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情境即信息:兼論新媒體傳播情境的三重特性

2015-02-20 07:49:44原平方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5年6期
關鍵詞:情境信息

■原平方

情境即信息:兼論新媒體傳播情境的三重特性

■原平方

“媒介即訊息”是麥克盧漢基于信息傳播技術的重要性所做出的一種判斷,但媒介所在的情境也具有信息傳遞的重要功能。本文試圖以歷史描述主義的方法梳理傳播情境的演變歷程,認為傳播情境同樣構成了信息傳播的不可分割的內容。而在以信息傳播技術所催生、個體被賦權的新媒體傳播過程中,新媒體傳播情境相對于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情境,也同時具有了三個方面的特性:一是新媒體傳播內容之一——新聞定義與邊界的模糊;二是公共傳播的出現;三是信息消費性的彰顯。

語境;傳播情境;公共傳播;消費

一、作為媒介的語言與語境

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和交流媒介,無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總是在一定的交際環境中進行,同時構成交際環境?;诖?,在1923年,英國人類學家B.Malinowski對于語境做出了界定,明確指向語言符號的使用環境。在B.Malinowski教授看來,語境為交流活動提供場所和背景,不同語境規定交流的類型與方式,也就是說,不同的語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交流話語的涵義與風格。傳統的語言學家認為語境又可分為“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所謂語言性語境,就是通常所說的“語境”,即書面語中的上下文或口語中的前言后語,是一種狹義的語境;非語言性語境則指廣義的語境,包括交流過程中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如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身份、地位、自然環境和社會背景等等。1975年,布拉格學派的創始人之一、俄國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遜發表《語言學與詩學》,其核心觀點是,“信息”不可能提供交流活動的全部“意義”,一切交流都包含六個要素:一個說者、一個受話者、一個傳遞于二者之間的信息、一組使這一信息可以理解的雙方共享的代碼、一個“接觸器”亦即交流所依賴的某種物質媒介,以及一個信息所指涉的情境。①“意義”存在于全部交流行為之中,交流的所得,有相當一部分來自語境、代碼和接觸手段。雅各布遜認為,意義并非是自由自在地從發送者傳遞到接收者的穩定不變的實體,傳遞(交流)過程中六種因素也永遠不會處于絕對平衡的狀態,其中總有一個因素功能獨特、在諸因素中多少居于支配地位,“我們可以有各種象征的圖像、圖像的象征等等,但在符號中占支配地位方式的本質最終取決于它的語境”。由于信息必須涉及說話者和受話者都能理解的語境,因而正是語境使信息“具有意義”。事實上,在雅各布遜構建的交流模式中,情境或(交流)語境居于首位。需要指出的是,“情境”與“語境”在這里實際上為混用或并沒有嚴格的區分。不約而同,文化人類學家霍爾也堅持,意義與語境密不可分。霍爾則進一步指出,在人際互動交流過程中,語境有高語境和低語境之分。所謂高語境交流指的是大多數信息或存于物質環境中,或內化于人身上,預制程序的信息貯存在接受者身上和背景之中,需要經過編碼的、顯性的、傳輸出來的訊息只包含著極少的信息。低語境互動正好與之相反,大量的信息需要編入顯性的代碼、包含在傳達的信息之中,試圖把一切都說得明明白白,以彌補語境中缺失的信息。語境的層次決定交際或交流的性質,它又是一切后繼行為(包括符號行為)賴以存在的基礎。②另一種功能語言學的觀點把“語境”分為“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統稱社會語境。事實上,“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正是“語言性語境”和“非語言性語境”的另一種說法,但更強調話語交際的社會文化因素。系統功能語言學的創始人、語言學家韓禮德(M.A.K.Halliday)教授進一步認為,情景語境包含言語交際涉及范圍、所借助的渠道或媒介以及交流者的地位、身份和相互間關系。文化語境則認為要在動態中觀察使用語言的人和具體語境,強調從社會文化的多角度、多層面考察語言及其運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里的語境本質上已成為“情境”的代名詞。由此看來,不管是雅各布遜還是韓禮德,語言學家都把(交流或傳播)環境和其所借助的渠道或媒介區分并置,并強調了環境的重要性。

