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楠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研究
——基于社會排斥理論視角
周楠
(吉林大學哲學社會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我國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可分為高校教育培訓、政府政策扶持、社會資本支持三大模塊。由于創業在我國興起較晚,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的三大模塊尚不完善。從社會排斥的理論視角分析,這是由于在政治、經濟、制度、文化、社會關系中對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存在社會排斥造成的。政府、高校和社會需要構建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文化氛圍,加大對大學生創業的資金扶持力度,拓寬大學生參與創業優惠政策制定的渠道,擴大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的覆蓋面,增強政府的服務意識,來矯正和化解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中存在的社會排斥,為大學生創業構建一個以高校教育培訓為基礎、政府政策扶持為關鍵、社會資金支持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的支持體系。
社會排斥;創業;高校;政府;社會資本
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多。“至2014年,大學畢業生人數已逾720萬,占所有待就業青年人數的一半左右。”[1]這些大學畢業生中,大部分會選擇踏踏實實地找份工作,有一部分人會選擇繼續進行學業深造,還有少部分人會選擇自主創業。隨著近年來世界范圍內宏觀經濟疲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失業問題已經成為每一個國家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在我國尤為嚴重。大學生畢業人數的持續增加導致就業市場壓力增大,自主創業帶動就業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并成為大學生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了自主創業,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自身就業問題,還能帶動其他學生就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當前嚴峻的就業壓力。但是,當前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比例尚不足3%,大學生創業成功率更低,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這是由于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中存在社會排斥造成的。
當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的三大模塊大致呈現出高校教育培訓以理論教育為主,缺乏實踐教育;政府有政策扶持,扶持力度不夠,沒有實效;社會支持少,沒能形成社會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氛圍等特點。
(一)高校創業教育培訓:理論為主,缺少實踐
“在我國,高校設置專門創業教育培訓課程時間較晚,大約在20世紀90年代才出現專門的創業教育培訓課程。高校的創業教育培訓在我國的高校教育實踐探索和教育理論研究領域是一個較新的課題研究領域。”[2]在每個新事物興起的時候總是會以理論教育為開端,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也不例外。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培訓是以課堂理論教育主導的。在這種模式主導下的高校教育培訓體系有著豐富的理論研究基礎和教學經驗,這種模式開展得較早,師資隊伍以及課程設置相對較為完善,但同時也存在較大的弊端。這種模式只能學習到創業的理論性知識,對于創業來說,實踐經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創業培訓是以這種模式為主導,造成了大學生畢業時只有一些創業的理論,卻不能讓理論知識與創業實踐結合起來,這也是我國大學生創業失敗率居高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政策扶持:有政策,無實效
“上世紀80年代初,起于美國的校園創業活動不僅帶動了我國學術界對大學生創業教育的研究,也推動了我國首屆大學生創業大賽——1998年的清華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3]大學生創業活動以此為載體從校園走向市場,逐漸引起政府的關注并上升為一個政策問題。最近幾年就業形勢的嚴峻決定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和創業支持體系建設的緊迫性。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可分為創業金融扶持政策、創業財政扶持政策、創業資源扶持政策、創業信息引導政策等幾類,從種類上來說算是比較全面。但是,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政府扶持政策還存在很大的弊端,如創業金融扶持政策扶持力度較小,不足以作為大學生創業的啟動資金;創業資源扶持政策限制較多、競爭力大,不足以在本質上解決大學生創業的資源稀缺問題;創業信息引導政策較為混亂,不足以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足夠的信息支持。
