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市審計局 蔡曉林
淺議經濟責任審計風險防范
濱州市審計局蔡曉林
中圖分類號:F239.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205-01
在經濟責任審計中,審計評價是否客觀公正,關系到管理人員經濟責任和工作業績是否真實準確,并直接影響著人員的榮辱升降等問題。因此,對經濟責任審計的風險防范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筆者資歷尚淺,亦欲參與討論,談一談對經濟責任審計及風險防范的認識,以作拋磚引玉之用。
(一)經濟責任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就是與經濟責任相聯系的一種審計形式。關于經濟責任審計的概念,審計界的觀點都不盡相同。一般認為,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是一種獨立的經濟評價活動,其主體是獨立的專門審計機構和專職人員,客體是被審計項目,對象是被審計人所從事、參與的生產活動以及反映這些生產經濟活動的各種資料。
(二)對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解釋。審計除了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外,還有其他豐富的工作內容。經濟責任審計風險的含義可以概括為:“國家審計機關及審計人員經濟責任審計的過程中,沒有遵循法定的權限和程序實施審計,使審計報告對特定審計事項發表不當審計意見、做出不當評價,或審計處理處罰不當,給被審計單位和個人合法權益造成了損害,審計機關或審計人員對此承擔責任的可能性。”
(一)不規范審計行為的影響。在審計過程中,不規范的審計行為也會為審計帶來風險。“先離后審”、“先任后審”現象普遍存在,甚至存在離職不審的現象。如果“先任后審”,就會增加審計工作的難度,造成高風險。如果“先離后審”,就會對離任或被任命其他職位的領導缺乏約束力,給審計工作帶來風險。具體說來,第一,審計查證評價難。由于審計對象無法配合,相關單位和有關人員甚至領導干部本人都不愿配合,同時新任領導人員擔心所審事項與自己有牽連,普遍存在新官不理舊帳的現象。這樣就給審計人員搜集證據、核實問題帶來很多不便。第二,審計問題處理難。因為被審計領導人已經離職或被任命其他職位,對于審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新任領導處于對自己利益的考慮,往往對問題處理不主動,使問題得不到徹底解決。第三,審計結果難以有效利用。被審計對象已經轉任或升遷,審計結果很難對其有約束力,這樣就使得審計流于形式,給審計工作帶來影響。
(二)被審計單位因素的影響。被審單位提供的資料不真實,或有意制造虛假會計信息造成審計風險。經濟責任審計注重量化指標,審計評價在很多情況下,是靠數據說話的。近年來會計資料的可信度差,直接影響會計評價的客觀性,甚至造成判斷上的錯誤。
(三)審計手段局限的影響。審計人員在法定的職責范圍內,主要通過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會計資料及其他相關資料進行審查來發現和查證問題,這一局限性會帶來審計評價不夠全面的風險。在一定程度上,會計信息并不能全面反映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活動的過程,對正在進行的或未形成結果的經濟活動不能及時反映。同時,由于違法違規行為日益隱蔽,僅僅用審計手段難以深入調查。因此,審計手段的局限性也帶來了相當的審計風險。
(一)增強風險意識,搞好審計風險預測。增強審計人員的風險意識,刻苦學習鉆研審計專業知識,盡快掌握現代審計手段,提供審計專業水平。做好審前調查,預測潛在的審計風險。通過調查了解事先掌握被審計單位的基本情況,內部控制制度的設置情況,使調整審計方案突出審計重點、明確審計方法、劃定審計范圍。
(二)合理確定審計重點。首先是注重內控制度的評審。內控制度評審是審計的重要內容,而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審計風險的作用。若內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執行乏力,就必須實施詳細全面審計并予以提示,從而降低風險。其次,會計資料真實性審計,一個是會計資料本身的真實性、完整性問題,包括是否符合有關會計規定等;二要關注的資產質量,重點關注是否存在數額較大的潛在損失或不良風險。第三,重大經濟決策事項的審計。應該重點檢查重大對外投資項目的決策是否經過必要的可行性討論和決策會討論,實物資產投資的作價和貨幣資金進出是否建立了必要的控制制度等。第四,關于領導人員有無違反與財務收支有關的廉潔自律問題的審計。應結合紀檢檢查部門要求領導人員定期填報的廉潔自律情況表中的有關事項,再與單位有關財務收支內容進行對照檢查。
(三)采取有效的審計手段和方法。一方面可以從分析審查財務報表入手,在對單位財務狀況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結合內控制度測試的結果,確定“真實性”審計的重點。另一方面可以從測評內部控制制度入手,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做出評價。此外,可積極拓展審計線索的來源,多向職工了解情況,建立部門聯系制度,與相關部門及時溝通,互遞信息,避開表面信息的干擾。
(四)客觀科學的做出審計評價。一是審計評價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以政策、法令及有關規定為準繩,有客觀公正的立場,進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做到證據充分、事實清楚。另外,評價語言應該規范、標準,力求量化,全面、直觀、明確。二要規范審計評價的范圍和要求。審計人員要明確經濟責任審計評價的范圍,明確被審計領導干部的應負的主管責任和直接責任。始終堅持相關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和謹慎性原則。三要做好經濟責任的界定。根據實際情況,做好主管責任和客觀責任的界定、集體和個人的責任界定等。
(五)明確責任,轉化風險。經濟責任審計涉及面廣,當審計風險的產生涉及到審計以外的其他部門時,應注意區分責任。審計人員在經濟責任審計中應注意運用風險轉移的方法,學會處我保護。
作者簡介:蔡曉林(1983-),女,漢族,山東省濱州市人,中級審計師,管理學學士,單位:山東省濱州市審計局,研究方向:社保審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