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七類食品及種數:牛奶(3)、餅干(3)、巧克力(4)、早餐(3)、干果(5)、烘焙(3)、調味料(4)。
試析進口食品中文標簽的人際意義缺失及翻譯策略
宋彬彬,高健
(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211189)
摘要:進口食品中文標簽,向消費者傳遞了有關產品特征和屬性的信息,影響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具有人際意義。文章以元話語實現的人際勸說功能為視角,探討了中文標簽因元話語使用不當而導致原包裝信息所承載的人際意義缺失的問題,分析了中外標簽背后存在的食品文化差異,指出在進口食品標簽漢譯過程中,“歸化”和“異化”策略同等重要。
關鍵詞:人際意義缺失;進口食品中文標簽;元話語;翻譯策略
收稿日期:2014-06-25
基金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3217001402);江蘇省社會科學規劃
作者簡介:宋彬彬(1989-),男,安徽金寨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二語習得及話語語言學研究;高健(1969-),女,江蘇南京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話語語言學及跨文化修辭研究。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志碼:A
食品標簽信息是指食品包裝上的文字、圖形、符號及一切說明物所傳達的信息[1]。它不僅起到向消費者傳遞產品特征和屬性的作用,同時,還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2]106。盡管近年來,進口食品消費占國人飲食結構中的比重不斷上升,但“中國食品標簽信息作為重要且完整的食品質量與安全信息,在消費者購買決策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2]106。諸多不規范問題見之于中文標簽上,從而致使人際意義的大量缺失。
語言的人際功能是指人們用語言來和他人進行交往,建立和保持與他人的人際關系,用語言來影響他人的行為[3]。在具體交際過程中,說話者所說內容的多寡以及說話的方式,都能影響到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作為實現人際意義的一種手段,元話語不僅起到組織話語,幫助信息接收者更好地理解說話者所說的內容的作用,還能起到拉近說話者與聽話者/讀者之間的關系、實現人際勸說的功能。
筆者隨機選取了25種常見的進口食品,并將其歸為七個小類①。隨后,將這七類食品的原包裝信息和對應的中文標簽信息一一錄入WORD文檔,建立了小型的語料集。筆者采取了人工分類統計的方法,記錄了中文標簽中出現的不規范問題及對應的產品個數。下文將從元話語的人際勸說功能角度來探討中文標簽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1中文標簽人際意義的缺失
Hyland的“人際模式元話語”將元話語資源分為交互式資源(interactiveresources)和互動式資源(interactionalresources)兩大類,其中前者關注“作者如何組織語篇以使得其想要表達的內容更好地為讀者所理解”,而后者則關注“語篇參與者之間的互動”[4]。前一類元話語資源包括過渡標記、結構標記、內指標記、證據標記和語碼注釋等5個子項,而后一類元話語資源則包含模糊限制語、語力標記、態度標記、讀者介入標記和自我提及標記。兩類元話語資源均能實現人際意義。需要指出的是,盡管Hyalnd的分類方法是針對學術語篇中的元話語使用現象,但張捷[5]等研究表明,該分類方法亦可用在非學術語篇當中。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中文標簽中的元話語使用情況時,采用的是Hyland的分類方法。
在筆者自建的進口食品中文標簽語料集中,元話語缺失和使用不當的情況十分普遍,從而導致人際意義的大量缺失。接下來,本文將從強制與非強制標注內容兩個方面來分析中文標簽中因元話語缺失或使用不當而造成人際意義缺失的問題。
《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GB7718-2011)(以下簡稱《通則》)規定,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簽中,必須標注食品名稱、配料表、原產國或地區、凈含量及固形物含量、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方法、經銷商的名稱、地址和聯系方式[1]。強制標注內容中人際意義的缺失,主要是由于證據和語力兩類標記的缺失或使用不當造成的。
證據標記(evidentials)(如accordingto…,XXstates,根據,據悉,誠如……所言,等)說明“話語判斷的證據,指出本文信息與其他語篇的信息之間的聯系”[6]20。它是說話者話語的依據,表明說話者在說話時有充分的把握和證據。該類元話語的使用,既可增強說話者話語信息的可信性,使其所說的內容更容易被接受,亦可降低說話者因證據不足和說錯話而受到批判的風險,具有很強的人際意義。
