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高,劉小燕
(商洛學院學報編輯部,陜西商洛 726000)
羅振玉農學思想研究
李繼高,劉小燕
(商洛學院學報編輯部,陜西商洛 726000)
為厘清羅振玉農學思想的發展脈絡,探索其作為近代農學的實踐者與開拓者為中國近代農業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采用原始文獻分析與考證法,考究羅振玉系統的農學思想演進軌跡。羅振玉在研究、傳播、實踐西方近代農學的艱難探索與身體力行過程中,逐漸獲得深刻的感悟,撰述30余篇農學論著均發表于《農學報》“文篇”欄目,涉及研究農學的心得與振興農業的規劃,最終形成了其全面成熟的農學思想。羅振玉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充分見證了羅振玉開創了中國傳統農學與西方試驗農學交匯的嶄新局面,在踐行與大力傳播推廣西方農學方面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奠定了其作為近代農學家的歷史性地位。
羅振玉;農學思想;《農學報》
農業是人類生存之本,中國自古推崇以農立國,幾千年的農業歷史演變軌跡證明此條道路尤為可行,發展至今依然如故。以農耕文化為標志的傳統農業力行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直至西方的堅船利炮侵入中國以及甲午海戰的潰敗,人們才從固有的優越感中清醒,意識到中國國力的衰退與西方的強大。救亡圖存的呼聲日漸高漲,富國強兵成為時代主潮。在內憂外患的時代洪流的挾裹之下,傳統農業亦處于凋敝態勢,面臨著西方現代農業的強烈沖擊。因此,西學成為這一時期振興實業的時代表征。報刊無疑成為宣傳新思想的最佳媒介與傳播渠道。有志之士紛紛辦刊辦報,傳播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在維新運動掀起的第一次辦報高潮中,羅振玉深受啟發,意識到振興農業的重要性,創辦了中國第一份農業科技期刊《農學報》。農學傳播從零星見諸報刊到《農學報》的誕生,其中內隱的農學思想從開始的初見端倪到羅振玉的成熟狀態,足以見證羅振玉是全面系統地將中國傳統農學與西方現代實驗農學相結合的第一人,是中國近代農學的開拓者,其獨特的農學思想為中國近代農業的發展開辟了一條道路。之前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從羅振玉及《農學報》的基本概況[1]、編輯特色[2]、傳播內容[3]等角度切入,本文在此基礎上進而探討羅振玉的農學思想,對其學術價值給予一個準確的定位。
羅振玉的農學思想明確地顯現在《農學報》的辦刊模式與策略中,他先讀《齊民要術》、《農政全書》等中國古代農學典籍,又讀歐洲的農書譯本,了解中西農業狀貌,試圖將西方現代農學引入中國傳統農業,以扭轉農業頹敗之勢。這種理念反映在《農學報》的編輯思路中。《農學報》創刊之初,羅振玉既翻譯歐美、日本的農報、農書,又匯集了中國古代的農學要籍、有益的實踐經驗,恰切地把持了西方現代農學與中國傳統農業的平衡。譯著格局由最初的西方報刊選譯逐漸過渡到東方報刊選譯為主,日本的農報農書所占比例逐漸增大。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羅振玉赴武昌總理湖北農務學堂工作之后,將欄目縮減為“文篇”與“譯篇”。自此,羅振玉由之前從事《農學報》的編輯印譯工作日漸轉為撰稿人,充當了編輯作者雙重角色,亦編輯亦作者正是晚清報刊的一個共性特征。在主持湖北農務學堂工作期間,他將農學教育與農事試驗場聯系起來,致力于農學研究并有了深刻的感悟,將研究農學的心得與振興農業的規劃撰述30余篇農事論文逐一在本刊發表。可見,《農學報》辦刊經驗與農業教育共同奠定了羅振玉漸趨完善的農學成就,其“學農”的主要收獲,即農學研究的主要成果及成熟的農學思想均體現在先后發表的數篇文章中。這也是后人審視評議羅振玉作為“農學家”的一個重要依據與標尺,是中國近代農學早期發展階段取得的頗為重要的成績。
