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慧,王建輝
(湖南農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長沙 410128)
旅游業是全方位、多功能的朝陽產業。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我國的旅游業得到發展,但地區呈現出不均衡發展態勢,旅游流東部強、中西部弱的特點。只有豐富旅游產品,滿足不同的旅游需求,才能推動中西部的經濟崛起。湖南有著壯美秀麗的山川和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名勝古跡遍布三湘,不僅是中國對聯文化的淵藪,而且逐漸成為了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對聯作為一種有著自然風情底蘊的歷史文化景觀,往往需要游客用心去體悟,才能引起心理上的共鳴,從而獲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但外國游客由于文化的差異,他們難以領會對聯的內涵與哲理。如果能將旅游名勝景點的對聯進行翻譯,不僅能引導游客領會風景之精粹,名勝之掌故,而且讓游客體會到湖湘人文景觀之美和獨具特色的文化氣息。
“對聯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學文化形式,對聯的英譯自然成為了文學翻譯的一部分,構成了文化傳播的重要方面。對于弘揚民族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融合、保持中國固有的文化身份來說,對聯英譯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1]。
以往對聯研究多為內部研究,即研究對聯本身的特點、結構、種類、發展、用途、創作規律,而對對聯的文化性質、文化價值、文化功能等方面關注較少,對對聯的翻譯研究則關注得更少了。筆者統計了2000-2014年的對聯英譯研究文獻,發現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中國詩詞典籍作品中,偶爾散見于一些名著名篇的英譯之中。比較典型的有《紅樓夢》中對聯英譯本的研究。旅游景點雖不乏眾多對聯,但只有少部分學者研究旅游景點的對聯英譯,如余德泉[2]、黃光文[3]等人的研究大多是從比較文學、等效原則、審美角度、可譯性、語用學等視角來分析對聯的英譯。但從目的功能視角來分析景點對聯的翻譯研究不多。本文擬對極具地域特色的南岳衡山景點對聯英譯進行分析研究,以期讓更多的學者關注對聯英譯研究,重視中國對聯文化的外宣與傳播。
目的論是德國學者漢斯·費米爾在1978年提出的。它是功能翻譯理論的核心內容,不僅擺脫了以原語為中心功能等值論的束縛,并從交際角度提出了以文本目的為翻譯活動的第一準則的新理論。翻譯功能目的論認為,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可見,翻譯目的論的最高準則是目的法則,除了目的法則還有其他兩個:忠實法則和連貫法則。忠實法則是根據譯文的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來決定原文忠實的程度和形式,而連貫法則是使譯文有可讀性,讓受眾理解譯文,就是使譯文在目的語文化及交際環境中有意義。這兩個法則都須服從于目的法則。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須結合翻譯的目的和譯文讀者的特殊情況,使譯文在目的語環境中具有某種功能。
不同的對聯所發揮的作用、達到的目的和功能也各有所異。例如,旅游名勝的寫景狀物聯是以描繪自然界的山川美景、發掘山水精妙、能夠令名勝風景生色、點示事物玄妙、給人藝術化感覺和智慧的啟迪為主的對聯,所以具有審美功能。對聯與名勝互相映襯,融為一體,給風景名勝帶來生氣,帶來人文的氣息,帶來藝術的氛圍,增加人們的審美享受。正如吳恭亨在《對聯話》中稱“山川祠廟,非借文人之題詠,即名勝亦黯然寡色”,“江山之奇,借文字而益顯”,道出了名勝聯產生的原因。而對名勝景點的美感捕捉的這種審美過程能夠起到良好的導游、興游的作用。在宗教寺廟對聯中大多具有教諭功能,主要是勸誘世人要積德行善、慈悲善念、清心寡欲,抑或是警世,抑或是抑惡揚善,抑或是隱喻嘲諷, 亦或是講修生養性之道,游客讀完之后有領悟人生、明辨方向的作用。
在名勝、寺廟祠堂里除了名人大家的書法、篆刻外,我們也可以看到很多具有記事寫史兼抒情言志功能的對聯。這些對聯記載了歷史典故、歷史事實以及歷史人物,通過這些對聯可以了解到很多歷史知識、傳統文化以及作聯人的情感。因此,翻譯的目的論對對聯英譯有極大的指導性價值。該文以南岳衡山對聯為例,提出若干翻譯策略,以期能夠更好地應用于對聯翻譯實踐。
南岳衡山是中國的五岳之一, 素以“南岳四絕”“五岳獨秀”聞名于天下,不僅有幽美的自然風光,更有深厚的人文底蘊,是世人神往的文明奧區和佛教圣地。古往今來,有歷代前賢名哲、禪宗羽流、騷人墨客游經到此,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游記和對聯。縱觀南岳現存的對聯,從分類上說是屬于名勝聯,其內容多描寫了名勝景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兼有抒發文人墨客自身懷抱。因為名山大川多祠廟,宣傳佛道宗教知識也是南岳衡山名勝聯的內容之一。
