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忠國
新條件下廣播電視輿論監督的問題與建議
■ 劉忠國
1.新媒體的挑戰
來自于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對社會的影響已經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以前,主要是由傳統媒體時代主導者監督議程的設置,而新媒體時代打破了這一信息屏障。美國《連線》雜志給新媒體下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定義,說它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網絡媒體和手機自媒體具有便利性、散發性、參與性、隱密性等眾多優勢,因此近些年來迅速成為輿論監督的主要發源地和國內眾多輿論事件的引爆點。新媒體使得沉默的大多數獲得了自由發聲的空間,其病毒式的傳播方式,使群眾意見和意見領袖的意見能在短時間內一呼百應,以“全民監督”的聲勢迅速占領輿論場。
2.市場化的驅動
市場化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進行輿論監督也帶來了消極影響。一些媒體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把輿論監督當作謀利手段。無論是基于單位利益還是出于個人利益,金錢如能夠控制輿論,其監督的可信度都令人生疑。這種在市場化背景下出現的輿論監督失范現象同樣損害了傳統媒體的公信力。
3.地方保護主義的干預
面對信息化時代,各級政府近年來在信息公開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重大突發事件開始通過主流媒體及時發布權威消息,但歷史的慣性仍然制約著各地政府的思維。
1.廣播電視應該積極發揮傳統優勢
首先,權威與真實可以說是廣播電視強于新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長期以來,廣播電視一直是黨和政府領導下的主流媒體,傳達的是政府聲音。其次,廣播電視輿論監督應加強與權威部門的結合,以增強監督的權威性,達到好的監督效果。再次,輿論監督與政府部門及其民意渠道相結合也是一條好的路子。
2.廣播電視輿論監督應和新媒體的輿論監督相結合
一是及時跟進。新媒體發布的許多信息是用手指敲出來的,而廣播電視記者則要用腳做新聞。廣播電視擁有國家授權的專業新聞從業人員,面對新媒體爆出的未經證實的消息,廣播電視應實現由發布信息向調查信息、解釋信息的角色轉換,發揮傳統媒體權威性的后發優勢,親臨事發地,直面當事人,多做調查性、解釋性的報道,去偽存真,澄清真相。這樣才能體現出傳統媒體新聞報道的深度和高度,重新奪回輿論監督的權威地位;二是要積極整合新媒體信息資源,均衡梳理反映各方意見,正確引導輿論,求得社會輿論的最大公約數;三是在自身進行輿論監督時,加強自身的新媒體平臺建設,并借助其他新媒體,使輿論監督通過新媒體實現多次傳播,讓公眾參與監督,增強監督的力度,讓監督有成效。
建設性監督:對矛盾的揭露無疑是具有破壞性的。眼下新媒體的輿論監督就呈現出這一特點。但作為主流媒體的廣播電視的輿論監督必須具有建設性。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要以促進問題解決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監督過程中,要注意提出建設性意見,既要查找問題,又要分析問題、更要解決問題。監督的結果是讓建設性意見成為社會的共識。
科學監督:首先要做到準確監督,要通過一線全面深入調查,獲得第一手材料,避免道聽途說或片面報道導致事實的歪曲。二是要把握好“時、度、效”。所謂“時”,包括時效和時機兩重含義;所謂“度“,就是適度;所謂“效”,就是要講求監督的效果。
依法監督:就是輿論監督的運作必須嚴格限定在法律、制度、政策以及社會道德規范允許的范圍內。一是不能造假。新聞造假和商品造假一樣,都誤導了群眾,侵犯了公眾利益,是違法行為。二是不能越位。三是不能借輿論監督謀取私利。
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也要提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來看待輿論監督的作用。監督是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判斷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標志之一。對于輿論監督,黨委政府應當善管、善待、善用。
善管:黨委政府要重視對廣播電視輿論監督的管理。管理不是管死,而是管好。要通過管理,使主流媒體的輿論監督始終保持正確導向,更好地發揮其監督主渠道作用,從而放大其作為黨管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輿論監督管理在紀律管理、道德約束的基礎上,應進一步確立法治思維,推進依法管理。在《新聞法》制定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可以先行制定《新聞輿論監督辦法》,從制度入手,保障媒體實施輿論監督的權利,劃定輿論監督權和言論自由之間的邊界,明確虛假監督的范圍,定出監督合法與非法之間的區分標準。這樣,媒體進行輿論監督就有法可依,監督真正成為新聞記者的法定權力,黨委政府的輿論監督管理也有章可循,對合法監督可以依法支持,對越線行為,則可以依法懲治。
善待:輿論監督中,政府和主流媒體是合作的關系,不是對立的關系。現在一些地方政府對新聞輿論監督存在防范意識,經常阻撓、推諉、粗暴干涉或說情干預。為了維護地方形象,一些地方政府把新聞媒體對一般社會問題的監督也當作負面報道加以防堵。“放火、防盜、防記者”,就是這一心態的形象反映。問題是時代的聲音,矛盾是進步的動力。各級政府要勤于發現問題、敢于正視問題、善于解決問題,從而化解社會矛盾。堵不如疏,問題倒逼改革,各級政府應該把輿論監督當作促進工作的契機,對存在的問題不掩蓋、不回避、不推脫,避免小問題變成大問題。
善用:廣播電視是黨管媒體,各級黨委政府應該學會借助輿論監督進行危機處理,改進政府工作,維護社會穩定。危機發生時,新聞媒體不應被看作是政府的公關對象,而應是政府開展危機公關的權威渠道。對暴露出的社會熱點問題,地方政府應及時主動借助主流媒體發布新聞通稿,澄清真相,表達政府意見。現在各地政府都設立了新聞發言人制度,是一個非常好的渠道。今后應該更好地發揮新聞發言人的作用,新聞發言人不僅要宣傳當地成就,解釋公共政策,更重要的是對當地敏感突發事件和被監督事件及時回應,傳達政府聲音。
為防止地方問題擴大化,應提倡輿論監督本地化。目前從輿論監督的情況看,中央、省和地市三級新聞媒體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輿論監督,而處于基層,矛盾最為突出的縣一級對本地問題的自我輿論監督卻較少,導致群眾在當地找不到反映問題的渠道,只得舍近求遠,投訴到更高一級的媒體或到網絡發聲。在這方面,政法戰線的“楓橋經驗”可資借鑒。1963年毛澤東主席批示肯定浙江諸暨楓橋政法戰線創造的“楓橋經驗”。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就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楓橋經驗的核心是“依靠和發動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這對我們地方政府對待輿論監督問題同樣具有啟示意義。基層政府也應支持當地廣播電視適度開辦具有輿論監督功能的民生欄目,本地投訴,本地監督,就地消化,把問題處理在當地、把矛盾化解在當地,這樣才能真正維護好當地的社會穩定,樹立好地方政府的執政形象。縣一級如此,地區和省一級也同樣,各級政府都應該支持本區域內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層層消化矛盾,避免矛盾因積累或出口不暢而爆發為全國事件。
(作者單位: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
【責任編輯:張毓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