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宜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從《大醫精誠》談醫藥大學生情感德育
陳佳宜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該文從教育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大醫精誠》所包含的醫德思想及其情感意蘊,結合當前的教育實際,指出醫藥大學生情感德育的必要性。在深入探索《大醫精誠》的基礎上,文章認為醫藥大學生的醫德教育,在目標建構方面要注重醫德情感的培養,在方法運用上要采取以情育情方式,在價值指向上要堅持以人為本。
醫德醫風;道德;教育,醫學;學生;大醫精誠;醫藥大學生;情感德育
德育工作在整個醫藥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培養醫藥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環節。當前各個醫藥院校對醫藥大學生品德培養的實效性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逐漸轉變傳統知性德育的教育觀念,將情感德育理念作為一種德育創新的形式加以接納和推行。挖掘和整理中國傳統醫學經典著作中所蘊含醫德情感教育思想,將給教育工作者對醫藥大學生進行情感德育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和思路方法。為此,本文選取傳統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重要文獻——《大醫精誠》作為例子,擬談談對醫藥大學生情感德育的啟示。
《大醫精誠》出自盛唐時期藥王孫思邈所著的《備急千金藥方》,是中華醫學寶典中最為典范的一部醫德著作。文章短小精悍,卻蘊涵著中國傳統醫學的人文精神,歷來為習醫者所推崇和傳頌。全文共分四段,第一段論述了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告誡學醫的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方可治病救人,否則害己害人。第二段強調大醫治病要“發大悲惻隱之心”,確立“普救含靈之苦”的志向,要珍愛生命,對患者一視同仁。第三段論述了醫生行醫須謹言慎行,“臨事不惑”,“審諦覃思”,對患者的疾病要感同身受,不能“傲然自得”。第四段講述從醫的法則應該是志存救濟,不得炫耀自己,誹謗他人,更“不得恃己所長,專心經略財物”,“不得以彼富貴,處以珍貴之藥”。
《大醫精誠》的內容可以凝練于“精”、“誠”二字,即學業要精,執業要誠。這反映了孫思邈強調醫術與醫德相統一的醫學教育思想,其背后的理論淵源則是中國的儒家文化。儒家強調“以人為貴”,最高的道德標準是“仁”,因而《大醫精誠》醫德思想的核心理所當然指向于對人的生命內在質量和價值的重視與關懷,流露出情感意蘊。
1.1 博厚的仁愛情懷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他認為,醫生要平等待人,“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即患者來求助,無論出身,一視同仁,都當做至愛親人對待。醫生要將心比心,“見彼苦惱,若己有之”,對患者的痛苦、煩惱,自己感同身受。醫生要體恤患者,“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介之心”。醫生還要愛惜生命,“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不到萬不得已,方劑中不用生命活體做藥材。
1.2 良好的情感素養 德藝兼優是《大醫精誠》倡導的醫生形象,“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在精神面貌和情感上,醫生要有臨危不亂的定力,“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醫生對待患者要有不卑不亢的風度;“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盼”。醫生還要善于知覺和調控自身的情感,使情感的表達合乎醫德,“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
孫思邈在《大醫精誠》展示了醫德情感是醫藥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提醒要重視醫藥大學生的情感德育。“情感德育”作為與“知性德育”相對的道德教育模式,認為情感是個體道德發展最深刻的內在機制,必須高度重視情感在個體道德形成及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價值[1]。其具有2個基本特征,一是以重視人的情感發展為道德教育的目標;二是利用人的情緒情感的特殊機制,改善和提高道德教育的影響力和有效性[2]6。在高校德育工作呼喚創新的今天,醫藥大學生的情感德育顯得十分必要。
