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法律差異及其文化溯源——《中國文化要義》法律與文化關系思想探析
尹華廣
(紹興市“楓橋經驗”研究所,浙江紹興312000)
摘要: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梁漱溟認為,西方與中國法律方面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法律與禮俗、權利與義務、法治之有與無、民治制度的有與無、好訟與厭訟、和奸不為罪與為罪等方面。這些差異的形成有淺層與深層文化根源,淺層文化根源在于中西的社會構造不同,深層文化根源為西方是宗教文化,中國是道德文化。淺層文化根源由深層文化根源所決定。這種法律思想為梁漱溟尋求近代以后的中國法律發展出路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中國;西方;法律差異;社會構造;宗教;道德
收稿日期:2014-08-20
基金項目:浙江省社學科學規劃重大課題(GKDF004ZD)
作者簡介:尹華廣(1970-),男,湖南邵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法學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0.4文獻標志碼:A
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梁漱溟沒有對法律問題進行專門、系統的研究, 而是將其置于文化的視野,在中西文化比較中論及中西法律的差異。基于此,對《中國文化要義》中的法律思想研究,我們可以“文化”、“中西對比”兩個關鍵詞為線索,采取倒溯的方式,即法律差異文化溯源方式進行。具體而言,就是先例舉出中西法律的差異,然后再以中西對比方式,揭示其差異背后各自的文化根源。而其各自的文化根源,又有兩個不同層次:淺層文化根源是社會構造不同,深層文化根源則是(西方的)宗教與(中國的)道德不同,淺層根源是由深層根源所決定的。本文以此為線索展開探討。
1中西法律差異
對于中西法律的差異,梁漱溟有自己的認識。從《中國文化要義》可以看出,梁漱溟認為中西法律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一些方面。
梁漱溟認為,中國的社會組織與社會秩序存在于禮之中,而西方存在于法之中,相對于西方而言,中國是“以禮俗代法律。”[1]199梁漱溟認為禮俗與法律的區別表現為:
第一,兩者的歸屬不同。法律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以國家形式制定,由國家推行實施,強調保護國家利益,所以它歸屬于國家。禮俗形成于相同的風俗習慣、社會意識之上,依靠個人修養作為基礎,以個人內心確認與自愿踐行作為推行的方式,所以,它歸屬于個人與社會。
第二,兩者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法律靠外力,即國家暴力作為強制力保證實施,而禮俗靠內力,即內心確認與自愿踐行保證實施。當然,這是一般情形,在中國禮俗的實行,不僅是依靠內心確認與自愿踐行保證實施,還靠禮俗以外的作為國家強制力的刑罰保證禮的實施,即“出禮入刑”。
第三,形成方式不同。法律是人為制定的,是外加于國家、社會的,而禮俗是由社會內部自發產生的,它好象就是社會自身的組成部分。所以,法律容易推翻,禮俗不容易推翻。
第四,兩者的本質不同。禮俗與理想、與主觀、與內心、與道德相連,它是一種人們追求的美好愿望,是一種可能實現也可能實現不了的社會理想,它主要是靠人們自己內心督促、勉勵來實現,所以,它總是與道德聯系在一起,它是道德的通俗化。而法律與現實、與客觀、與人身、與強制力相連,它是立法者的一種客觀的現實要求,是一種必須遵守的社會規范,它是靠外在強制力強迫人們來遵守的,它與道德沒有必然聯系,法律不能有道德的規定,也不能依靠道德讓人們去遵守法律。
第五,兩者實施的效果不同。中國社會治理依靠禮俗,其實質是依靠個人的道德自律。禮治的效果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如果所有社會成員,在古代中國就是皇帝、士、農、工、商都能以修身為本,做到內圣外王,則禮治就會有“大效果”,就會形成“治世”;而如果所有社會成員都不能以道德自律,出現禮崩樂壞,道德倫喪之局面,則禮治就會有“惡果”,就會形成“亂世”。而西方的法律是以權利為本,你有權,我有權,大家都有權,權利之間互相制衡,互相推動,既不容易形成“治世”,也不容易形成“亂世”,它容易形成的是“治世”與“亂世”之間的“平均效果”。