(三)社會支持:服務少,無氛圍
隨著政府功能的弱化,逐漸由一個管理型政府轉變為服務型政府,它的部分功能會被社會組織所取代,社會組織將在以后的社會發展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家庭、社區、企業也將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目前我國的大學生創業社會支持體系主要包括企業慈善基金支持、社會組織實踐支持和大學生創業中介服務支持三個方面。目前,我國設置支持大學生創業慈善基金的實業企業不多,設置的慈善基金數目更少,大多實業企業是為了宣傳自身企業而設置的慈善基金;我國支持大學生創業的社會組織較少,大部分是創業成功的大學生通過大學生社團組織進行一些項目理論上的指導,還不能較好地發揮自身的實踐指導作用;我國大學生創業中介服務才剛剛興起,質量較低,數量較少,而且大多數是私人性質的創業培訓,沒有政府背景,收費一般比較高,不能滿足大學生創業群體的普遍性需求。
據統計,我國大學生創業人群所占畢業生總人數不足3%,而在美國,這個數字卻可以達到20%。從創業成功率來看,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僅占創業總數的三成左右,大部分大學生所創建的企業以失敗告終。[4]造成我國大學生創業人數比例低、創業成功率低的深層次原因是大學生創業的社會支持體系中存在社會排斥。
(一)文化排斥:傳統的就業觀念
文化排斥是指社會上存在一種主流的生活價值觀和生活行為模式,一旦有人不同于這種主流的價值觀或生活模式就會被社會排斥。對于大學生來說,主流的生活模式是從業,創業則是一種不同于主流的生活行為模式。大學生創業比例小就是由于存在文化排斥而造成的。從自我責任的角度分析,大部分大學生秉持穩定就業的傳統從業觀念,很少有畢業生具有自主創業意識,去選擇自主創業。
(二)經濟排斥:經濟上的弱勢群體
經濟排斥是指個人或家庭由于受經濟條件的限制,不能有效參與經濟市場的生產、消費和分配等經濟活動,而被社會排斥的過程。大學生在經濟上屬于弱勢群體,沒有自己的經濟資本,也就沒有足夠的權利去參與創業市場的生產、消費和分配等經濟活動,進而被排斥出創業市場。大學生創業的啟動資金主要來源于家庭、政府小額擔保貸款、政府創業專項基金和一些社會慈善基金。對于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家庭經濟條件并不樂觀,不能提供足夠的創業啟動資金;政府小額擔保貸款額度小、申請難,很少大學生能夠得到這筆啟動資金。即使能夠擁有足夠的啟動資金,但是由于中期缺少資金支持,企業成長受到限制,大部分企業最終都會夭折。
(三)政治排斥:政策制定者的自我利益導向
政治排斥是指個人、團體或者地方被排斥出制定政策的過程,這些個人、團體或者地方缺少代表他們利益的政治聲音,不能夠有效參與到制定與自己切身利益有關的政策中去,或者不能對關于自己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定施加影響。大學生創業群體由于缺乏影響力,不能有效參與到有關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制定中去,而政策制定者不能充分了解政策惠及人群的切身需求,只能在考慮自己利益的情況下制定社會政策,這就導致了他們在政治權利上的社會排斥。大多數創業扶持政策在制定上具有功利性特點,鼓勵性政策所占比例多于支持性政策,沒有充分考慮大學生對于政策的需求,象征性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不是扶持力度小,就是限制條件多,對于本來就缺少社會經驗和社會資源的大學生來說,就更難享受到這些優惠扶持政策。
(四)制度排斥:社會制度的缺陷
羅杰斯將社會排斥的制度排斥界定為在一定的宏觀社會結構下制定的一些制度,把特定的人群排除在制度惠及的范圍內。對于大學生創業來說,我國存在的主要制度性缺陷有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的制定不系統、太分散,雖然在國家層面也出臺了一些扶持政策,但大多是引導性的政策,并沒有對大學生創業的優惠進行具體規定,只是做了一個方向性的引導,大部分優惠政策的決定權在地方政府,這就造成了創業扶持政策的覆蓋面較窄、存在區域型差異的特點。大部分具體的創業優惠政策都集中在地方政府部門,地方政府受本地區經濟條件限制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往往在制定政策時會優先扶持具有本地戶口的大學生,這樣就使大部分大學生不能享受到地區的創業扶持政策,而被排斥出了創業市場。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構成是社會保險制度,而現在我國的社會保險制度主要是針對有工作崗位的群體,而人為地把個體營業者排除在外。雖然也有部分地區規定個體營業者也可以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但是個體營業者需要繳納單位所需繳納的社會統籌部分,我國的職工社會保險繳費率較高,大學生創業群體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大多不會選擇繳納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這樣就使很多大學生創業者不能較好地享受到社會保險待遇,不能更好地解決自己的后顧之憂,被排斥在職工社會保險制度之外。
(五)關系排斥:社會人脈資源的缺乏
關系排斥是社會排斥中的“關系”范疇,是指個人、團體由于缺乏人際交往而造成的缺乏人際關系,導致個人或者團體不能充分參與到社會活動中去而被社會排斥的過程。大學生剛走出校門,缺少社會交往經驗、社會人脈資源,很容易導致關系排斥的發生。大學生自主創業要經過工商稅務部門注冊,有的還需要去社保部門進行登記,享受稅收優惠政策需要去稅務部門辦理、享受社會保險費補助優惠政策需要去人社部門辦理。很多大學生有創業意愿,但是缺少必要的人脈關系,在辦理各項手續時處處碰壁,最終不得不放棄自主創業的想法。
