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芳,王云
(1.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9;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廣東廣州,510420)
修辭情境理論觀照下的TEM-4便條寫作
劉新芳1,2,王云1
(1.蘇州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蘇州,215009;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英文學院,廣東廣州,510420)
便條寫作是英語學習者的一種必備技能,是人際交流的重要修辭手段。修辭情境是修辭話語產生的來源和基礎。從修辭情境理論的視角對TEM-4便條構成的修辭情境要素進行分析,解釋便條寫作中出現的語用錯誤,旨在提高EFL學習者的語用修辭表達能力。
修辭情境;TEM-4;便條寫作;語用修辭能力
英語便條是書信的一種亞體裁,早在16世紀就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作為英語寫作教學的內容在本族語國家傳授。TEM-4便條寫作是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和《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所要求的內容。作者曾有幸多次參與TEM-4便條寫作部分的閱卷工作。在閱卷過程中,發現學生除了語言表述方面的錯誤,還出現了時間漏寫、稱呼不對應、內容跑題、體裁錯選、忘記署名等現象,而這些問題恰恰是因對修辭情境的構成不甚了解所致,從而直接影響了修辭活動的效果,并影響到學生的考試成績。本文將結合西方修辭學中的修辭情境理論(rhetorical situation)針對這些現象予以分析,旨在幫助EFL學習者提高英語便條的寫作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英語便條作為書信的一種亞體裁,運用非常廣泛。因其廣泛應用性而受到英語教育界的重視,并被寫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與考試大綱。
(一)便條寫作與教學和考試大綱
教育部1978年制定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實踐課教學大綱》(試行草案)、1980年的“青島大綱”、1986年最后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基礎階段英語教學大綱》以及2000年再次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都對英語寫作教學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和標準。我們發現,在1980年、1986年、2000年三次修訂后的大綱中,便條寫作都被明確列為英語專業寫作的一項基本要求。
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26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TEM-4)中,除1990年外,每年的寫作部分都包含了便條寫作,并且在2004年新修訂的《高校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大綱》中,便條寫作部分由原先5%的比重,調整到了10%,其受重視程度進一步得到提高。
由此可見,無論是教學大綱還是考試大綱對英語便條寫作都因現實生活交流的需要做出了明確要求。
(二)TEM-4便條的構成要素
英語便條既然已經成為一種語篇體裁,就有著自身獨有的組篇模式。它有著與信函相似的很多屬性,但又不像書信那么正式。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在設計TEM-4便條寫作方面對此進行了充分考慮。TEM-4便條,通常由日期、稱謂、內容和署名等幾個部分構成。
1.日期。便條的日期寫法通常很隨意,可以只寫月和日,而不必有年份。如,May 6,或者Sep. 9,或寫作10 April等。
2.稱謂。因為便條通常用于朋友、家人、同學等熟人之間,所以,多數是只寫名,而不必出現姓,頭銜用的也很少,尊敬語Dear一詞用不用都可以。但是,在TEM-4中,有時便條接受者會事先給出,而不能隨意寫。
3.內容。便條的特點是簡單明了,所以,內容往往直奔主題。但是,便條因內容不同,往往又可以分為不同的次體裁,如邀請(發出邀請、接受邀請、拒絕邀請)、道歉、求助、通知、廣告、建議、推薦等。不同體裁的便條又有著不同的組篇方式。比方說,要拒絕邀請,首先要表達謝意,然后,給出拒絕的理由,這才算完整。否則,省略第一步就是不完整的便條。
4.署名。TEM-4便條的署名多以非正式為主,可以只署名,而不必加姓,也就是說不用全名。但是,有時TEM-4的提示情境中會給出便條發出者的名字,那就不能隨意寫了。
除了以上提到的這四個要素,TEM-4便條還受到時間(10分鐘)和字數(50-60單詞)的限制。總之,一個成功的便條必須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否則會直接影響到語用修辭效果的傳達。
(一)修辭情境概說
修辭情境是修辭話語產生和理解的重要基礎,自古以來在西方就受到修辭學界的重視。修辭情境理論最早源于古希臘時期的凱洛斯(kairos),“直接與地點、說話人和受眾的修辭重要性有關”[1]指“做某事的恰當時機(the right time)和做事的正確方法(the right measure)”[2]。凱洛斯能激發人的思想,讓人立刻采取行動,“把現在作為出發的起點或作為純粹的覓材取材情境活動的靈感”[3]。