2.1 完善醫藥大學生培養模式的需要 醫藥大學生是未來醫療衛生行業的工作者,不僅要求擁有豐富的醫藥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技術,更要具備高尚的醫德和濟世救人的情操。然而,我國高等教育長期存在著的“重科學輕人文”的思想傾向在高等醫藥院校有著很深的烙印[3],反映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就是重視醫學知識和醫技水平,忽視醫德修養和人文精神。個別學校以學生醫藥知識的掌握和臨床技能的熟練為目標,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增設大量的醫藥理論和實踐課程,壓縮醫德教育課程,導致人文課程和醫德教育的門數和學時普遍偏少,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在衡量一個臨床醫生的工作質量和醫療效果的優劣與好壞的過程中,往往將其職業道德素質與業務水平同等看待[4]。因而對醫藥大學生開展情感德育,有助于扭轉醫藥院校重視醫術教育,忽視醫德培養的狀況,完善其培養模式,適應社會的需要。
2.2 彌補當前醫藥院校德育工作不足的需要 醫藥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等醫藥人才的重要內容,但是當前醫藥院校的德育工作卻存在許多不足。首先是教育理念的不合理,沒能把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僅讓學生在認知層面了解醫德要求,卻忽視情感層面的引導。其次是醫德教育內容的單一化。受到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影響,醫藥院校德育內容多從宏觀層面引導學生立志報國,為人民服務,缺乏對個體道德發展,尤其是對家庭、對他人、對自己負責任態度上的微觀引導。再次是德育方式比較陳舊。現有的德育方式多以教師課堂上的教授為主,學生自主的醫德情感體驗和情感互動比較少,德育的主體建構明顯不夠。而情感德育在理念上將情感的發展作為醫藥學生德育工作的目標之一,在內容上注重個體醫德情感的培養,在方式上重視醫藥學生的情感體驗,可以彌補當前醫藥院校德育工作的不足。
2.3 解決日益緊張的醫患矛盾的需要 醫患關系的日益緊張已經成為一個社會熱點問題。造成醫患關系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患者就醫觀念的改變,對醫療服務提出更多的要求,也有醫療體制改革過程中措施的不完備和醫院管理的缺陷,更有醫務人員醫德、醫風欠缺,一些醫生雖技藝精湛,但醫德欠佳,缺少仁愛之心和責任心[5]。背后的深層根源是“長期以來,醫學的專業性使得醫務人員在心理上形成了高高在上的錯覺,置患者于被動接受的地位,漠視患者的痛苦與心理需求,在溝通上的不及時、不完善和溝通方法上不合理,使得醫患關系趨于緊張[6]。事實上,醫患關系歸根到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減少和避免醫患沖突,就要求醫生在與患者的交往過程中具備較好的情感能力,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讓醫患雙方之間形成一種相互配合、相互依賴的動態平衡,形成醫患之間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良性互動秩序[7]。正因為提升醫生的情感能力有助于和諧醫患關系的建立,所以,醫藥院校對學生開展情感德育必不可少。
《大醫精誠》從如何對待患者、如何對待同行和個人的醫德修養3個方面向教育工作者展示了德藝兼優的醫生形象,在“精”與“誠”背后是“以人為本”的仁愛情懷,透露出情感性色彩。針對現代醫學“技術”長足發展,人文精神日益萎縮的狀況,《大醫精誠》為做好醫藥大學生情感德育工作,在目標建構、方法運用和價值指向上具有啟發意義。
3.1 培養醫德情感的目標建構 醫藥大學生的情感德育,從情感培養的內容來看,要從4個層次進行建構。首先是培養對自我身份的認同感。孫思邈在《大醫精誠》的首段就提到,醫方是“藝能之難精者也”,“既非神授,何以得其幽微”。醫藥院校應該致力于讓學生形成高度的責任感,使其在校期間刻苦學習,“搏極醫源,精勤不倦”。其次是培養對待患者的同情關懷感。“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孫思邈認為品德醫術俱優的醫生,應該能夠體貼患者,富有同情心。提示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學生仁慈、友善、真誠等情感品質的培育。再次是培養對生命的敬畏感。《大醫精誠》提倡所有生命都是同等珍貴的,都應該予以尊重。“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于人乎!”醫德教育要讓學生對生命心存敬畏。最后是要培養醫藥學生的情感能力,主要是移情能力、情感控制能力和自我愿景能力。移情能力是與患者的情緒、情感產生共鳴的能力,“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情感調控能力是指醫生能夠正確地表達情緒和抑制情緒,“夫一人向隅,滿堂不樂,而況患者苦楚,不離斯須,而醫者安然歡娛,傲然自得,茲乃人神之所共恥,至人之所不為”;自我愿景能力是指醫生指向于未來自我的能力,包括愿望、意志、決心,“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介之心,是吾之志也。”
