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紋,肖生祥,任建文,安金剛,霍 佳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陜西西安710004)
多元化教學方法提高皮膚性病學的臨床實習教學質量
吳佳紋,肖生祥,任建文,安金剛,霍 佳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皮膚科,陜西西安710004)
準確掌握皮膚性病常見病,多發病的“皮膚損害”的特點,是皮膚性病臨床實習帶教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筆者總結了皮膚性病臨床帶教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相結合,強化了學生對各種“皮損”直觀、感官的認識,有效地提高了皮膚性病臨床實習的教學質量。
皮膚疾病; 性傳播疾病; 教育; 教學方法; 臨床實習
臨床實習作為臨床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抽象的醫學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階段。而皮膚性病學作為一門專業性強、實踐性極強的臨床學科,因其疾病種類繁多、“皮膚損害復雜多變”,直觀性強等特點[1-2]。初次接觸皮膚性病學的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困難。因此,如何在臨床實習有限的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掌握皮膚病常見病、多發病的正確診治,是皮膚性病學臨床實習帶教中所面臨的一個難題[3-4]。而本科在多年來的臨床實習帶教中,通過多元化教學方法相結合,使實習生有效地掌握了皮膚性病常見病的診治,取得了良好的實習效果。現將本科在皮膚性病學臨床帶教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總結如下。
皮膚性病學是一門直觀性強、形態學為主的學科,加強同學的感官認識,辨別、認識各種“皮膚損害”特點是皮膚性病學教學的重點[5]。為了使學生在臨床實習中,掌握不同疾病典型的“皮損”特點,就需要帶學生親自接觸患者,仔細觀察“皮損”形態特征,但是皮膚性病住院患者有限、病種有限,而大量的患者都集中在門診。因此,本科非常重視“門診帶教”教學,所有在本科輪轉的實習學生均要求必須跟隨教師上門診,在門診中對一個初診患者,仔細向學生講授、觀察“皮損”表現及鑒別診斷,而對一個復診患者,首先由學生描述、觀察“皮損”特點,然后帶教教師總結、補充。通過這樣的帶教學習,實習生加強了對不同疾病“皮損”的感官認識,逐漸掌握了皮膚科常見的“蕁麻疹、濕疹、帶狀皰疹、毛囊炎、尖銳濕疣”等疾病的臨床表現,也充分理解了仔細辨認“皮膚損害”的在皮膚性病診斷中的重要性。如曾在急診科有一個“頭痛”的患者就診,患者在當地醫院就診行頭顱CT等檢查均無異常,當時一名實習生首先接診該患者,詢問病史后,仔細撥開患者枕部頭發,發現患者枕部有大量簇狀分布的水泡,診斷帶狀皰疹感染。隨后詢問該學生,如何想到撥開患者枕部頭發檢查,學生回答曾在本科門診流轉實習時發現部分“頭痛”患者可能是帶狀皰疹感染,因此想到“撥開患者頭發”觀察患者是否有皰疹病毒感染的“皮損”表現。所以,扎實的門診學習基礎,才使該學生有了正確的臨床思維。
考慮到皮膚性病屬于形態科學,單純用文字難以描述疾病的“皮損”特點,而且在疾病的不同階段,皮疹的形態、顏色、大小、部位等表現也不同,呈現動態變化特征[6-7]。而在臨床實際帶教中作者發現,部分實習生對皮膚疾病的“皮損”特點,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往往是考試時死記硬背,而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不能正確辨認疾病的“皮損”特征。針對上述問題,本科采用現代攝像,多媒體等新技術,通過20余年來的臨床資料積累,建立了皮膚性病常見疾病典型皮損的“圖譜庫”千余張,其中包括疾病的“皮膚病理學”資料。在實際的臨床教學中,遇到具體病例,先通過多媒體技術,組織實習生觀看疾病在“圖庫”里的典型表現,首先給以初步的感官認識,然后再結合患者具體的“皮損”癥狀和體征強化感官認識。若“圖庫”里的“皮損表現”和臨床患者表現存在差異,再仔細分析患者“皮損”是“原發性皮損”還是“繼發性皮損”,或者是否處于疾病的不同階段,“皮損”表現呈現動態變化趨勢。通過這樣反復的感官刺激,加深了學生對皮膚性病的直觀認識,舉一反三,學生此后遇到類似的病例,都能夠獨立認識疾病的“皮損”表現,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教學效果。
