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紅,徐 楓,王莉恩,盛 虔,吳 晨(黃浦區淮海中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海200025)
社區保健以預防為主,通常孕婦在社區建卡后,由社區孕期保健(孕保)醫生開展定期隨訪和健康教育工作,所有孕期信息由孕保醫生掌握,孩子出生后,由兒保醫生在兒童保健門診進行體格檢查,對于孕期情況兒保醫生不是最了解。從孕期到嬰兒出生后的健康體格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孕期營養狀況、孕期疾病不僅關系孕婦自身的健康,而且與胎兒的生長發育、出生后的健康及成年后的疾病發生也有明顯關系[1]。因此,從孕期保健加以控制,在孕產婦及嬰兒保健的工作的基礎上,加入整體、一體化的概念,建立從孕期至2 歲兒童一體化管理模式,整合孕保和兒保醫生的優勢和資源,才能夠真正做到優生優育。本研究將在本中心建卡的孕婦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兒保和孕保醫生共同參與從懷孕到嬰兒出生階段對孕婦進行電話聯系跟蹤隨訪,并進行孕期不同階段的健康教育,比較兩組孕婦分娩的嬰兒在剖宮產率、母乳喂養率、巨大兒發生率的差異,同時比較兩組嬰兒貧血、肥胖、營養不良、佝僂病等發生率的差異,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 年6 月至2012 年2 月在本社區建卡孕婦325 人;年齡23~38 歲,孕周37~42 周。按照完全隨機方法并結合孕早期上課時孕婦自愿的原則(有的要求隨訪,有的不愿經常聯系,適當調整),分為觀察組165 人和對照組160 人。
1.2 方法
1.2.1 孕婦和嬰兒基本信息 從早孕課開始,每人另建一個孕婦信息表格以便電話聯系,記錄每月體質量、飲食情況,6 個月前每月1 次,6 個月以后每2 周1 次,對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婦(如體質量超標、貧血、糖尿病、高血壓等)進行跟蹤隨訪,具體了解飲食情況,若控制不好,督促其去醫院就診并了解就診情況,或者醫院檢查有異常情況,督促指導用藥,積極進行早期干預。隨訪期間,觀察組1 人流產,13 人有3 次以上未聯系到,共失訪14人,失訪率8.48%,實際完成觀察151 人;對照組3 人流產,回外地老家分娩3人,共失訪6 人,失訪率3.75%,實際完成觀察154 人。兩組失訪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153,P=0.105>0.05)。由于本社區地處市中心入戶分離情況嚴重,建卡的觀察組中嬰兒54 人、對照組中嬰兒50 人在本中心檢查。觀察組的嬰兒全部納入生長發育曲線圖項目,通過曲線圖的繪制直觀了解小兒的身高、體質量、生長發育情況,對家長的指導更直觀,更易接受,并且觀察組有41 人參加了喂養知識講座,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對照組中8 人參加了曲線圖的繪制,有11 人參加了喂養知識講座,全部進行規范的兒保體檢。到2 周歲因回外地老家、轉外區檢查,觀察組2 人失訪(失訪率3.70%),實際完成觀察52 人,對照組3 人失訪(失訪率6.00%),實際完成觀察47 人,兩組失訪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2 健康教育 在隨訪過程中,健康教育貫穿在整個過程中,宣傳重點如下。
1.2.2.1 孕早期的健康教育重點 妊娠不僅會造成孕婦身體各系統的生理改變,孕婦的心理也會隨著妊娠而變化[2],需要讓孕婦了解妊娠期的生理、心理變化并進行一定的心理疏導,因為孕早期是致畸敏感期,需指導孕婦避免各種病原菌感染。定期舉辦孕早期健康教育講座,并告知孕婦要進行的工作,發放孕婦健康知識問卷調查,及格率100%。
1.2.2.2 孕中期的健康教育重點 孕中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期。首先要加強營養(均衡營養而不是大量營養),懂得孕母貧血會引起嬰兒貧血的可能性增加[3],強調體質量控制的重要性。定期產檢,防止發生妊娠高血壓。
1.2.2.3 晚孕期的健康教育重點 注意總量的控制,減少孕期營養過剩,孕后期適當控制飲食是控制嬰兒出生超重的關鍵[4]。指導孕婦進行適當的運動,強調順產對寶寶的好處,建立孕婦對順產的信心,同時做好母乳喂養的心理準備和知識準備,強調母乳喂養的重要性。1.2.2.4 嬰兒出生后健康指導 嬰兒出生后到滿1 周歲這個時期嬰兒生長發育很快,除了強調母乳喂養(母乳喂養是確保孩子健康的有益方式)外,還應適時逐漸添加各種輔食,并保證飲食多樣化,防止寶寶偏食。除了適宜營養外,生長發育和體力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應指導各年齡段嬰幼兒的運動發育,適時鍛煉,促進小兒的生長發育。
滿1 周歲至2 歲嬰幼兒的飲食已從乳類過渡到混合膳食,必須十分注意各種飲食的合理搭配,豐富食品品種,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減少油脂攝入,不挑食,少吃零食。此外,要保證每天充足的睡眠,并且經常運動,加強與同齡兒童之間的互動,家長要以身作則,不要溺愛,要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另外,強調培養小兒運動的好習慣,能讓兒童一生受益。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Pearson 和Fisher 精確概率法進行方差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婦剖宮產、母乳喂養、巨大兒情況比較 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巨大兒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剖宮產、母乳喂養、巨大兒情況比較[n(%)]
