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琳
(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吉林 長春 130118)
?
空巢老人之痛疾呼社會化養老服務
田文琳
(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吉林 長春 130118)
摘要:生活保障、日常照料、精神慰藉成為當前困擾空巢老人的三大難題,而且越來越清晰地暴露出社會養老服務的嚴重滯后,凸顯經濟發展與社會化養老的矛盾。這中間雖有家庭個人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深層的社會原因。在加大養老資金投入、加強養老機構建設的同時,應努力探索家居式養老、智能化養老等現代化的養老模式。
關鍵詞:空巢老人;空巢綜合癥;家居式養老;智能化養老

在中國這個未老先富的國家里,人口老齡化呈現出規模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空巢化趨勢。據國家統計公報表明,到2014年底,全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0243億,比上年增長了853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4.9%,增長了0.6個百分點,中國進入一個重度老齡化時期。而在當前社會轉型、經濟繁榮、城鎮化改革不斷深入的社會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群體還在快速擴大,空巢老人因無人照料而導致的死亡或傷殘之痛越來越令人感到焦慮。
據報道:2014年10月,家住嘉興市南湖區菱香坊小區的一對老人死了一星期后才被人發現;2014年11月,江西省蚌埠市一位年僅六旬的老人不幸死在家里,一周后被鄰居發現;2014年11月,湖南省常德市某小區內,一名81歲的老人因孤獨從自家二樓陽臺跳下,頭部嚴重受傷,左手粉碎性骨折; 2015年3月,浙江景寧縣沙灣鎮流坑村75歲的陳德東老人上山砍柴時,不慎摔入山下,兩天后才被人發現;2015年3月,江蘇南通某社區一對80多歲的老人因煤氣中毒而窒息;2015年3月,江蘇徐州邳城鎮加口村北大堰的一座樹林里,一位老太太身裹被子躺著等死……這一樁樁傷痛事件的背后,說明了什么?
一空巢老人之痛之主要表現
(一) 農村空巢老人健康幸福指數較低。農村60歲以上的空巢老人,除政府發給的基本養老金外,絕大部分生活來源仍依靠自己的勞動所得,經濟拮據,生活條件較差。他們往往是小病扛著,大病熬著,健康狀況一天比一天差。又由于子女長期不在身邊,有些老人已難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差,生命隨時受到威脅,往往因突發疾病或意外情況時得不到及時救助而喪失生命。
(二) 城市空巢老人患“空巢綜合癥”增多。當城市子女由于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而離“巢”后,獨守“空巢”的老人長期生活在“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寂寥無助的生活狀態下,有話沒處訴說,有時間沒處打發,生活方式非常單調,社會交往不斷減少,逐漸被社會邊緣化。于是他們出現了心情郁悶、食欲減退、睡眠失調、行為退化等情況,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疾病的發生,甚至有自殺的傾向。據調查,在老年癡呆癥患者中,一半以上是獨自居住的“空巢”老人。2012年6月,大慶市婦聯在全市范圍內開展了“關愛空巢老人,我們在行動”的調研活動,調查顯示:69.5%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壓、聽力障礙、心臟病、糖尿病、腸胃疾病等慢性疾病,53.3%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僅采取簡單性治療和間歇性治療。大多數空巢老人很少或不參加娛樂活動,他們不喜交際,鄰里之間互相關心少,親戚關系比較淡漠。
(三) 空巢老人防范風險的能力較弱。由于平均壽命增加,高齡化老人日漸增多,在老人們遇到磕絆摔倒、疾病突發、煤氣中毒、電器故障、自然災害等突發性事件時,他們的自救能力顯得越來越差,很多時候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求助。同時,空巢老人由于年齡大,行動不便,警惕性不夠,易成為犯罪分子實施人身傷害、盜竊、搶劫、詐騙等違法犯罪的對象。
二空巢老人之痛產生的社會原因
空巢老人問題雖然有其個人方面的原因,但從根本上來說,它還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問題,是整個社會養老支持系統不夠健全、不夠完善的表現。這中間既有政策導向方面的,也有傳統社會觀念方面的,更有家庭環境方面的。分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多年來實行的國家生育政策。多年來,在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的生育政策控制下,形成了當前一對年輕夫妻需要供養4個或以上老人的社會家庭現狀。獨生子女結婚后無論在哪方安家,都會造成一方空巢。有的年輕夫妻結婚后,遠離雙方父母在工作或生活的第三地安了家,這樣就造成了兩家空巢。另外,年輕夫妻生兒育女后,雙方父母被迫為其帶養孩子,使父母的父母又成了空巢,這樣便會出現三家或四家空巢。
(二)改革開放后的農民工潮。由于改革開放,大批農民工涌向大中城市打工,徹底打破了傳統農業時代的“地塊式”居住模式和“家族制”養老格局,于是便產生了大批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2015年2月28日,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人社部副部長楊志明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通報說,截至2014年,我國農民工已達到了2.74億。
(三)迅速發展的城鎮化運動。由于城鎮化的推進和房地產市場的大規模興起,徹底打破了傳統城市和農村的二元化分布格局,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動。由于工作和生活上的需要,大量的流動人口在城鎮買房定居下來,只留下年邁的父母在家打理著無人承包的幾畝薄田。另外由于城鎮化,城鄉結合地區的農民因土地征收而失去了家園,不得不加入到農民工隊伍中去,留下失去土地的父母住在政府分配的安置房中,變成了空巢老人。