羅振玉將農政與農學視為興農之道的必要之舉。在《農事私議》的序中提及,“理國之經,先富后教,治生之道,不仕則農。……爾來外侮頻仍,海內虛耗,利用厚生,尤為要圖,爰就斯業,考慮探討。……世有達者,舉而行之,空言之誚,庶幾免夫”[4]。《郡縣興農策》中特別強調“今日理財,利遠易興者,莫若農”[5]。《農政條陳》中有,“阜財之道有三,曰農,曰工,曰礦。三者之中,農之利尤遠而效尤速”[6],農業在各行業中的關鍵性作用顯而易見,認為要富國強國就要首先發展農業。他認為興農業的根本渠道是重教育,“凡百事業,悉本于學,而中國農學,失之已久,宜多立學堂,以造育之”[6]。多立學堂,傳授西學新法,提升農者的素養,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他明確指出晚清農業日漸式微的根源,即“農不通學,士不習農”。因此,他立志以研究農學為己任,力圖傳播西方農學,并將其付諸于實踐。
面對傳統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的“農者不學,學者不農”的分離格局,羅振玉指出中西農業差距之所在,“夫以中國地土之廣,氣候之適,人民之多,古今無異也;絜之歐美,三者殆皆遜于我;而我之農事,有退無進者,何哉?不立農學啟發之,不設農官以維持勸厲之故也。歐美各國,特立農商務省,以司農商之事”[7]。中國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下仍然與西方之間形成鮮明的落差,他意識到農官的重要性,明確指出:“今日欲修農事,立學固矣,而設官尤亟”[7]。并且將興農一事作為考核官員的重要標準,“凡地方官能墾荒、興學、修水利,實力創辦者,予以異常之獎勵;政學不修明、荒蕪失治者,褫罰之”。由此可見,羅振玉認識到農官對興農之事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政策上給予引導和約束,將興農各事作為考評其業績的依據,這從客觀上為官員大力提倡發展農業形成了一種推動力。除此,他還提倡借助紳士之力,“以牧令之力興農,而佐之以士紳,行之十年,利源不十倍于今日者,殆未之有也”[5]。鄉紳擁有良好的社會威望,較高的經濟地位與學識基礎,因而作為地方官員聯合改良農業、傳播農學新法的最優選擇,在晚清社會中起著上傳下達的紐帶作用。勸農之事,“務在官率之,紳佐之,庶民遵循之”[8]。鄉紳在農業科技傳播的鏈條中不可或缺,向廣大鄉民傳播西學的過程中無形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是實現社會動員強有力的支撐。
除興辦農學之外,羅氏認為創設農會已勢不可遏,“一曰農政會,二曰農事會”[9]。農政會重在“觀察全國農業之利害,法令之得失,以應政府之咨訪”,而農事會則以“考驗學術,改良實業”為意旨。西人尤為重視學理,之所以成績斐然,實因“合群力、群智”,農會活躍的學術氛圍為農學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的交流平臺,使農學技術得以推廣試用。他感嘆中西方落差之本源,“良法美意,逐降逐失,非但不能進步,且并不能保存焉”[9]。國人不圖進取,因循守舊,技術層面難于跨越到科學的理性高度,因而強調學會存在的必然性,即合集群力潛心研究農學,為農事試驗活動提供一個方向標。他廣為倡議效法西國模式,興辦農會,傳播西學,改良農業現狀,扭轉中國農業凋弊之困境。
在具體興農之事方面,羅振玉具有長遠眼光,農業并不僅限于傳統種植業,而包括農、林、牧、副、漁、農業貿易等實即今日所共識的大農業。他重視以科技興農,廣開利源,并且有保護環境的意識,與如今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相接軌。羅振玉所論之農業,涉獵廣泛,既有宏觀的興農之道,也有區域農業發展規劃,更有微觀縷析具體興農之措施。在《郡縣興農策》中明確提出興農七要:“一曰開荒蕪,二曰興水利,三曰考物產,四曰興制造,五曰課農學,六曰厲林業,七曰興牧利。”[5]簡言道破興農之要旨,充分見其領悟出農學的精髓。
(一)廣開利源以富國裕民
羅振玉將農業基礎設施作為興農之根本,尤其強調墾荒為第一要務,認為“謀富之道,莫要于興農;興農之端,莫急于墾荒”[10]。又將墾荒作為民富國強的必要之舉,“墾荒之利,利在國家、墾戶與墾主,所謂效速而款巨,富國而益民,不損民間固有之財產,而開萬世不竭之寶藏”[11]。同時,也認識到水利興于農業增收的連帶作用,“水利為農田要端,水利不興,則地利因之而劣”。墾荒蕪、興水利皆歷代傳統農學之始端,此種興農之術甚為合理,只有將基礎夯實,才能從源頭上促進農業實現跨越式發展。除基本的種植業之外,他廣泛閱讀西書,鼓勵各種富民之策,將視角延伸至水產業、畜牧業、林業、園藝業、農產品制造加工業、流通業等,農林牧副漁均納入其規劃的農學之列,廣開利源,為民拓寬增收渠道,而且已具備現代的大農業之雛形。