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康復推拿及強身導引按摩術的理論探討※
柴磊樊子君李文勝
(寧夏回族自治區體檢康復保健中心,銀川 750011)
【關鍵詞】康復推拿;導引按摩術;理論探討
隨著現代康復醫學的發展,中醫康復醫學也逐漸發展起來,目前越來越重視運用中醫診療技術治療慢性病、老年病等,改善引起的功能障礙。推拿作為中醫常用技術在中醫康復臨床中應用廣泛,為了能更好地將推拿技術應用于康復,我們對中醫康復推拿及其新技術強身導引按摩術的理論體系進行了相關探討。
中醫康復學概念
康復醫學是一門以消除和減輕人的功能障礙,彌補和重建人的功能缺失,設法改善和提高人的各方面功能的醫學學科,也就是功能障礙的預防、診斷、評估、治療、訓練和處理的醫學學科。與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現代醫學體系。中醫康復學的具體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在中醫古籍中雖無康復醫學的稱謂,但有關康復醫療的內容散見于大量的中醫文獻中。隨著現代康復觀念及康復醫學的引入,中醫開始系統發掘、整理和研究中國傳統的康復醫學理論、技術和治療方法,出現了中醫康復學這一概念,并逐漸形成了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中醫康復學是指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針對殘疾者、老年病、慢性病及急性病后期者,通過采用各種中醫藥特有的康復方法及其他有用的措施,以減輕功能障礙帶來的影響和使之重返社會[1]。與中醫養生學和中醫臨床學構成了完整的中醫體系。
中醫推拿的概念
推拿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中醫外治法的范疇。發展到今天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通常是指用手或借助一定的器械在人體上按經絡、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進行治療,以期達到疏通經絡、推行氣血、扶傷止痛、祛邪扶正、調和陰陽的療效。適用范圍廣泛,也可作為一種普遍應用的自我保健方法。
中醫推拿的分類
中醫推拿治療機制
推拿療法的理論依據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指導。推拿手法作用于體表局部,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濡養筋骨,滑利關節,并通過經絡影響到內臟及其他部位。
現代醫學認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區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變化,局部組織發生生理反應,通過神經反射與體液循環的調節,一方面得到加強,另一方面又引起整體的繼發性反應,從而產生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的改變,達到治療效果。
中醫康復推拿概念
中醫推拿歷史悠久,采用推拿手法進行康復治療的相關內容散在歷代醫家的著作中,為了區別傳統治療內外婦兒骨傷等疾病的中醫推拿,故將用于康復治療的中醫推拿稱之為康復推拿。中醫康復推拿是以人的功能為研究對象,在康復醫學及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合理應用推拿手法進行康復治療的中醫康復技術,康復推拿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恢復功能,促進病、傷、殘者回歸社會為最終目標,有別于臨床推拿治療疾病。中醫康復推拿重視功能的恢復[2~4]。
強身導引按摩術概念及操作方法
中醫推拿流派中的氣功推拿和內功推拿注重功法訓練和手法治療相結合。氣功推拿提倡將氣功鍛煉和自我按摩結合起來,起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達到強身保健、預防治療的作用[5]。內功推拿是以自我鍛煉配合整體推拿治療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推拿療法[6]。根據臨床需要,推拿醫生指導患者進行以主動運動為主的導引,配合推拿可以提高功能恢復的治療效果。在此基礎上經系統研究而形成的強身導引按摩術,是通過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自我調身調息的自控肌肉定向訓練,然后做理筋、舒皮、正骨和拍打手法,達到治療疾病和恢復功能的作用,是一種新型的中醫康復推拿技術。
強身導引按摩術治療機制
心神統率五臟六腑、五官七竅、四肢百骸而為一身之主宰,通過自控肌肉定向訓練,可以將心神(主觀意識即意念)和肌肉運動結合起來,達到心神和機體的統一,通過反復的肌肉收縮、放松交替訓練,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肌張力,快速有效地改善肌肉彈性,從而利于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調節各個系統功能。理筋手法以捏揉、彈撥強刺激手法使經筋產生強烈的感應,增強肌肉、肌腱、韌帶的張力和彈力,促進關節滑液的分泌、吸收,擴大關節的活動,從而達到強筋健骨、疏通經絡、調和氣血、防病治病的目的。拍打皮膚和肌肉,可以使督任交通、氣充周身,使皮肉變弱為強、變柔為剛、變衰為康。舒皮手法可以解除皮膚和皮下筋膜的粘連,促進皮膚、肌肉毛細血管擴張,加速血液循環,改善肌肉營養狀況,消除疲勞,加速肌肉放松。正骨手法矯正紊亂的關節,恢復骨與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矯正錯位或畸形,糾正偏歪,使骨歸其位、筋歸其槽,解除對神經血管的壓迫。所以在臨床中應用強身導引按摩術治療一些常見病,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值得推廣[7]。
廣大中醫工作者對中醫康復進行了大量的發掘、整理,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豐富了中醫康復醫學的理論,為中醫康復臨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明確了中醫康復的優勢[8]。發展中醫康復推拿技術,可以為中醫推拿注入新的活力,推動中醫推拿的良性發展,完善中醫康復的治療體系,促進中醫康復醫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子游,高鶴亭.中醫康復學概念的確立[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 1988,3(5):230-231.
[2] 王志剛,范永春,劉大立.淺談康復推拿的學科發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8):796.
[3] 王曉東,嚴雋陶,呂立江,等.康復推拿課程建設的構想[J].中醫教育,2012,31(4):91-20.
[4] 王詩忠.康復推拿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26.
[5] 李少標.淺談氣功推拿[J].按摩與導引,1988,6:19.
[6] 周信文.內功推拿[J].按摩與導引,2001,17(4):18.
[7] 李文勝.強身導引按摩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J].寧夏醫學雜志,2012,34(6):567.
[8] 何乾超,蔡倫,黃永,等.中醫康復醫學的優勢和發展趨勢[J].中醫雜志,2012,53(2):95.
單方驗法
收稿日期(201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