從傳播學發展的角度審視,與雅各布遜幾乎同時代同年齡、被奉為傳播學“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斯韋爾(1902-1977)在1948年提出了拉斯韋爾的5W模型,即誰(Who)→說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明確了后來傳播學的控制研究、內容分析、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和效果研究五個基本內容,為當代傳播學研究指明了方向。但羅杰斯認為,(拉斯韋爾模式的)“五個問題似乎假定:傳播是時下的,是有意圖的,信息單向地從信源流向接收者,沒有反饋”,“他們把傳播看做是一個行動,而不是一個過程。是單向的和有意圖的,缺乏情境,旨在達到意想的效果。五個問題使傳播研究側重于效果(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1955)。”③應該說,這一指責不盡公允,事實上,對于傳播行為和環境的關系,拉斯韋爾在《社會傳播的結構和功能》一文中的“傳播研究”小節里就明確指出,(傳播的)“每個環節都是環境因素和主觀因素相互作用的漩渦?!奔赛c明了傳播的社會環境因素,又點明了傳播的個體因素,而且涉及到了“傳播鏈”上的“每一個環節”。那么,既然拉斯韋爾注意到了傳播中的環境、反饋因素,那拉斯韋爾模式為什么還是缺失了這些環節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拉斯韋爾模式本身也受制于環境因素的制約,也就是說,拉斯韋爾模式并不等于拉斯韋爾的傳播觀念,因為這一模式本身就是一種國際傳播的宣傳模式。也是因為這一點,布雷多克為拉斯韋爾的5w模式增加了傳遞信息的具體環境和傳播者傳播意圖兩個因素,從而發展出“7w”傳播模式。賴利夫婦則從社會學角度認識傳播,把傳播系統置于社會系統之中進行考察,認為“大眾傳播過程影響著更大的社會過程,同時又受到它的影響?!雹苋绻f布雷多克突出的是傳播過程中的具體情景語境,那么賴利夫婦強調的正是傳播的文化語境,二者共同構成了對于傳播過程中傳播情境的關注。

二、作為社會學的場景與傳播情境

值得注意的是,基于對傳播技術與現代媒介的認知,一些學者開始意識到,媒介并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渠道與工具,媒介本身還是信息內容,媒介本身還構成了一種環境,因而認為,應該把媒介作為環境來強調,由于這些學者突出傳播技術的作用,就被稱為繼傳播的實證學派、批判學派之后的傳播的技術學派。其中,加拿大學者伊尼斯是倡導此學派的第一人。伊尼斯認為媒介具有信息壟斷和媒介偏向功能,即每種傳播媒介都有或傾向于持續很長時間,或便于遠距離傳播的偏向,但新出現的媒介能打破舊的壟斷,改變原來的社會和政治控制。繼伊尼斯之后,麥克盧漢提出了感官平衡概念,認為媒介是人感知信息或處理信息的延伸,使用不同的技術會影響人類感知的結構??_瑟斯、哈夫洛克、瓦爾特翁等則通過對大量歷史資料的收集和研究中得出了文字和口述包含兩種完全不同意識模式的結論,從而間接佐證了媒介是文化和意識主要塑造者的觀點。梅羅維茨對此提出的批評認為,“他們觀察以及收集的證據是因為研究媒介環境和研究媒介信息的需要,但是他們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觀點來解釋媒介怎樣重塑某種行為”,他們遺漏的一部分內容是“沒有真正想把對媒介特征的分析同日常社會交流的結構和動態性分析聯系在一起。”⑤也就是說,這一學派把媒介從傳播情境中分離出來,過度強調媒介自身作為環境的作用,卻忽視了媒介作為整體傳播情境組成部分的功能。梅羅維茨的媒介情境理論由此而產生,社會學角度的社會場景理論則為此提供了解釋基礎。