羅振玉富有遠見卓識,以為種植農業只能滿足于基本的生存需用,難以脫貧,因而要將土地、人力、資本三者有所變通,“將田畝所入,創為教工院,收養貧民,教織布、紡紗、刻書、制器、刺繡、雕刻等藝,售物所得之利,半以勞工人,半以備蓄積。歲歲推廣,人人得業。民即遇荒歉,工作馀資,足以自活,不待振矣”[12]。他認為發展農產加工業是強國富民的重要舉措,“地方多一制造品,則外國少一輸入品”,如此“貧民即多一生路”[6]。同時又指出農產加工制造品首要目標應“充境內之用”,如織布、繅絲、制糖、榨油、釀酒、焙茶等行業,“先從事于日用之品,而徐及其他”[5]。這樣便可開拓國民利源,同時亦能堵塞國內利益外流。此外,對國人所事農業提出改良方略,“若中國之果品,質良價賤,宜改良向者貯藏之法,而習罐藏之術,以遠輸歐美”[13]。總而言之,他提倡種植業與次生農業應實現優勢互補,避免資源浪費,“荒地之不適宜興農者,亦須各相其宜,以充分利用”[14]。
(二)利用科技以改良產業
羅振玉創辦《農學報》最根本的目的便是引進并廣泛傳播歐美及日本的先進農業科技,選取西方優良的物種移植本國以改良國內物種,并建立農事試驗場進行實踐檢驗。他認為改良是提高農業產量與質量的題中應有之義。“天生農品,有遍產于大地者,有特產于一處者,有產于此方而優、彼方而劣者,此固造物者之憾事,然可以人工彌其缺也。人工為何?移植改良是已”[13]。通過移植改良方可彌補自然之不足,轉劣勢為優勢,實現物種的完好轉換。對于改良農事的具體實施方法,羅氏表明“以精選種子及購求佳種為第一要義”[15]。主張引進良種和科學育種,提出各地應設“售種所”,采取科學方法檢驗并選取佳種,引進國外的良種,如歐美的小麥,美國的玉米、棉花,荷蘭的牛,瑞士的羊,阿拉伯的馬等。此外,也提倡使用雜交方法改良物種。對于國內固有的良種,則應積極選育。如紹興為養蠶之地,其蠶種之盛譽聞名于世,宜“改良制種之術,盡屏向來之惡種,而遍育于各行省”[16]。此亦為改良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移植改良物種時,仍應把握因地制宜的原則,在《揚州試種美麥成績記》中,以中美麥穗實物圖作以比照,說明華麥麥穗、麥質、收成期均遜于美國,鑒于自然氣候條件差異,欲選取美國佳種對本國小麥進行改良,宜“依植物學新理,取華種之佳者,與美種施人工交合,則向之成熟期遲者,必改而較早,向之膠質寡者,必改而增多。合兩國之種,取其性質之善而改其不善者,在一反掌間耳”[17]。可見,建立農事試驗場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一是實行改良之法,使農夫目驗新法之利;二是學校兼授實業,而令學生得實驗所授之學理。農事試驗場在物種改良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個理論與實驗相融合的實踐探索作用,以更合理更科學的方式利用科技改良產業。
(三)注重貿易以振興經濟
羅振玉將改良農業技術作為興農的重點,同時也強調要發展農業商品生產。他以為中國農事之不修緣由在于“士大夫不講農學及無工商輔農,故不能起業”[18]。農、工、商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在《廢物利用說》中指出:“天下之大利,農以生之,工以成之,商以流通之。三者交相為濟,如環之無端”[19]。農業原料加工制造成農副產品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交易,進行流通,只有如此才能振興農業。農業流通對內可以促進生產,物盡其用,對外則注重產品輸出,挽回利權。并且要求國內應提供一個良好的流通環境,如要免除苛捐雜稅,鼓勵商品流通,實行優惠政策。《勸業私議》中明確切中國內新興產業缺失的重要根源:“地方素無之土產,不難以人力謀興盛,而今日二十馀行省之大,從未見辟未有之利源,創新興之產業者,其故何哉?無勸業之經,而有厘稅之苦故也”[20]。羅振玉注重對農產貿易情況進行調查,對統計結果作定量與定性分析,為農產品貿易提供一個合理的風向標作用。
(四)保護環境以持續發展
