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 工商管理系,廣東 佛山 528137)
現代學徒制是通過學校和企業聯合開展先招工、后入學,學校教師與企業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施以技能培養為主的一種新型職業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是前提,工學結合是核心。其鮮明特征是校企聯合雙元育人和學生雙重身份(學校的學生、企業的學徒)。教育部魯昕副部長在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國家試點推進會上反復強調,中國正面臨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學徒制肯定是產業升級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發展現代產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中提到:規模發展與質量發展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規模發展,往往是學徒制傳統薄弱國家啟動現代學徒制改革初期的優先戰略。因為它們的首要任務是激勵更多的企業提供學徒崗位,吸引更多學生選擇學徒制。然而,如果沒有良好的質量作為保障,現代學徒制終究難以持續發展下去。
佛山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新行業和新崗位(群)不斷涌現的轉型期,行業企業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需求激增。2014年,順德區高新技術企業協會發布的技能人才需求深度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在調研的113家企業中,94.8%的高新技術企業亟需技能人才;認為招聘技能人才困難的企業有95家,占了84.1%;近三年企業技能人才的離職率達45.8%。順德是佛山制造企業的重要聚集地,其技能人才的需求狀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此可見,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素質的現代技能型人才短缺,已成為制約佛山產業轉型升級和企業發展的突出因素。佛山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佛職院)位于佛山市三水工業園和南海獅山工業園之間,為“佛山市職業技術教育基地總部”單位、廣東省自主招收現代學徒制考生單位等,承擔著為佛山地區乃至廣東省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責任,區域和政策優勢為校企協同創新現代學徒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此背景下,本項目以佛職院為例,通過實證調研分析,提出在經濟新常態下,高職院校在推進現代學徒制工作中,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學徒制質量保障成功模式,結合國情和區域產業背景,依托、借助行業協會和企業力量,校企協同創建課程、教學基地、教學團隊、教學資源庫以及相關教學管理制度等,構建具有區域行業產業特色的現代學徒制質量保障體系,以扎實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從國際比較來看,現代學徒制的質量保障范式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偏重于結果控制,盛行于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以英國、澳大利亞為典型。如英國的現代學徒制度培訓在本國不受國家法規的管制,各行業的學徒制度沒有統一的學徒培訓框架,雇主自行決定培訓期限、內容和標準,導致行業間、地區間的巨大差異。其特點是強調依學徒培訓的質量標準進行目標-結果管理,對過程性要素的管理較為靈活。而澳大利亞的現代學徒制是在一個全國性的統一培訓框架下開展的,培訓框架的相關要求包括職業能力標準、職業培訓標準和考核評估三大部分,由國家級的產業培訓委員會開發、有關部門審批形成“培訓包”(Training Package),其學徒制是在以全國框架指導下的“培訓包”為基礎的現代學徒培訓項目,其培訓標準和能力標準高度統一,完成培訓后可獲得全國相關行業認可的技能。另一類偏重過程控制,多存在于德語系國家,以德國、瑞士、奧地利等為典型。其特點表現為對現代學徒制所有投入要素一系列的嚴格規定。如德國的現代學徒制注重職業教育過程的審查與監督,行業協會在學徒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學徒在培訓時需與培訓企業簽訂《培訓合同》,《培訓合同》的標準文本由各行業協會負責制定,一般至少包括培訓性質、目的、課程內容和培訓階段,以及提供的培訓活動方式、培訓期限以及解除《培訓合同》的條件等。主管機關(指行業協會)要注意審查確認培訓場所的資格以及培訓者(實訓教師)提交的個人資格和專業資格,如審查發現缺陷但可補救而不致危害學徒時,行業協會將責令有關培訓企業在限定時間內補救,以確保學徒制所有投入要素的完善和培訓質量。
這兩種范式存在差異的原因可概括為兩個層面:一是實踐層面,盎格魯-撒克遜國家缺乏職業教育的歷史傳統和社會氛圍,它們急切需要的是讓企業和學徒愿意嘗試現代學徒制,讓現代學徒制開展起來,為此它們不得不在質量問題上進行妥協。二是理念層面,這是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兩類國家的職業觀、能力觀和資格觀在根本上是有分歧的。英文中職業(Vocation或Occupation)的詞義主要是與謀生手段相聯系的,帶較明顯的功利主義;而德語的職業(Beruf)一詞,更傾向是一種“天職”,代表著一種特定的、受人尊重的社會身份。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對能力的理解更多是具體化、專門化的,或者說是“技能(Skill)”;而德語系國家則強調能力的多維性和整體性,它是綜合的“勝任能力(Competence)”。因此,對于盎格魯-撒克遜國家來說,只要達到某種技能或業績標準,就是好的學徒培訓,學徒就可以獲得從業資格;而德語系國家則堅持認為必須經過特定的培養過程,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從業者,從而授予他們從業資格。
