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龍奎
(重慶社會科學院 改革雜志社, 重慶 400020)
社會發展內涵探析
鄧龍奎
(重慶社會科學院 改革雜志社, 重慶400020)
摘要: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社會發展,不是對具體的社會發展問題進行實證研究,而主要是運用邏輯手段,對復雜的社會發展現象進行抽象、概括,揭示出社會整體發展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為了對社會發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從社會、社會革命、社會變遷、社會轉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入手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社會;社會發展;社會革命;社會變遷;社會轉型
馬克思主義哲學應該從社會整體發展的統一進程去研究社會發展,注重社會發展問題的整體性研究。除了哲學外,社會學也把社會發展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對社會發展進行整體性的研究。但是,社會學研究社會發展問題時,更多地運用經驗的、實證的方法對現實的、具體的社會發展問題進行更為實證的考察和研究。作為哲學研究的社會發展,不是對具體的社會發展問題進行實證研究,而主要是運用邏輯手段,對復雜的社會發展現象進行抽象、概括,揭示出社會整體發展的普遍本質和一般規律。本論文擬從社會、社會革命、社會變遷、社會轉型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入手進行探討,力求對社會發展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
一
要對社會發展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首先就要厘清什么是社會,社會的本質是什么?
在西方思想史上,早期資產階級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是個人所組成的集合體,是個體群。美國社會學家F.H.吉丁斯把社會規定為受自然過程制約的心理現象,而密執安大學教授C.H.庫利則認為社會是各個人思想之間的關系。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認為,社會可以被看作一個實體,為了避免“病態”的社會出現,就要滿足社會系統的需要。美國的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中認為,社會可以分為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大領域,這些領域是相互協調和統一的。當然,把社會看作個人集合體的觀點不是對社會的科學認識,它停留在對社會的現象性的解釋上,掩蓋了社會的本質性特征。
社會的本質是什么呢?馬克思指出:“社會——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們交互活動的產物。”[1]在馬克思看來,社會首先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的產物。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人必然與自然界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為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人與人之間必然發生關系,人與人之間必須互相交換其活動,并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可見,社會本質上不是個人的集合體,而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的總和。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2],“生產關系總和起來就構成所謂社會關系,構成所謂社會”[3]345。離開人們的實踐,離開人們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人們的物質生產實踐和生產關系,就不能正確說明社會。當然,由于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是變化發展的,社會也不是一個僵化不變的實體,而是隨著實踐的變化而逐漸發生變化的機體,是“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3]143,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4]102。綜上所述,所謂社會,就是在人類實踐活動基礎上形成的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各種關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處于變化發展過程中的有機體。
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社會是變化發展的,是在曲折中不斷前進的。怎樣準確理解社會發展呢?所謂社會發展,“是指社會有機體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上所表現出來的合乎人們主觀目的和自主需要的,從而有著特定方向和一定規律的一種運動變化形式”[5]76。關于社會發展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來理解[5]76-79。首先,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發展。社會發展是人的發展的基礎,為人的發展創造條件,而人的發展又可以促進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其次,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實踐。社會實踐是人類社會不斷前進的基礎,具體的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它永遠不會停留在同樣的水平上。伴隨著社會實踐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人類社會也呈現出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的發展趨勢。正如馬克思所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60。社會發展是人的實踐活動的展開,離開了實踐,人類社會就不可能發展。第三,社會發展是有規律的。人類社會歷史的出發點是現實中的人,人在改造世界和認識世界的實踐活動中必然與自然界發生關系,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就是生產力。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也必然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不斷推進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地向前發展。第四,社會發展是一個評價性范疇。在社會歷史領域,發生著各種各樣的社會變化,但并不是任何社會變化都可以稱之為社會發展,只有符合主體價值標準的變化才能稱之為社會發展。可見,社會發展這一范疇并不是只對社會領域的運動變化狀態的一種純客觀的事實性描述,而是內含著主體的需要和利益標準的一種價值判斷。