1968年,美國修辭學家Bitzer在《哲學與修辭學》創刊號上發表“修辭情境”(The Rhetorical Situation)一文,指出,“修辭情境是表示一種真實的或潛在的緊急情況之中的人、事、物和關系的綜合體”[4]。修辭話語是對該綜合體作出的適切反應,受制于修辭情境,離開修辭情境,話語的意義將難以理解。話語是修辭情境下的話語,修辭情境是修辭話語產生的基礎和來源。
Burke在1973年發表了與Bitzer同名的文章“修辭情境”,提出了“同情同一、對立同一和錯誤同一”的修辭情境觀[5]。Burke把修辭情境延伸到了人類生存的大環境中,在他看來,任何運用語言讓人形成態度或引起行動的行為都是修辭行為。修辭情境是永恒存在的,人一旦運用語言,就不可避免進入了修辭情境。修辭情境就是與受眾就相同的觀點取得同一,就相反的觀點取得同一,就未知的觀點取得同一。
總之,修辭情境為人類創建修辭話語提供了基礎和來源,修辭者通過與修辭情境中的人、事、物的互動來推動交際目的的實現。修辭情境是動態的情境,并非一成不變的,也會成熟和衰亡。人類正是在這種不斷變化的情境中,創建和延續著修辭話語。
(二)修辭情境的構成要素
修辭情境作為修辭話語創建的基礎,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盡管學者們就修辭情境要素的構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還是為我們具體創建、分析、評價修辭話語提供了很多啟示。
Bitzer認為修辭情境由三個要素構成:緊急情況、受眾和限制[4]。緊急情況是指“一種以緊迫性為標志的缺陷,一種障礙,一件等待要做的事情,一件偏離了正常狀態的事情”;受眾“由那些能夠被話語所影響、并能成為變化的中介的人所組成”;限制是指對修正緊急情況做出決定或采取行動起限制性作用的因素,包括信仰、態度、傳統、動機等。Vatz則認為,沒有修辭者,修辭情境也不存在;修辭者創造修辭情境,而不是僅僅發現修辭情境,修辭者是修辭情境的一個重要構成要素[6]。綜合Vatz和Bitzer的觀點,Grant-Davie認為修辭情境應由四部分組成:緊急情況、修辭者、受眾和限制,并且它們在多數情況下以復數的形式出現[7]。
Patton從認識論的角度,認為感知是修辭情境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8]。Biesecker試圖用解構主義思想家德里達的延異主題概念來重新解讀修辭情境,認為象征性行為(語篇和主題)與受眾都是構成修辭情境的成分[9]。Smith和Lybarger提出了一個后現代主義時期多視角的修辭情境批評模式,即指存在多種緊急情況、多種受眾、多種限制和多種回應[10]。袁影和蔣嚴在參照古典凱洛斯理論和Bitzer修辭情境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修辭情境由缺失、受眾、修辭者、場景和時機五個要素組成[11]。Roen等則認為,“修辭情境由作者、目的、受眾、話題和語境/場景構成”[12]。Reid把作者、場合、目的、受眾、語篇類型和語境作為了修辭情境的核心部分[13]。
由以上各家的觀點,可以發現修辭情境的成分是復雜的,各要素之間是相互交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它們之間的共性,這為我們進行修辭情境分析提供了可能。首先,修辭者、受眾、修辭目的、緊急情況是構成修辭情境的核心要素,僅就一次修辭活動而言,它們有時是單獨的,有時是以復數的形式出現的。其次,語篇體裁是修辭情境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它是對多次反復出現的修辭情境的一種反應。再者,修辭話語的產生總是會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所以,限制也是修辭情境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總之,修辭話語的產生離不開這些核心修辭情境要素,是在它們的互動中得以形成的。
TEM-4便條寫作旨在向受眾發出邀請、通知或感謝來影響其行為或形成態度,所以,它也是一種修辭行為。既然是修辭行為,它就要受到其產生的修辭情境的約束和限制。因此,在TEM-4便條寫作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便條產生的修辭情境因素,這樣才更有利于語用修辭效果的傳達。下面我們將結合2012年的英語專業四級便條寫作實例,具體分析TEM-4便條寫作中的修辭情境因素。
SECTION B NOTE-WRITING[10 MIN]
Write on ANSWER SHEET THREE a note of about 50-60 word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situation:
The winter vacation was over,and you came back by train yesterday.Your friend(Michael or Lucy)wen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to meet you and helped cleaning your dorm.Now,write him/her a note,expressing your gratitude and offering your help in return.
