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語言交際的文化差異與大學英語教學關聯性研究
李穎
(吉林警察學院中外語言系,長春130012)
摘要:英語教學本身是一種對語言的學習和掌握,語言的基本功能是用于人際之間的交流。為了能夠使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的交際能力和非語言交際能力,對語言的交際文化就需要做深入的研究,讓學生能夠學習到除了語言本身的功能之外,更為重要的與文化相關的交際能力的培養。只有在對非語言的交際文化各方面進行分析研究,建立適當的文化交際能力教學,才能使英語教學實現應有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語教學;文化交際;
收稿日期:2014-09-29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GH13599)
作者簡介:李穎(1976-),女,吉林通化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及大學英語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1課題研究現狀
非語言交際主要是指人類的交際活動中除去語言之外的一切行為的集合體,包括肢體行為、面部表情等各種能夠體現人們思想和意識的非語言表現形式。[1]不同國家的非語言交際由于各個國家人文、風俗、生活習慣、社會和行為價值都多方面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非語言交際文化,在對其它國家的語言進行學習時,為了能夠更好的進入與所學外語國家文化相符合的交際狀態,非常有必要對其國家的非語言交際文化做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在這一研究課題上,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中應多參考國際上先進研究成果,在諸多相關的專業研究文獻中尋找和統計出現在英語國家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并將這些統計出來的因素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類研究,結合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社會發展形勢,將英語國家的非語言文化研究做全面、整體的研究,并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將這些研究成果放到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中來。而在現實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雖然在享受世界非語言交際文化研究成果的方面,具有國際研究體系的支持,但我國在這方面做的研究還是遠遠不能滿足英語教學的要求。我國對于非語言交際文化的研究雖然在目前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夠全面的反映其它國家的文化在非語言交際方面的現狀,但通過參考世界相關專家對不同國家的非語言交際文化的研究,可以體現出一定的文化交際規律,即相同宗教信仰或者相同民族起源的國家之間,在非語言文化交際的方面具有某些相似性和規律性,通過對不同國家的非語言交際文化,根據相似性和規律性進行分類整理和統計,并在不斷的分析和各方面專家的合作研究下,取得了我國特有的、以我國非語言交際文化為基礎和參考信息,將我國與不同國家之間的非語文交際文化的差異性,取得了系統的研究結果。[2]雖然在非語言交際文化的研究中,我國的學者和專家做出相當大的努力,但在英語的教育過程中,并沒有能夠將這些研究成果真正用于教學,不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對培養學生的全面外國交際能力,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后果。
2相關名詞的定義
在人類的交際活動中,除了最重要的表達方式“語言”之外,還有很多種通過其它的非語言形式表現自我意識和思想的交際行為,這就是非語言形式的交際。[3]語言本身是一種比較單一的表現形式,但確能夠表達最多的人類意識和思想,雖然語言具有大量的詞匯、通過不同的描述、以不同的語氣表達出來,就能夠表現出不同的人類意愿。當語言不再能夠準確和全面的表達人們自我思想時,就需要通過非語言的文化交流形式來實現人類之間的完美交流。當然,各種交際活動中,語言本身是占據著主體作用的,非語言類的文化交際能力可以說是語言交際的重要輔助表達和必要的完善形式,而語言交際形式在某些情況下,也會成為非語言交際能力的補充,以將人們要表達的意愿更準確的表達出來。[4]因此對于非語言交際能力的研究和非語言交際文化的認識和學習,應當建立在熟練語言交際能力的基礎上,對外語國家的人文、信仰等文化相關因素做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有些跨文化的語言交際是先天的,有些則是后天發展的,通過全面了解不同情景下的非語言文化交際形式,深切體會外語國家在非語言文化交際能力方面與我國的非語言交際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并有針對性的、有重點的學習外語國家的非語言文化行為。讓非語言交際行為和語言交際行為密切結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情況下發揮出不同的作用。
3差異對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對提高外語教學質量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把跨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視為根本目的。
首先,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信仰、民俗、生活等多方面與人文相關的各種因素,都具有非常明顯的不同,如果要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則非常有必要對其所處的文化環境做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學習。英語做為世界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語言,在多樣性的民族文化上,更加強調對不同國家的差異性文化的學習和了解[5]。因此對英語國家的文化的認識,應該有系統的研究和分析成果做為指導,針對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國家體制、不同的民族起源等與人文體系有關的事項,將同為英語國家的各個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進行差異化整理,以更加系統的將不同的英語國家的民族文化進行有效學習和認識。
其次,在大學英語的課程計劃和教學內容中,也加入了對英語國家不同的非語言文化交際能力差異化的學習要求。這直接對英語教學在非語言文化交際能力方面提出了重點要求。基于在教學大綱上提出的對差異性非語言交際文化的教學要求,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更應加強英語國家不同的非語言交際文化教育和培養,不僅要了解不熟悉非語言交際文化差異性會造成的不良后果,更應能夠全面進行非語言文化交際能力的教育的提高,通過各種形式的舉例說明,將不適合的非語言交際行為提前約束和制止。[6]同時,也要大量搜集各個英語國家文化相關的因素,通過全面的分析和整理,提出更新的、能夠適應當代英語國家文化形勢的非語言交際文化體系,并不斷的加深研究,以期全面提高綜合性的非語言文化交際能力。目前,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在與西方國家的交往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跨文化非語言上的差異,會影響國家之間的交際,這就要求學生開展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活動來提高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
4學生跨越差異的障礙性分析
首先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往往會按照中國人的常規思維表達英語,而由于思維表達方式過程中中西方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果中國學生將其思維模式和文化模式帶入英語學習之中,必然會常常產生誤解。加之中國英語教材主要以語法教學為主,教學內容相對陳舊、單一,與英語語言發展相脫節。同時在教學中不注重個人能力的培養,而英語思維則更多地重視個人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難以養成真正的英語思維模式,也就形成了較為嚴重的思維性障礙。
其次,由于中國缺乏英語系國家特有的外部語言環境,且長期以來中國學生都是通過應試教學教育,英語學習本身就存在著紙面化、啞巴英語的現象,因此學生往往口語交際能力不足,英語知識面狹窄、英語學習內容死板,英語交際能力無法增長,其英語思維更無法培養。長期的聽說、翻譯、程序化英語訓練,學生雖然十分熟悉語法結構,閱讀能力較強,但是這會造成嚴重的語言能力不足,必然會造成交際性障礙。
