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英文學術期刊《中國文學》與北美中國文學研究

2015-02-20 09:06:32古婷婷
長春大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研究

古婷婷

(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875)

回顧《中國文學》(Chinese Literature:Essays,Articles,and Reviews)的創刊歷史,主編歐陽楨(Eugene Eoyang)和倪豪士(William H.Nienhauser, Jr.)在發刊詞中詳細介紹了《中國文學》雜志產生的背景:首先,美國對中國的興趣在20世紀70年代達到高潮,因此要求對于中國文化的介紹和研究,美國要有一種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醒和明智的態度;其次,新一代專攻中國文學的青年學者已經學有所成,他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學的研究組成了美國學術研究的最優秀部分;再次,在創刊于1890年的《通報》(T’oung Pao)雜志的基礎之上,海外已經形成了一個中國文學批評、分析、歷史研究、調查評價的系統,并吸引了一批對中國文學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在此基礎之上,經過多年的籌劃,1977年3月,8名來自亞利桑那大學、印第安納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的中堅力量、學者聚集在印第安納州大學布魯明頓校區,在眾多支持者的幫助下,一本專門致力于中國文學研究的雜志——《中國文學》(CLEAR: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Articles, and Reviews)——誕生了。歐陽楨和倪豪士引用了《通報》創刊號的發刊詞來說明他們的辦刊宗旨:《中國文學》的誕生“建立在這份即將出版的雜志(《中國文學》)能夠填平一個令人困擾多時的鴻溝的信念上”,只是和《通報》不同的是,《中國文學》的范圍更集中,僅僅聚焦于中國文學,包括對中國文學的批評、分析和歷史研究,以及諸多學者對中國文學研究的個人心得[1]。

《中國文學》于1979年正式出版第1期,由印第安納大學、亞利桑那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合作支持出版,其編輯團隊的成員均是海外漢學家翹楚。1979年第1、2期(總第1卷)主編為印第安納大學的歐陽楨和威斯康星大學東亞系的倪豪士。1982年第2期(總第4卷)主編新增明尼蘇達大學的余寶琳(Pauline R. Yu)。1986年,華盛頓大學的何谷理(Robert E. Hegel)代替余寶琳加入主編隊伍。從1989年第11卷起,《中國文學》由1年2期改為1年1期出版。1999年,主編歐陽楨退休。2003年,主編何谷理離職。2005年,主編變為倪豪士、耶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蘇源熙(Haun Saussy)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奚密(Michelle Yeh),其中2009年、2010年總第31卷和總第32卷主編為蘇源熙和奚密。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文學》由早期的3所大學合作支持出版,到近期由威斯康星大學獨立支持出版,總主編為楊百翰大學愛達荷分校外國語言文學學院的古向德(Scott W. Galer)教授。

《中國文學》所刊文章包括論文和書評兩大類。每期必有“論文和文章”(Essays and Articals)、“書評”(Book Reviews)板塊。“論文和文章”以質為重,主要刊登學術類的中國文學研究論文;“書評”則以量為重,主要是學者以簡短的篇幅評述多部近期出版的中國文學研究專著或中國文學翻譯作品。

總體來說,《中國文學》是目前北美地區唯一一份關于中國文學研究的純學術英文期刊,致力于深化英語學術界的中國文學研究,發稿范圍廣泛,文章質量上乘。期刊風格具有濃厚的學術氣息,書目和腳注詳細,適合專業學者參考,是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代表期刊之一。縱觀《中國文學》從1979創刊到2011年32年的發展歷史,編輯部以他們的專業和用心,在選擇文章上的嚴謹和負責,塑造了《中國文學》整體上較為嚴肅的文章風格,為北美中國文學研究添上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中國文學》1979-2011年33卷合37期雜志中,共刊登了196篇論文,其中約154篇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約占總文章比例79%。可以看出,北美中國文學研究對中國古代文學有著極大興趣,不僅研究者眾多,而且碩果累累。中國古代文學萌芽成長于相對封閉的中國古代社會,和現當代文學不同,古代文學的形成和發展幾乎沒有受到西方文學的沖擊和影響,因此,形成了一個自給自足、和西方文學完全異質的文學系統,有其獨有的創作方法論、審美和批評體系。

