定為:

其中α為常數項,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t表示當期通貨膨脹率,GDPt表示當期經濟增長率,β(L)=β0·I+β1·L+β2·L2+…+βp·Lp-1,γ(L)=γ0·I+γ1·L+γ2·L2+…+γq·Lq-1,它們是向量形式的滯后算子多項式。
本文選取1978~2013年CPI增長率和GDP增長率的年度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共36個樣本點。模型(9)計算之前,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ADF單位根檢驗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參數單位根檢驗(ADF帶截距項檢驗)
由表2可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兩個變量都不存在單位根,均為平穩序列。于是,應用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參數估計,回歸結果如下:

從回歸結果看,各變量系數的t統計量都很顯著,擬合優度較高,通過了自相關和異方差檢驗,計量結果是令人滿意的。
該方程的經濟含義是:①通貨膨脹率受經濟增長率的影響顯著,經濟增長率每增長1個百分點,導致未來一期通貨膨脹率變動0.88個百分點。這反映出通貨膨脹率變動與經濟增長率變動的一致性,經濟增長率對未來通貨膨脹水平產生直接的正向影響。②通貨膨脹受其自身的影響。前一期的通貨膨脹率每變動1個百分點,可使當期通貨膨脹率同向變動0.95個百分點;前兩期的通貨膨脹率每變動1個百分點,可使當期通貨膨脹下降0.34個百分點。綜合看來,過去一期和兩期通貨膨脹率各變動1個百分點,可使當期通貨膨脹水平上升0.61個百分點。
我國經濟適度增長區間的理論計算結果為8%-11%,但隨著我國經濟“政策、入世以及人口”三大紅利的消失,受資源環境約束和中等收入陷阱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未來經濟發展很難再現過去30多年近10%的增長,經濟潛在增長率出現下移可能性較大。但由于我國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經濟仍可保持一定速度增長。為此,本文依據計算的潛在增長率結果并結合現階段我國實際經濟狀況,設定不同情景條件預測2014~2016年我國通貨膨脹水平。通過觀察歷史數據,我們發現在過去的30多年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經濟波動相鄰年度的波動幅度很少超過2個百分點,以此為基本前提假設,同時假定在未來3~5年我國穩增長經濟政策繼續保持不變,經濟內外部環境不會劇烈變化,經濟增長最低水平不低于7%,最高水平不超過10%,在這些假設前提條件下利用式(10)預測樣本區間外3個時期的通貨膨脹水平,預測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經濟增長率下的CPI預測值
由表3可知,當經濟增長率在7%~10%之間時,通貨膨脹率處于-0.71%~3.61%之間,幾乎不存在發生高速或惡性通貨膨脹的可能性。當經濟增長超過10%時,通貨膨脹率大于3%,可能引致3%~5%的溫和通貨膨脹壓力。
本文實證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經濟潛在增長區間為7~10%,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存在長期、明顯的正相關關系,經濟增長對通貨膨脹的影響時滯時間大約為1個年度,此與文獻[6]季度模型時滯3個季度較為吻合。無論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數據還是本文的預測數據都表明,我國經濟增速若接近10%時,通貨膨脹水平超過3%的可能性較大,易于產生3%~5%的溫和通貨膨脹;增速位于7%~10%之間,物價穩定;經濟低于7%時,出現通貨緊縮的可能性較大。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升級轉型的關鍵時期,經濟運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階段性特征。未來一段時期如果將7~10%設定為我國經濟適度增長區間,不僅符合我國要素供給和能源資源環境現狀,也符合國際上追趕型經濟體高速成長一段時期后潛在增長率下降的一般規律,同時更是我國經濟發展升級轉型期的客觀要求。若以本文計算結果作為評價我國經濟適度增長參考標準,我國2012年與2013年經濟形勢實為位于合理范圍。
[1]程建華.我國通貨膨脹動態特征及“穩增長”情景下預測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社科版),2014,(2).
[2]郭慶旺,賈俊雪.中國潛在產出與產出缺口的估算[J].經濟研究,2004,(5).
[3]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調控課題組.宏觀調控目標的“十一五”分析與“十二五”展望[J].經濟研究,2010,(2).
[4]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課題組(2011).基于生產函數法德潛在產出估計、產出缺口及與通貨膨脹的關系:1978-2009[J].金融研究,2011,(3).
[5]袁吉偉.基于生產函數法的我國潛在經濟增速分析及預測[J].經濟論壇,2012,(5).
[6]郭雄,李亞瓊.我國產出缺口與通貨膨脹[J].統計與決策,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