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創業社會支持體系具有重大意義。在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發現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還有很大的完善空間。我們應從高校、政府和社會三方面入手,對大學生創業中存在的文化、經濟、制度、關系等維度的社會排斥進行逐一化解,進而不斷完善大學生創業支持體系,不斷提高大學生創業群體所占比例和創業成功幾率。
(一)構建支持大學生創業的文化氛圍
只有化解了對大學生創業的文化排斥,才能提高大學生創業群體所占比例。從政府責任角度來講,政府掌握著大量的媒體資源,可以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對大學生創業的長遠意義進行宣傳,讓更多的家庭了解創業,從而轉變家庭的傳統就業觀念。從高校責任角度來講,高校是培育學生創業的主要場所,應該積極發揮自己的理論優勢,形成專業化的創業理論體系,建立專業化的師資隊伍,發揮自己理論陣地的作用,從根本上改變大學生的傳統就業觀念。
(二)加大資金扶持力度
缺少資金是大學生被排斥出創業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解決了啟動資金問題,大學生才能創業,才能化解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經濟排斥。政府應盡快建立一項針對大學生創業的專項基金,這項基金可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出資進行組建;地方政府還應放寬大學生創業小額擔保貸款的額度限制,可以根據創業個人或團體所創建企業規模的大小來調整擔保貸款額度。政府不僅要在創業初期對大學生進行資金扶助,在企業成長期也應該出臺政策,防止企業被排斥出創業市場,以增加大學生創業成功的幾率。我國政府對大學生創業資金扶助可以借鑒英國的“青年計劃”。
(三)拓寬大學生參與制定創業優惠政策的渠道
大學生創業群體缺乏參與政策制定的渠道,并且對關于自身政策的制定沒有影響力,這就造成了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政治排斥。我們需要給予具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參與政府制定扶持政策的政治權利,或者是通過其他渠道來增加大學生創業群體對創業扶持政策的影響力,以提高政策的實用性和有效性。政府可以參考其他方面已經成熟的聽證會制度,通過高校組織具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進行報名,并隨機抽取部分大學生參加聽證會,在政策制定過程中讓他們提出自己的想法,政策制定者應該充分考慮他們的意見,這樣可以增加大學生創業群體對政策制定的影響,最大化地避免了政府制定政策時不能考慮政策適用人群而制定出錯誤的政策。政府在制定扶持政策時,還可以通過網絡,對大學生所需扶持政策進行統計,并依據統計結果來制定相應扶持政策,這樣也可以增強大學生創業群體對創業扶持政策的影響力,進而避免了對大學生創業的政治排斥。
(四)擴大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覆蓋面
我國的創業扶持政策大多是地方政府根據自身情況而制定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戶籍制度排斥的現象。針對這一問題,我國政府可以提高創業扶持政策的統籌層次。目前,我國僅有《就業促進法》這一部法律是支持大學生就業的,但其中并未對大學生創業進行明文規定。因此首先應從立法層面,將鼓勵大學生創業條文增加到《就業促進法》中,制定長期的、明確的、方針性的政策,并且要保證大學生創業政策在實施時間上的連續性。在制定政策時,地方各級政府應盡量摒棄地域性特點,制定支持在本地創業的大學生的優惠政策,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大量人才流入,還可以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社會保險部門還應盡快出臺將個體經營者納入到城鎮職工社會保險體系中的具體辦法。
(五)增強政府服務意識
社會對大學生創業的關系排斥,造成的直接后果包括辦理享受創業優惠政策所需程序繁雜、難以完成和信息不對稱兩個方面。要想解決關系排斥問題,就需要從這兩個方面著手。政府應該建立一個協調各個有關創業優惠部門的領導小組,建立一個跨部門的領導協調小組,統一創業優惠辦理渠道,明確協調小組所涉及各個部門成員的職責,精簡申請享受創業優惠政策時的審批手續,堅持公平性原則,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這樣將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大學生由于缺少社會人際關系而造成無法順利享受創業優惠政策的狀況。
[1]董青春,吳金秋.大學生創業教程[M].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10(110-111).
[2]項偉.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研究綜述[J].網絡財富,2010(10).
[3]陳文龍,孫淇婷.大學生創業政策展望與評價[J].高等教育研究,2009(7).
[4]虞偉佳.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問題與對策[J].安徽大學學報,2012(5).
C913.7
A
周楠(1992-),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社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