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佑霞,許 焰,龐小兵
(長沙大學機電工程系,湖南長沙410022)
“校企合作”的概念最早產生于歐洲,眾所周知的有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三明治”以及澳大利亞TAFE體系都是校企合作發展職業教育的成功范例[1].“校企合作”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企業參與到學校人才培養過程,對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施進行全過程跟蹤,因此這種培養方式是以學生的全面素質、綜合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各種教學(實習)資源,采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實習有機結合,來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李忠山[2]等開展了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機械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法的探索;鄧飛[3]等指出機械專業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內容與最新制造技術之間存在脫節的情況,提出了一種以創新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劉薇娜[4]等利用校外資源,開展了機械專業實習和實訓,為工科院校利用校外資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了參考.
隨著國內外愈發重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校企合作”給“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注入了生機和活力,然而“校企合作”也面臨著如下的許多問題.
(1)企業積極性不高,合作層次淺
目前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部分企業對技能人才存在“重招用,輕培養”的錯誤觀念.在校企合作中,學校能從校企合作中受益,如降低教學成本,擴大學生就業,促進學校教育與企業生產實際緊密結合,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但就企業而言,除了能夠挑選優秀畢業生,現實的受益并不多,造成了企業的積極性不夠高.“校企合作”層次淺,學校參與企業解決生產難題、技術革新、項目攻關等活動較少,企業也沒完全深入學校開展的有關教學和教研活動,為學校提供實訓設備、師資等方面的援助較少.
(2)校外實訓基地實習與生產之間存在矛盾
學校在企業建立的實訓基地,無論是學生的教學實習還是頂崗實習,都不能等同于企業的生產活動,而且都會對企業的正常生產活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3)企業兼職教師的自身工作與教學及其管理存在矛盾
被學校聘請的企業兼職“工程型”教師,一方面要完成企業內的本職工作,另一方面還要完成學校里的兼職教學工作,由于這兩種工作的性質、要求和管理機制等都有很大不同,兩種工作會經常產生沖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難以協調.
(4)校企合作與校內教育之間存在矛盾
不少高校壓縮校內教育課時,大幅度增加學生在企業實習的時間.這一現象證明,校內教育正被削弱,應當引起高度重視.校內教育具體內容包括文化知識傳授,專業理論學習和專業技能實訓,特別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校內教育對于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個性形式等具有直接的影響,是別的教育無法替代的.因此,應該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觀,清醒地認識校內教育是落實所教、所學、所用對接要求的重要陣地,是校企合作應有的重要部分.既要轉變重校內教育、輕校外實習做法,又要防止校外實習過多,校內教育作用淡化的現象,正確認識校企合作,做到校內教育與企業實習并重.
本文從長沙學院實際出發,根據機械類專業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結合學校地理優勢及長沙市區域經濟特色,聯合中聯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高壓開關廠和遠大空調等大型企業,從雙方實際出發,探索“校企合作”的新形式,解決目前“校企合作”聯合辦學中所存在的矛盾與問題.
組建由機械行業管理部門、知名企業、高校專家組成的機械類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充分到各企業進行實地調研,根據用人單位與人才市場的需求,結合我校實施的每周六天工作制,構建機械類專業“雙基制八學段”人才培養模式.
(1)第一學段(第一學年):以學校理論教學為主,培養學生具備職業崗位群要求的工程制圖、機械基礎、測量、計算機、英語等基礎知識和能力.
(2)第二學段(第一學年暑假,共四到五周):以合作企業工程能力培養為主,技術人員全程參與指導,培養學生對相關企業文化的了解,直觀感受到工程機械和汽車行業的生產、營銷、管理過程.
(3)第三學段(第二學年):以學校專業基礎理論教學為主,側重培養學生具備職業崗位群要求的力學、機械工程材料、機械原理方面的知識能力.
(4)第四學段(第二學年暑假,共四到五周):以合作企業工程能力培養為主,技術人員全程參與指導金工實習,培養學生對相關企業產品結構、強度及優化設計等方面能力.
(5)第五學段(第三學年):以學校專業課程理論教學為主,側重培養學生具備職業崗位群要求的液壓傳動、控制工程基礎、機電傳動、機械制造工藝和機械設計方面的知識能力.
(6)第六學段(第三學年暑假,共六到八周):以合作企業工程能力培養為主,學生到企業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頂崗實訓,具體培養相關企業的生產設備維護、產品維修、產品設計,零件造工藝及裝配工藝方面的能力.