根據對聯描寫的內容特點來看,南岳衡山的對聯主要分為闡釋宣揚佛道和描繪衡山風光美景兩大主題。前一大類對聯亦可再細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景禪聯,即既寫佛寺風光,又表達某種佛理的對聯;第二類是佛理聯,即宣揚佛教教義,介紹佛學常識;第三類是昭示佛法廣大。南岳是我國少有的一處佛道共處的名山,它的宗教文化獨具特色,佛道共融一廟,因此,以寺廟道觀的對聯居多。后一大類是描繪衡山美景,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并且還流傳下來不少佳作。
目的論視角下的翻譯觀認為,整個翻譯過程,都是由翻譯行為所達到的目的決定的。因此,在翻譯南岳衡山的楹聯時,譯者要以譯文預期功能為目的,選擇適當的翻譯策略。下面將對具有代表性的6幅對聯佳作進行英譯分析。
(1)萬斛珠璣輝梵宇,一襟星斗煥經臺。
此聯為祥光峰下藏經殿的對聯,取名為藏經殿是因明太祖朱元璋賞賜一部大藏經存于寺內。藏經殿內外景色秀麗,稱得上“南岳四絕”之一。上聯中的“珠璣”被暗喻為佛經,比喻優美的文辭,聯語作者把一部普通的大藏經比喻成了萬斛珠璣,夸張地運用“萬斛”來說明有無可估量的精神財富藏于寺內。下聯寫藏經殿的美景,作者化大為小,把滿天的星斗以一襟容之。“一襟星斗”又與上聯的“萬斛珠璣”互相對應,突出佛法的廣大。在翻譯此對聯時, 應考慮東西文化差異導致的外國游客理解上的障礙,要讓外來游客明白該對聯是將佛理寓于景物描寫之中,以及表達了對藏經殿周圍美景的贊美之情。要想使此聯的意思表達清晰、通暢,又滿足讀者需要,可采用意譯法。因修飾語“萬斛”和“一襟”過于抽象,如果被翻譯出來,對譯文的表達連貫性破壞較大,對讀者理解原文的益處會很小,故采用省譯法,把“萬斛珠璣”和“一襟星斗”分別譯成“Buddhist sutras”和“All stars”之后,游客一看便知。試譯如下:
Buddhist sutras were enshrined in temple;All stars illuminated lectern at night.
(2)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此聯為玄都觀三清殿神龕兩側楹柱上的對聯。上下聯均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章句,宣傳道家的基本思想教義。上聯出自《道德經》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意思是:道是獨一無二的,道本身包含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相交而形成一種適勻的狀態,萬物在這種狀態中產生。而下聯出自《道德經》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人是以地的法則運行,地是以天的法則運行,天是以道的法則運行,道是以自然為法則運行。在翻譯此對聯時,古漢語中的“一”“二”“三”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數字,應為哲學概念。古代文化的“一”應理解為統一,可以用oneness這一抽象性表達,duality有二元義,trinity則有三位一體之義。與之相對應的“萬物”可譯為ten thousand things 或infinite number of things,要注重其中的哲學意思,不能夠過多地追求詩化和美化,因此采用直譯法,排除西方文化的特定含義,把此類表達式作為中性詞放入中國哲學范疇中,既向讀者傳達中國經典的道家思想精髓并產生了跨文化的思考,又能夠顯現出古代哲學思想的歷史悠久[4]70。試譯如下:
Oneness produced duality.Duality evolved into trinity.Trinity evolved into ten thousand things[1].
The Earth takes its law from Heaven.Heaven takes its law from the Tao.The law of the Tao is its being what it is.[4]70
(3)萬頃蒼波澄玉鑒,一輪紅日滾金球。
此聯出自南岳望日臺,是宋代佛印禪師之作。上聯描寫的是云海茫茫如萬頃蒼波,極目望去只見青色的云浪在天空中翻滾,猶如茫茫大海,這正是日出之時的背景;此時一輪紅日從茫茫云海中涌出,如金球般格外醒目,并漸漸擴大,染紅了周圍的云海。此聯氣象宏偉,對仗工穩,如詩如畫,較為淺顯易懂。在翻譯此聯時,要盡量重現當時的意境,讓游客讀者能夠感受到望日臺日出時的景色之美。因此,宜采用直譯的方式,保留原來的文化意義進行顯化處理,將隱含的意義明晰化,從而達到交際目的,產生較好的語境效果。依字面試譯如下:
Vast sea of clouds like jade belt tumble in blue sky;
A red sun like gold ball was rolling up through clouds.
