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 (長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荊州434023)
列寧自始至終都關注著農民問題,提出國家的政策和措施要維護農民利益的思想,主張通過實踐去說服農民,進而改善其物質生活狀況。他在將馬克思主義俄國化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農民問題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科學地分析農民問題與社會主義事業的關系,豐富了社會主義農民問題研究的理論寶庫。
目前,在中國深化改革轉型時期,農民問題面臨著深刻變化:農業作為弱質產業,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繼續下降;農民作為弱勢群體,盡管人口數量眾多,卻缺乏平等的政治參與權、利益表達權;城鄉差距進一步加大。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第一次在黨的文件中明確提出要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開始真正鼓勵農民的發展,給農民公平的待遇及公平的機會。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列寧解決農民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對轉型時期中國農村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1)十月革命勝利之前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不過是處在資本主義薄弱鏈條的國家,小農經濟占優勢、工業化程度低;在廣大農村地區,文化教育事業落后,農民失去學習文化知識的權利而導致大量文盲出現的現象;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除了沙皇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外,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也很明顯。十月革命爆發之前,馬克思從預測社會主義的角度提出的土地國有化等理論被列寧繼承和汲取。可見當時列寧的主張實際上不是來源于俄國的實踐以及俄國農民的實際需要,而是來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經典原著。因此,列寧關于農民問題思想的局限,體現在他對農村革命實踐的策略認識不足,“決不是要我們把城市的積極革命力量調到農村。……黨的一切戰斗力量應當集中在城市和工業中心,只有工業無產階級才能進行勇往直前的反對專制制度的群眾性斗爭”[1],他認為在無產階級的綱領中之所以提出農民的要求,是為了對在農村活動的力量給以指導,利用與農村的聯系來從事民主事業和政治斗爭。這一不足還突出體現在他對農民的土地要求缺乏了解,因為當時俄國農民對土地充滿熱望,希望“耕者有其田”,而列寧并沒有把土地無償分給農民的想法。因此,此時列寧關于農民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不是建立在了解農民實際想法的基礎上。
2)十月革命勝利之后 由于馬克思主義的農民問題理論是基于分析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因而列寧對邁向俄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農民問題只能是邊實踐、邊總結,“摸著石頭過河”。十月革命勝利初期,全俄工農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的《土地法令》規定,無償沒收地主土地并交與各級政府支配,按照勞動定額和消費定額把土地平均分配給勞動者使用;實行土地、森林等資源的國有化——這一法令的實施消滅了俄國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階級。實施代表農民利益的土地綱領,表達了向農民讓步的思想,由此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得到農民的廣泛支持。但列寧并不認為把土地分給農民符合社會主義原則,所以當政權剛剛穩固,便主張立即向社會主義過渡。由于國內戰爭爆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內憂外患,列寧不得不將工作的重心轉移到如何應對國內戰爭上,指導思想明確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就是為了戰爭勝利采取的應急措施。基于此,采用“簡潔、迅速和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原則”解決農民問題[2]。實踐證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鞏固和保護政權是成功的,但作為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法和途徑是失敗的,主要表現在共耕制和余糧收集制上[3]。其中“共耕制”是實行土地等生產資料公有制,集中使用土地,以加快向社會主義農業過渡,但在實踐過程中,“共耕制”并沒有實現。這是因為列寧對土地問題的錯誤判斷,導致上述政策沒有關注農民利益。國內戰爭結束后,進入了新的和平建設階段,工作的重心轉向恢復國內經濟。根據新形勢,列寧總結了以往的經驗教訓,建立了符合國情和農民問題現狀的制度,因而對農民問題理論有了創新和發展。比如從農民的利益出發,頒布了土地法令,由此滿足農民對土地的要求,確立農民對土地的占有、使用制度;關于工農聯盟,列寧分析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應是最真誠的伙伴和盟友,通過新經濟政策解決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時期的工農矛盾,由工農政治軍事聯盟開始向新型的經濟聯盟轉變。綜上所述,隨著形勢變化,列寧從奪取革命的角度轉向建設社會主義的視角來思考和解決俄國的農民問題。
1)關于農民土地問題的思想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在探索如何解決農民土地問題上,列寧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土地國有化理論進行了繼承和發展。他認為土地國有化不僅改變了舊有的土地占有制度,促進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農業技術、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條件,進一步解放和提高農業生產力。不過由于歷史的局限及時機的不成熟,在實踐中土地國有化制度并沒有得到貫徹執行。從長遠來看,這一制度符合農民利益,為后來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奠定了基礎。平均分配土地制度是一種創新和發展,反映了農民對土地的迫切要求,也反映了列寧認為一個民主政府不能漠視下層人民群眾想法的態度[1]。