(7)第七學段(第七學期):以學校專業方向理論教學為主,側重培養學生從事工程機械服務工程和汽車服務工程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8)第八學段(第八學期),以合作企業為主,在企業技術人員指導下,學生進行畢業設計和具體設計制造過程,并對企業的技術改造提供支持.
通過“內引外聯”的方式,一方面吸引“校企合作”企業將專業實踐基地建到學校內,由學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共建工程機械和汽車方面的實訓基地,基地既承擔學校的實踐教學,也向共建企業開放,培訓其在職員工,還可進行技能鑒定、技術開發和工程試驗;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企業將專業實踐基地建在企業車間內,結合企業具體生產任務,學校安排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提高學生工程意識及動手能力.
在上述兩種校內外專業實踐基地建設模式下,合理安排校內教學環節,引進企業的真實產品和真實生產;根據企業兼職教師的自身工作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學校教師和“校企合作”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一起指導本專業的實踐環節,手把手對學生進行指導,合作撰寫實踐教學教材,一起對學生的實驗環節進行考評,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打造學校的“工程型”教學人才隊伍、提高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理論水平.
以“校企合作”企業為主導,合作建立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以及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教師構成的教學和科研團隊,按照雙方共贏為支點,提煉合理的以企業為主導、雙方共建、資源共享的產學研平臺的建設模式;并且在科研合作、開發企業新產品、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基礎上,將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與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運行模式相結合,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的層次.
緊緊圍繞湖南省特別是長沙市的產業布局,堅持“立足長沙、為地方服務”的辦學定位,有針對性地選擇與本專業相關、有代表性的大型企業進行對口培養人才,比如中聯重科、三一重工、高壓開關廠、山河智能和遠大空調等企業,探索校企聯合辦學“雙基制八學段”模式下的理論與工程能力交叉培養的教學方式與過程,注重學生工程能力培養,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真正結合.2015年機械類專業學生肖永前、張佳等積極參加各種學科創新大賽,獲得國家機械設計創新大賽二等獎1項,湖南省機械創新大賽一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獲湖南省工程能力大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4項.
根據長沙學院機械專業特點及合作企業的相關需求,開展雙方產學研的全方位、多層次、多種方式合作,使培養的學生能夠真正適應企業的要求,既保證這些合作企業用工需求,又實現學生的就業目的,真正達到企業、學校、學生、社會、家庭五方滿意,真正構建和諧社會,進一步深化校企雙方合作層次,為湖南及長沙地區企業培養需要的人才,2014屆畢業生首次就業率居同類院校前列.
通過“校企合作”的途徑,長沙學院機械類專業教師可到合作企業的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鍛煉,及時地了解所從事專業目前的生產、技術、工藝、設備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培養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工作經驗的“工程型”教師,有助于在教學中及時補充生產現場的新技術、新工藝、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促進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為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提供保障.2013年以來,本專業段想平、黃升宇等青年教師到合作企業生產現場培訓,積累了大量的工程實踐經驗.
通過“校企合作”構建機械類專業新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使得長沙學院與相關企業有了切實開展產學研合作,對企業的科技進步和生產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加速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共同研究并解決生產過程中的技術難題、開發新產品;有利于企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企業工程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充實企業的技術力量.2013年以來,本專業唐勇老師帶領學生與合作企業大力開展產學研合作,解決企業難題4項,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1)在“校企合作”平臺下,企業直接參與機械類專業“雙基制八學段”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使得人才培養更接近于市場的需求.
(2)依托所建立的校內外實踐基地和專業實驗室、校級或省級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教師的科研成果直接來源于實際也應用于實際,學生能很好地參與實踐,提高動手能力,同時培養本專業“工程型”教學隊伍,共建專業實驗室和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專業教師全程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和產品開發.
(3)充分利用合作企業和學校資源(研究機構、技術人員等),培養我校機械類專業學生的工程意識和綜合素質,成為企業歡迎的人才;同時為企業培訓在崗技術人員,提升企業技術開發與管理水平.
(4)拓展了“校企合作”的內涵和外延,真正達到學校和企業之間“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目標,并向兄弟院校推廣所構建的機械專業實踐教學新體系等研究成果,為我校及兄弟院校機械類專業建設提供理論支持.
[1]楊叔子,吳昌林,張福潤.面向工程打好基礎全面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06,(7):4-8.
[2]李忠山,張玉峰,張其久.創新實踐教學機制對機械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影響[J].中國校外教育,2014,(6):5.
[3]鄧飛,莊月皎.機械專業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探析[J].科技創新與生產力,2014,(10):32-33.
[4]劉薇娜,楊立峰,張樹仁,等.利用校外教育資源開展實習實訓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