社會場景理論認為正是社會場景形成了語言表達及行為方式框架的基礎,在不同的社會場景中,人們會有不同的舉止,會受到所在地和參加者的影響。事實上,對于所處環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早在中國《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就有“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記載,托馬斯在《身處歐美的波蘭農民》一書中則作了系統研究,認為我們構筑了社會場景,強調了社會因素或環境因素對人們社會行動的制約,只有把個人的主觀態度和社會客觀文化的價值綜合起來考察,才能充分解釋人的行為⑥。傳統的心理學家普遍認為,行為的環境是客體和事件置身于其中的舞臺,是一個沒有結構的、消極的、或然性的舞臺,人們只是根據體內的程序在舞臺上走動。但巴克爾經過大量實證發現,人的行為環境由客體和事件構成;客體與事件雖然結構謹嚴,但未必排列有序,它們迫使人的行為與其動態模式保持一致。也就是說,研究人就需要將個人和其活動間的環境聯系起來,人們的許多行為受制于環境(受背景控制)的程度?!皬男袨楸尘皝碚f,環境對環境里的人,絕不是隨機輸入的一個信息源泉,也不僅是固定陣列和流動模式的信息輸入源泉。環境對輸入的信息往往要施加種種控制:一方面,這些控制機制根據環境的系統要求調節輸入;另一方面,它們又根據環境里人的行為屬性來調節輸入。”

戈夫曼所認為的社會交往的一般場景則是:一個人主動參與到許多不同的劇幕中,人們不停變換身份和角色,學習并遵守一系列復雜的行為規則,努力維持其在每個場景的表演,同時不會威脅到他們在其他社會場景中的不同表演。所謂場景就是用于描述復雜的動態情境及控制該情境的規則。戈夫曼側重研究面對面的交往,在這個意義上講,“傳播”其實就是“交流”,即使用語言或類似于語言的符號,有意識地傳遞“訊息”的行為。也因此,戈夫曼在社會交往分析中區分了“傳播”和“表情”,表情能提供表情器官的信息,但不能提供有關事物的明確“說明”或“觀點”從表情中得到的信息總是與表達者和信息發生的具體場景有關,也就是說,影響行為的一個因素是由特定的交往地點以及觀眾所決定,即“環境的限定”,應該說,戈夫曼研究的是固定場景中人的具體行為。梅羅維茨在此闡述上進行了批判性的吸收,認為新媒介的重要性不僅取決于其自身的使用和固有的特性,而且取決于它繞過早期媒介的使用及特性的方式,提出了“媒介—社會”影響理論,即媒介與社會行為的連帶關系:新媒介—新場景—新行為,更多討論流動場景下或融合場景中具體行為的變化和新行為的產生,當一個新的因素加入到某個舊環境時,我們所得到的并不是舊環境和新因素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全新環境。⑦

由此可見,拉斯韋爾所說的“情境”、戈夫曼和梅羅維茨提出的媒介場景與功能語言學所強調的“社會語境”,正是傳播學所關注的傳播“情境”。嚴格意義上講,正如有學者指出,“情境”(situation)要比“語境”(context)更為寬泛,因為后者常常被理解為“上下文”或某一事件發生的前后狀況,但“情境”卻具有“完整性”和“同一性”的特征。⑧在托夫勒看來,任何一種情境都可用五個方面的組成部分來加以分析,一是“物品”,即由天然或人造物體構成的物質背景;二是“場合”,即行動發生的舞臺或地點;三是作為社會角色的人;四是作為社會組織系統的場所;最后是背景信息,即作為交流概念和信息的來龍去脈。簡而言之,這就是霍爾所說的“人、情景、地位、經歷和文化?!雹嵩谶@里,“情境”幾乎指涉與人發生關系的全部外部環境或外部世界。事實上,這也正是本文在關涉傳播時用“情境”而不用“語境”的主要原因。因此,所謂傳播情境就是對特定的(交流)傳播行為直接或間接產生影響的“外部”事物、條件或因素的總稱。在這個意義上講,傳播情境就主要包含了傳播主體及傳播場合與途徑。所謂傳播主體,一方面指傳播者存在于一定生存環境和社會關系中,具有作為“肉身”的自然屬性和其他社會屬性;另一方面還指傳受雙方在特定傳播情境中的角色扮演和表征。⑩傳播場合與途徑則表明傳播主體要受到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當存在兩個以上的傳播主體時,復雜的“人際場”認知就馬上產生,傳播關系也從而演變為一種層級系統。事實上,反映傳受雙方的專業興趣的范圍和主題也制約著符號、意義與媒介的選擇,屬于傳播過程中不容忽視的情境因素。

