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徐 明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長春 130022)
《病理學》是醫學專業基礎課程,它是一門實驗性學科,主要講解疾病發生時機體系統、器官、組織所發生的各種病理改變。《病理學》研究材料主要來自患病人體(人體病理材料)和實驗動物以及其他實驗材料如組織培養、細胞培養等(實驗病理材料)。觀察方法包括:大體觀察、組織學觀察、細胞學觀察、超微結構觀察、組織化學和細胞化學觀察。盲生因其視力存在障礙,對《病理學》這門實驗性課程學習起來難度很大,認識事物往往不夠準確和全面。
《病理學》屬于形態學范疇,對于正常視力的學生來說,教學方法主要是課堂講解、多媒體教學、模型教具以及肉眼觀察和顯微鏡下觀察,都是“眼見為實”,所以教學效果很好。但是讓盲生掌握《病理學》的基礎知識,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教師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是不同程度喪失視力的學生,由于受到視覺缺陷的限制,他們很難從大體模型上、教具上、多媒體上及顯微鏡下,看到靜態的、動態的、發展變化的病理改變,缺乏獲得組織、細胞、器官、系統病理改變的第一手資料,認識病理改變很難做到準確和全面。為此,《病理學》課除采用常規的教學方法外,也應有適合盲生因為視力障礙而導致的無法準確掌握機體病理變化的教學方法。《病理學》的學習,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學生肉眼看到和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病理改變,所以視力所及是學習《病理學》非常關鍵的環節。[1]而盲生恰恰缺乏這一獲得病理知識的主要渠道,無法進行正確的形態想象,在認知途徑和認知特點上與正常大學生有很大的不同,這無疑為他們學習病理學帶來了巨大的困難。針對盲生的自身生理缺陷和《病理學》這一學科的特點,根據培養目標、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等,對不同的知識內容應選取最有效的教學方法。[2]
利用《病理學》大體模型教具幫助盲生在頭腦中建立起具體的病理改變狀態,實現從直觀到抽象、從實物操作到空間想象的轉換,真正起到“以手帶眼”的作用。例如在講解肝硬變時,充分利用肝硬變的大體模型,讓盲生充分“體會”發生硬變的肝臟的各種改變:質地變硬、體積縮小、表面呈現結節狀、切面油膩、門靜脈回流到肝臟受阻等,從而可以充分理解在肝硬變的病理改變基礎上會引起的一些臨床癥狀,即門靜脈高壓癥、肝功能不全等,這樣對于盲生來說就會理解和掌握得相對容易和準確。大體模型能把枯燥的毫無規律可言的病理改變,讓盲生用手體會,這對盲生學習實驗性學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還要根據盲生學習的實際需要,結合教材創造性地制作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型,讓盲生通過動手操作獲得新知識,從而把枯燥的說教轉變成生動的體驗,使他們對《病理學》不僅有一種親切感,而且還能深刻理解和把握基礎知識。例如在講解腎小球腎炎時,指導盲生領會腎小球壁的三層結構,在這三層結構的不同部位分別做出導致六種腎小球腎炎的不同類型的增生性改變。有了這些病理模型,就能很好地理解腎小球腎炎出現的少尿、無尿、水腫、高血壓、蛋白尿的病理學基礎,幫助盲生深刻準確地掌握知識。[3]
《病理學》大體模型教具的使用,能真正做到“以手代眼”,使抽象、模糊、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變得具體、形象、直觀,所以大體模型教具教學是盲校《病理學》課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
歸納總結能力是盲生醫學素質的重要體現。培養盲生的歸納總結能力,是《病理學》教學的一個難點。炎癥是本門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人體各個系統中涉及到的各種疾病的病理改變,從實質上說都屬于炎癥的范疇。在教學中,應該從以下兩個階段入手,逐步培養學生如何了解各章節中所涉及到的疾病的病理變化,幫助他們在錯綜復雜的各種疾病的病理改變中,找到共同點,提高學習效率。
《病理學》的學習過程中,盲生首先要了解炎癥的概念及其病理改變,切忌死記硬背,關鍵要在理解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實例充分講解炎癥的相關知識,要講明講透,這是《病理學》所有病理改變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師在講解某種疾病時,要時刻引導學生按照炎癥發生的基本過程理解新知識。例如在講解風濕病時,先講炎癥的變質、滲出和增生的基本病理改變,再讓盲生找出風濕病病理改變的過程,試著找出變質過程、增生過程和滲出過程,這無疑把學生引入了醫學思維的王國,每一步病理改變都絲絲入扣,言必有據。[4]這樣的訓練做得多了,盲生自然就形成了“炎癥觀點”。實踐證明,盲生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操之過急,教師要有意識、有計劃地從易到難,從簡到繁地設計教學環節,使盲生逐步掌握正確的醫學思維方法。
醫學知識通常是一環套一環,脫離了已經學過的基礎課程,《病理學》內容是很難理解的。本門課程是講解人體在疾病狀態下,各個器官系統發生的病理改變,而人體健康狀態下具備的形態和功能,在《生理學》和《解剖學》中都已經學習過。所以在本門課的學習中,充分利用其相關內容引出新知識是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教師要著重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讓盲生先復習解剖結構和生理功能,然后再理解病理改變。溫故知新,對于學習《病理學》來說至關重要。例如在講解《發熱》這一章節時,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回顧《生理學》里所學過的正常體溫的恒定,即在中樞調定點的作用下,產熱和散熱平衡,在此基礎上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病理學》中發熱的基本內容:體溫調定點上調,引起發熱,如果想達到退熱的效果,必須保證調定點下移。這種“溫故知新”的教學方法,能夠起到從部分到整體、從整體到部分反復感知的作用,使盲生逐步形成較全面、正確的認識,從而培養他們的正常醫學思維模式,增強學好《病理學》的信心。
