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濱濱,張 騰
(長沙大學音樂系,湖南長沙410043)
目前,中國高校在校學生的數量已經達到2000余萬人,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現象也在逐年增多。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如何有效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學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朋輩心理輔導作為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的重要載體,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朋輩心理輔導又稱“準心理咨詢”。它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由經過培訓或輔導的非專業人員通過心理安慰、勸導、支持和鼓勵等方式為輔導對象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幫助的過程。
朋輩教育發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作為專業心理輔導的重要補充,近年來受到我國高校的重視。據“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朋輩輔導員是學習的促進者,應當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詢氛圍,給來訪者以真誠、無條件的尊重和準確共情,以調動其自身潛力,邁向自我實現的境界。
相對于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朋輩心理輔導的定義更加寬泛。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定義是:志愿參與本項活動的大學生通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的專業培訓和督導,志愿事心理援助工作,在本項工作操作基本原則的指導下,對周圍需要心理幫助和援助的同學給予心理支持和輔導,提供具有心理輔導功能的服務[1]。具體特點如下:
認同性:在大學生中開展朋輩教育,由于咨詢者和輔導者年齡相近、受教育程度相仿、興趣閱歷相似,因此更具有認同感。實踐表明,人在低防御的心理狀態下,更易傾吐心語、流露心聲,紓解內心的積郁和憂愁。
及時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朋輩心理輔導減小了由于專業心理輔導宣傳不到位、覆蓋不全面、疏導不及時而引發悲劇事件的幾率。朋輩中有心人的細致觀察、及時上報,能實現心理輔導工作的早發現和早溝通,從而防患于未然。
高效性:由于溝通雙方存在諸多的共通點,打開心門的時間將更短,彼此互動的效率也更高。
專業性:較之簡單的朋友疏導,朋輩心理輔導員對同學的情緒變化規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又具備一定的心理知識和輔導技巧,能更專業有效地完成溝通。
(一)朋輩心理輔導,作為一種新穎而富有魅力的方式,它為傳統的心理教育注入了活力。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完善和對新制度的探索,同時,它響應了時代對當下大學生的號召和要求,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實踐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減少了社會和家長對大學生日益復雜的心理問題的隱憂。所謂朋輩教育,正是用人們身邊最近的那雙手,叩響他們心中最深的那扇門。
(二)對輔導者而言,朋輩心理輔導能增強輔導者的溝通能力,培養他們的恒心和耐心。一個優秀的朋輩輔導員,不僅需要聆聽的智慧、援助的熱情,還需要沉靜的大腦和包容的內心。幫人解疑答惑,與人共歷生命的悲喜,能提升輔導者對生活的認知,增強他們面對挑戰時的勇氣。同時,在開導他人時常要做換位思考,這種思維轉換能力可衍化為替他人設想的思維方式,從而提升了自身的素質和涵養。除此之外,朋輩輔導員作為同齡人的榜樣,對大學生的發展具有積極引導作用。
(一)構建朋輩心理輔導的工作網絡,形成“宿舍——班級——系部——學校”的層進模式。以長沙大學中文與新聞傳播系為例,該系成立“心靈花園”工作室,由總支副書記(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直接指導工作,并由一名心理聯絡輔導員老師及一名心理健康指導老師具體開展工作。該系心理部由部長和各班心理委員組成,班級各個寢室又設置了寢室信息員。寢室信息員負責本寢室同學心理動態的信息反饋,將他們的煩難和困惑及時反映給班級心理委員。心理委員根據有關心理知識,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填寫每周一次的“心理晴雨表”,將較為嚴重的情況如實記錄下來,向輔導老師反映,并報總支書記,商討輔導方案。在老師的指導下,以朋輩的身份幫助有需要的同學。
(二)選拔和培訓朋輩心理輔導員。長沙大學的朋輩心理輔導員,首先由學生自薦,再從自薦的學生中,精心選拔,綜合考量,從學生的學習能力、工作態度、思維方式、專業素養、溝通技巧等多方面進行考察,從而組織成一支優秀的輔導員隊伍。每個月定期邀請專業的心理輔導師對這些朋輩輔導員進行培訓,充分發揮他們的才智,配合校心理輔導中心,為同學們做好排憂解難的工作。
(三)廣泛開展心理知識的宣傳普及與心理特色活動。長沙大學各心理部在每個月份都會有傳遞心靈溫暖、實現朋輩互助的心理活動。如年度4次的心理健康主題講座、圍繞5.25——“我愛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日開展的班級情景短劇表演、“心暖”征文、“感悟心靈”成長演講賽、“抱抱團”等活動;圍繞感恩月開展的“感恩快遞”、“子衿燈會”“音樂傳遞心聲——心理治療音樂會”“陽光拓展”等。這些活動不僅反映了學生在朋輩輔導工作中充分的熱情和能動性,其成功反響更表現出朋輩互助在心理輔導工作中的無限生機與活力。
(四)采取信息化手段。擅長文字交流的中文系和工于信息技術的計算機系曾多次合作,共同設計出新穎活潑、陽光向上的心理輔導網頁。各系部通過QQ、微信、微博等公共帳號,突破時空的界限,為大學生提供更便利及時、高效可靠的朋輩輔導。
(一)從“朋輩輔導”的自身定位來看,我們應明確朋輩輔導的“準專業性質”。它不要求深入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實踐表明,朋輩輔導員在大多數情況下也無力解決),只是作為專業心理輔導的補充性措施。因此,朋輩輔導員應明確自身的定位,以預防性的心理輔導為主,對于較為嚴重的心理危機應交由專業輔導員解決。
(二)從學校和管理者的角度來看,應加強對朋輩心理輔導的重視和投入。針對培訓過程漫長、人員和技能易流失的現狀,應及時思考應對措施,如通過獎勵制度和連任方案等鼓勵朋輩心理輔導員長期投入工作。同時,應定期開展“朋輩督導”,培養朋輩輔導員的自我調節能力,防止其因自我資源不足而產生心理困擾。
(三)從朋輩輔導者的角度來看,應注意年齡和閱歷對輔導工作的限制性。不成熟的思維方式和尚待開闊的生活視野很可能給工作帶來阻力。同時,應加強朋輩輔導員的職業道德培訓,防止輕易泄漏他人的秘密。
(四)從被輔導者的角度來看,不能長期依賴朋輩輔導。對朋輩的長期依賴不利于自身的發展,只有以朋輩輔導為成長的助力,依靠自己的意志和能力真正站起來,才實現了朋輩輔導的初衷,達到了完善自我的目的。
實際證明,朋輩心理咨詢是一種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快的心理輔導模式[2]雖然也有不足,但它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只要我們充分重視并支持,積極結合實際引導、構建靈活多樣的朋輩心理輔導互動模式,有效創新其工作機制,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必能逐漸走向規?;?,效益化,在以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
[1]張高峰.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模式的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3,(27).
[2]李存峰,王承清.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的實踐研究[J].銅陵學院學報,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