三、新媒體傳播情境的三重特性

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使得以往傳統的傳受互動關系發生了改變,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方式使得每個用戶都成為信息傳播源,公眾先是通過論壇、貼吧、博客、微博等現代網絡傳播方式,關注自己權益、記述與評判社會事件,同時也關注與自身并無直接利益關系的事情,原來意義上的“烏合之眾”演變成現代社會的公眾,其行為也具有了更多公共性特征。新媒介的便捷性和低廉性使得相較以往、作為普通大眾的媒介使用權得到大幅擴張,原來的“沉默的大多數”有了發聲的平臺和機會,傳播主體增多。如果說,傳統媒體時代的媒介近用權主要是有限、被動和滯后的接近權的話,新媒體環境下的媒介近用權則主要是更為主動、即時和充分的媒介使用權。應該說,媒介近用權中從“接近權”到“使用權”的發展,彰顯了傳統媒體時代與新媒體時代的一個重要分別。事實上,新媒體又被稱為“自媒體”,而與舊媒體或傳統媒體相區分,也正是由于一般大眾媒介使用權的充分發育,普通公民使用媒介的權利得到了實現。在這一背景下,公眾的媒介使用與意見表達相對充分自由,大量涌現、具有傳播渠道的傳播主體已極大沖擊著原來傳統媒介控制與使用權利的版圖,并且在媒介控制與使用格局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正是新媒體傳播情境與傳統媒體傳播情境的根本性區別??偟膩砜矗旅襟w傳播情境主要指基于新媒體的網眾傳播與人際交流或有重疊,和大眾傳播彼此對接和互動,傳播渠道普及化,傳播主體多元化,層級系統復雜化,電子媒介依舊龐大,社交媒介與電子媒介有時成為彼此的放大器和擴音器,擴大個人傳播的權力;有時又相互博弈,形成各自的輿論場,傳統電子媒介的議程新聞傳播和議程設置受到挑戰。因此,新媒體傳播情境主要強調在媒介控制與使用方面,傳統媒體與個體賦權為主的新媒體一起形成競爭、共生共存、合作和彼此影響的格局。

步入21世紀以來,新聞業利用新媒體傳播渠道成為新的浪潮,受眾的新聞偏好和新聞傳播方式的變化使得受眾對于新聞的理解或新聞理念悄然發生轉變,這正是新媒體傳播情境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原來消極意義上的被動受眾躍變為積極的用戶,并且可以生產內容,集生產者與消費者為一體,需求或市場化導向變得越來越突出,所需求的新聞或信息也呈現了諸多的變化。具體來說,新媒體傳播情境相對于傳統傳播情境的區別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新聞的定義與邊界走向?!靶侣劇笔切侣劺碚擉w系的基本概念,對新聞的界定,是全部新聞學研究的邏輯起點。但不管是實踐派還是學院派,所說的新聞定義其實是媒體行業或業界對于新聞選擇的標準問題,是各自的具體判斷取舍依據。另外,定義產生于當時所在的情境,理解定義也必須依照當時的社會語境。新媒體傳播情境下,對于新聞的理解重點表現在兩個維度:首先,不是所有的新聞都是嚴肅的、都是生死攸關的事件。其次,新聞不僅僅是事實的集合體。而新聞的判斷標準也已向掌握傳播通訊新技術的用戶手里轉移,新聞消費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選擇權,在線新聞對于新聞信息的態度則直接促使意見崛起成為在線新聞內容的基本類型。這一點在傳統大眾傳播媒介受到沖擊、傳播主權受到分化及原來作為受眾的傳播主體的參與傳播下越來越得到印證,突發性事件的發現與報道更多地借助于新崛起的傳播主體的新媒體或在線新聞進行報道。而就新聞的邊界來說,傳統的“民族—國家”的地理界限和文化界限日漸模糊,傳統的時間、空間和地域的概念遭遇深刻的危機。以自然分界區分民族、國家和社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象征性分界”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對于新聞與信息、國內國外新聞邊界或范圍的理解同時呈現模糊狀態。