進口食品中文標簽信息,是在遵循《通則》規定的前提下,對原包裝信息有選擇地再現。因此,其提供的信息必須以原包裝信息和《通則》為依據,不能隨意添加或修改,以免影響人際意義。然而,筆者發現,調味料和早餐兩類進口食品中文標簽中,均存在信息隨意附加的情況,附加的信息均為貯藏方法,附加該信息的產品數量占同類產品總數的比重分別為75%和66.67%。例如,進口食品“佳廚新加坡風味叻沙香料醬”和“金太陽傳統玉米片”,中文標簽上分別添加了“貯存方法:避光,陰涼干燥”和“避光、干燥、通風”信息。中文標簽上之所以會添加該信息,可能是進口商出于“貯藏方法為中文標簽必須標識內容”的考慮,并根據國內同類產品主觀添加的,但該添加信息是否一定為該產品正確的貯藏信息以及會不會給消費者造成誤導,我們不得而知。
由于該信息證據不足,那么,消費者在閱讀該信息時就會產生質疑,中文標簽的人際意義也難免會受到影響。
語力標記(boosters)(如definitely,infact,完全,很顯然,等)“加強了說話者對命題的肯定性,表現權威性”[6]21。在包裝語言中,除了上述標記的使用可以增強說話者語氣之外,標簽信息字號的大小、加粗與否以及表格線條的粗細,亦可起到強調信息的作用,因而,也是一種語力標記。該標記的缺失,降低了信息的肯定程度和權威性,使得原來十分突出和權威的信息變得模糊和不確定。
必須標識內容中,在“食品名稱”和“凈含量”兩類信息的標注上不注意語力標記的使用,致使人際意義大量缺失。對比原包裝和中文標簽信息,不難發現:在原包裝中,品名和凈含量兩類信息最為突出,體現為字號放大或加粗,且品名信息強調程度總是大于凈含量信息;但在中文標簽中,有些產品并未突出品名和凈含量信息,體現為整個標簽所有字號大小一致。例如,在名為“2024維鮮牌格里斯榛仁味夾心餅干”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簽上,所有信息字號大小一致,給讀者一種“所有信息都同等重要”的感覺,而原包裝信息則有強調、突出產品名稱等重要信息。而另外一些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簽,則把凈含量信息作為最重要的信息呈獻給消費者*調味料和早餐兩類產品的中文標簽信息無字號變化,無字號變化產品數量占類產品數量的百分比分別為25%和66.67%;餅干、巧克力和早餐三種食品出現特別強調凈含量信息的情況,出現該情況的產品數量占類產品總數的比重分別為66.67%、75%和33.33%。。但實際情況是,國內消費者并非最關注凈含量信息,該信息不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關鍵因素[2]106。譬如,在名為“TRUFFETTESDeFRANCETruffettes”食品的中文標簽上,凈含量信息比其他任何信息都要突出,而在原包裝中該信息并非最為突出。對凈含量信息的強調,表明中文標簽認為該信息最為重要,想通過強調該信息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欲望,但實際上對該信息的過分強調反而給消費者造成一種“好像其他信息不太重要”的誤導,嚴重影響了人際意義。
《通則》指出的非強制性標識內容包括批號、食用方法、營養標簽等[1]。可以說,除了強制標示內容外,其他一切在原包裝中出現的信息皆可看作是非強制標注內容。對于非強制標注內容的標注,沒有一個嚴格的標準,需要結合已有的研究和消費者的需求,有取舍地進行標注。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筆者的調查,僅討論“營養標簽”和“食用方法”這兩類信息的標注問題,因為這兩類信息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顯著影響[2]106。
非強制標識內容中人際意義的缺失,主要歸咎于語力和模糊兩類標記的使用不當。
營養標簽和食用方法信息字號的大小、字體顏色、加粗與否以及表格線條的粗細,有強調信息、表明說話者態度的作用,因而,影響交際雙方的人際關系。然而,中文標簽隨意破壞原包裝通過字號變化或下劃線粗細來強調的信息,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人際意義。
“食品營養標簽信息能夠引導消費者確立正確的營養觀,幫助消費者形成質量期望,進而影響消費者的食品購買態度和行為,引導消費者選擇更健康的飲食。”[2]107但遺憾的是,大多數中文標簽缺失營養成分信息,未顧及消費者的客觀需要,導致原包裝中該部分信息所傳達的人際意義在中文標簽中無法得以實現。即便是少數(25種產品中僅有5種)給出營養成分信息的中文標簽,由于不注重語力標記的使用,致使人際意義缺失。比較可見,在25種產品的原包裝中,幾乎所有的產品在標注營養標簽信息時,都會注意對某些信息加以強調和肯定,體現為字號變大、字體加粗,而且下劃線線條為特粗線條。反觀中文標簽,其信息字號大小和線條粗細與原包裝大相徑庭,疏略了語力標記的使用所產生的人際意義,可能難以達到刺激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效果。
