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俊香
中國電視劇敘事風格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
■秦俊香
中國電視劇雖然只有幾十年的短暫發展史,卻已形成了諸多不同的敘事風格類型,這些風格類型是在電視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熟起來的,是中國電視劇創作者進行風格化探索的結果。與中國傳統藝術和國外電視劇的敘事風格相比,中國電視劇敘事風格在整體上表現出多樣化與多元化、世俗化與通俗化、雜糅性與融合性等主要特征。
電視??;敘事風格;多樣化;世俗化;雜糅性
匈牙利電影理論家巴拉茲在其《電影美學》中認為,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的風格,但風格和風格化是有區別的,“自然主義的或近乎自然主義的‘自然的’的作品”雖然有自己的風格,但卻不是風格化的作品;而“故意違背自然的、具有某種出于有意的形式和結構的作品”①才是既有自己的風格,又是風格化的作品。巴拉茲所說的風格化作品,是對自然的生活進行了藝術加工,以一定的形式和結構反映生活的作品。從這一意義上講,中國電視劇中大多數作品都是風格化的作品。巴拉茲又說:“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是可以不通過風格化發展出它的各種風格的?!雹谝簿褪钦f,風格化對一種藝術的發展及其藝術風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電視劇藝術正因為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沿著風格化的道路苦苦探索,才逐漸形成了既區別于傳統藝術和國外電視劇又彼此之間相互區別的眾多敘事風格類型。
中國電視劇創作者對風格化敘事的探索和電視劇敘事風格的形成經歷了幾十年的歷程,這一歷程與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語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中國最早的電視劇是文革前1958年創作的《一口菜餅子》,貧乏的物質生活,絕對權威的主流意識形態,舞臺劇式的直播方式,使早期的電視劇處處模仿戲劇,表現出濃厚的舞臺劇風格和政治宣教色彩。文革時期,除了樣板戲,所有藝術包括新興的電視劇幾乎都陷入癱瘓狀態。隨著文革的結束和改革開放時代的到來,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一批與傷痕、反思和改革文學密切相關的電視劇作品噴薄而出。這些作品大多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所塑造的人物也逐漸由“文革”樣板戲中的高大全轉變為普通的百姓,主題也由對人物心靈的揭示逐漸取代了濃厚的政治說教。《今夜有暴風雨》《蹉跎歲月》等知青劇和《走向遠方》《女記者的畫外音》《新聞啟示錄》等改革劇引起轟動,給廣大觀眾以深刻的思想啟迪。與此同時,隨著國外各種政治觀念、文化形態、道德思想和美學流派等井噴般大量涌現、精英文化的空前活躍和電影界第五代導演的崛起,一些電視劇創作者也開始了電視劇形式上的探索。他們逐漸擺脫了傳統戲劇和政治的影響,用極富個性化和電影化的方式,進行了在中國電視劇史上難得的風格化敘事探索,創作了許多具有散文化風格和詩意化風格的電視劇作品,《希波克拉底誓言》《南行記》《朱自清》和《霧失樓臺》等就是具有文化精神和藝術風格雙重探索性的電視劇代表。
20世紀90年代,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大眾文化、消費文化的興起,中國電視劇逐漸背離了80年代那種精英化的精神探索和富于個性的風格化追求,形成了符合大眾文化屬性、順應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文化需要的通俗化和世俗化特征。雙休日和黃金周假日制的實行,使中國人的休閑娛樂需求越來越旺盛。電視劇創作者也逐漸意識到,作為最大眾化的藝術形式,電視劇應該以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通俗化的敘事滿足觀眾的娛樂消費需要。于是,從《宰相劉羅鍋》開始,戲說和消費歷史的喜劇化風格電視劇《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還珠格格》等層出不窮。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進入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在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盛行的同時,精英文化也不失時機地借助大眾文化媒介表達自己的追求,加之政府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倡導,電視劇中開始盛行歌頌中國歷史上大一統時代帝王和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領袖和英雄為主的史詩化風格電視劇,如《雍正王朝》等。此外,隨著思想解放時代思潮的盛行和人們價值觀的變化,一些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家庭和社會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比如婚姻破裂問題和第三者插足問題等,反映這些家庭倫理問題的平民化風格電視劇如《中國式離婚》等也逐漸增多,并在之后蔚然成風,形成經久不衰的規?;瘎撟鳌?傊?0世紀90年代,電視劇日漸成為當代中國的主流藝術樣式,并且逐漸擺脫其它藝術的影響,形成了多元化的敘事風格類型。