1.1 古代小說研究

古代小說研究論文約57篇,約占29%。其中又可分為兩大類:大部分文章仍是對公認的古典小說名著《金瓶梅》《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等的研究,其次則是對其他通俗小說的關注。前者如余國藩(Anthony C. Yu)《〈紅樓夢〉里的自我和家庭:作為悲劇女主角的林黛玉之新瞥》(Self and Family in the Hung-lou Mêng:A New Look at Lin Tai-yü as Tragic Heroine),從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文化立場來闡釋林黛玉這一悲劇角色,強調寶黛愛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倫理價值觀的挑戰,林黛玉作為被整個賈家排斥在外的局外人,身處于封建文化氛圍中,對未知命運的忐忑和對賈府甚至賈寶玉的失望,加速了其悲劇命運的發展。后者如黃衛總(Martin W. Huang)《從才子到英雄:〈野叟曝言〉、〈三分夢全傳〉中想象的男子氣概》(From Caizi to Yingxiong: Imagining Masculinities in Two Qing Novels, “Yesou puyan”and “Sanfen meng quan zhuan”),通過對《野叟曝言》和《三分夢全傳》的研究,分析18世紀末19世紀初通俗文學中不同的敘事元素,不同小說類型如人情小說、歷史小說、神魔小說、言情小說等的合流。

1.2 古典詩詞研究

古典詩詞研究論文約55篇,約占28%。首先是對古典詩詞的宏觀研究。如劉若愚《中國詩歌里的時間、空間和自我》(Time, Space, and Self in Chinese Poetry),論述了詩歌中時間、空間、自我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比了詩人在詩中用想象構建的由時間、空間、自我構成的世界和讀者在閱讀時重構的時間、空間、自我的世界。其次是對具體作家作品的研究。如高德耀(Robert Joe Cutter)《曹植的宴飲詩》(Cao Zhi’s Symposium Poems),挖掘了曹植的宴飲詩、悼詩的歷史發展過程,認為曹植的宴飲詩代表著中國應景詩歌的新趨勢,其價值不應該因為宴飲詩沒有表現建安時期的黑暗和文人的焦慮而被文學史所埋沒。

1.3 古代戲劇和文論研究

《中國文學》刊載的研究古代戲劇和文論的論文較少,古代戲劇研究約5篇,約占3%;古代文論研究只有2篇,約占1%。戲劇研究如司徒琳(Lynn A. Struve)《歷史和〈桃花扇〉》(History and The Peach Blossom Fan),主要探討歷史劇和純虛構劇的不同,并從3個維度上理解歷史劇:(1)要在具體歷史語境中把劇中人物和真實歷史人物聯系起來;(2)劇作家和潛在觀眾對于劇作的認識會有何不同;(3)劇作家所處的歷史語境會影響其寫作構思,并限定劇作發展的可能性。文論研究如蔡宗齊(Zong-qi Cai)《“文”和〈文心雕龍〉批評體系的構筑》(We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ritical System in “Wenxin Diaolong”),探討“文”和其他概念諸如道、寫作、情感等的關系,并認為“文”的涵義的多元性構成了《文心雕龍》的結構網絡。

1.4 其他研究

除上述研究對象外,《中國文學》還刊登了約35篇其他方面的古代文學研究文章。如古代文化典籍的研究,余國藩《讀〈道德經〉:倫理與政治的修辭》(Reading the “Daodejing”: Ethics and Politics of the Rhetoric),用當代閱讀理論去研究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如文學文本和歷史之關系研究,呂宗力(Zongli Lu)《〈史記〉第123章的真實性問題反思》(Problems concerning the Authenticity of Shih chi 123 Reconsidered),對既是史學著作也是文學文本的《史記》123章《大宛列傳》的真實性進行了反思;又如古代文學的敘事研究,余國藩《中國敘事的歷史、小說和閱讀》(History, Fiction and the Reading of Chinese Narrative),提出散文化敘事,即史學著作在中國敘事史上的發展是獨立的。