西方權利與中國義務的差異,是中西法律最大的差異。西方權利是法律上的權利,而中國的義務則是道德上的義務、倫理上的義務。西方權利與中國義務的主要區別及其延伸出來的區別主要表現在:西方是權利本位,中國是義務本位。梁漱溟認為,西方處處是權利觀念,而中國無處不是義務觀念。西方重視物權債權,中國忽視物權債權。梁漱溟認為,這一現象是說明西方重視權利、中國重視義務的最好例證。西方公私法、民刑法分,中國公私法、民刑法不分。梁漱溟說:在中國,“就沒有公法私法的分別,刑法民法亦不分了。”[1]85從權利、義務的視角來看,西方的公法私法之所以分開,是因為西方公民團體的權利如公民權,與公民個人的權利如自由權是嚴格分開的,規定團體權利的公法如憲法、行政法等,與規定個人權利的私法,如民法等就要嚴格分開了;民法刑法之所以分開,是因為民法是權利本位之法,而刑法是重點規定義務之法,所以兩者要分開。而中國調整社會關系的是禮,無論是公事,還是私事,無論是民事關系、還是刑事關系,都包含在禮中,都由倫理義務或道德義務調整。因而在中國,公法、私法無需分,民法、刑法也無需分。
梁漱溟認為,中西法律的差異除表現在法律與禮俗、權利與義務兩個基本方面外,還表現在法治之有與無、民治制度的有與無、好訟與厭訟、和奸不為罪與為罪等不同方面。
2中西法律差異的社會構造溯源
梁漱溟認為,要對中西法律的差異進行文化溯源,首先就必須從中西社會構造入手。何謂社會構造呢?梁漱溟認為,“所謂社會構造,即指一個社會里面,這個人與那個人的關系,這部分人與那部分人的關系,這方面與那方面的關系,方方面面種種的關系而言。或者說一個社會里面政治的、經濟的、教育的各種制度,即叫社會構造。再換句話說,社會構造就是一個社會的秩序,一個社會的機構。所謂‘社會構造’‘社會制度’‘社會秩序’‘社會機構’等等,名詞雖不同,實在是一回事。”[2]梁漱溟認為,西方社會構造之本在團體,近代其社會構造是個人本位,階級對立;中國社會構造之本在家庭,傳統中國的社會構造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
西方的社會構造以團體為基礎,中國的社會構造以家庭為基礎。由此,西方人生活在集團生活之中,而中國人生活在倫理關系之中。這是中西社會構造差異的前提與基礎。中西法律上的許多差異都緣于此。
第一,法律是團體的產物,禮俗是家庭的產物。梁漱溟認為,“法律是團體的產物。”[3]“重團體則非講法,非講紀律不可”[4]。如果說法律是團體的產物,則完全可以說,禮俗是家庭的產物。因為“中國禮俗之本則情與義也。”[5]第二,好訟與厭訟原因之一在于團體與家庭。法律是一個團體內界定個體權利與集團權利的標準,法庭是一個團體運用法律解決糾紛的最佳場所。生活在團體生活中的西方人當然好訴;而禮俗是維持一個家庭遵守倫理道德、形成倫理關系的最佳手段,禮俗要求不用法律解決問題。生活在家庭生活中的中國人自然就會厭訟。
西方的個人本位,是指西方人把處理一切事物—包括家庭關系、個人與社會其他成員的關系—的基本準則都納入個人范疇,都從個人的認識出發[6]。特別是指在個人與團體的關系中,以個人為出發點。而“倫理本位云者:相互關系的兩方,彼此互以對方為重而非以任何一方為其固定本位也。”[7]中西法律上的許多差異都緣于個人本位與倫理本位的區別。
第一,西方重權利緣于個人本位,中國重義務緣于倫理本位。
近代西方社會以個人為本位,就是在個人生活、團體生活中都以個人為重,以個人為出發點。 于是重視“自由權”、“公民權”等各種基于個人本位產生的權利。所以,梁漱溟才會說,“在社會組織上是個人本位;到法律上,就形著為權利本位的法律。”[1]93
從具體的法律制度看,西洋重視所有權制度,重視物權債權問題,正是由個人本位的社會構造所決定。其邏輯理路是:個人本位社會構造決定個人本位的權利,而所有權制度、物權債權問題,屬于財產權的問題,是個人權利中極其重要的部分,是其它權利的物質基礎。因而,個人本位社會構造也就最終決定了所有權制度、物權債權問題。而中國忽視物權債權問題,因為中國是倫理本位,是從義務角度考慮財產問題,當然就不會重視物權債權了。公法私法分開,亦同此理。公法主要是限制公權利的法,對于公共機關而言,它更多的是義務,而私法主要是保障私權利的法。所以公法與私法分開,是意在保護權利。而這種權利又是由個人本位的社會構造決定的。
第二,和奸不為罪緣于個人本位,和奸為罪緣于倫理本位。
西方規定和奸不為罪的實質是保障個人的自由權,而這種權利來源于個人本位的社會構造。中國規定和奸為罪實質是以刑法維護個人私德,為什么要以刑法維護個人私德?是因為這種私德是“人之大倫”,是倫理社會的根本。