(4)門可通天,仰觀碧落星辰近; 路承絕頂,俯瞰翠微巒嶼低。
此聯出自南岳的南天門。上聯運用仰視的角度,夸張的手法,虛寫“門可通天”的高峻。來到這里有遠離塵囂,超然物外之感,放眼“碧落”(即蒼天),仿佛手可摘到星辰。下聯則寫向下看,七十二峰好似云霧中的小島,一座座“翠微”(即峰巒)顯得十分低小。一仰一俯,讀起來像是到了天地分界之處。此聯對仗工麗,筆力雄健,將南天門高曠清奇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充滿了詩情畫意。在翻譯此聯時,可采用意譯、歸化的方式,把某些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在英譯的時候可以適當的略去,比如“碧落”“翠微”。外來游客是不能理解其中含義的,需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述出來。為了達到句子的形美、音美,上下聯均譯為動詞現在分詞結構進行句子整合,并在句末形成尾韻,以便更好地傳達文本信息。故試譯如下:
Climbing gate as entry to heaven in lofty mountains I look up to all stars in sky almost close;
Standing on the summit I look down at green ranges around and below in a single glance.
(5)綠竹蒼松千峰霧,短丘茅舍萬卷書。
此聯出自鄴侯書院,書院座落在煙霞峰下,初名為端居室,是唐代宗賜給宰相李泌的住宅。上聯以綠竹、蒼松、千峰云霧勾勒出鄴侯書院所在的清幽、優美的環境;下聯短丘、茅舍、萬卷書,形象地描繪了書院簡陋、樸實的外觀和內藏萬卷書的豐富。此聯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攝像攝影,將地形物象、山光水色移諸紙上。在翻譯時,因此聯結構簡單,且無深奧的文化負載詞,可采用直譯的方法,把鄴候書院周圍的環境清晰地、最大限度地再現出來,鄴侯書院幾經變遷雖已是“月殘東壁舊書堂”,但李泌的一生功勛、學問、品德仍然在過往游人的心目中縈回。試譯如下:
From hill to hill green bamboos and pine cypresses were surrounded by fogs;
Beside short mounds innumerable books were treasured up in cottages.
(6)岳云迷客屐,山雨響松溪。
此聯出自半山亭,因此處在衡山的山腰,從山腳到祝融峰恰好一半,故得此名。《半山亭一記》中描寫此地為“林壑幽秀,院宇清虛”。上聯寫的是所見,只見山巒出沒于變幻莫測的云海中,似乎是山中的云有意與游客開玩笑,要使游客迷失在云霧中;而下聯則寫的是所聞,云霧隱沒了清泉、白石、佳樹,只聽到潺潺水聲。此聯的景物描寫,以動襯靜,動靜相生,寫出了一個清幽深遠的境界。在翻譯此景點對聯時,要順暢傳遞語義給游客,應以文本信息接受者為中心,采取意譯法,把句子作適當的調整,形美與達意相比,應以達意為先,使游客明白對聯的本意,從而達到領會對聯樂趣的目的。試譯如下:
Fogs make sightseers lost in Hengshan Mountain;
Only the ripple of stream glide can be heard.
中國的對聯是浩如煙海,燦如星辰,與景物早已融為一體,形成了永久性的旅游文化,折射著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而本文景點對聯研究僅僅是中華文化典籍英譯的滄海一粟。不同旅游景點的對聯所發揮的功能,帶來的別樣地域文化氛圍,是大相徑庭的。通過目的論視角對以上幾例對聯進行的英譯過程分析,譯者要考慮中西思維方式、文化背景的不同,充分考慮不同場合的對聯所產生的功能與目的,以文本為中心,選擇最佳的翻譯策略,準確地傳遞信息和召喚讀者,使譯文具備可接受性,使對聯實用價值得到體現,讓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完美結合。外國游客/讀者通過對聯翻譯就能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文學和文化傳統,幫助他們了解漢語的特點和中華民族的精神,最終達到促進文化交流、從更高層次上弘揚中國文化的目的。
[1] 董勵.文化視角下的對聯英譯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1:11.
[2] 余德泉,驚濤.對聯之對偶英譯初探:從望城黑麋峰長聯的英譯談對聯英譯的一些問題[J].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2002(1):100-104.
[3] 黃光文.從大觀樓長聯的美學意蘊析對聯的美學原則[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91-95.
[4] 王宏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