3.2 以情育情的方法運用 在情感德育過程中,教師要以心換心,以情育情。孫思邈認為,作為醫生在和患者打交道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風度。“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醫生只有注意自己的形象和風度,才能取得患者的信任,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對醫藥大學生進行德育時,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當教師以積極飽滿的情感投入到教育中,對向學生傳遞的道德觀念深信不疑時,學生才會從情感上真正悅納所學的內容,并吸收到心靈中。教師要善于與學生進行情感的交流,建立師生相互理解的基礎,形成穩定的情感連接。在醫德教育中,教師要留意學生的情感反應,并根據他們的情感反應,隨時調整并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做到既曉之以理又動之以情。教師要引導學生對職業倫理道德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對職業道德的情感體驗式學習。此外,教師要懂得運用自身的情感能力,借助情緒、情感的感染、強化機制,推動形成情感場,因為只有那些有強烈情感色彩的人物、時間、場景,才能達成這種效果并發生長強記憶,起到心靈震撼的作用[2]125。
情感不僅僅是一種感受與體驗、一種對意義的感受與體驗,更是一種對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的感受與體驗[8],情感總是指向一定的價值。在一切價值中,應該以人的價值作為核心。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就包含了人本的思想。“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對待患者要平等,不能因為富貴貧賤、地位高低、民族不同等而有所不同,都應該像對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這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9]。提醒教育工作者應該看到醫學是人學,醫學中的人道精神或人文精神不僅應該永存,而且醫學越發展應該越得到充分體現[10],情感德育要樹立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具體而言,就是做到∶尊重人,引導醫學生樹立救死扶傷的職業信念,將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努力提高醫療技術,滿足患者的需求;關懷人,醫藥院校的德育工作者要關懷學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培養同理心,并引導他們主動關心他人,愛護他人;成全人,教師應該為人師表,善于發現學生的才華和潛質,努力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名德藝兼優的醫藥工作者。
[1]姚裕萍,李昌祖.情感德育理念影響下的高校德育創新[J].教育評論,2009(1)∶55-58.
[2]朱小蔓.情感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宋書強.現階段高等醫藥院校人文教育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藥學教育,2009,25(3)∶5-8.
[4]周進,陳紹坤.當代醫學生德育教育的幾點思考[J].現代醫藥衛生,2010,26(3)∶478-479.
[5]李春生.由《大醫精誠》論醫學生素質教育[J].新課程研究,2011(2)∶163-165.
[6]張滿峰,王永杰.從新時期醫患關系看醫學生的德育教育模式[J].科教導刊,2011(8)∶138-139.
[7]周亞東.中國傳統文化∶和諧醫患關系的思想資源[J].醫院管理論壇,2010(4)∶45-48.
[8]毛豪明,丁志鵬.情感∶生活意義的感受與體驗[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4(1)∶117-119.
[9]馬凌鋒.《大醫精誠》與醫學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2,11(3)∶93-95.
[10]王彩霞,張晨.弘揚孫思邈醫德思想與重振醫學人文精神[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5,18(4)∶9-1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3.064
:B
:1009-5519(2015)13-2078-03
∶2015-01-27
∶2015-03-18)
∶陳佳宜(1987-),男,廣東海豐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大學生情感教育方向研究;E-mail∶cjy@gzucm.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