我國許多高職院校的現代學徒制,在借鑒國外兩種范式的基礎上,進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經驗,但總體而言,尚未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和進展。與國外相比,我國的現代學徒制處于起步階段,一是國家和地方政府雖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但尚未形成系統實施現代學徒制的頂層設計,使現代學徒制在實施過程中缺乏配套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支持,缺乏根本性的保障;二是學校在教學組織、課程設置等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缺乏系統規范的質量保障和評價體系,且由于學校尚未真正找到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核心利益點,難以調動企業協同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積極性。
佛職院利用其區域和政策優勢,通過深入調研社會及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努力尋找校企合作的基礎和核心利益點,初步形成了基于區域產業背景、校企聯合雙元育人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從2012年開始,僅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就與佛山科勒有限公司、廣東伊立浦電器有限公司、新昇電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企業為單位開辦了三個現代學徒制班(簡稱科勒班、伊立浦班、新昇電業班),學徒總人數達103人。這三個學徒制班都是在企業轉型升級對人才需求迫切的背景下開辦的,如科勒班是為企業生產技術升級做人才準備的。近兩年科勒公司生產要由原來的半機械、半手工升級為全機械化生產,由于目前基層的生產管理人員在技術技能方面難以達到企業轉型要求,從而提出校企聯合共同培養來提升現有員工管理知識和專業技能,包括提升員工的學歷,以滿足企業轉型時期的人力資源需求。佛職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為保障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質量,借鑒了國內外現代學徒制質量保障體系的成功模式,積極探索校企協同共建課程、教學基地、教學團隊、教學資源庫以及相關教學管理制度等方式,采取過程管理和結果管理并重模式,構建具有區域行業產業特色的現代學徒制質量保障體系(見表1),為有效推進現代學徒制積累了一定經驗。
通過校企協同創新,融通社會和校企資源,構建符合本專業特點的現代學徒制質量保障體系,有力促進了物流管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群的省級示范專業建設,校企雙元育人特色突出,形成一批教學改革的固化成果。如專任教師與科勒、伊立浦等企業的專家能手共同構建了“三標融合、四階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系統設計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了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學標準;校企合作開發《質量管理》、《生產運作管理》、《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統計實務》等教材的編寫,其中2本教材已正式出版;校企共建《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國際貿易實務》2門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校企合作開發建設《倉儲與配送管理實務》、《生產物流管理實務》等5門專業核心課程的課程標準、學習指南、整體設計、電子教案、特色教材等教學資源。
表1 佛職院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質量保障體系基本框架
2013年,“基于‘三位一體’校企合作教育平臺的高職課程改革與實踐”項目,獲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成果二等獎;“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生產運營與質量管理)教學標準開發”項目的研究成果明確了《生產運營與質量管理》課程標準,為校企協同進行課程改革提供了范本;2014年,“校企協同創新高職現代學徒制的探索與實踐—以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為例”立項為廣東省教育廳教學改革質量工程項目,公開發表的3篇相關研究論文為有效推進現代學徒制起到了積極作用。
圖1 “三標融合、四階遞進”人才培養模式結構示意圖
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團隊有效利用教研、教改成果服務行業企業和社會。近年來,校企協同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項目研究和培訓講座,如專業團隊完成了佛山市政府重點招標課題“佛山加快產業社區建設對策研究”(2014年結項)、佛山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佛山集群式產業鏈形成與發展路徑研究”(2013年結項)、佛山市創圖機械有限公司“管理能力提升項目”(2014年結項)等10多項課題研究;為園區企業、政府部門開展“電子商務知識”、“領導執行力”、“高效溝通技巧”等培訓上萬人次,勞動力轉移培訓1 000多人,為佛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1]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77-83.
[2]趙鵬飛,陳秀虎.“現代學徒制”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2):38-44.
[3]田巨,王艦.行業標準框架下現代學徒制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3,(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