羅振玉不以中國地大物博而自居,深知物產之不足敷用,積極倡導廢物利用,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實現最大化的利益。“衣裳之藍縷,森林之條枚,鳥獸之毛骨,稻麥之梗桿,油酒之糟粕,人畜之矢溺,悉供制造,而化無用為有用焉”[5]。將生活中能夠二次利用的資源加以再利用,變廢為寶,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最理想狀態。如有荒地之不適宜興農者,亦須各相其宜,以充分利用。在《廢物利用說》中,羅氏介紹了歐美日本廢物利用之新法,如“羅獸骨敗葉,并可制肥培;惟骨類須舂碎,加以石灰,俾由質化盡,乃易為土所吸收;敗葉則宜和堆肥,積貯腐化,而后用之;果能加意貯蓄,其利不細。敗絮藍縷,可以造紙;蠶蛹桑渣,可以飼魚……”[19]。認為廢物利用能創造無窮之利藪,是農者理財之道,同時亦能節約資源,使農業發展實現了一個理性的終極歸宿。羅振玉認為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應重視保護環境,其遠見卓識在《與江西友人論制樟腦辦法》中已有初步顯露,“民間任意斬伐,悉數靡遺,不十馀年,豫章之茂林盡矣。公司僅僅得十年之利,而舉記載以來一二千年之名產,俄然而成泡幻,寧不可惜!且濫伐山林,能致水旱,即公司亦何樂殫心竭力,以開此暫時立涸之利源,而貽后日無窮之患害哉?”認識到廣開利源應以維持生態平衡為前提,要從長遠的眼光看問題,不能竭澤而漁,要存老林、造新林,主張開發與保護并重,開源節流,實現可持續發展。時至今日,實踐印證了其環保思想的正確性與可行性,可見其高瞻遠矚的膽識,在當時振興實業為第一要務的社會思潮中實為不易。
羅振玉的農學思想在其人生的軌跡中可窺見一斑,其農學思想之根源來自于中國古代“農為邦本”的重農傳統的啟蒙,認為開墾荒,興修水利,改良農業技術等興農之術為強國之根本,而這均與傳統農業之宗旨一脈相承。羅振玉青年時期廣讀傳統農書,正是根深蒂固的重農思想使他奔赴當時社會思潮最為活躍的上海實現其遠大抱負,在學會社團林立的影響下創設務農會,《務農會章程》將其農學思想表露無遺。其后隨著維新運動的興起,辦刊辦報成為救亡圖存的改良之利器,報館如雨后春筍紛至沓來,針砭時弊、實業救國均成為晚清報刊的創辦宗旨。羅振玉認為汲取西方先進農學改良中國農業已然迫在眉睫,借鑒《格致匯編》《時務報》《知新報》等報刊的體例,創刊《農學報》,大量翻譯引進歐美日本農學技術以傳播推廣。為了培養翻譯人才,創辦了東文學社,聘用藤田豐八為教習,培養出一批杰出的學者,同時亦擔任《農學報》的編輯,《農學報》逐漸演變為農業學堂的教材,各州縣紛紛訂閱,此外還建立農事試驗場以進行推廣。羅振玉為傳播西方農業科技,建立了務農會、《農學報》、農業學堂、農事試驗場四位一體的傳播鏈條,將報刊傳播與教育傳播共同作為推廣西學的重要媒介和渠道。
羅振玉的農學思想更全面地體現在其數十篇農學論著中,興農之科學技術與實踐層面多借鑒于東西洋,講求實業,致力于經國濟民之業。羅振玉在引進世界近代農學方面頗有建樹,具有現代的眼光,將農業的概念延伸至除種植業之外的林業、養殖業、水產業、加工制造業等近現代意義上的大農業。其大農業觀開辟了更多利源,為強國富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渠道。他提倡的利用科技以改良農業、加強農產品流通、保護環境追求可持續發展等觀點頗具前瞻意識,長期致力于農學的考究給中國農業的發展指明了一條合理道路。既有宏觀的興農之道,亦不乏具體的興農之術,全面系統的農業意識為近代農業帶來一道曙光。這種宏大視野將傳統農學與近代西方農學相融合,實現了傳統向現代艱難的蛻變,從農學史的角度看,羅振玉的貢獻在于將兩個不同階段的農學,即建立在經驗基礎上的傳統農學與以學理實驗武裝的現代農學開始逐步結合,實現了傳統農學與西方實驗農學的首次交匯,初步具備了現代農學的雛形。從這個意義上講,羅振玉是中國近代農學的傳播者、開拓者,是全面系統地將傳統農學與西方現代農學交匯的踐行者,為中國農學史和中國科技期刊史開創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傳播范式。
[1] 朱先立.羅振玉與《農學報》[J].中國科技史料,1986(2):28-30.
[2] 宇文高峰,姚遠,郭開選.我國最早的農學期刊《農學報》的辦刊特色[J].編輯學報,2003(1):16-17.
[3] 魏露苓.晚清西方農業科技的認識傳播與推廣(1840~1911)[D].暨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4] 羅繼祖.我的祖父羅振玉[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205.
[5] 羅振玉.郡縣興農策[J].農學報,1900(107):1-2.
[6] 羅振玉.農政條陳[J].農學報,1901(153):1.