二是公共傳播的出現。作為一種報道方式,有學者認為隨著傳播主體的增多、傳播渠道的普及,公民擁有了自己制作新聞、決定新聞的權限,因此,提出了公民新聞的概念。在他們看來,公民新聞就是讓受眾依據自己的關注點參與策劃新聞報道,其目的是為了讓受眾關注自己所在的社區及其新聞報道的范疇。但本文更傾向于把這種傳播形態理解為一種公共傳播,因為事實上,借助于新媒介渠道所傳遞的內容并不全是新聞,可能更多并非新聞,其相關用戶的消費或關注興趣也并不在于新聞上,而多是一種社交聯系。公共傳播意味著一系列具有不同動機、不同目的的傳播主體借助網絡或科技所提供的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分享自己的經歷,而不僅僅是傳播新聞,這正是新媒體公共傳播不同于以往傳統傳播的重要區別所在。新聞回歸了信息的本質,公共傳播的內容則加強了社會交往。當然,體現在新聞業中,這種公共傳播推動了現在的信息傳播,對傳統新聞機構形成了挑戰,迫使專事信息傳播的行業和傳播主體提高了透明度并擔負了責任,一方面使得自由信息的廣泛傳播成為可能,另一方面則通過自由表達的辯論和公共傳播重新聚合公眾?;仡櫲祟悅鞑サ能壽E,互動性的公共傳播在人類傳播的過程中正好形成了一個U字形,也就是說,在前工業化的口頭傳播時期,信息的公共傳播程度最高;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代表的大眾傳播階段,互動性低、信息的公共傳播程度相對來說最低;互聯網的發明、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的公共傳播重新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說,信息的公共傳播、互動性的再獲得在重新部落化過程中得以實現。

三是新聞消費性或娛樂性的彰顯。能夠對受眾的生活有所幫助的消費、健康以及其它資訊類報道變得越來越受歡迎,新聞的有用性突出出來。同時,可以讓受眾感到輕松愉快、具有娛樂價值的新聞也越來越多。與企業的商業敏感相伴隨,進入現代的媒介話語和話語呈現方式說明:在現代性的宏大背景下,媒介話語的“生產性”正在轉向成后現代背景下的“消費性”,消費至上意識支配著媒介話語的生產與傳播,并成為現代資本主義文化條件下的意識形態。這同樣在現實中得到驗證。由于情緒影響或興趣等原因,網絡新聞獲取具有極大偶發性和隨機性,新聞標題很大程度上也影響著整條新聞的點擊和瀏覽,獲得新聞方式的便攜化、個性化和參與性直接影響到新聞傳播標準向消費性或娛樂性的變化。