二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新興的階級和守舊的階級的矛盾不可調和,為了打破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為新興階級的發展開辟道路,通常會進行社會革命。這個時候,整個社會發展處于一種激烈的變動之中,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等都將發生深刻的變化,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整個社會或社會生活的某個方面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導致整個社會或社會生活的某方面發生變革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社會革命的發生,是由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三者之間的矛盾運動引起的。當舊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甚至成為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這就要求舊的生產關系必須發生變革,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發生變更,必然要求上層建筑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以適應經濟基礎的變更。變革后的上層建筑通過對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的總和)的影響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3]32-33。可以說,社會革命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也是人類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革命的發生,既可能表現為暴力革命的形式,也可能表現為和平的形式。一般說來,由于舊的統治階級不甘心退出歷史的舞臺,總是要竭盡全力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必然對新興的階級進行多方面的打擊和壓制。這樣,新興的階級與舊的統治階級之間的沖突就不可避免,就會爆發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力革命。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看,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基本上都爆發了暴力形式的社會革命,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促使社會生活發生了深刻的、全面的變革。當然,在各種主客觀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社會革命表現為和平的形式也是可能的。恩格斯晚年在《卡爾·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一書導言》里指出,由于歷史條件和階級斗爭形勢的變化,無產階級的斗爭應采取新的形式——議會斗爭,以便在新的革命形勢下積極地積累革命力量,不斷把革命推向前進。恩格斯晚年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和階級斗爭的新形勢,認為社會革命采取和平的形式是可能的。但是,我們不能認為恩格斯在晚年放棄了暴力革命的斗爭形式,而主張用和平的方式進行社會革命。恩格斯指出:“我認為,如果你們宣揚絕對放棄暴力行為,是決撈不到一點好處的。”[6]
社會革命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發生,對人類社會的發展作用巨大。馬克思就社會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作用有一個評價,認為“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3]456。馬克思在這里充分肯定了社會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偉大作用。社會革命為什么具有歷史發展的火車頭的偉大作用呢?社會革命不是無緣無故地發生的,它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時,就必然阻礙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就會陷入停滯的局面,甚至會出現倒退。這個時候,只有爆發社會革命,才能打碎舊的上層建筑,建立新的上層建筑,掃除舊的生產關系,建立新的生產關系,從而在新的社會形態下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促使社會發展完成一次飛躍。
當然,在肯定社會革命的偉大作用時,也應重視社會改革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社會革命和社會改革是解決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的兩種不同的形式。社會革命是在社會基本矛盾非常尖銳,舊的社會形態被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的時候通常所采取的形式。社會改革是每一種社會形態在發展的進程中采取的形式。從歷史發展進程來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每一種社會形態的發展都要經歷若干發展階段。在每一個發展階段,都需要對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部分進行改革,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尤其是當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的物質存在條件還沒出現,生產力在舊的社會形態下還能繼續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就暫時不會發生社會革命。人們將會提出社會改革的要求,那么社會改革就在社會發展進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
人類生活的社會是豐富多彩的,如同一個有機體一樣處于不斷的新陳代謝和發展變化的過程之中,生活于其中的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社會變遷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從理性的層面認識社會變遷,比較有代表性的社會變遷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歷史循環論。歷史循環論認為人類社會歷史的活動和變化如同人的生命一樣,是按照產生、成長、衰落和死亡的軌跡循環往復。二是社會進化論。社會進化論者把人類社會歷史看作一個不斷發展的漸進過程,沿著一定的歷史階段向前發展。社會進化論主要受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的影響,直接援引這種自然進化論來說明社會歷史的活動和變化。三是社會均衡論。社會均衡論認為,社會是一個由各個部分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具有自我調節的功能。由于各個部分聯系緊密、相互依存,一個部分發生變化必然會導致別的部分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使整個社會系統恢復到均衡狀態,趨于平衡與和諧。四是社會沖突論。社會沖突論認為,社會沖突是普遍存在的客觀事實,整個社會系統就是一個由各個部分矛盾地聯結在一起的整體。這些普遍存在的社會沖突必然引起社會變遷,變遷后的社會仍然會產生新的矛盾和沖突。可以說,社會沖突既是社會變遷的原因,也是社會變遷的結果。
這4種有代表性的社會變遷理論雖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人類社會歷史變化和運動的原因,但是都沒有科學地揭示出社會變遷的根本動因。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的進程中,才科學地揭示出社會變遷的根本動因。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同時,馬克思從異化勞動理論出發,進一步分析了生產勞動的內在矛盾,為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奠定了基礎。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確立了科學實踐觀,并把實踐引入歷史觀,揭示了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是人參加的,而人的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生產實踐。離開了生產實踐活動,人類就不能生存,社會就不能存在,也就談不到社會生活了。當然,人類的實踐活動不限于生產實踐活動,還包括階級斗爭、科學實驗等其他形式的實踐活動。離開了人的實踐活動,就無所謂社會和社會生活。這樣,馬克思正確地闡述了社會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從“現實的個人”出發去考察歷史,認為生產實踐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動,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所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最基本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們在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活動中,必然與自然發生關系,表現為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一定的生產力;同時,人們在生產實踐活動中必然要結成一定的交往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推動了社會的變遷。