21世紀,隨著全球文化的廣泛融合和作為當代主流藝術樣式的電視劇的蓬勃發展,尤其是電視劇制作者對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強烈追逐,中國電視劇創作的跟風現象越來越普遍,電視劇的風格化發展趨勢和規?;a日益凸顯,電視劇多元化的敘事風格格局更加明顯。平民化、史詩化、詩意化、喜劇化、傳奇化和懸疑化等敘事風格類型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敘事策略和審美特性。值得注意的是,與20世紀80年代電視劇創作者的個性化、精英化風格探索不同,21世紀的電視劇風格化創作大多呈現為流行性和趨同性的追求,為了迎合觀眾、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對獲得成功的電視劇進行模仿復制和拼接雜糅成為電視劇創作的主流,這在客觀上也促成了中國電視劇風格的多樣化和規?;l展。
1.多樣化和多元化特征
中國電視劇,無論是表現內容還是敘事風格,都呈現出更加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因為在中國,電視劇是當代影響最大、最主流的藝術樣式,看電視劇是中國大多數百姓最主要的娛樂方式。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是電視劇的生產和消費大國,為了滿足觀眾不斷變化的審美和娛樂需求,電視劇創作者也在不斷開拓電視劇的表現領域,探索和完善電視劇的敘事風格。
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中國電視劇已經出現了多種敘事風格類型,其中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規模的敘事風格類型主要有平民化風格、史詩化風格、詩意化風格、喜劇化風格、懸疑化風格和傳奇化風格等,而且這些敘事風格類型都有大量的作品作為支撐。比如,史詩化敘事風格的作品有《秦始皇》《唐明皇》《武則天》《雍正王朝》《康熙大帝》《漢武大帝》《成吉思汗》《長征》《八路軍》《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北平無戰事》等,平民化敘事風格的作品有《渴望》《兒女情長》《一年又一年》《咱爸咱媽》《大哥》《大姐》《大嫂》《婆婆》《空鏡子》《家有九鳳》《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浪漫的事》《父母愛情》《媳婦的美好時代》等,喜劇化敘事風格的作品有《鐵齒銅牙紀曉嵐》《鄉村愛情》《我愛我家》《家有兒女》《武林外傳》《粉紅女郎》等,懸疑化敘事風格的作品有《暗算》《潛伏》《黎明之前》《借槍》《獨刺》《風語》等,詩意化敘事風格的作品有《大明宮詞》《橘子紅了》《玉觀音》《似水年華》等,傳奇化敘事風格的作品有《亮劍》《鐵梨花》《狼毒花》《紅娘子》等。上述敘事風格類型都已形成自己獨特的敘事策略和審美品格,比如,平民化敘事風格的電視劇多強調敘事的日常生活化和平民化,注重生活的真實性、流動性和生活的質感;史詩化敘事風格的作品著力塑造對中國歷史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敘事規模宏大、場面壯闊,具有雄渾博大、崇高壯美的審美品格;詩意化敘事風格作品有意淡化真實的社會歷史內容,重點表現創作者的主觀情懷和哲思主題,追求唯美、典雅和抒情、浪漫的特質等等??梢钥隙ǖ氖?,隨著近年來中國電視劇創作中類型雜糅現象的盛行,中國電視劇的敘事風格類型還將進一步增多,敘事風格的多樣化和多元化發展趨勢仍將繼續。
2.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
中國電視劇中任何一種敘事風格類型,都與中國傳統文學和藝術的敘事風格類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在繼承傳統藝術風格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但由于產生背景和媒介形式的不同,它們又與傳統藝術的相應風格有著很大的區別,是在與傳統藝術風格的交融、匯聚中發生變異的結果,是電視劇在特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下對傳統藝術風格的繼承、發展和超越。
中國傳統文學和藝術的敘事風格異彩紛呈,很難一一評述,但簡而論之,不外乎雅和俗兩種。如文學中《詩經》有“雅”與“國風”之不同,東漢的《古詩十九首》與漢樂府民歌之別,溫庭筠、歐陽修等的文人詞與民間敦煌曲子詞之分,唐傳奇與宋話本、元雜劇的文采派與本色派之別等等。音樂中有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之分,繪畫中有文人山水人物畫與民間楊柳青年畫之分,電影中有藝術探索片與通俗武打片和劇情片之分等等。雅與俗雖不一定有優劣之別,但卻始終涇渭分明。因此,典雅富貴的風格與通俗質樸的風格一直是傳統藝術的兩大分野。
