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經緯
淺議我國當代城市公共藝術傳播的問題及對策
■ 董經緯
廣義來講,城市公共藝術泛指在城市的公共場所能夠被公眾觀賞的具有非私密性質的藝術作品和藝術事件的總和。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公共藝術逐漸由一種純粹的藝術形式過渡到社會化的大眾藝術。在這種逐漸融合的態勢之下,由于本身和外部存在的一些矛盾,當前城市公共藝術傳播的獨立性、獨特性、純粹性和文化性受到一定的挑戰,這也成為我國城市化過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與發展正在逐漸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成為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標志和精神象征。在藝術固有的私人化特征與社會政治屬性的影響下,其傳播過程也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阻礙,分析如下:
1.民眾對于城市公共藝術的參與程度偏低
城市公共藝術的建設不僅是城市物理空間中藝術品的簡單陳列,也不是雕塑和壁畫在城市景觀環境中的生搬硬套,而是一種精神投射下的社會傳播行為。城市公共藝術的作用之一就在于滿足民眾了解城市文化內涵的精神需求,其傳播方式是通過物化的精神場域和動態的精神意向來影響人們和一個城市的關系。
從這個角度來說,城市公共藝術不應該只是藝術創作者單向的文化輸出,而應該反映廣大民眾的共同意志,這應該是一個雙向交流反饋的積極過程。民眾不應只是被動地接受藝術家所提供的藝術形式,而應主動地參與到藝術的創作與欣賞過程中,使公共藝術成為真正根植于民眾生活的藝術力量。目前,我國的城市公共藝術與民眾之間尚缺乏較為充分的互動、選擇和交流,這一點也制約了它更好、更快發展。
2.城市公共藝術在意識形態領域遭遇難題
政治作為城市的公共事務,必然會與公共藝術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城市公共藝術常常在政府的主導下成為表達政治意圖的方法和手段。而且,由于政治本身所具有的時效性和傾向性,有時局限了藝術的獨立自由之表達。
城市公共藝術往往是政府憑借國家身份使用納稅人的錢或社會公益資金來進行建設的。它在創作、落成與運維中涉及民眾的文化利益和社會的文化習俗,也會引起相關群體的博弈行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當代城市公共藝術經常會受到甲方的牽制而有所妥協和調整,使公共藝術本應保有的原生態和創新概念被不斷淡化。
3.相關的法律法規較為滯后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出臺了一些有關城市公共藝術的法律和法規,用來規范和指導城市公共藝術事業的發展。例如,1993年的《城市雕塑藝術管理辦法》,1996年的《上海市城市雕塑管理辦法》等。但是這些法律和法規當前已有點不合時宜,而且其中的規定較為寬泛。像《城市雕塑管理辦法》規定,適用于本辦法的雕塑僅包括“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風景名勝區、公共建筑物、綠地、廣場、道路即與其相關的活動場所和建筑中的雕塑作品”①,而沒有把機場、車站、港口等區域的雕塑囊括進來,后者則實際上安放了不少的公共藝術。
我國城市公共藝術法律法規的建設落后于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從國際各國政府對城市公共藝術的支持力度來看,發達國家和地區通常都會投入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公共藝術的建設經費。例如美國的“公共場所藝術計劃”是協助社區取得資金與專業人才,為公共場所購買或委托制作藝術品。相比之下,我國的城市公共藝術尚無配套的法律法規,從而缺乏明確的范圍和可操作性。并且,在城市公共藝術的資金投入方面,也需要更多的專項基金和公益資金來進行支持或贊助。
中國的城市公共藝術傳播本身存在著一些內在的矛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共藝術本身不合時宜的表達方式