2 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文學的發展逐漸脫離了古代文學自然生成的發展軌跡。受到西方哲學、文化、文學思潮的猛烈沖擊,文學改良運動由此火熱展開,以勢不可擋的態勢推翻了古代文學的諸多傳統。在距今近一百年的時間里,從現代到當代,現當代文學經歷了國內文化、政治的多次陣痛,同時受到了西方哲學、文化、文學思潮的影響,形成了有別于古代文學的新的文學景觀。現當代文學研究也是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1979-2011年,《中國文學》共刊登了約18篇現當代文學研究論文,約占全部論文的9%,主要研究對象為現當代代表作家作品,如魯迅、巴金、郁達夫、沈從文、錢鐘書、余華、高行健等,以及零星的新詩研究。如吳茂生(Mau Sang Ng)《巴金和俄國文學》(Ba Jin and Russian Literature),重點分析了巴金和俄國文學的關系及俄國文學對巴金的影響。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三十年代知識分子的記憶和變形:何其芳〈老人〉研究》(Memories & Metamorphoses of a Thirties’Intellectual: A Study of He Qifang’s “Old Men”),研究了從1919年五四新文學運動到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期間,何其芳從浪漫主義詩人到文學評論家、學者和管理者的身份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在其詩歌寫作中的表現。

3 中西比較

《中國文學》中涉及到中西比較的文章并不多,只有6篇。此處之所以把中西比較單列出來,在于《中國文學》作為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專業學術期刊的獨特性。自比較文學這一學科誕生以來,東方文學是否能進入西方比較文學的研究范圍,跨文化、跨文明的文學可不可比等問題一直伴隨著學科的發展。而作為在美國地區發行的中國文學研究的純學術雜志,《中國文學》的國際性視野必不可少,海外學者如何看待中國文學和西方文學的比較?在他們眼中,和西方文學相比,中國文學的價值何在?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在海外學者所做的中西比較中得出答案。如浦安迪(Andrew H. Plaks)《句子在哪里相遇:中西文學中的對仗》(Where the Lines Meet: Parallelism i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tures),對比了中西小說和戲劇里的語言結構,認為中國傳統文學文本中的語言是向穩定的節奏、平行的句法結構發展的。鄺志良(Charles Kwong)《“田園詩”里的田園世界離田園有多遠?》(The Rural World of Chinese “Farmstead Poetry”:How Far Is It Pastoral?),對比中國和西方的田園詩,分析了陶潛、王維、儲光羲、范成大等人的詩歌,發現從愿望是否能夠實現這一層面出發,中國田園詩比西方田園詩更遠離具體現實生活。

4 研討會(Symposium)專刊介紹

《中國文學》常以研討會(Symposium)形式不定期刊發學者論文,就一個共同的研究對象進行學術交流,為海外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也為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創造了良好的學術交流氛圍。現就《中國文學》研討會專刊作一簡單介紹。

1983年第5卷的研究對象,是中國小說敘事的起源問題。梅維恒(Victor H. Mair)《中國文學的敘事革命:本體論的預想》(The Narrative Revolu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Ontological Presuppositions)認為,印度哲學觀念對中國小說敘事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杜志豪(Kenneth J. Dewoskin)《有關敘事革命》(On Narrative Revolutions)則認為梅維恒的觀點太放肆和偏激,認為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沒有有意識地創作小說或戲劇的敘事傳統,佛教傳入之后中國才開始有了敘事文學,中國敘事文學的源頭正是佛教的表演藝術。伊維德(W. L. Idema)《小說的幻覺》(The Illusion of Fiction)同樣反駁了梅維恒的觀點。最后,編輯對這3篇文章有一個總體評論,這場論辯的核心是區分作為結構的“敘事”和作為認識論的“小說”:梅維恒的論點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印度的“幻覺”概念,杜志豪和伊維德則側重于鑒別中國本土小說中關于想象的例子。編輯希望這場論辯的結果能夠在中國哪種敘事傳統源自印度,來自印度的小說敘事對中國敘事的影響有多深這兩個問題之間尋求平衡。