(四)不斷興起的房地產市場。改革開放后,繁榮的市場經濟讓一部分人有了較高的經濟收入,再加上寬松的房貸政策,讓許多年輕夫妻剛一結婚,便在工作的城市買下了自己的房子,過上了與大人們分開居住的生活,過早地將父母推向了空巢老人群體之中。
(五)一脈傳承的儒道養老觀念。受儒家孝文化的影響,傳統養老以縱向式家居養老為主,子女養老天經地義,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是老人們最舒心的事情。對于剛剛在我國興起的社會化養老現象,很多老人嗤之以鼻,強烈抵制。甚至有些老人認為,進養老院、敬老院、福利院,那是最丟臉的事,是給兒女們出丑。有關數據顯示,78.6%的老人不愿意住在養老機構,只有21.4%的老人愿意住在養老機構,目前只有大約1%的城鎮老人在養老機構中養老。
三建議與對策
面對亟待解決的空巢老人生存問題,政府應全力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確定工作重點,讓既定政策法規迅速落地。2014年,由國家財政部、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民政部、老齡辦聯合發布了《關于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它是在充分借鑒國際社會養老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切合我國國情的構想。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已制定的各種養老政策,準確定位政府在發展養老服務業中的基本職能,充分發揮養老設施的基本服務功能。特別要落實好城鄉養老保險、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金、醫療保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等政策,全面惠及每一位空巢老人,盡最大可能解決好空巢老人在養老上的經濟困難。應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因地制宜,建立相應的養老助老補貼救助制度。據紅網報道,湖南省已于2015年全面建立了基本養老服務補貼制度,計劃到2020年,逐步為所有符合條件的老年人提供基本養老服務補貼,對于需要特別關注的高齡、貧困失能的老人,省老齡辦還設置了湖南省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
(二)借鑒外國經驗,進一步完善推廣居家養老政策。由于居家式養老服務具有最方便實惠、最節約資源、最人性化的特點,近年來,發達國家越來越重視居家養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家庭養老的免稅政策、津貼政策、彈性就業政策。而在我國,受傳統養老習慣的影響,在居家養老政策方面,除了獨生子女家庭獎勵政策外,其他方面的支持政策幾乎還是一片空白。由于現代家庭的小型化,家庭一方很難獨自勝任養老的功能,因此需要靠政府的家庭養老政策來支撐。各級政府要借鑒外國經驗,創造性推行“日托”養老服務模式,即“朝至夕歸”式養老。讓老人白天在活動室自由活動,晚上各自回家,使其既能得到很好的日常照料,又能滿足老人的戀家心理。要大力推廣上門服務的居家養老模式,盡快設置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空巢老人提供聊天、日常護理、買菜做飯、就醫送藥、保姆服務等各項服務。
(三)鼓勵私營資本進入養老機構,擴大養老覆蓋面。據調查,截至2013年底,全國社區養老綜合服務設施和站點21.3萬個,全國各類養老服務機構總床位數約為 353.2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僅為22.2張,離30‰的國際標準相差甚遠。而且在這300多萬張床位中,70%的是鄉鎮敬老院床位,主要用于收住農村五保供養對象。這其中大部分又屬于是公辦機構,民辦機構床位數很少。目前諸多養老院是一床難求,一些養老院需排隊等候兩年以上。并且老年服務機構所能提供的服務種類、項目也非常有限,難以適應不同層次老人的多樣化養老需求。特別是與城市相比,廣大農村,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農村的養老設施和老齡服務幾近空白。截至2012年,農村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率僅為16%,不及城市的1/3,且服務功能不完善,服務項目少。
因此,根據《關于做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具體要求,應盡快以村級為單位,建設一批資質齊全、設備完善、服務優良、收費合理的敬老院和福利院。把政府養老資源配置權最大限度地交給市場,堅持“民辦公助、公辦民營、公建民營”的發展思路,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到養老服務中來。
(四)提高護工薪酬,鼓勵更多人加入養老服務業。受傳統觀念影響,我國目前養老服務的人力資源缺口很大。全國現階段大約需要1000多萬養老護理人員,而到2013年,全國現有養老護理員僅30多萬人,其中取得職業資格的只有10多萬人。政府民政部門要建立護工培訓的長效機制,確保培訓全覆蓋,跟蹤全過程,待遇全落實,考評全到位。通過院校培養、在職教育、崗位訓練等多種途徑,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質量和水平,努力營造一種“老人滿意,護工樂意”的和諧溫馨的養老環境。特別是可組織社區下崗職工和閑散人員進行護理培訓,為行動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齡空巢老人提供保姆、鐘點工、家庭就醫等護理服務。可成立社區(村)“婦女之家”,定時到空巢老人家中探望、聊天、承擔家務、檢查安全等。建立空巢老人“援助監護網絡”,發動鄰居、轄區民警、巾幗志愿者一對一或一對多地,對高齡、殘疾、患病和體弱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進行定時監護,及時、準確掌握老人生活狀況,防止意外事件發生。
