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的基本原則與策略
蔣曉東
(長沙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湖南 長沙 410022)
摘要:課程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關鍵環節。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既是高等教育變革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現實需要。課程考核應該堅持知識考核與素質評價相結合、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總體評價與尊重個體差異相結合,加強對學習過程的考核和監控力度、增加過程考核權重,不斷豐富命題形式、拓展考核內容,實現期末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基本原則;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4681(2015)01-0136-03
收稿日期:2014-11-29
基金項目: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編號:13B15;長沙大學教改重點課題“文化視域中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研究”,編號:Z009;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改革項目“思想政治理論課‘活動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作者簡介:蔣曉東(1977— ),男,湖南邵陽人,長沙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實踐哲學、文化哲學。
Abstract:Curriculum evaluation is a key link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ystem. Promoting the examination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and is also the reality need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actual effect of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evaluation and quality evalu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subjective evaluation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the combination of process inspection and final inspec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overall evaluation combined with respect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Meanwhile, it is critical to strengthen the strength of the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of learning process, increase the weight of process evaluation, enrich the propositional form and develop the content of assessment to realize the diversification of the final examination way.

課程考核改革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探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的基本原則與實施策略,對于促進學風建設、教風建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的現實緊迫性
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既是高等教育變革和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現實需要。
(一)課程考核改革是順應高等教育發展潮流,發揮高等學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了許多新思想和新要求,明確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1]。報告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新歷史時期高等教育的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賦予了高等教育新的歷史使命。“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也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實現從“以知識為本”的“知識教育”向“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和“文化道德素質教育”的轉變,以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功能,進而促進高等學校育人模式的革新,“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由此可見,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是順應高等教育的發展潮流的內在要求。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既包括教學理念的革新,又包括教學方法與技術手段的變革,同時還包括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與傳統“知識教育”模式相對應,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主要以期末試卷考試為主,著重考查學生對于課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在這種傳統考試模式的評價和指引下,教師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對課程知識體系的系統講授,追求的是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在于通過自己的強化記憶以及考前的集中學習來掌握課程知識體系,追求的是卷面考試的高分。這種以知識體系為核心的考核方式和評價機制最終還是將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引入到應試教育的窠穴中,與“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因此,必須加快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機制改革。
(二)課程考核改革是促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現實需要。中宣部、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改進和完善考試方法。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表現,力求全面、客觀反映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道德品質。”[2]然而,許多高校尤其是一些地方二本院校仍然按照期末閉卷考試的傳統方式來評定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成績。這種傳統的考核和評價方式存在著諸多弊端:一方面,由于主要通過期末試卷考試的方式“一考定成績”,導致大部分學生片面地注重考前集中復習,而輕視平時的學習過程,由于主要只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體系的掌握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表現的考查,導致許多考核成績并不能反映學生學習的主觀努力程度以及學生現實生活中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水平,從而導致一些“高分低德”學生的出現,即出現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成績很好但現實生活中思想道德素質低下的學生;另一方面,由于考核的內容主要局限于課程的知識體系,因而許多教師教學的重點局限于課程理論知識點的講授,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而忽視了學生的思想理論困惑和思想道德行為的養成,這種側重于知識體系講授的方式對于具備一定高中政治理論知識的學生來說,課堂顯然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學生所面臨的思想理論困惑和現實問題往往也不能得到有效地破解。由此可見,推進課程考核改革,“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表現”,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客觀需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的基本原則