作為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大眾文化產品,電視劇與傳統文學和藝術具有迥然不同的產生土壤和創作目的。傳統藝術無論是俗還是雅,大多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或是為了追求某種審美情趣的創作,而電視劇創作的目的則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得到最大多數觀眾的喜愛,以便獲取最好的經濟效益。因為大多數的普通觀眾大多沒有很高的文化層次和藝術素養,沒有受過專門的藝術熏陶和視聽語言訓練,他們只是憑著人類天生具有的對故事的喜愛和對貼近自己生活事物的認同的樸素的收看意識來接受電視劇作品,故為了適應大多數觀眾的欣賞水平和滿足他們樸素的娛樂化需求,中國電視劇創作者們自覺地確立了以世俗生活的通俗敘事為基本特征的電視劇敘事風格特點。因此我們看到,盡管中國電視劇敘事風格多種多樣,但幾乎所有的敘事風格類型都傾向于世俗化和通俗化:反映平民生活的柴米油鹽和家長里短的平民化風格電視劇備受觀眾青睞;適合平民百姓消閑娛樂的輕喜劇和情景喜劇等喜劇化風格作品市場廣泛;而具有高雅藝術特質的史詩化風格作品也力圖做到通俗化和世俗化,把傳統意義上神圣而高不可攀的英雄領袖和帝王將相神秘威嚴的面紗脫去,讓他們與普通人一樣具有喜怒哀樂、愛恨情仇、痛苦無奈甚至各種各樣的性格缺陷,從而拉近他們與普通觀眾之間的距離,使普通觀眾對他們的情感和遭遇產生共鳴;即使以追求唯美和典雅風格著稱的詩意化風格作品,也不忘在人物情感的世俗化和普遍的人性特點上深入開掘,以引起普通觀眾的共鳴,如《大明宮詞》對武則天與太平公主母女之情的表現。其它敘事風格的作品如大量的懸疑和傳奇風格的電視劇則本來就是世俗化和通俗化藝術的典型代表,與傳統文學藝術中的相應風格相仿。因此,盡管中國電視劇在敘事風格上呈現出多元化的現象,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電視劇的消費文化屬性和商品屬性,使中國電視劇與傳統文學和藝術中雅與俗的二元對立有明顯的區別,幾乎所有敘事風格類型都呈現出某種程度的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
更進一步研究,我們發現,中國電視劇敘事風格的這種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即使與傳統文學藝術中“俗”一類作品的世俗化和通俗化也不相同,是“為俗而俗”的產物。傳統文學藝術中具有世俗化和通俗化特征的自然質樸的平民化風格作品如“國風”、漢樂府民歌等,大多屬于民間創作,創作者為不知名的底層百姓,他們的創作動機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情不自禁,因此這些作品在通俗和世俗中透著質樸、原始的真情實感。而在平民化敘事風格的電視劇中,通俗和世俗則只是創作者有意為之的一種手段,是創作者模仿生活、提煉生活后對生活進行戲劇化改造的結果,其中雖然不乏真情實感,但更多的是人為的煽情,而非情感的自然流露,缺乏某種生活的質感,是風格化的或具有某種偽現實主義風格的通俗化和世俗化。其它敘事風格的電視劇也是如此,都是在對傳統藝術中相應風格進行繼承和改造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們與傳統藝術中的相應風格有交融,有匯聚,也有變異和超越。
3.雜糅性和融合性特征
傳統文學藝術作品的風格,無論雅和俗、寫實還是寫意、崇高還是優美、婉約還是豪放等,雖然都離不開時代文化思潮的影響,但都表現出某種創作者的個性化色彩和純粹性的藝術品質,比如曹操《蒿里行》的質樸剛健、陶淵明《歸園田居》的恬淡自然、李清照《聲聲慢》的沉郁悲苦等。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20世紀80年代,如前所述,也曾經出現過張揚創作個性、富于藝術探索性和純粹性審美追求的散文風格電視劇,但隨著20世紀90年代大眾消費文化的興盛,中國電視劇則逐漸走向了批量化生產和跟風創作的道路。加之電視劇天生具有的商品屬性和大眾文化特性,及中國電視劇創作所處的多元文化相互制衡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中國電視劇的敘事風格不再具有像傳統文學藝術那樣極富個性化和純粹性的風格特質,而是大多呈現出以一種敘事風格為主導而又雜糅多種敘事風格特點的融合性特征。
當今的中國社會是多元文化并存的社會,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各以其不同的訴求試圖在電視劇這種傳播最廣、影響最大的當代第一藝術中傳播自己的思想理念和藝術主張。既要滿足主流文化表達又要迎合大眾需求,還要體現精英意識的中國電視劇,很容易形成多種文化相互交融和多種敘事風格相互雜糅的創作傾向。比如平民化敘事風格電視劇表現家長里短的大眾文化需求與弘揚主旋律和傳統美德的主流文化的合謀;史詩化風格電視劇宣揚盛世情懷的主流文化表達與某些創作者精英意識的表現,以及像《恰同學少年》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融合等。再比如一些平民化和史詩化風格電視劇對詩意化表現的追求;一些詩意化風格電視劇如海巖劇中浪漫唯美的精英意識與主流文化的歌頌主題和媚俗離奇的大眾文化元素的雜糅;一些喜劇化風格電視劇如《武林外傳》中狂歡化的大眾文化表現與主流文化訴求的雜糅,喜劇性與悲劇性、諧謔與莊重的雜糅;一些懸疑化風格電視劇如《潛伏》等作品中懸疑因素、喜劇因素與家庭倫理敘事因素的雜糅等等。
注釋:
①② [匈牙利]巴拉茲:《電影美學》,何力譯,中國電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87、286頁。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