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榮 綜述,黃亞銘 審校(. 河池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547000;. 廣西壯族自治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廣西南寧53008)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HC)屬目前國內外比較通用的疾病名稱,人們在開始認識該疾病時也將其稱之為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EHC),也有學者稱之為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俗稱“紅眼病”。該病在我國傳染病管理中屬于丙類傳染病范圍,但由于該病目前仍無疫苗預防,全國基本呈自然流行狀況。該病在廣西的病例數一直保持在全國的前5 位,2004~2006 年曾排在全國第一[1]。因此,有必要將該病的防治研究狀況進行綜述。
1970 年非洲加納醫學院眼科診所Chatterjee 等[2]首次報道了1969 年6~10 月在加納全國范圍內出現了與平時常見的結膜炎不同類型的流行性結膜炎,并對該病的一般流行特征進行了描述。該病具有高度的傳播性,所在眼科診所當年8 月1 個月的病例數達到8 981例,6~10 月份總病例數達到13 664 例。對患者進行結膜細菌學檢測有75%為陰性,未檢出顆粒性結膜炎致病菌,嘗試分離腺病毒也未成功。當該病在加納人群中的流行高峰過后,1971 年相同的疾病在尼日利亞也出現暴發,同時,該病似乎有自加納向東擴散的趨勢,在多哥、達荷美共和國、喀麥隆等國家也相繼出現,到1972 年,該病已經出現在東南亞、日本和英國倫敦[3]。1972年,英國倫敦科林達公共衛生中心研究室病毒參比實驗室對不同地區6 個AHC 暴發點分離出的7 種具有代表性的病原體進行的初步試驗結果顯示,這些病原體具有腸道病毒特征,可能與柯薩奇病毒A(CoxA)和另一種腸道病毒艾柯病毒相關[4]。1973 年對3 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日本、新加坡和摩洛哥1971 年出現的AHC 暴發的病原分離體提交至在美國休斯敦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病毒參比中心做進一步的抗原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引起AHC流行的是一種新型腸道病毒,分類屬于腸道病毒70型(EV70)[5]。就此,對引起1970 年非洲加納出現AHC 大流行的病原菌才清晰起來。
1971 年,上海市發生了一起大規模的AHC 流行,其特點是傳播快、發病率高、潛伏期短,主要臨床表現為明顯的結膜充血、水腫,部分患者伴有耳前淋巴結腫大、咽痛和發熱等癥狀。對患者眼結膜分泌物進行細菌學培養及直接涂片檢查均未獲得有意義的結果。經病毒學研究分離出一株能穩定傳代并有特異性細胞病變的病毒,與腸道病毒近似,定名為滬紅17[6]。進一步的病毒學研究證實其病原體為EV70,該病毒于1975 年在上海再次引起小規模流行,而后以散發形式出現。1988 年夏季,上海再次出血大規模的AHC 流行,患者的臨床癥狀與1971 年一致,同期,北京、廣州、福建、武漢、遼寧等地均有該病流行,經病毒學研究證實為CoxA24 病毒,并與廣州和武漢同年分離出的同型病毒相同[7-9]。該病毒在亞洲第3 次大流行時傳入我國,引起1988 年的全國AHC大流行[10]。2005~2012 年該病在我國出現2 次發病高峰,分別在2007 年和2010 年,發病率居前5 位的是廣西、廣東、重慶、四川和湖北[11]。
1981 年8~10 月,廣西南寧流行一種“紅眼病”,主要是由于當地居民到游泳池游泳而引起傳播。通過臨床及流行病學和病原學調查,從感染者眼部分泌物中分離出8 株細胞致病病毒,其特征是引起細胞病變的形態比較典型,而且可以穩定地傳代,采用Ⅱ型腺病毒免疫血清與分離出的病毒抗體進行補體結合試驗呈陽性,初步鑒定為腺病毒[12]。1982 年7~11 月,廣西桂林同樣出現類似“紅眼病”流行,并從81 例“紅眼病”患者的眼結膜分泌物中分離出1 株命名為“桂眼69”病毒,該病毒株與當時香港所發現的EV70 相似[13]。
在20 世紀90 年代,或許是廣西乙類傳染病的流行占有重要位置,因而全區AHC 流行狀況未見有相關報道,但從賓陽縣1990~2010 年AHC 流行狀況間接反映了廣西90 年代全區的流行情況。該縣從1990 年到2010 年21 年間共有7 年出現AHC 病例較多的年份,大概3~4 年后有1 次病例增多的年份,該7 年每年的病例數為217~5 035 例,其中90 年代有3 個年份出現病例數較多,而1994 年最多,為2 336 例[14]。
21 世紀以來,廣西賓陽縣2000~2010 年間共出現4 次病例較多的年份,分別是2002 年2 038 例、2006 年217 例、2007 年491 例和2010 年5 035 例[14]。根據廣西2004~2009 年AHC 流行特征分析,2007 年是病例數出現較多的年份,全區病例數達7 548 例,病例主要出現在南寧、桂林和梧州市,占總病例數的61.58%[15],而2007 年在廣西其他縣的AHC 流行病例數并無明顯增多[16-19],但2010 年全區出現AHC 大流行后在多數縣的疫情報告中均已顯現[18-20]。由于AHC 是一種傳染性極強的急性病毒性眼病,2010 年廣西開展對該病的病毒進行分子生物學鑒定,在該病流行期間采集AHC 患者眼結膜拭子標本共20 人份,采用PCR 方法同時檢測腺病毒、人腸道病毒70 型(HEV70)和柯薩奇病毒A 組24 型變種(CoxA24v)核酸,結果CoxA24v 核酸陽性11 份,陽性率為55.0%,證實2010 年在廣西引起AHC 大流行的主要病原體為CoxA24v 病毒,這與全國的監測結果基本一致[20-21]。就此,自1981 年“紅眼病”傳入廣西至2011年采用分子生物學方法檢測其流行病原體,前后經歷了30 年的時間,為今后的檢測奠定了良好基礎。
21 世紀,河池市各市縣的AHC 流行與廣西全區的流行具有相同性,但2007 年全市各市縣的病例數并無明顯增多,而2010 年全區出現大流行時,河池市的病例數急劇增多,全年病例數達6 452 例,人群發病率為162.43/10 萬,2010 年的病例數占2004~2012 年總病例數的76.14%,病例數較多的縣市區包括金城江區、南丹縣、羅城縣和宜州市,占全市總病例數的78.91%[22-23]。