2)關于合作制理論 作為列寧新經濟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制理論解決了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現實難題,引導農民走向社會主義道路,很好地探索了適合俄國國情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形式。在馬克思合作制思想的指引下,列寧結合十月革命勝利后的俄國國情,提出利用合作制來建設社會主義。在戰時共產主義時期列寧所實施的合作制,實質就是試圖直接向共產主義過渡,表現為取消商品貨幣關系、實行糧食征集制、禁止自由貿易等。他認為要實現共產主義,必須在全國范圍內把勞動者進行嚴格地高度集中,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消費公社”是必要的過渡手段。歷史證明這種“消費公社”是錯誤的,導致了比當時戰場上的任何失敗都要嚴重得多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可貴的是,列寧勇敢地檢討了這種錯誤并認識到俄國作為一個落后的農業國,社會經濟文化不發達,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消滅封建宗法制和資本主義,只能采取間接迂回的手段實現向社會主義的逐漸過渡[3]。
3)關于工農聯盟的思想 要建立工農聯,至關重要的是聯合農民階級,并處理好與工人階級的關系。列寧從最初因為農民保守性等原因否定與農民結盟,到戰后向新經濟政策轉變,不僅提出了建立工農聯盟的必要性,而且還分析了工農聯盟的可能性。因為同為被統治階級的雇傭工人和農民之間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為了實現與農民的真誠結盟,俄共 (布)提出平分土地,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強調工農不僅能而且必須聯合,因為鞏固工農聯盟才能鞏固政權[4]。正如列寧所言:“要正確地對待農民,正確地對待千百萬農民群眾,因為正是這樣做,我們才順利地克服了各種困難,也只有這樣做,我們才能從勝利走向勝利”[5]。在解決工農聯盟的問題上,列寧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從實際國情出發,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工農聯盟思想。
4)關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的思想 列寧深刻認識到提高農民文化知識水平的緊迫性,他強調文化建設與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同樣重要,相對于其他領域的文化建設,首要解決的是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的問題。作為國家建設的主要力量,如果建設者文化素質低,對新技術、新機械和新經濟制度的掌握和領悟差,從而會阻礙社會主義農村建設。只有在農村地區開展一場大規模的文化革命,才能改變農民階級文化落后的局面,因而要增加農村教育投入、促進城鄉交流[6]。當然,開展農村文化革命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水平的主張,并不是一項蘇維埃政權臨時制定的措施,而是在對俄國農民階級長期受封建思想的束縛、受教育的程度低、城鄉之間又缺乏文化聯系等各種因素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
列寧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有關農民問題的理論,根據俄國不同階段的革命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情況,及時調整具體政策,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農民問題理論。他始終關注農民問題,提出國家的政策和措施要維護農民利益的思想,主張通過實踐去說服農民,認為保障其切身利益是社會主義事業前進的必要前提。針對農民問題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政策和解決措施,創造性地采用新經濟政策來解決農民問題。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關系到所有人的吃飯穿衣問題。認識到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就會自覺遵從一切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的原則。列寧在解決農民問題時,始終堅持的一項根本宗旨就是維護農民利益。農民是最講究實際的,誰能給他們帶來好處,他們就擁護誰。列寧認為黨和蘇維埃政權不能違背大多數農民的意志,可以而且應當向農民讓步,而這種讓步會促進無產階級事業的發展。基于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失誤的反思,在推行新經濟政策過程中,他采取了多項措施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滿足其要求。1921年1~2月間,他多次接見農民代表,還閱讀大量的農民來信,傾聽農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要求,他認為國家的政策和措施要保證農民“得到好處”,若農民的要求得到滿足,沒有什么對黨的不滿,就是政府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針對農民文化水平低的現實,列寧提出在國民經濟預算中加強對農民初級國民教育的經費投入,改善農村師資隊伍的物質生活條件,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同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例如,為促進農村文化建設,主張城市的組織及文化團體下農村,建立以幫助農村發展文化為宗旨的團體,加強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7]。這些旨在加強農村文化教育建設的措施,取得了非凡的效果,幫助農民進一步提高了文化素質,更提升了社會主義農村的整體文化水平。
列寧解決農民問題的理論與實踐,對同樣是農業占基礎地位、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中國來說,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尤其是他在出現了不少失誤、走了一些彎路的情況下,能靈活地依據俄國的國情和具體實踐的變化發展,不斷總結經驗,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農民問題理論,而且顯示了鮮明的俄國特色,這有助于我們科學地分析農民問題與社會主義事業的關系,可為我國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深入把握轉型時期中國農民問題的一些規律、豐富新時期社會主義農民問題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1] 列寧.《列寧全集》第3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 列寧.《列寧全集》第4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李國權.列寧解決蘇俄農民問題之探究 [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07.
[4] 王蓓.十月革命后列寧鞏固工農聯盟的思想演進 [J].黑河學刊,2009,(7):78~81.
[5] 列寧.《列寧全集》第3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 郭建周.列寧農民問題理論及其對當代中國的啟示 [D].錦州:渤海大學,2013.
[7] 俞良早.經典作家關于工農政權解決農民問題的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發展 [J].江漢論壇,2010,(1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