課程考核是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積極穩妥地推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堅持知識考核與素質評價相結合。實現從“以知識為本”的“知識教育”向“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素質教育”和“文化道德素質教育”的轉變是時代變遷賦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責任和歷史使命,也是發揮高等學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內在要求。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主旨和功能的轉變相適應,課程的考核和評價也應該發生相應的轉變。考核應該不僅只考查學生對于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應該主要關注學生在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過程中思維方式和情感意志的轉變,以及學習過程中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和塑造。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的目的不是要通過考查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程度進而以分數的高低在學生中劃分一定的等級,而是要通過考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觀努力程度、行為實踐程度等方面的表現來關注學生在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方面的成長,進而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二)堅持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既具有一定知識性和科學性,也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考核中,既要立足于科學理論知識堅持對教學效果進行客觀的量化評價,又要立足于教學實踐對教學過程以及學生行為表現進行主觀的質性評價。傳統以期末考試分數作為量化標準的客觀評價方法,側重于考核大學生對于科學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不能全面的反映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道德品質。為了客觀、全面地反映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學習狀況,在評價方法上,應該堅持客觀的量化評價與主觀的質性評價相結合,對于大學生平時的課堂表現、社會調查、讀書筆記、課后作業等實踐行為應該以質性評價方法為主,對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的掌握應該以量化評價方法為主。
(三)堅持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傳統“一考定成績”的考核方式主要關注的是學生對于試卷中各個問題答案的對錯,而不是學生獲得這些答案的過程。一些學生平時學習很努力,但可能因為期末考試沒能發揮出應有水平,從而導致課程評價等級不高,而另一些學生只要把學習的重心都放在期末考試上,往往能夠得到比較高的課程分數。很顯然,這有悖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初衷和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須改變“一考定成績”的做法,從過分關注結果逐步轉向對過程的關注,注重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有機結合。課程考核的評價重心應該逐漸轉向更多地關注學生努力學習的過程,關注不同學習階段和不同學習環節中的進步狀況,既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更關注學生的主觀努力程度和行為實踐程度。
(四)堅持總體評價與尊重個體差異相結合。傳統的試卷考試一般采取的是全校統考的方式,不同教師任教的班級、同一班級的不同學生都是考同樣的試卷。然而,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的發展和進步存在著一定的個體差異,不同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側重點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課程考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還應該關注學生個體發展的其他方面——如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尊重個體發展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同時也要基于不同授課教師以一定的期末考核自主權。因此,在統一考核的基礎上還必須注重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個體差異性,實現評價方式和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改革的實施策略
課程考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體系的關鍵環節。為了更好地引導教師的教學,更為客觀地反映和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效果,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對湖南省十所本科院校(“211”及“985”院校2所,省屬重點院校3所,其他地方院校5所)進行考察和調研的基礎上,試圖就權重設置、考核方式、考核內容等方面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模式進行一些新的思考和探索。
(一)加大過程考核權重,加強過程考核的監控力度。權重的設置是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成績評價體系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與思想道德品質,是理論性與實踐性的辯證統一。因此,課程考核既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更要關注學生的主觀努力程度和行為實踐程度。我們必須加大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過程的考核比重,加大過程考核在總成績中的權重,改變“一考定成績”的傳統。從對湖南省部分本科院校的調研情況來看,10所高校中,1所學校將期末考試的權重設置為總成績的80%,6所學校將期末考試成績的權重設置為總成績的70%,僅僅只有3所學校對過程性考核的權重設置為總成績的40%或50%。從現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體系來看,大部分學校對于過程考核權重的設置很難真正反映出學生學習過程的真實狀況。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每門課程的具體特點以及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將過程性考核的比重提高至40%—50%。
當然,僅僅加大過程考核的權重并不能全面地反映教與學的真實狀況。因為,一些高校已經在形式上增加了過程考核的權重,但過程考核的成績來源卻帶有很大的主觀隨意性,許多老師往往根據自己的總體印象來評定學生的等級。因此,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做好各項細致工作,注重基礎數據的積累,以便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的平時作業,教師必須認真布置、批改、評定等級;對于學生的出勤情況、課堂紀律、回答問題等課堂學習行為,教師必須進行詳細記錄;對于學生的課內實踐活動(如宣講、辯論、討論等)與課外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經典閱讀、參觀學習等),教師必須對實踐活動進行布置、指導和評審,對實踐活動中學生的主觀努力程度以及綜合表現進行詳細記錄。
(二)實現期末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期末考核的形式主要有開卷考試和閉卷考試,筆試和機試。根據大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考核的歷史經驗,單純地采用某種考核形式都存在著一定的弊端。比如,單純采取閉筆試卷考試的形式存在著以下弊端:不及格率偏高,尤其是理工類專業與藝術類專業的學生;考試舞弊的現象較為嚴重;導致期末考試與平時學習相分離,平時聽課不認真但通過考前突擊還是能夠考取高分。在我們調研的10所高校中,有3所學校單純地以機試閉卷考試替代原有的筆試閉卷考試,這種考核方式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以客觀題為主的考核形式既不能真正體現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不能真正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自主性;有2所學校簡單地將開卷考試取代原來的閉卷考試,這種考核方式同樣存在著一定的弊端:由于課程考試的壓力變小,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始下降、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視程度開始下降。因此,在考核形式上,應該采取閉卷考試和開卷考查相結合、機試與筆試相結合的方式。
在考核形式上,以機試方式進行的閉卷考試和以筆試方式進行的開卷考試各占一定分值比例。機試閉卷考試主要依托計算機考試平臺,分課程建立統一的試題庫,學生根據試題庫隨機分配的試題進行作答,以確保考核的統一性和公平性。筆試開卷考查,在內容上由每個任課教師按照平時課堂教學的重點自主命題,試卷主要由主觀題構成,在形式上仍然采用分教學班級統一考試,以體現考核的靈活性和自主性。
(三)拓展考核內容,豐富命題形式。在考核內容上,思想政治理論課考試命題不能夠僅僅局限于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基本知識,而是應該更多地考查學生對于整個課程知識甚至整個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除了考查書本知識之外還應該適當增加社會實踐的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利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分析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著重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與實踐創新能力。在命題形式上,可以借鑒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全國統考命題的經驗,多采用材料型、分析型等方式來組織選擇題、判斷題等客觀題的命題,以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
[2]中宣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05,(4).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Assessment Reform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JIANG Xiaodong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22, China)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basic principl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作者本人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