1986年第8卷的論文和文章,主要是圍繞《金瓶梅》展開的討論。1983年春,印第安納大學的一次會議展開了對《金瓶梅》的討論,會議成果結集成《金瓶梅西方論文集》,由徐朔方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編者希望通過《中國文學》將該書介紹給西方學術界。于是《中國文學》便刊登了雷威安(André Lévy)對該次會議的評論和其他一些學者寫的文章。雷威安《有關〈金瓶梅〉:一個與會者的回憶》(Perspectives on the Jin Ping Mei Comments and Reminiscences of a Participant in the Jin Ping Mei Conference)介紹了該次會議的基本情況,評述了會上的各種觀點和文章。隨后刊登了各學者的相關文章:柯麗德(Katherine N.Carlitz)《〈金瓶梅〉里的隱語和對應》(Codes and Correspondences in Jin Ping Mei),浦安迪《崇禎本〈金瓶梅〉:渣滓里的珍品》(The Chongzhen Commentary on the Jin Ping Mei: Gems Amidst the Dross),芮效衛(David T. Roy)《湯顯祖著作金瓶梅考》(The Case for T’ang Hsien-Tsu’s Authorship of the Jin Ping Mei),羅士敦(Peter Rushton)《道士的鏡子:新儒學讀者的反應和〈金瓶梅〉里的修辭》(The Daoist’s Mirror: Reflections on the Neo-Confucian Reader and the Rhetoric of Jin Ping Mei),瑪麗?司各特(Mary Scott)《〈金瓶梅〉和〈紅樓夢〉里的花園意象》(The Image of the Garden in Jin Ping Mei and Hongloumeng)。

2005年第27卷則主要刊登了2003年秋在印第安納大學伯明頓校區舉辦的一次研討會的相關論文。研討會名為“記憶的聯系:中國歷史中的自我、文化與國家”(Memory Links: To Self, Culture,and Country in Chinese History),會議主題為記憶與文學文本之關系。印第安納大學的司徒琳《關于記憶和中國文本研討會的介紹》(Introduction to the Symposium: Memory and Chinese Texts)介紹了這次會議的基本情況。隨后刊登的幾篇文章都和文本、歷史記憶之關系有關:白亞仁(Allan H.Barr)《個人記憶和公眾記憶里的“明史案”》(The Ming History Inquisition in Personal Memoir and Public Memory),方秀潔(Grace S. Fong)《刻寫在母親家庭的自我意識:洪亮吉(1746-1809)的回憶錄和紀念詩》(Inscribing a Sense of Self in Mother's Family: Hong Liangji’s Memoir and Poetry of Remembrance),韓瑞亞(Rania Huntington)《混亂、記憶和風俗畫:太平天國的軼事回憶》(Chaos, Memory, and Genre: Anecdotal Recollections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卡法拉斯(Philip A.Kafalas)《有助記憶的地點:明清散文中的個人記憶中的房屋》(Mnemonic Locations: The Housing of Personal Memory in Prose from the Ming and Qing),馬克夢(Keith McMahon)《鄒弢〈海上塵天影〉里的文化命運和一夫多妻制的愛情》(Cultural Destiny and Polygynous Love in Zou Tao’s “Shanghai Dust”)。