城市公共藝術的作用在于引發民眾的情感共鳴,以特有的藝術表達方式喚起人們的審美體驗,傳遞其中蘊含的文化主題思想。我國目前有些城市公共藝術卻沒有起到良好的精神引導作用,存在著“浮夸”“病態”“庸俗”“另類”“色情”等問題,這種現象被批評為“借公共藝術之名侵犯和污染公眾的視覺”。究其原因,大多是藝術家的片面表達和嘩眾取寵,超出了民眾的心理底線和認知結構,以致令人費解或難以接受。城市公共藝術需要責無旁貸地肩負起社會精神文化的傳播功能。它所體現的審美取向不可過于私人化和隨意化。它需要以美學和藝術為指導,滿足大眾的精神歸屬,提升大眾的審美品位。因此,藝術家的創作既要能夠張揚個性,彰顯藝術表現力,又要充分考慮到民眾的審美情趣和文化經驗,來達到相應的平衡和分寸感。
2.城市形象中存在千城一面的現象
中國社會在邁向現代化、城市化與國際化的進程中出現了千城一面的雷同現象,導致獨創性和文化性讓位于單一化和同質化。城市的韻味和特色逐漸模糊和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由鋼筋水泥混凝土堆砌起來的城市森林。如何讓城市原有的文化傳統和歷史文脈得到繼承和發揚,凸顯個性化的城市品牌形象,已成為當下城市公共藝術面臨的使命和挑戰。
3.傳媒介入使公共藝術的傳播方式更娛樂化
傳媒話語權的比重在如今不斷增大,吸引大眾眼球變得空前重要,而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界限也日漸模糊。民眾在媒體的狂轟濫炸下集體失語,甚至在不知不覺中淪為商業傳媒娛樂化路線下的“愚鈍的傀儡和機械的木偶”②,喪失了批判性的思考。在“娛樂至上”的沖擊下,一些城市公共藝術不惜以夸張、驚悚、搞怪、誘惑等感官刺激形式迎合大眾的通俗口味,背離了格調高雅的藝術準則,呈現出泛娛樂化、消解經典、解構崇高的反傳統傾向。
1.保護和培養良好的文化藝術生態
城市公共藝術的傳播可以與傳統節日盛典進行結合,如春節的煙火表演,端午節的龍舟表演、五四青年節的儀仗隊表演等。另外,開展別具特色的公共藝術節日活動,以整體性的藝術狂歡推動城市的跨越式發展,可以實現藝術傳播性和文化多樣性的共生并存。例如上海雙年展、青島啤酒節、北京雕塑節、濰坊風箏節等。
2.提高公共藝術與地域文化的結合度
城市的千般姿態和萬種風情來源于其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例如,采用雕像、紀念碑、壁畫等情景交融的形式來傳承和彰顯地域符號,歌頌城市深厚的文化內涵與雋永的歷史情懷,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牌價值與核心競爭力。因此,公共藝術在實施中要能展現出城市的精神風貌,塑造出端莊、典雅、秀外慧中、獨具特色的新型城市形象。
3.提倡以時間為標準來評價城市公共藝術
城市公共藝術是藝術家感覺和靈性的外化呈現,藝術家的個人表述被民眾廣泛地接受,再轉化為喜聞樂見的群體表述,這個過程需要一個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完成。在城市公共藝術經過時間的檢驗和沉淀后,往往以視覺形象的方式固化在民眾的記憶當中,成為人們的共同情感寄托。可以說,時間是檢驗城市公共藝術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
4.推動數字科技的跨界應用與互動的體驗方式
感應交互、虛擬現實、全息影像等科技手段的應用顛覆了傳統的藝術形態,從以往單向的信息傳播轉向雙向互動的傳播模式,催生出新的藝術體驗方式。城市公共藝術的未來發展將會融合更多的新材料和新技術,在不同技術、不同藝術門類、不同風格形式之間進行跨界,從而產生出更為多樣、豐富的創新成果,滿足人們求新求異的審美心理。
注釋:
① 葉志強:《公共藝術的城市功能》,《國土綠化》,2009年第6期。
② 黃有柱:《城市公共藝術的視覺精神與傳播》,《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0期。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在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趙 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