盲生的閱讀,必須有盲文教材和教輔資料,而市面上醫學專業的盲文教材和教輔資料非常稀缺。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為例,所設置的專業是五年制醫學本科,教學中涉及到幾門課程沒有盲文教材,如必修課《藥理學》和《神經定位診斷學》等,其主要原因是很多盲文出版社都沒有出版過相關教材。《病理學》雖然已經出版了盲文教材,但是始終保持最初第一版的狀態,這是由于盲文書的排版難度大、費工長、制作成本高。已經出版的盲文教材嚴重滯后于明文教材,嚴重影響到盲生《病理學》的學習效率和準確度, 而且與《病理學》相關的教輔資料更是少之又少,這使得盲生掌握的知識更滯后于臨床。針對這種情況,有聲教材和教輔資料就顯得彌足珍貴了。盲生使用閱讀軟件可以“讀書”,閱讀軟件可以把傳統圖書中的文字朗讀出來,這就充分達到了“以耳代眼”的效果,使盲生和正常大學生一樣,自由自在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隨時隨地都能“閱讀”書籍。另外,他們可以把上課的授課內容錄制下來,課后可以反復聽,加深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把握。甚至一個小小的移動硬盤可以保證盲生隨時聽到老師課堂上講授的所有內容。
啟發式教學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盲生對臨床很多疾病的癥狀耳熟能詳,而且也非常渴望了解到出現相關癥狀的原因和病理基礎,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大大提高《病理學》的學習效率。教師從《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基礎出發,利用盲生特有的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即耳聽、手摸、聯想等,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方法, 充分調動盲生的學習自覺性,引導他們采用積極和正確的思維方式,使他們形成一種積極的、自信的、主動進取的、正確的、陽光的精神狀態。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視啟發式教學,他曾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學法,其中“憤”意為發憤學習,積極思考,然后把知識表達出來;“發”意為開其意、指導;“悱”意為積極思考后要表達而表達不清的,則要求老師予以答其詞,使其清楚。對教師來講,應該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起盲生獲取知識的積極性,體現以盲生參與為本,讓盲生生動體會和理解到《病理學》的學科特點和本門學科的重點內容。[5]例如:在講解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改變時,首先讓盲生搜集有關病毒性肝炎的臨床癥狀,課堂上,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啟發盲生試著用相關的炎癥的知識以及《生理學》和《解剖學》知識,試著解釋病毒性肝炎出現的臨床癥狀的病理現象,要求大家暢所欲言,但要有理有據,通過老師的再講解,學生可以找出自己的認識偏差。這種方法能夠極大地激發盲生學習《病理學》的熱情,而且有種儼然已成為一名醫生的使命感,使他們能自覺地、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創造性地掌握《病理學》知識、技能和技巧,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
盲生的視力障礙以及接受的基礎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導致學習這門實驗性學科困難重重。在教授《病理學》這門課程時,難度確實很大,在多年的探索《病理學》實踐教學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在教育價值觀上,應突出強調為盲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生存與發展能力打好夯實的基礎的信念,面向全體盲生,因材施教,力求使不同層次的盲生都得到提高和發展。《病理學》是盲生學習醫學基礎知識和臨床知識的一個關鍵轉折點,是劃分盲生是否能掌握好臨床知識的一個分水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與否,對盲生學習有著最直接的影響。教師要集思廣益,廣泛借鑒各方面的教學手段,努力研究《病理學》中具有創造性的教學模型和各種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方法,真正為盲生營造一個既感性又有科學性的空間,讓他們體會到《病理學》這門學科的博大精深。
[1]孫偉霞. 全納教育理念與實施[J]. 煤炭高等教育,2003(5):20-21.
[2]黃志成. 21世紀全球教育研究新課題[J]. 全球教育展望,2001(1):15-17.
[3]張子敬. 病理學[M]. 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3.
[4]劉紅,鐘學儀. 病理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5]馮莉. 對啟發式教學藝術的探索[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1(3):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