第三,我國長期的孤立式教學模式,僅注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實際應用,受教育者獲取知識的途徑單一,只是按照書本進行機械的記憶、背誦、訓練,這種學習形式學生往往將詞匯量與語法當做英語學習的全部內容,而學習中沒有交流學習的機會,因此綜合交際能力必然較低。
5基于差異的英語教學策略
(1)學校應開展相關實用課程。在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非語言文化差異化教育中,應當首先以建立不同的文化情景為重要的教學方式,通過模擬不同的英語國家在諸多生活習俗、信仰等文化背景方面的不同,以適當的非語言交際形式來應對不同國家的文化交際需求。[7]學校有關部門應當為這種實用的教學形式提供足夠的物資支持和環境保障,以便于教師建立這種形式的教學機制,經常性的讓學生真實的參與到不同英語國家的文化環境中,通過模擬各種場景,讓學生能夠深切體會在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環境中,應當采取何種正確的文化交際手段去應對不同國家的交際需求,讓學生體會非語言交際的教育。
其次,在教學模式上,學校應當通過科學的統計不同國家的文化環境因素,在進行實際情景模擬教學的同時,還應繼續加深對不同國家文化的認識程度和文化全面性整理,在現有的情景教學模式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增加更全面的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文化能力訓練,開設與跨文化交際有關的課程,以不斷提高實用課程在教學中對不同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文化訓練的全面性和廣泛性[8]。另外,在這些實際的非語言交際能力訓練中,還應不斷加強對不同英語國家文化的理論教學內容,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完美結合,只有將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將知識進行應用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才能培養學生完善的綜合性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文化能力。
(2)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首先在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方面,應通過不斷加強對不同英語國家特有文化因素的理論知識的研究,結合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和學到的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全面認識各個英語國家在習俗、信仰、生活等各方面存在的文化差異,并對這些已知的文化習慣進行合理的整理和分析,以文化差異理論為基礎,分析研究其它更多方面的交際文化要求,以條理分明的形式,將不同的英語國家的非語言交際文化展現在學生面前,以促進學生更容易的進行學習狀態,更徹底的接收到教師要傳達的內容。
其次,教學應結合教材當中與非語言交際文化相關的內容,并加強相應的理論教學,使學生在認識了基本的文化差異理論知識后,更輕易的掌握非語言交際文化能力。讓學生采取非常和諧的語言與他人交流使學生能夠更合理的解決在非語言交際的情況下發生的沖突,同時還能提升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能力。
(3)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主動性。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單純的理論教育形式嚴重缺乏學習趣味性,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具有非常直接的影響。因此, 在教學形式上,要求學校和教師應當建立有趣味性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發展成為學習上的交際型的人才,教師在鼓勵學生與他人交流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多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交流,這樣可以更好的鍛煉學生的語感。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真實的模擬情景中,不但能夠使學生真切的體會和認識不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能夠將相關的理論更加深刻的認識和學習。另外,通過教師的適當引導,使學生在英語的非語言交際能力文化學習過程中,能夠自發的進行學習和深層的分析,其效果要比教師的主動教授好很多,因此應當把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做為重點的教學目的,通過教師的合理建議、平等交流,溝通學習經驗和方法,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還應當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外籍師資資源,通過其真實的經歷和感覺,來促進學生對各個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文化的學習興趣,并通過主動對各種問題進行求知,從而全面的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多聽關于跨文化非語言交際的外教做的報告,經過外籍教師的指導一定比中國的教師指導的效果更好。
參考文獻:
[1]胡文仲,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陳紅娟.完善我國高校內部會計控制的幾點建議[J].財務與會計,2011(3):56-57.
[3]胡文仲.文化交際課教學內容與方法指探討法[J].中國外語,2006(3):16-17.
[4]耿二嶺.態語概說[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1.
[5]馬玉梅.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的缺失[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32-33.
[6]岳嬌慧,杜耀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11):59-61.
[7]莊恩平,楊盈.文化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外語教學的盲點[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06(2):67-69.
[8]李靜.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外語教學學習質量之我見[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76-77.
責任編輯:劉琳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nd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LI Y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s, Jilin Police College,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act:The basic fun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itself is language learning and mastering and communicating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enable students to grasp the communicative ability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etter, we need to do thorough research on communicative culture of the language, which makes the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itself but also master related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We should study all aspects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and establish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eaching properly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nglish teaching.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