[7] 羅振玉.農官私議[J].農學報,1900(99):1.
[8] 鄧華熙.安徽撫部鄧札飭安徽全省購閱農學報公牘[J].農學報,1897(13):3.
[9] 羅振玉.德意志農會記略[J].農學報.1900(105):1.
[10] 羅振玉.墾荒私議[J].農學報,1900(97):1.
[11] 羅振玉.墾荒裕國策[J].農學報,1901(139):1-3.
[12] 羅振玉.墾荒代振策[J].農學報,1901(135):1.
[13] 羅振玉.論農業移植及改良(上)[J].農學報,1900(94):1.
[14] 羅振玉.論海濱殖產[J].農學報,1900(121):1.
[15] 羅振玉.郡縣設售種所議[J].農學報,1900(101):1.
[16] 羅振玉.論農業移植及改良(下)[J].農學報,1900(95):1.
[17] 羅振玉.揚州試種美麥成績記[J].農學報,1900(93):1-2.
[18] 羅琨,張永山.羅振玉評傳[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10:23.
[19] 羅振玉.廢物利用說[J].農學報,1900(96):1.
[20] 羅振玉.勸業私議[J].農學報,1901(137):1.
On Dissemination of Luo Zhenyu’s Agronomy Ideology
LI Ji-gao,LIU Xiao-yan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Shangluo,Shaanxi 726000,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Luo Zhenyu’s agronomy ideology is clarified to show his pioneering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e.The origin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textual research method is applied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Luo’s agronomy ideology.In the process of research,dissemination and practical activity on western modern agriculture,he composed more than thirty treatises in JournalofAgriculture,which pertain to his retrospection on agronomy and proposal on the rejuvenation of agriculture.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Luo Zhenyu’s agronomy ideology witnessed the interse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gronomy with experimental agronomy in the West,probing into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western agronomy which paved his way to be an outstanding modern agriculturalist.
Luo Zhen-yu;agronomy ide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e
F329
A
1009-9107(2015)01-0150-05
2013-09-12
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12JK0309)
李繼高(1962-),男,商洛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主要研究方向為期刊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