Marks will be awarded for content organization,language and appropriateness.
(一)修辭者與TEM-4便條作者
首先就TEM-4便條寫作的修辭者來說,它指的是參加TEM-4的考生。然而,在真正的考試中,修辭者有時未必是考生本人。因為,根據我們對TEM-4便條歷年真題的分析,有時考試所提供的情景中會給出要完成的便條的修辭者的名字,這時就非考生本人,就出現了一個虛擬的修辭者。另外,在TEM-4便條寫作中,修辭者的身份也是不斷變化的,2012年是朋友,但是,有時可能是老師、家長或室友等,正確地分析修辭者的身份對于有效完成便條寫作很重要。除此之外,根據便條寫作的要求,修辭者在末尾要署名,要告訴讀者(受眾),這樣才算完成了此項修辭活動,否則會導致失分。具體就2012年的便條修辭者而言,因為題目中沒有明示,所以,可以隨意給出一個名字,但是一定要有。
(二)受眾與TEM-4便條讀者
TEM-4便條的受眾應是閱卷人,然而,在實際考試中,受眾可能另有他人。也就是說,TEM-4便條有著潛在的雙重受眾。就2012年的試題來看,便條的受眾讀者應為一位朋友,要么是Michael,要么是Lucy,而且只能是一位,因為提示語中的friend是單數。可是在閱卷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考生把受眾寫成了Michael and Lucy,或Michael or Lucy,或其他受眾,或者沒有明確給出受眾對象,這些都不符合TEM-4便條寫作的要求。這部分的缺失或出現差錯,說明考生缺乏對修辭受眾的分析。
(三)TEM-4便條的修辭目的
作為一項修辭活動,TEM-4便條有著自身特有的修辭目的,如提出邀請、拒絕邀請、發放通知、告知新情況、表達感激等。具體到2012年的便條,其修辭目的有二:表達感謝和主動提出幫忙。這兩個一個都不能少,否則,就算沒能完成考試的要求,也就是說未能實現既定的修辭目的。
(四)TEM-4便條的緊急情況
TEM-4便條的緊急情況也是雙重的。一種緊急情況是應考試的需要,考生必須完成一篇便條。另一種是TEM-4便條題目中給出的急待完成的事情。2012年TEM-4便條寫作的緊急情況是朋友Michael或Lucy昨天去火車站接站了,并幫助打掃了宿舍,現在要求向朋友表示感謝并主動提出幫助。這是促使此事件即將發生的動因。然而,有很多考生由于對此緊急情況分析不夠仔細,竟然認為朋友要來接站和幫助打掃宿舍,從而表達了欣喜之情,盼望早日見面等。
(五)TEM-4便條的語篇體裁
便條是信函的一種亞體裁,而TEM-4便條又有著幾種亞體裁。體裁是對反復出現的修辭情境的反應,具備豐富的語篇體裁知識有助于識別修辭情境、選擇得體的體裁有效完成修辭性交際行為。從近幾年的TEM-4來看,便條寫作包含的語篇體裁有邀請(包括發出邀請、接受邀請和拒絕邀請)、道歉、祝賀、推薦、轉讓、廣告等。2012年的考題從體裁看是要求寫一則表示感謝的便條,同時主動向對方提出幫助。然而,在閱卷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有的考生寫成了邀請,有的甚至寫成了致歉,可見這些考生非常缺乏對修辭情境中語篇體裁知識的了解。
(六)TEM-4便條的限制
影響修辭活動的因素,除了上面談到的幾種修辭情境因素,還包括一系列限制。具體到TEM-4便條,它要受到時間、地點、場合、媒介等的限制。譬如,在2012年的考試中,有的考生把時間寫成去年甚至幾年前,有的甚至不寫時間,這都未能達到TEM-4便條寫作的要求。其次,考試是通過紙質媒介進行的,但是評閱是網上進行的。也就是說,在考試結束后,考卷會全部進行掃描,傳輸到網上,然后組織老師進行網評。如果亂涂亂畫或書寫不清、便條各部分位置錯置等,都會造成失分。再者,TEM-4便條寫作對語言和字數還有明確的要求,語言要簡明,字數應控制在50-60個單詞等。如果缺少對這些修辭情境限制性因素的分析勢必會導致修辭效果的傳達。
便條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一種語篇體裁,有著自身特有的寫作方式。便條因其廣泛的應用性受到外語界的特別重視,被寫進了英語專業教學和考試大綱,成為英語專業培養目標要求的一項指標。然而,英語便條寫作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一種修辭行為,有著其產生的修辭情境。“修辭學被重新發現,不僅用作提高語言有效表述的手段,而且可以被不同學科用來作為揭示語篇特征的分析工具”[14]。運用修辭學中的修辭情境理論,正確分析TEM-4便條產生的修辭情境,不僅可以有效揭示便條的語篇特征,而且還可以促進學生語用修辭表達能力的提高。
