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山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臨汾041000)
翻譯活動歷史悠久,它作為一種人類最古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對社會、文化的發展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受傳統翻譯觀念“忠實于原文”、“對等”等的影響,作為翻譯活動主導的譯者一直都處于被忽視的地位。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西方翻譯界發生“文化轉向”之后,譯者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并且得到了廣泛關注,譯者的主體性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視。這一地位的轉變為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莫言的作品大多以悠久深厚的山東文化為背景,充滿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和時代特色。《豐乳肥臀》作為莫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莫言曾說,如果要了解他,就一定要讀他的《豐乳肥臀》。為了讓讀者能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葛浩文作為莫言作品的首席翻譯家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說是功不可沒。盡管葛浩文的英譯本語言非常地道,但由于目標語與源語之間的差異太大,因此葛浩文在翻譯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誤譯。日本學者河盛好藏說:“沒有誤譯的譯文是根本不存在的。”[1]以葛譯本為誤譯案例來研究譯者主體性,能更好地讓目標語讀者理解這一經典文學作品,以便更好地傳播中華民族的文化。本文擬就該小說英譯本中出現的誤譯來探析譯者主體性。
受傳統翻譯觀念的影響,“忠實于原文和原作者”這一準則在翻譯活動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而譯者的作用、地位卻處于劣勢。自從20世紀70年代西方翻譯界發生“文化轉向”之后,譯者及譯者主體性才受到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什么是譯者主體性?查明建指出,“譯者主體性是指作為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2]包括“主動性”、“受動性”和“目的性”,即譯者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制約主觀能動性發揮的主客觀因素的“受動性”,譯者選擇翻譯內容、翻譯文化和翻譯策略所依賴的“目的性”[3]。其中受動性是譯者主體性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主動性和受動性兩者在翻譯活動中是既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只有在尊重客觀因素制約的前提下,譯者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由于民族間地域、風俗、意識形態、認知結構等文化因素的不同,翻譯就成了不同文化間的碰撞、摩擦,致使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對原作的“不忠”,即誤譯。謝天振在《翻譯研究新視野》中指出,誤譯即是錯譯[4]。Nord從翻譯功能的角度將誤譯定義為:“不能正確執行翻譯綱要中的指示,或是對翻譯問題不能合理解決。”[5]著名漢學家葛浩文的英譯本深受外國讀者喜愛,但不可否認的是,其譯本中也存在誤譯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讀者對小說的理解。
莫言是中國“尋根文學”的代表作家,作品《豐乳肥臀》中有大量地方和民族特色語言,即便是著名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也會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翻譯錯誤。Nord根據誤譯對譯文造成的損害程度,按照自上而下的層級分為四類:語用誤譯、文化誤譯、語言誤譯和文本誤譯[6]。本文以Nord的誤譯類型為框架分析葛譯《豐乳肥臀》,主要從前三個方面的誤譯案例來探析翻譯過程中的譯者主體性。
根據Nord的觀點,語言誤譯是由于對字詞和語言結構理解不充分而導致的誤譯[7]。由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其語言系統也必然存在很大的差異。如:
1.原文:母親說:“大叔,詳情莫問,謝大媒的酒我給您預備好了。”樊三大爺道:“這可是倒提媒。”母親說:“是倒提媒。”[8]
譯文:“Uncle”,Mother said,“don’t worry about the de-tails.I’ll take care of Matchmaker Xie”.But this is doing things backward …[9]
漢語作為一種古老的文字,有著其它語言不可比擬的獨特性。一個字或詞常常因詞類劃分的不同而具有許多意義。原文中“謝大媒”中的“謝”是動詞,是表示感謝的意思,而譯者卻把它譯成名詞的姓氏“謝”,顯然會給目標語讀者理解原文作者傳達的思想帶來障礙,譯者漢語認知局限性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苗族人民由于從小耳濡目染,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同與接受可以說是順其自然。當地婚慶大典時新郎、新娘以及雙方的家人親戚均會盛裝出席,特別是新娘的服飾更為整齊,由于苗族銀飾的整體性特征,新娘一般會同時佩戴銀鳳冠、銀項圈、銀披肩、銀鉆花腰鏈、銀腳環等。舉辦大型活動時也是如此,居民們也會穿上特色的服裝,戴上苗族銀飾以示隆重。這些活動也無形中促進了苗族銀飾的流傳以及其鍛造藝術的傳承。
2.原文:她用尖細的、像童聲期小女孩一樣的嗓門喊道:“包子,包子,韭菜豬肉熱包子,剛出鍋的韭菜豬肉熱包子。”[10]
譯文:“Stuffed buns,”she announced in a childishly high-pitched voice.“hot pork and scallion buns,right out of the oven!”[11]
譯文中將“剛出鍋的包子”中的“鍋”譯為“oven”,不符合中國的烹飪習慣。中國老百姓一般多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籠屜”。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了西方飲食習慣的影響,讀者通過閱讀也無法體會到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由于文化的不同,每一種語言文字都有自己的獨特性,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如果不能對源語的語言體系進行透徹的理解,而是根據自己的語言習慣進行生硬地“對應”,那么誤譯也就不可避免了。