AHC 在人類的傳染性極強,人群普遍容易感染且發病率高、傳播速度快、病例集中,如果對患者不進行及時有效的隔離和對健康人進行有效預防,極易造成家庭內人員感染,并在短時間內引起學校、單位或村屯內流行,給人們的生活、工作和社會造成嚴重的危害。盡管隨著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普及,在AHC 暴發流行年份增加本省不同地理位置病毒病原學監測,掌控本省AHC病原學分布狀況,為預測AHC 暴發提供了科學依據,但該病目前仍然無有效的疫苗可使用,同時缺乏對AHC有效的治療藥物。因此,傳統的預防措施仍然是目前的主要方法[24]。
[1] 常昭瑞,張靜,王子軍.2004-2008 年全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9,25(3):268-270.
[2] Chatterjee S,Quarcoopome CO,Apenteng A.Unusual type of epidemic conjunctivitis in Ghana[J].Br J Ophthalmol,1970,54(9):628-630.
[3] Quarcoopome CO.Epidemic ha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in Ghana.Further observations[J].Br J Ophthalmol,1973,57(9):692-693.
[4] Higgins PG,Scott RJ,Davies PM,et al.A comparative study of viruses associated with acute ha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J].J Clin Pathol,1974,27(4):292-296.
[5] Mirkovic RR,Kono R,Yin-Murphy M,et al.Enterovirus type 70:the etiologic agent of pandemic acute ha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J].Bull World Health Organ,1973,49(4):341-346.
[6] 施耦笙,陸顯新,馬子行,等.1971 年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病毒的分離和鑒定[J]. 微生物學報,1974,14(1):17-30.
[7] 施耦笙,丁曉光,范德彰,等.1988 年上海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因和藥物敏感性研究[J]. 上海醫學,1991,14(6):337-341.
[8] 劉海林,邢玉蘭,劉端琴,等. 北京地區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病原學研究[J]. 中國公共衛生,1993,9 增刊:56-58.
[9] 栗惜蘭,鄺昆炎,曾瓊英,等. 一九八一年廣州市急性出血性結膜炎臨床分析及病原研究[J].眼科研究,1985,3(1):1-3.
[10] 吳家駒,劉延明,張齊良,等.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后居民中柯薩奇病毒A24 變種抗體水平的變化[J]. 中國病毒學,1992,7(2):144-148.
[11] 王曉芳,趙俊偉,張順先,等. 我國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及暴發原因分析[J]. 疾病監測,2014,29(2):92-97.
[12] 崔君兆,蔡日芬,呂元聰,等.1981 年南寧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的病原報告[J]. 廣西醫學,1986,8(2):96-97.
[13] 陳俊杰,蘇建中,侯斌,等. 桂林市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的病毒分離和鑒定[J]. 病毒學報,1986,2(3):290.
[14] 李啟新,葛蘭香.1990-2010 年賓陽縣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病學分析[J]. 醫學動物防制,2011,27(1):36-37.
[15] 孟軍.2004-2009 年廣西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0,26(9):707-710.
[16] 劉霞,洪波,陳國林,等.1999-2012 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J]. 職業與健康,2013,29(17):2179-2180.
[17] 黃芳華,韋定凱,范齊勤,等. 廣西融安縣2004-2012 年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8):2764-2765.
[18] 榮倫德,陸春華,黃亞銘. 廣西昭平縣2004 年-2012 年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基層醫學論壇,2013,17(20):2695-2697.
[19] 韋斯亮,薛梅,盧明飛,等.2004-2011 年廣西橫縣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職業與健康,2013,29(2):221-222.
[20] 陳敏玫,居昱,閉福銀,等. 廣西2010 年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爆發病原基因型分析[J]. 中國熱帶醫學,2011,11(12):1462-1463.
[21] 張巖,李忠.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的病原學及研究現狀[J]. 中國疫苗和免疫,2011,17(6):555-559.
[22] 黃江榮,黃革,譚艷珍,等. 廣西河池市2004 至2012 年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現代醫學,2014,42(6):618-621.
[23] 陸祖澤,龍超年,黃亞銘. 廣西鳳山縣2000 年-2013 年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特征分析[J]. 基礎醫學論壇,2014,18(16):2154-2156.
[24] 李浩,高志勇,竇相峰.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及其流行概況研究進展[J]. 中國病原生物學雜志,2009,4(2):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