馬克思、恩格斯不僅揭示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運動,還進一步闡明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原理。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將人類社會歷史劃分為從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5種社會形態,即部落所有制、古代國家所有制和公社所有制、封建所有制、資本主義所有制、共產主義所有制。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4]32在這里,馬克思強調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變遷的根本動因。馬克思進一步指出,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就會發生社會革命。這時,上層建筑也會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而發生變革。從這里可以看出,社會變遷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變動引起的,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會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而發生或慢或快的變革;而經濟基礎的變更是由生產力的發展所引起的,社會革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所導致的,只有通過社會革命來完成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遷。
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三者之間的矛盾運動必然引起人類社會的變遷,其變遷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當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三者之間基本相適應的時候,整個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是逐步向前發展的,其社會變遷是前進的,正向的。當然,在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三者之間基本相適應的時候,也會出現某些環節和部分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此時可以通過改革的方式進行局部調整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時,整個社會的發展將會處于停滯狀態,甚至會出現暫時的倒退,其社會變遷是停滯的,甚至是負向的。但是社會始終是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的,當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的發展因素變成生產力的桎梏時,社會革命將會到來,新的生產關系將會代替舊的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這時的社會變遷是劇烈的,是帶有質變性質的社會變遷。
由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性質,引起的社會變遷的方向也會發生變化。根據社會變遷的不同方向,社會變遷可以分為進步的、正向的社會變遷和退步的、負向的社會變遷。社會發展是一種特定的社會變遷過程,它不包含退步的、負向的社會變遷,只是特指一種進步的、正向的社會變遷過程。因此,社會變遷是一種比社會發展更為廣泛的概念,社會發展只是一種特定的、從低級階段走向高級階段的社會變遷過程。馬克思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之上創立了唯物史觀,揭示出人類社會發展要依次經歷以下幾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關于社會形態的劃分,表明了人類社會是從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當然,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會遇到挫折,甚至是暫時的倒退,這時的社會變遷是負向的、退步的。但是人類社會變遷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是在曲折中前進并螺旋式上升的。
四
社會轉型是關于特定時期社會歷史發展的概念,是社會發展的一種特殊過程。從一般意義上講,社會轉型是指一種社會類型向另一種社會類型轉變的過渡過程。它意味著社會系統內在結構的變遷,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各方面將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革。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社會轉型是指一種社會類型向另一種社會類型轉變,它是以社會形態的劃分為基礎的。馬克思的社會形態概念,是以生產關系為標準,將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按照歷時態的關系展開劃分為不同的社會類型。因此,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探討社會轉型離不開馬克思的社會形態理論。馬克思根據不同歷史階段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及其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來區分不同的社會形態,確立了“五形態”說。馬克思認為,這依次經歷的5種社會形態是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當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并阻礙了生產力繼續發展的時候,就會發生社會革命,一種新的生產關系將逐漸代替舊的生產關系,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將會逐漸取代舊的社會形態。當然,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取代舊的社會形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轉型是一種社會類型向另一種社會類型的轉變,因此它也需要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才能實現。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在正常歷史條件下,5種社會形態依次轉變。在近現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上,除了西方的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轉型外,還有具有中國特色的從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型。針對中國社會轉型的這種特殊性,關于社會形態結構模式的研究就很有意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曾經將一種具體的社會形態結構模式等同于對這種社會形態的本質規定,如將市場經濟看作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本質規定,將計劃經濟看作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本質規定。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發展和認識的深入,我們才認識到市場經濟并不等于資本主義,計劃經濟也不等于社會主義。一種社會形態可以根據具體的歷史條件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結構模式,而且不同的結構模式之間可以根據具體的歷史條件而相互轉換。如中國根據社會發展實際從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種社會主義形態沒有發生轉變條件下的社會結構模式之間的轉變,這也是一種社會轉型,只是這種社會結構模式的轉型與社會類型的轉型所屬邏輯層次不一樣。但是,這兩種類型的社會轉型又是相互聯系的,社會結構模式的轉型是從屬于社會類型的轉型的。