[1]Helsley,S.L.Kairos[Z]//T.Enos(ed.).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Communicati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Information Age.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1996:371.
[2]Kinneavy,J.L.Kairos:A neglected concept in classical rhetoric[C]//Jean Dietz Moss(ed.).Rhetoric and Praxis:TheContributionofClassicalRhetoricto Practical Reasoning.Washington,D.C.: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Press,1986:80.
[3]White,E.C.Kaironomia:On the Will to Invent[M]. 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7:13.
[4]Bitzer,L.F.The rhetorical situation[J].Philosophy and Rhetoric,1968(1):1-14.
[5]Burke,K.The rhetorical situation[C]//Lee Thayer (ed.).Communication:Ethical and Moral Issues.New York:Gordon and Breach,Science Publishers,1973:268.
[6]Vatz,R.The myth of the rhetorical situation[J].Philoso?phy and Rhetoric,1973(3):154-161.
[7]Grant-Davie,K.Rhetorical situations and their constitu?ents[J].Rhetoric Review,1997(2):264-279.
[8]Patton,J.H.Causation and creativity in rhetorical situa?tions:distinctions and implications[J].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1979(1):36-55.
[9]Biesecker,B.A.Rethinking the rhetorical situation from within the thematic of difference[J].Philosophy and Rhet?oric,1989(2):110-130.
[10]Smith,C.R.&S.Lybarger.Bitzer’s model recon?structed[J].CommunicationQuarterly,1996(2):197-213.
[11]袁影,蔣嚴.論“修辭情景”的基本要素及核心成分——兼評比徹爾等“修辭情景”觀[J].修辭學習,2009(4):1-8.
[12]Roen,D.H.,Glau,G.R.&B.M.Maid.The Mc?Graw-Hill Guide:Writing for College,Writing for Life (2ndedition)[M].New York:McGraw-Hill,2010:6.
[13]Reid,S.The Prentice Hall Guide for College Writers [M].9thed.Boston:Prentice Hall,2011:18.
[14]Mauranen,A.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Rheto?ric:A Textlinguistic Study[M].Berlin:Peter Lang,1993:19.
H314
A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基于英美英語寫作教材的語篇類型共生關系模式構建”(14YJC740056);江蘇省“十二五”高等學校重點專業(英語)(278)
劉新芳(197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西方修辭學、語篇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