同樣,在會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產生顯著影響的食用方法信息的標注方面,中文標簽中只有調味料一類產品標注了該信息(占該類產品的百分比為75%),其他6類產品均無此信息。由于沒有食用建議,消費者在食用過程中難免會有不便。即便調味料產品中有食用方法信息,但該信息的標注同樣失去了人際意義,因為在原包裝(如“印度風味溫德盧咖喱”)中,該部分信息的標注有字體顏色的變化,體現出對信息的強調或弱化。一般而言,色彩鮮明的內容可能更為重要。中文標簽由于不注意該方面的問題,從而導致人際意義出現不同程度的缺失。
相對于語力標記來說,模糊限制語(hedges)(如likely,about,可能,在某種程度上,等)是指一些“把事物弄得模模糊糊的詞語”[7]2。這類標記的使用,表明“說話者對話語內容沒有充分的把握,介于肯定和不肯定之間”[7]2。模糊限制語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人際意義,它的使用可以“使發話人在承擔與不承擔責任之間留有選擇的余地,使其話語穩妥周全、不易否定”[7]2-3,同時也體現出說話者的禮貌,起到維護交際雙方的面子、保持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的作用。
例如,在“每食富方便瓶蕃茄醬”原包裝成分表中,飽和脂肪的含量是小于0.1克的。用一個小于號“<”表明說話者提供的信息不是那么確切,留給消費者一個想象的空間,也避免了因所給信息不準確而造成的麻煩。而中文標簽直接將此信息標注為0.1克,將本應該模糊的語言變得不再模糊,剝奪了消費者的想象空間,也改變了事實。
少數給出產品食用信息的中文標簽,在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上與原包裝信息不一致,致使人際意義受到影響。例如,在食品“印度風味溫德盧咖喱”的中文標簽上,有“加入洋蔥和香料醬翻炒約2分鐘”、“加入雞肉翻炒3分鐘”和“加蓋燜煮15分鐘”3條信息,在第一條信息中,說話者加入了“約”這個模糊限制語,似乎是想要給自己留有余地,給消費者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有自由發揮的機會。而原包裝信息分別為“AddonionsandSpicePaste;stirfryfor2minutes”、“Addmeat;stirfryfor3minutes”和“Coverandsimmerfor15minutes”,并無任何模糊語,表明說話者對該信息有充分把握。中文標簽中這個“約”字的添加,不僅破壞原有的人際意義,也可能誤導消費者并致使食品加工不成功。
3中外食品文化差異及食品標簽翻譯的策略
進口食品中文標簽中出現諸多問題,這不僅僅是標簽制作人員和相關部門的疏忽,也體現出中外食品文化的差異。我們大致可以看出,西方人比較重視食品營養成分信息,這可能與他們追求營養與健康的傳統密不可分;而中國人則比較關注凈含量信息,這體現出中國人在選購食品時比較關注“所花的錢是否得到了足夠數量的東西”。此外,西方人比較注重食品制作方法的推廣和食品文化的傳播,體現在食品包裝中有很大一部分信息都是用來指導消費者如何正確調制食品等,而中國人可能不太關注該信息。
中文標簽的制作最終離不開翻譯。那么,針對中外食品文化方面的差異,中文標簽制作人員在標簽信息翻譯過程中,究竟是采取“歸化”策略還是“異化”策略,值得我們深思。所謂“歸化”(domestication),就是“以目的語文化為歸宿,主張譯文應盡量順應考慮目的語的文化習慣,為讀者著想,替讀者清除語言文化障礙,在目的語讀者的文化和認知范圍內使譯文更容易理解”[8]295。“異化”(foreignization)則是指“以原語文化為歸宿,提倡在一定程度上翻譯要通過破除目的語的語言規范來保留原語中的異域化特色,照顧原語文化及原作者的遣詞用字方式”[8]295。由于中文標簽的服務對象為中國消費者,那么,我們主要應采取“歸化”策略。但是,我們購買進口食品,不僅僅是為了消費食品本身,還是為了了解產品的特性,了解西方的食品文化,等等。這樣,我們就要盡可能多地保留原包裝所要傳遞的食品文化信息。說到底,這是“歸化”和“異化”的折中。至于這個“度”的把握,值得相關部門和翻譯研究者的共同關注。
在標簽制作過程中,我們務必重視元話語的使用對標簽人際意義產生的影響。在具體的翻譯過程當中,對元話語的處理也必須做到“歸化”和“異化”的結合。元話語的使用具有很強的人際意義,因此,我們必須保留原包裝信息中的元話語資源,以使原包裝信息傳遞的人際意義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傳遞,這就需要采用“異化”策略。但是,由于中文標簽的讀者主要是中國消費者,那么,其呈現的信息必須符合國人的人際需求,這就需要“歸化”某些信息。但這種“歸化”應該建立在滿足《通則》規定和對消費者信息需求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