梁漱溟認為,近代西方社會主要是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對立的社會。而在傳統中國社會主要有士、農、工、商四個職業階層,傳統中國是職業分途的社會。中西法律上的許多差異也緣于階級對立與職業分途的區別,梁漱溟主要論述了民治制度之有與無的差異。梁漱溟認為,西方有民治制度,西洋的民治制度正是“以階級作階梯而逐步展開”的。而中國無民治制度,“問題就在階級缺乏,社會形勢渾論不明。特別是秦漢后的中國,階級以隱于倫理而渾,以化為職業而散,復何有形勢之可見?”[1]255
3中西社會構造差異的文化溯源
梁漱溟認為,中西法律的差異,首先根源于中西的社會構造不同,而中西社會構造之所以不同,又根源于西方的宗教文化與中國道德文化的不同。
梁漱溟認為,西方的宗教即基督教從精神、事實、自身三個方面開出了西方社會構造之本的集團。
首先,從基督教精神上開出超家族大集團組織。基督教與舊宗教相比,其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神絕對唯一。第二,兼愛同仁,以上帝為父,人人皆如兄弟之相親。第三,超脫世俗。”[1]56-57從此三個方面來看,“第一,神絕對唯一。”這使權威統一,有利于形成集團中的“主腦(中樞機關)”,此為形成集團的必備條件之一,易于團體成員形成向心力。“第二,兼愛同仁,以上帝為父,人人皆如兄弟之相親。”這使集團成員之間從感情上易于團結,從而對集團有共同的認同感,易于形成集團的凝聚力。“第三,超脫世俗。”這使集團成員之間無現實利益爭奪,易和平共處而不易內哄。
其次,基督教所引起的血的斗爭從事實上鍛煉了集團生活。具體體現在:①基督教在其剛剛興起時的革命,形成和鞏固了西方的集團生活。基督教興起時,從兩個方面對社會進行革命,“它推翻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反對一切偶像崇拜,不惜與任何異教為敵。”[1]57②歐洲歷史上的政教合一,鞏固和加強了西方的集團生活。
最后,基督教自身之團體組織西方人學得了團體組織之本。基督教的教會組織自身就是一個大團體,從這個大團體中,西方人學會了團體組織之本。
從西方的歷史看,團體是與宗教聯系在一起的,有宗教就有團體,無宗教就無團體。西方歷史上的個人本位,不過是團體生活統制過強而引起的一種反動。其前提與基礎仍然還是團體。階級對立,當然也離不開團體,因為一個階級本身就是一個大團體。所以從此角度,完全可以說,西方的宗教決定了西方的社會構造。
西方的宗教決定西方的社會構造,主要是宗教決定西方社會構造的基礎——團體組織。而中國的道德與社會構造之間的關系,主要是道德與倫理之間的關系,而不是道德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因為家庭雖然是倫理產生的基礎,但并不是倫理本身,這也是倫理本位與家庭本位或家族本位、宗法社會的區別之所在。所以,研究道德與中國的社會構造之間的關系,應該主要研究道德與倫理。當然,也應研究道德與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之間的關系。
首先,道德與倫理的關系。梁漱溟認為道德有屬于個人、是主觀的一面,他甚至用私德這個概念來強調其個人性。他認為,倫理中包含著道德,道德決定倫理,特別是決定由倫理所形成的秩序。梁漱溟說:“在倫理社會,既仿佛一切都是此一人對彼一人之事,社會秩序條理寄于各人之私德,私德遂為其所注重。似此注重私德之教化,即是上而國家政府下而鄉里自治所有事,……。”[1]250
其次,道德與倫理本位、職業分途的關系。中國的社會構造有好與壞兩種不同的結果,好的結果是“社會構造見其妙用,一切關系良好,就成了治世。”壞的結果是“社會構造失其妙用,關系破裂,就成了亂世。”[1]209社會構造的這兩種結果由什么決定的呢?梁漱溟認為由道德特別是個人私德決定,“惟治亂之機,系于人心敬肆(或振靡)之間,則上下數千年無二致。在中國,恒見其好為強調個人道德之要求,實為此之故。”[1]219這就與儒家“內圣外王”同理了。
4結語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的法律與文化關系的思想可簡單地概括為:西方的法律是由西方的社會構造決定的,西方的社會構造是由西方的宗教文化決定的;中國的法律(主要是禮俗)是由中國的社會構造決定的,中國的社會構造是由中國的道德文化決定的。
最后,應該注意的是,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的中西法律對比,主要是近代西方社會的法律與中國傳統社會的法律之對比。中西法律的文化溯源,也主要是近代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溯源。