5 《中國文學》與北美中國文學研究

在海外中國文學研究愈演愈烈的當下,國內學者對海外漢學所抱持的態度也經歷了一個起伏變化的過程。批判者有之,認為西方學者往往從東方主義和意識形態出發,從研究之初就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文學和文化;贊賞者有之,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可以豐富中國文學闡釋的多種可能性。如果拋卻一切主觀偏見和先入為主的種種觀念,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和國內中國文學研究作為中國文學研究的兩個向度,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確可以為國內中國文學研究作正面的取長補短之用,二者之間可以互相補充、互相闡釋,主要表現為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可以為國內文學研究提供方法論的指導和新的研究切入點的提示。作為目前北美地區唯一一份關于中國文學研究的純學術英文期刊,《中國文學》在這兩方面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關于國內文學研究的種種缺陷,早已有學者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我國的古典文學研究長期以來一直未能擺脫單一的庸俗社會學模式,這一模式不僅割裂了文本自足的特征及價值系統,而且對歷史把握缺乏最起碼的感受力,歷史的綜合豐富性經常被簡化為各個孤立的要素,最后被人為地加以剪裁。”[2]89長期以來,國內古典文學研究一直在單一的社會學方法論的指導下徘徊,忽視了文學文本自身的自足性、完整性與獨特性,將文本與社會、歷史簡單地結合起來,缺乏深入而細致的文本研讀。而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則由于研究者本身的“局外人”和“他者”立場,以及近現代以來西方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的發達,先后經歷了社會歷史批評、印象批評、心理批評、文體學批評、文本批評、讀者-接受批評、意識形態批評、性別批評、文化批評等批評方法的洗禮,海外學者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和國內學者有很大區別,為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了另外一種闡釋的可能。即“海外的古典文學研究至少在拋卻人為的干擾、學理化演繹/歸納、理論的自給性等方面值得借鑒,更何況,它還展示了學術研究作為一種智力活動——充滿挑戰與誘惑的可能性前景。”[2]89

不可否認,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由于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有著各種各樣的局限。曾多次在《中國文學》撰文發稿的著名漢學家宇文所安,在其古代文學研究專著《初唐詩》序言中就指出了這種局限性:“在學習和感受中國語言方面,中國文學的西方學者無論下多大功夫,也無法與最優秀的中國學者并肩。”[3]1但是,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價值并不因此而局限,宇文所安緊接著指出,海外漢學研究可以奉獻給中國學術界的是:“我們處于學術傳統之外的位置,以及我們從不同角度觀察文學的能力。新問題的提出和對舊問題的新回答,這兩者具有同等的價值。”[3]1也就是說,雖然海外學者在語言、文化上的積淀不能和中國本土學者相媲美,但是海外學者的“他者”立場使得他們可以跳出漢文化圈來研究漢文學,其價值就在于關于中國文學研究新的方法論的提出和新的學術問題的提出。

