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委政策研究室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辦公室 鄒增文
關于推進西部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的調查研究——以貴州黔東南州為例
黔東南州委政策研究室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辦公室鄒增文
摘要:特色新型城鎮化是由過去片面注重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轉變為以提升城市品位為中心,使城鎮成為具有高品質的宜居之所。本文旨在對如何推進具有山地特色的新型城鎮化作一點探討。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黔東南
中圖分類號:F29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4-0114-01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產業和城鎮融合發展,促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睖蚀_把握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的豐富內涵和基本要求,對加快推進特色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具有重大意義。表現在:特色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特色新型城鎮化是要圍繞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實現產業結構、就業方式、人居環境、社會保障等一系列由“鄉”到“城”的轉變。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是四化同步的城鎮化。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統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特色新型城鎮化是優化布局的城鎮化。不斷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科學規劃建設城市群,嚴格控制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優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促進城市緊湊發展,提高國土空間利用效率。特色新型城鎮化是生態文明的城鎮化。推進新型城鎮化就是要堅持以生態文明為引領推進城鎮化,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管理模式。特色新型城鎮化是文化傳承的城鎮化。體現區域文化稟賦,防止千城一面,發展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
自1956年建州以來,黔東南城鎮化發展歷經了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歸納起來大體呈現出基本停滯、平緩發展和快速增長三個階段:基本停滯階段(1956-1977):城鎮化建設基本處于停滯發展階段,城鎮化率僅由1956年的7.1%發展到1977年的7.8%,年均增長僅0.06%,不足0.1個百分點;平緩發展階段(1978-2000):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8.2%提高到2000年的16.35%(低于全國20個百分點),年均增長0.37個百分點(低于全國0.46個百點);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至今):城鎮化率由2000年的16.35%提高到2010年的26.39%。“十二五”以來,城鎮化水平由2010年的26.39%提高到33%,年均增長2.2個百分點,城鎮化進入持續、快速發展階段。總體上來,黔東南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飛速的進展,但新形勢下存在諸多制約因素。一是區域布局不夠科學。黔東南縣多縣小、能力不強的問題十分突出,區域布局不科學,在發展上各自為陣,城市規模難以做大做強,州府所在地凱里市的市區人口僅為30萬人,仍處在小城市層面。二是發展水平不均衡。總體上北部縣好于南部縣,中部縣好于接邊縣;縣城周邊鄉鎮好于邊遠地區鄉鎮,平坦地帶鄉鎮好于兩山腹地鄉鎮,城鄉二元結構突出。三是輻射帶動不明顯??h多縣小,資源不夠集中,園區多而不強,產業聚集度不高,產城互動能力弱,缺乏大城市帶動,城市內需不足。四是制約瓶頸難突破。城鎮化建設面臨用地和資金兩大瓶頸問題突出,破解難題困難重重。五是管理能力跟不上。城鎮功能配套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鎮化進程速度,城鎮管理的體制機制嚴重滯后,城鎮臟、亂、差現象和擁、堵、鬧的問題較突出。
結合黔東南實際,堅持“五個統籌”,探索“五個結合”,深化“五項改革”,加快推進特色新型城鎮化進程,切實走出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鎮化路子。一是堅持“五個統籌”規劃建設特色新型城鎮化。堅持統籌城鄉聯動發展,使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相互促進,加大社會保障、戶籍制度等方面改革,徹底消除進城農民工生活、就業、就醫、就學等方面的壁壘,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堅持統籌區域經濟發展,任何一個地區、城鎮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與本地區的中小城鎮、周邊市州的城市、全省乃至全國都會有聯系,在規劃中,必須將自身置于更大區域的農業、工業以及產業環境中加以統籌看待。堅持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慮文化教育、交通運輸、電子信息、金融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等全方位的支持。堅持統籌人與自然發展,做好城市水源的保障和保護、地質災害防范以及可持續發展等等,都需要統籌考慮。堅持統籌對外開放發展,以國際化的視角來對城市進行規劃。二是探索“五個結合”規劃建設特色新型城鎮化。探索與民族文化傳承的結合,探索與歷史文化彰顯的結合,探索與文化旅游開發的結合,探索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結合,探索與交通體系建設的結合,增強城鎮的發展動力。三是深化“五項改革”配套推進特色新型城鎮化。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在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推動人口網城市聚集。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嚴格控制新增城鎮建設用地規模,嚴格執行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探索實行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與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全面落實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進一步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深化城鎮投融資體制改革,加快建立規范透明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研究建立城市基礎設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通過PPP等多種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建設。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供應體系;建立各級財政保障性住房穩定投入機制,不斷完善租賃補貼制度;通過調整完善住房、土地、財稅、金融等構建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深化環境保護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態文明考核評價機制、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資源環境產權交易機制,實行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參考文獻:
[1]統計數據均來源于黔東南州統計局。
作者簡介:鄒增文(1986.9-),男,侗族,貴州黎平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型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