(五)健全智能化養老系統,充分發揮智能優勢效應。智能化養老是運用智能控制技術提供養老服務的過程。它以互聯網、物聯網為依托,集合運用現代通信與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老年服務行業技術和智能控制技術,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捷、健康、舒適服務的現代養老模式。智能化養老是能夠應用于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異地養老等任何一種養老方式的高科技集成平臺,可改善各種養老方式。為推動智能化養老事業發展,中國老齡辦信息中心已在全國開展了“全國智能化養老實驗基地”建設。2009年,北京市政府率先與援通(北京)公司合作,為80歲以上老年人建起了屬于自己的救助服務系統,不用撥打電話就可以享受及時便捷的救助。家中只需安裝一個呼叫器,輕輕按下按鍵,大病小災都能在第一時間內得到回應,同時還可以享受家政等日常服務。因此,在實施政府購買養老服務工作中,各地要創造條件,由政府出資、政府統籌管理,建立起現代化的全智能養老系統,提高社會養老的質量和水平。
(六)建設社區養老醫療服務體系,提供快捷醫療服務。在提高空巢老人的醫療報銷比例,減輕空巢老人經濟負擔的前提下,有條件、經濟狀況好的城鎮和鄉村,應建立起多功能老年醫療保健服務中心,讓老人們“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救”;開展好巡診保健服務活動,定期為空巢老人檢查身體;建立起空巢老人的健康檔案,提供送醫送藥、醫療咨詢和健康講座等服務,努力滿足空巢老人各種醫療服務需求。據紅網報道:2015年4月15日,在長沙雨花區高橋街首個“家庭醫生社區工作室”掛牌成立,標志著一系列醫療服務的“私人訂制”進入了尋常街坊家。只要居民一個電話,便可全天候召喚“私人醫生”上門出診,還能享受定期上門健康指導、體檢服務和疾病診治。
(七)加強老齡工作,建立健全村級工作機制。受城鄉二元化傳統體制的影響,城鄉養老體制呈現明顯的不平衡狀態。當前,作為最基層的村級組織來說,老年工作還是一大盲區,既無組織領導,也無專人負責。作為上級政府應將村級老年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考評之中,并做好跟蹤督促。要將空巢老人問題放在村、居委會工作的重要位置,村、居委會要有專門的組織關心空巢老人的生活、體貼空巢老人的難處,解決空巢老人的家庭矛盾,檢查督促家庭贍養空巢老人的情況,豐富空巢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健全村級老年活動室、老年圖書、報刊閱覽室、棋牌室等,提高空巢老人和所有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八)鼓勵空巢老人走出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各級政府應為那些剛剛步入老年、有一定勞動能力的低齡空巢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就業機會,將他們從寂寞的家庭環境中“請”出來。這一方面可以為經濟困難的空巢老人提供一定的生活來源,增加他們個人的養老收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還可以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打發他們的閑暇時間。如給那些喜歡孩子的老人,提供照看孩子的工作,讓他們在照看孩子時,也為自己帶來快樂,緩解自身的孤獨與寂寞;讓那些喜歡種花養草的老人,參與小區或院區的綠化工作,怡養他們的閑情逸致。
參考文獻:
[1]大慶市婦兒辦.大慶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及關愛情況調查報告[J].新農村,2014,(6).
[2]賀樂民,周藝偉,楊士旺.關于城市空巢老人生活狀況與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以武漢市社區為例[EB/OL].應屆畢業生網,2012-11-06.
[3]河池大化民政 .農村空巢老人生活現狀調研報告[EB/OL].河池大化民政網,2014-02-17.
[4]閻青春.關于推進我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J].學習與研究,2015,(3).
[5]焦志明.中國“空巢老人”問題凸顯 破解困境遇三大挑戰[N].法制日報,2014-12-01.
(責任編校:簡子)
The Pain of Empty Nesters:Social Care Service in Urgent Need
TIAN Wenlin
(Graduate Schoo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8, China)
Abstract:Life support, daily care and spiritual comfort have become thre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empty nesters, which reveals the fact that social care service is seriously lagging behind, and highlight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are service. Although there are personal reasons, it is mainly caused by social factors. We should try to explore modern care service modes, such as home-based care service and intelligent mode while increasing the invest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are service institutions,.
Key Words:empty nester; empty-nest syndrome; home-based care service; intelligent care service
作者簡介:田文琳(1992— ),女,湖南澧縣人,吉林農業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生。研究方向:社會學。
收稿日期:2015-06-05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4-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