一方面,《中國文學》所刊學術文章,除了使用傳統的社會歷史批評方法研究中國文學外,還廣泛運用了諸如文體學批評、語言學批評、新批評、結構主義敘事學等研究方法。如白潤德(Daniel Bryant)《古南京的語法、語音、情感:王士禎〈秦淮雜詩〉》(Syntax, Sound, and Sentiment in Old Nanking: Wang Shih-chen’s “Miscellaneous Poems on the Ch’in-huai”),就利用文體學批評中的語言學方法分析了王士禎《秦淮雜詩》20首七絕如何處理古南京方言的語法關系、語音形態、隱語等,并通過《秦淮雜詩》的語言分析研究了當時的社交和地方風情民俗。麥大偉(David R. McCraw)《沿著梧桐的足跡:中國詩歌中的桐樹》(Along the Wutong Trail: The Paulownia in Chinese Poetry)和高汀(Paul Rakita Goldin)《中國早期詩歌中的交配意象》(Imagery of Copulation in Early Chinese Poetry)的研究對象,則分別為古詩中的“梧桐”和“交配”這兩種意象,屬于典型的新批評主義中的詩歌意象研究。艾梅蘭(Maram Epstein)《產生順序:清朝小說〈鏡花緣〉里的結構、性別和意義》(Engendering Order: Structure, Gender, and Meaning in the Qing Novel Jinghua yuan)則運用性別批評,其對于《鏡花緣》里的女性角色的闡釋,關于性別和權力的關系的研究,在復雜性和精密性上遠遠超過之前關于《鏡花緣》的研究。林順夫(Shuenfu Lin)《賈寶玉的第一次夢境:跨學科視野中的文學里的夢的分析》(Chia Pao-yü’s First Visit to the Land of Illusion: An Analysis of a Literary Dream i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則用心理分析揭示了夢的多層文學含義,闡釋了夢對于全方位了解賈寶玉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中國文學》所刊學術文章,打開了中國文學研究的諸多新視點。2010年,上海大學董乃斌教授在《論中國文學史抒情和敘事兩大傳統》一文中提出,與抒情傳統相對應的,中國文學史還存在一條深厚悠久的敘事傳統,與抒情傳統一起成為中國文學史的兩翼,抒情傳統和敘事傳統存在著共生互補、相扶相益的關系。但是長期以來,和抒情傳統得到充分的研究相比,敘事傳統并未引起學界應有的重視,敘事傳統這一研究視角長期處于被遮蔽、被掩蓋、被忽視的地位[4]。在此文之后,董乃斌又作了一系列的工作研究敘事傳統,主編了《中國文學敘事傳統研究》一書。但是和國內敘事傳統研究的凋敝景況相比,早在1983年,《中國文學》第5卷就展開了關于敘事研究的座談,刊登了梅維恒《中國文學的敘事革命:本體論的預想》,杜志豪《有關敘事革命》,伊維德《小說的幻覺》等3篇文章,探討中國文學敘事起源的問題。具體內容在第4章“研討會專刊介紹”已有評述,此處不再贅述。隨后1985年刊登了高辛勇(Karl S. Y. Kao)《中國敘事起源的諸方面》(Aspects of Derivation in Chinese Narrative),從互文本角度入手,通過對《論語》《國語》《左傳》《說苑》等文本的研究,發現某一文本中的敘事可以從諸多之前的敘事文本中找到來源,這種影響不能用單純的積極影響或消極影響來定義,文學傳統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文本的交互影響。1989年同樣刊登了高辛勇《報和報應:中國小說敘事的因果關系和外部動機》(Bao and Baoying:Narrative Causality and External Motivations in Chinese Fiction),通過對《聊齋志異》《柳毅傳》《蔣興哥重會珍珠衫》《西游記》等多個敘事文本的解讀,研究中國文學中“報”和“報應”的敘事母題。可見,在國內鮮有學者涉及的中國文學史中的敘事傳統研究,早在上世紀80年代便成為諸多北美中國文學研究者的關注點。

6 《中國文學》與跨文化交流

《中國文學》在創刊之初就聲明其致力于推動海外中國文學的傳播與研究,致力于推動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交流。《中國文學》的歷任主編均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學研究背景,均是北美地區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翹楚。如歐陽楨是印第安納大學比較文學及東亞語言和文化學系教授,精通中、英、法3國語言,致力于中西文學關系研究。倪豪士從事漢學研究30余年,致力于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唐代文學研究,并主編了《印第安納中國古典文學指南》(Vol. 1, 1986; Vol. 2, 1998),編著《唐代文學研究西文論著目錄》(1988)、《美國學者論唐代文學》(1994)等,并翻譯了眾多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何谷理致力于明清小說的傳播與接受研究。奚密則以現當代漢語詩歌及東西方比較詩學為主要研究對象,并英譯了多位大陸、臺灣詩人的詩歌。在這樣的主編陣容及眾多漢學家助陣的編輯團隊的把關下,《中國文學》的投稿者既有周策縱(Tse-Tsung Chow)、薛愛華(Edward H. Schafer)、雷威安、康達維、蔡涵墨(Charles Hartman)、劉若愚、李歐梵(Leo Ou-Fan Lee)、宇文所安、浦安迪、余國藩、王靖獻(C. H. Wang)、杜博妮、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等老一輩知名漢學家,也不乏對漢學充滿熱情的中青年漢學家。如此龐大而星光熠熠的作者群,決定了《中國文學》所刊論文及評論文章的高質量,決定了《中國文學》的嚴肅性和純學術性,決定了《中國文學》在推動中國文學海外研究和傳播的重要地位。