四、結語

總的來看,語言學家對于語境的重視,是基于語境為交流活動提供場所和背景,不同語境規定交流的類型與方式,也規定了不同的話語內容,語境成為話語交際的組成部分,并且語境就是內容本身。但語言學意義上的“語境”通常指涉狹義范圍的“上下文語境”,較少涉及廣義上的社會、文化、政治制度等背景。伊尼斯和麥克盧漢等學者關于“媒介偏向論”和“媒介即訊息”的觀點,則是對于媒介作為情境自身的強調,忽視了媒介作為情境一部分、傳播情境是一個完整循環、自足系統的定位。就傳播效果而言,無論是語言學意義上的語境、還是社會學意義上的場景,不同的語境或場景都在自動生發著意義,都對傳播的對象產生著不同的影響。這也是本文從歷史描述主義的方法梳理作為“傳播情境”的目的和意義。而在傳播渠道普及化、傳播主體多元化的新媒體傳播情境下,正如梅羅維茨所說“當一個新的因素加入到某個舊環境時,我們所得到的并不是舊環境和新因素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全新環境”,傳統媒體傳播情境下意義下的傳受互動關系具有了質的改變,原來意義上的“受眾”因為“技術賦權”、擁有傳播渠道而成為具有媒介使用權的傳播主體,新的傳播情境因而與以往的傳播情境有了根本性不同。而全新的新媒體傳播情境相對于以報紙、廣播和電視為主要渠道的傳統傳播情境,也具有了完全不同的特性。以新媒體所傳播的內容之一—新聞來說,新聞本身的概念和邊界收到了嚴重沖擊,擁有媒介傳播渠道的熱點信息成為新聞,國內國外新聞的邊界趨向模糊;受眾或用戶導向突出,趣味性成為消費的議題框架,新聞的娛樂性或消費性凸顯出來;新聞回歸信息本身,公共傳播隨之出現。隨之而來的問題同樣明顯,公共傳播從以口頭信息傳播為主到以新媒體傳播為主,傳播主體的增多使得公共傳播重新回歸了眾聲喧嘩的時代,虛假信息或冗余信息層出不窮,社會新聞的商品屬性因為市場需求而變本加厲,公共傳播中的信息治理因而顯得任重道遠。

注釋:

① [英]特雷·伊格爾頓:《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伍曉明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95頁。

②⑨ [美]愛德華·霍爾:《超越文化》,何道寬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79、81頁。

③ [美]E·M·羅杰斯:《傳播學史——一種傳紀式的方法》,殷曉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版,233頁。

④ [英]丹尼斯·麥奎爾、斯文·溫德爾:《大眾傳播模式論》,祝建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頁。

⑤ [美]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頁。

⑥ [美]W·I·托馬斯·F·茲納涅茨基:《身處歐美的波蘭移民》,張友云譯,譯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13-131頁。

⑦ [美]約書亞·梅羅維茨:《消失的地域》,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頁。

⑧ 芮必峰:《人類理解與人際傳播——從“情境定義”看托馬斯的傳播思想》,《新聞與傳播研究》,1997年第21期。

⑩ 周永秀、畢研韜:《言外語境與文本解讀》,《理論界》,2007年第11期。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在站博士后、副教授)

【責任編輯:張國濤】

猜你喜歡
情境信息
情境引領追問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護患情境會話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信息
建筑創作(2001年3期)2001-08-22 18:48:14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98精品全国免费观看视频| 欧美97色|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啪啪| 欧美在线天堂| 国产极品粉嫩小泬免费看|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 国产99在线观看|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亚洲A∨无码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不卡|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亚洲天堂|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91视频首页|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vvvv98国产成人综合青青| 老色鬼欧美精品|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超薄丝袜足j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夜色91|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欧美性精品| 色播五月婷婷| 欧美日本激情|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99热国产在线精品99|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 色呦呦手机在线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另类精彩视频| 国产视频a| 香蕉伊思人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a级在线| 九色综合视频网| 九九九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码| 五月婷婷精品| www.亚洲色图.com|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色哟哟色院91精品网站|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亚洲精品图区| julia中文字幕久久亚洲| 日韩区欧美区| 99在线国产|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亚洲色图欧美一区|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99伊人精品| 国产丝袜啪啪|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国产超碰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三区|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网址| 青青草国产免费国产|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中国美女**毛片录像在线|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嫩模喷白浆| 久爱午夜精品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成人精品国产| 高清精品美女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