參考文獻:
[1]梁漱溟. 中國文化要義[M]∥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三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梁漱溟.中國社會構造問題[M]∥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843.
[3]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兩大特征[M]∥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六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44.
[4]梁漱溟.鄉村工作中一個待研究待實驗的問題——如何使中國人有團體組織[M]∥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五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76.
[5]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M]∥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二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169.
[6]董小川.中西文化共性論綱[J].東北師范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3):6.
[7]梁漱溟.中國——理性之國[M]∥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梁漱溟全集:第四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460.
責任編輯:沈宏梅
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LawsandTheirCulturalOriginsAReviewonIdeasofThe Substance of Chinese Culture
YINHuaguang
(ShaoxingFengqiaoExperienceResearchCenter,Shaoxing312000,China)
Abstract:InThe Substance of Chinese Culture,LiangShumingthoughtthatthedifferencesinlawbetwee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arereflectedinfollowingaspects:lawandcustoms,rightsandobligations,theruleoflaw,democraticsystem,litigationandrape.Thereareshallowanddeepculturalrootsintheformationofthesedifferences,theformeroriginatesfromthedifferencesofsocialstructurebetweenChinaandwesterncountries,whilethelatterliesinthatwesterncultureisakindofreligiouscultureandChinesecultureisakindofethicalculture.Shallowculturalrootisdecidedbydeepculturalroot.ThelegalthoughtshavelaidafoundationforLiangShumingtoseekChina'slegalwayforthefuturedevelopmentofmoderntimes.
Keywords:China;westerncountries;legaldifferences;socialstructure;religion;mor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