2.2 兩組嬰兒貧血、肥胖、營養不良、佝僂病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嬰兒貧血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肥胖、營養不良、佝僂病發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嬰兒貧血、肥胖、營養不良、佝僂病發生率比較[n(%)]
從孕期胚胎形成到小兒出生后的健康體格發育是一個連續的過程。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提示,孕期營養保健是優生優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對孕婦而言可降低產科并發癥,對胎兒而言則可減少各種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孕母營養失衡對胎兒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胎兒及出生階段,更嚴重的是會增加兒童成年后患肥胖、心血管病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孕前超重或肥胖已經是妊娠期糖尿病較明確和公認的高危因素,孕期減少營養過剩,妊娠后期適當控制飲食是控制嬰兒出生超重的關鍵[5]。社區保健以預防為主,本研究在現有開展孕產婦及嬰兒保健工作的基礎上加入整體、一體化的概念,從孕期保健就加以控制,兒保醫生和孕保醫生應聯合對高危孕婦進行重點監測,及時隨訪,加強營養、飲食指導。孕婦的營養狀況與胎兒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尤其對新生兒體質量存在著明顯的相關關系[6]。本中心從2011 年6月至2012年2 月對來本社區建卡的孕婦,根據以上方法進行孕期健康教育,觀察組剖宮產率低于對照組,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巨大兒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因為觀察例數不夠,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繼續觀察)。雖然這些數值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但通過耐心、正確的健康教育,取得一定成效。另外,嬰兒出生后,通過日常門診隨訪指導,定期開展喂養講座,以及對部分人群進行個體化指導,觀察組嬰兒貧血、肥胖、營養不良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嬰兒貧血、肥胖、營養不良的發生,與母親孕期的營養狀況,保健知識知曉情況密切相關。觀察組孕婦整個孕期知道合理的營養補充,適當的運動,體質量控制在適當的范圍,使健康教育不僅貫徹在整個孕期,而且把健康教育的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抓起,通過孕保和兒保醫生的共同協作,家長的配合,因此,其貧血、肥胖、營養不良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佝僂病的發生少,考慮可能目前家長的文化層面都較高,對兒童的保健也相當重視,在孕期和哺乳期已適當地補充了維生素D,所以總體的佝僂病的發生較少,發生率兩組無統計學差別。同時了解孕期母親的狀況,可以對嬰兒出生后的生長發育提供個體化指導的依據,并且在經常的溝通中可以增加家長對兒保醫生的信賴,提高兒童保健和健康指導的依從性,確立醫患之間的良性互動,建立從孕期到2 歲兒童的一體化管理模式,整合婦保和兒保醫生的優勢和資源,真正做到優生優育,提高了兒童保健的服務內涵。
[1] 王晶,吳楠. 孕婦營養知識、態度和飲食行為調查分析:附410例調查報告[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0,26(4):134-135.
[2] 周昌菊,陶新陸,丁娟. 現代婦產科護理模式[M]. 北京:衛生出版社,2002:36.
[3] 張文麗,王新利. 嬰兒期營養性貧血多因素分析[J]. 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5,13(1):4-6.
[4] 李輝. 小兒肥胖:小兒肥胖的流行病學[J]. 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3):129-130.
[5] 趙文娟,車千紅,賈麗紅. 妊娠期糖尿病影響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2009,24(25):3550-3552.
[6] 吳江平,胡晨, 戴詠梅,等. 妊娠期營養干預降低巨大兒出生率的觀察[J]. 中國婦幼保健,2007,22(32):4567-4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