除“論文與文章”板塊外,“書評”和“短評”(主要是對海外中國文學研究專著及英譯中國文學作品的短評)也是《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篇幅較短,每期刊登的書評少則幾篇,多則一二十篇。如果說“論文和文章”板塊為古代文學研究所占據的話,“書評”板塊則彌補了現當代文學研究少之又少的遺憾,兼顧古代文學和現當代文學,刊登了多部現當代文學研究專著和翻譯作品的書評。“論文和文章”板塊主要以古典文學研究為主,主要目的是學術研究;“書評”則兼顧古典文學和現當代文學,以推介為主要目的。書評的篇幅雖然短小,但是書評的意義不僅僅在于評論本身,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評論向讀者介紹了眾多關于中國研究的海外專著和英譯中國文學作品,書目涉及的范圍不僅僅局限于文學,還涉及到歷史、地理、文化、美學等諸多方面。讀者在看完雜志的書評后,如果對這些書籍有興趣,可以進一步閱讀這些書籍,從而加深對中國文學和中國文化的了解。“書評”板塊為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一個快捷而有效的途徑。就對跨文化交流的意義來說,“書評”板塊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

7 結語

《中國文學》雜志從1979年創刊起,經過30多年的發展,在歷任主編歐陽楨、倪豪士、何谷理、蘇源熙、奚密等的鼎力支持,以及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老漢學家和眾多中青年漢學家的踴躍投稿下,逐漸成為北美地區專注于中國文學研究的期刊翹楚。《中國文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嚴肅的學術作風,拓寬了海外中國文學研究的視野和范疇,為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和新的研究切入點,彌補了國內研究的某些不足。雜志每期的書評提到的諸多海外中國文學和文化研究專著及英譯中國文學作品,為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海外傳播提供了快捷而有效的途徑。《中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正是由于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的存在,文學才一步一步臻于成熟與繁盛。《中國文學》之于中國文學的發展,之于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跨文化交流,正是這樣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

[1]Eoyang E,Nienhauser Jr W H.Foreword[J]. 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 1979(1):1.

[2]郜積意.東方化東方與文化原質主義:對海外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一種批判性理解[J].人文雜志,1999(6).

[3]宇文所安.宇文所安作品系列:初唐詩[M].賈晉華,譯.北京:三聯書店,2004.

[4]董乃斌.論中國文學史抒情和敘事兩大傳統[J].社會科學,2010(3):169-176.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欧美激情福利|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区一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 国产成人狂喷潮在线观看2345| 五月天综合婷婷|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一级爆乳无码av|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日本在线免费网站|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岛国岛| 国产精品视频白浆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2| 91探花在线观看国产最新|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日本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影院| 色哟哟国产精品|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 九一九色国产| 在线观看91香蕉国产免费|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玖玖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狼友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播放| 亚洲IV视频免费在线光看| 国产又色又爽又黄| 国内a级毛片|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欧美一区| 亚洲成人77777|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不卡视频一区发布|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成人|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91热爆在线| 国产在线第二页| 亚洲黄色高清|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婷婷五月在线| 国产小视频网站| a亚洲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专网站| 夜夜操天天摸|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福利在线一区| 91色国产在线|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侵犯无码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久精品无码一二三区| 欧美日韩亚洲综合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国模沟沟一区二区三区| 99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在线播放| 少妇精品在线| 色婷婷色丁香|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国产成人1024精品|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国产成人1024精品|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