例如,在上面所舉的例子(“加入洋蔥和香料醬翻炒約2分鐘”中,其對應的英文為“AddonionsandSpicePaste;stirfryfor2minutes”)中,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加入模糊限制語“約”字。可能有讀者會認為,該模糊限制語的添加可能是出于國人需求的考慮。但既然這樣,中文標簽在翻譯另外兩條信息(“Addmeat;stirfryfor3minutes”和“coverandsimmerfor15minutes”)時,為何沒有添加任何模糊限制語?此外,為更好地實現語力標記所傳遞的人際意義,中文標簽在呈現品名、凈含量、營養信息、食用方法等信息時,完全可以根據原包裝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國內消費者的需求,作適當的設計(譬如字號大小、字體粗細、字體顏色等),以照顧消費者的視覺感受和信息需求。最后,中文標簽為滿足《通則》規定而進行信息添加時,必須注重證據類元話語的使用所產生的人際意義。任何添加的信息都應該有理有據,這樣才能增強信息的可靠性和勸說力。
總之,我們在制作中文標簽過程中,既要有“規則意識”,即遵守《通則》規定的意識,又要有“差異意識”,即中外食品文化差異的意識。在翻譯過程中,應十分注重“歸化”和“異化”的把握。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制作出規范而又充滿人際意義的中文標簽。
4結語
進口食品的中文標簽,由于不注重元話語的使用而導致了人際意義的大量缺失。這種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外食品文化的差異。今后,若想進一步規范進口食品中文標簽,使其發揮好應有的作用,除了要遵守食品包裝通則和考慮食品語言的特點之外,標簽制作人員應合理把握“歸化”與“異化”的翻譯策略,使其設計的中文標簽充滿人際意義,滿足我國消費者在購買進口食品時的食物需求和文化需求。
參考文獻:
[1]國家質量監督管理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7718-2011.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S].http://www.rjjf.cn/longevityfood/knowledge/242033qdq19s.html.
[2]張傳統,陸娟.食品標簽信息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研究:以嬰幼兒食品為例[J].統計與信息論壇,2012 (9).
[3]黃國文.《清明》一詩英譯文的人際功能探討[J].外語教學,2002 (3):34.
[4]HylandK.DisciplinaryInteractions:MetadiscourseinL2PostgraduateWriting[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2004(13):137.
[5]張捷. 通過元話語實現的勸說:中美旅游網頁的比較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1.
[6]李秀明.元話語標記與語體特征分析[J].修辭學習, 2007(2).
[7]李佐文.模糊限制語的人際功能[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1(3).
[8]王坤,王春閣.歸化與異化原則在英語諺語翻譯中的應用[J].長春大學學報,2013(3).
責任編輯:柳克
AnAnalysisoftheLossofInterpersonalMeaningofChineseLabelsofImportedFoodandTheirTranslationStrategies
SONGBinbin,GAOJia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1189,China)
Abstract:Chineselabelsofimportedfoodcarrytheinformationaboutthecharacteristicsofacertainproductandexertgreatinfluencesonconsumers’purchasingdecision,havinginterpersonalmeaning.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personalpersuasionrealizedbymeta-discourse,thepaperanalyzesthelossofinterpersonalmeaninginChineselabelsofimportedfood,discussesfoodculture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foreigncountries,andpointsoutthatequalimportanceshouldbeattachedto“domestication”and“foreignization”intranslatingthelabelsintoChinese.
Keywords:lossofinterpersonalmeaning;Chineselabelofimportedfood;meta-discourse;translation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