除了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基礎上,按照5種社會形態的劃分來理解社會轉型之外,近年來理論界還提出了其他的劃分標準。近年來理論界在汲取國外學者關于社會類型劃分的合理成分的基礎上,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下進一步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認為劃分社會形態可以有多種標準。如美國的丹尼爾·貝爾以生產力為標準,并考察生產力對社會各領域的技術方面的影響,將人類社會劃分為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后工業社會。國內學者在汲取其合理成分,并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出了“技術社會形態”的概念。他們認為,從生產力的層次入手,考察生產力對技術方面的影響。根據在不同社會中由于生產力發展狀況的不同,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的技術方面就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根據人類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技術特征,可以將人類社會劃分為漁獵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等一系列基本形態。所以,根據新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研究成果,我們不僅可以從生產關系的層次出發,從經濟社會形態的視角來理解社會轉型,還可以從生產力的層次出發,從技術社會形態的視角出發來理解社會轉型。而且,可以將兩種不同視角的社會轉型結合起來,從不同的側面更加全面地認識處于社會轉型期的社會發展所面臨的任務和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方針、政策促進社會健康快速發展。
在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社會轉型只是發生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當一種社會形態產生以后,總有一個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總會有新的社會因素在現存社會內部逐漸形成和生長。當新的社會因素生長到一定的程度時,社會發展就進入了轉型過程。在社會轉型階段,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結構體系此消彼長,共存于同一個發展過程;革命性變革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必要環節;社會運行處于一種非常規的特殊狀態[7]。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看,當舊的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展不相適應,并阻礙了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時候,新的生產關系就將代替舊的生產關系,一種社會形態將逐漸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一種社會類型將逐漸代替另一種社會類型,整個社會將發生整體性的轉變,這個時期就是處于社會轉型階段。在社會轉型階段,整個社會將逐漸發生全面的變化,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都將發生深層次的轉型,這些領域發生的轉型都是從屬于社會類型的轉型的[8]。因此,社會轉型是特定的社會發展過程,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在這一特殊時期,社會轉型是“社會結構的優化,社會結構的變遷,帶來的是社會生活內容的擴展、更新、充實和發展”[9]。這種社會內容的創新性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各領域。當然,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內容的創新是一種社會進步,它有力地推動了整個社會向前發展。同時,在這一特殊時期,社會失范問題也會凸顯出來,對整個社會的正常運行造成很大的影響,這需要我們加強對社會轉型問題的研究,科學認識社會轉型這一特定的社會發展過程的各方面的問題,找出其內在的深層次聯系和規律,制定出在社會轉型期的科學的社會發展戰略。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邱耕田.發展哲學導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1.
[7]賈高建.社會發展理論與社會發展戰略[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86-87.
[8]柯佳敏.論社會發展維度下的公民道德建設[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19-24.
[9]賀善侃.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形態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3:49.
(責任編輯張佑法)
收稿日期:2015-03-23
基金項目:2013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培育項目“馬克思主義視閾下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想研究”(2013PYFX17);重慶科技學院校內科研基金(CK2014B06)
作者簡介:鄧龍奎(1974—),男,重慶奉節人,副研究員,哲學博士,重慶社會科學院改革雜志社副總編輯,研究方向:社會發展理論。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8.014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8425(2015)08-0083-06
DiscussonConnotationofSocialDevelopment
DENGLong-kui
(ReformMagazine,ChongqingAcademyofSocialSciences,Chongqing400020,China)
Abstract:The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d by Marxist philosophy is not having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pecific social development,but is studying the complicated social develop phenomena with logic way,which is to abstract,summarize and reveal the general nature and law of the social integr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social development,we 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social revolution,evolu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society; social development; social revolution; social evolu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引用格式:鄧龍奎.社會發展內涵探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8):83-88.
Citationformat:DENGLong-kui.DiscussonConnotationofSocialDevelopment[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8):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