Nord認為,文化誤譯是由于文化特性和文化習俗的認識不充分,即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造成源語和目標語無法對應,制約了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使目標語讀者無法理解原文所要表達的意思[12]。在莫言的《豐乳肥臀》中存在大量的充滿地方和民族色彩的文化特色詞,加之譯者并不是道地的中國人,這就使得文學翻譯極易產生誤譯,如:
3.原文:母親哭泣著,抓了一把草木灰堵住了三姐頭上的窟窿。[13]
譯文:Weeping uncontrollably,mother grabbed a handful of grass and held it to third sister’s head to staunch the flow of blood.[14]
由于受譯者自身文化缺失的影響,譯者在此處將“草木灰”誤解為“草”,但其實“草木灰”是指草木燃燒后剩余的灰燼,譯者將“草木灰”譯為“a hand of grass”,會造成目標語讀者對原文的不理解。
譯文:…They're like a couple of mountains,and where can you hide a mountain?You might stay hidden past the first of the month,but you'll never make it through the fifteenth…[16]
原文中存在大量類似于“躲過了初一,躲不過十五”的文化特色詞,但這些表達中的數字并不是真的想要表達數字的表面意思,這確實是對譯者文化功底的考驗。譯者采用直譯這一策略,忽略了文字深層次的文化內涵,讓目標讀者理解原作時造成誤解。
譯者所處的地域環境、社會背景、歷史背景、生活習俗以及傳統習慣等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其在理解一些別具特色的中國特色文化詞時,譯者受目標語文化的影響,極易造成誤譯現象的發生。
Nord認為,語用誤譯是由于譯者沒有充分解決語用翻譯而引起的問題。“由于原文與譯文的語境不同,譯文不能傳達原文在其特定語境中使用時產生的作用,譯文的預期功能不能得以實現。”譯者如果不能正確理解原作者的意圖,或者忽略語境,都會造成誤譯。這些語用誤譯主要體現在語言之外的因素上,尤其是語言使用層面上,信息發出者的意圖、時間空間不同以及語言使用者的動機目的不同都會引起語用誤譯[17]。正是受文化背景、認知結構等因素的影響,譯者沒有聯系具體的語境,沒有充分理解原作者的真實意圖,最終沒能達到完滿的交際目的。例如:
5.原文:本人家三代礦工,根紅苗正……[18]
譯文:I come from three generations of miners,as red and upright as they come …[19]
“根紅苗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廣泛使用的一個帶有濃厚政治性色彩的詞語,“根紅”指的是家庭出身好,比如工人、貧下中農、軍烈屬子弟,“苗正”是指“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不受舊思想的影響。在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很多人因為家庭出身不好遭受歧視和折磨。由于文化與時代的差異,譯者對這個帶有時代特色的詞語理解不透徹,將“根紅苗正”翻譯為“as red and upright as they come”,與原文意思相差甚遠,必然會造成目標語讀者的理解偏差。
6.原文:“福生堂當然要跑,我們跑什么?上官家打鐵種地為生,一不欠皇糧,二不欠國稅,誰當官,咱都為民。日本人不也是人嗎?”[20]
譯文:“…We are blacksmiths and farmers.We owe no tariff to the emperor or taxes to the nation.We are loyal citizens,whoever is in charge.…”[21]
1912年中國結束了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原文設定的歷史背景為1930年,當時已經不存在帝制。“皇糧”原指上交給皇帝的糧食,譯者將“皇糧”譯為“no tariff to the emperor”,顯然是誤譯,這讓目標語讀者誤以為19世紀30年代中國還存在封建帝制。這是由于譯者沒有把握好這段歷史事件發生的時代背景而造成的誤譯,導致譯者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受到了制約。
通過對《豐乳肥臀》葛浩文譯本中誤譯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譯者主體性不應該是肆意、盲目發揮的,而應該是主觀能動性和受動性的統一。那么如何正確發揮譯者主體性,最大限度地避免誤譯呢?
不論是語言誤譯、文化誤譯還是語用誤譯,文化的差異是它們存在的共性的、根本的障礙。我們要充分重視不同文化的差異以及承載不同文化的最主要表現形式,即語言。譯者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同的文化,掌握不同語言的特點,了解原作的時代背景,才能更好地加強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其次,譯者在“忠實”這一翻譯原則的前提下,應該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理解原作及原作者的意圖或目的,并聯系具體語境,克服文化障礙,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來達到預期的翻譯效果。再次,譯者還要考慮目標語讀者的接受能力,不同的文化習慣、思維方式、價值觀等都會影響讀者的接受能力。如果一味生搬硬套,只會阻礙目標語讀者的理解。
總之,譯者主體性不是不受限制的,一部成功譯作的誕生需要譯者辯證地看待文學作品中譯者主體性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受動性,非此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誤譯,提高譯本的質量。
[1]河盛好藏.正確對待誤譯[J].中國翻譯,1986,(3).
[2]查明建,田雨.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J].中國翻譯,2003,(1).
[3]陳少明,單世聯,張永義.被解釋的傳統[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5.
[4]謝天振.翻譯研究新視野[M].青島:青島出版社,2003.
[5][6][7][12][17]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8][10][13][15][18][20]莫言.莫言自選集[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2.
[9][11][14][16][19][21]Howard Goldblatt.Big breasts and wide hips[M].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04.
[22]宋慶偉.葛譯莫言小說方言誤譯探析[J].中國翻譯,2015,(3).
[23]胡奇兵.《律師風云》字幕誤譯探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