在皮膚性病學的臨床實際帶教中,本科還非常注意對“典型病例”的分析,在每周的教學查房中,選擇一個“典型病例”,進行現場講解,在講解的同時充分發揮實習生的臨床思維能力,采取典型病例的誘導式分析和啟發式思維優化組合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臨床實習中,經常遇到“接觸性皮炎”,于是作者通過教學查房使學生認識了典型的“接觸性皮炎”特點,然后舉一反三,啟發學生在臨床實際中尋找常遇見的過敏原,通過這種啟發式教學后,實習生熟悉了常見的過敏性皮疹特點,提出接觸性皮炎的治療關鍵是找出“過敏原”,隨后自己查資料,發現實際生活中可能有“牛奶、金屬、油漆、花粉、橡膠、香料”等各種過敏原,最后針對性的提出治療“過敏性皮膚病”的原則及治療措施。因此,典型病例和啟發式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過去由單純灌輸知識和臨床經驗為主的臨床帶教,轉變成啟發和引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實習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進一步擴充了其知識面,加深了對皮膚疾病的認識。
PBL教學方法作為現階段非常流行的一種醫學教育模式,其優點在于以臨床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幫助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8-9]。由于不同的皮膚疾患可能出現相同的“皮損”表現,同一種疾病在不同患者的身上的“皮損”表現也可能各不相同[10]。因此對于一些癥狀及“皮損”相似的重點病例、典型病例的皮膚疾患,本科都組織全科實習生進行PBL教學查房,每周在住院病房安排一次PBL教學。通常組織4~6個學生為一組,選擇一個典型“皮損”的典型病例,向學生提出問題。如選擇“蕁麻疹”病例后,首先提出和“濕疹”的鑒別診斷、病因、發病機理、實驗室檢查、目前研究進展等問題,要求學生自己查資料,通過PPT向全科進行講解,結果學生通過自己查資料準備PPT課件,逐步掌握了“蕁麻疹”的典型皮損、鑒別診斷等。
總之,針對皮膚性病學屬于形態學科的特點,在指導臨床實習生的流轉實習過程中,作者通過采用上述行之有效的多元化教學方法互相結合,因勢利導,促進了實習生向臨床醫生的轉化,極大的強化了學生對各種“皮損”直觀、感官的認識,很好的培養了實習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充分做到了理論實踐相結合,有效地提高了本科皮膚性病學臨床實習的教學質量。
[1]董靜,徐英,史菊芳.皮膚性病學科臨床教學工作體會[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2,28(4):111.
[2]鮑燕.《五十二病方》記載皮膚病史料特點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4):383-384.
[3]楊波.《皮膚性病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2(8):205.
[4]向娟,王華.以學生為主體提高皮膚性病學臨床實習教學效果[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6):1237-1239.
[5]焦林君,楊森.皮膚性病學臨床教學體會[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4,30(1):127-128.
[6]李元朝,何威,王儒鵬,等.多媒體應用對皮膚性病學新的要求與改進策略[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9):3017-3018.
[7]晁青,劉觀昌.圖庫展示教學法在皮膚性病學實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菏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012,24(2):94-96.
[8]宋向秋,肖海,李志平.PBL教學方法的發展歷程及中國醫學教育的影響[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7):96-97.
[9]馮文莉,楊靜,馬彥.PBL教學模式在皮膚性病學臨床見習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理論與實踐:學科版,2015,35(12):52-53.
[10]吳軍,何威,杜茂濤,等.再談皮膚性病學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4):631-63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20.062
B
1009-5519(2015)20-3186-02
2015-06-04)
吳佳紋(1980-),女,陜西興平人,博士研究生,主治醫師,主要從事皮膚性病的臨床及實驗研究;E-mail:wujiawens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