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文兵,譚曉濤(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婦產科,重慶409100)
子宮切除術是婦科常見手術,有經腹子宮切除、腹腔鏡下子宮切除、腹腔鏡聯合陰式子宮切除、經陰道子宮切除等幾種方法。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切除術具有創傷小、腸道干擾小、術后疼痛輕、腹部無切口、患者恢復快等優點,不需要特殊器械,基層醫務人員相對容易掌握[1]。隨著該術式在基層醫院的不斷開展,術中損傷及相關并發癥日益增多。現對本院婦產科近年來1 120 例行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切除術中損傷及術后發生相關并發癥的28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回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科2008 年1 月至2014 年6 月行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切除術1 120 例,其中子宮肌瘤800 例,子宮腺肌癥280 例,絕經后功能性子宮出血20 例,宮頸原位癌15 例,葡萄胎5 例。患者年齡40~75 歲,平均48 歲。手術范圍為經陰道子宮全切術、經陰道子宮次全切除術、經陰道全子宮切除加附件囊腫剝除術或附件切除術。子宮正常大小至4 個月孕大小,既往有下腹部手術史15 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加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腰麻)或全身麻醉。手術時間30~180 min,平均65 min,術中出血量50~1 200 mL,平均150 mL。
1.2 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硬膜外麻醉加腰麻或全身麻醉后,常規消毒鋪巾,導尿,固定雙側小陰唇于消毒巾,充分暴露術野。宮頸鉗向下牽拉宮頸,暴露宮頸,用1∶200 000 腎上腺素注入陰道黏膜下,沿膀胱溝上0.2 cm 處環行切開陰道黏膜達宮頸筋膜層,剪尖朝向子宮方向銳性分離膀胱宮頸間隙及直腸宮頸間隙,直至打開子宮膀胱反折腹膜及子宮直腸反折腹膜,若宮頸前壁有肌瘤或瘢痕不易打開子宮膀胱反折腹膜,可先打開子宮直腸反折腹膜,在手指指引下直接打開子宮膀胱反折腹膜;結扎、切斷宮頸兩側韌帶,結扎、切斷子宮動脈,分離結扎宮旁組織,結扎切斷子宮卵巢血管蒂,取出子宮,子宮體積較大者可先行肌瘤挖除,待子宮體積縮小后再取出,或將子宮從中間切開后取出;縫合盆腔腹膜及陰道殘端:用0/1 微橋線連續鎖邊縫合前后陰道壁全層及盆腔腹膜,兩側角與子宮主骶韌帶縫扎固定,預防術后陰道頂端脫垂。
2.1 1 120 例患者中28 例發生術中損傷及術后并發癥(2.50%)。其中膀胱損傷4 例(0.36%),腸道損傷1 例(0.09%),中轉開腹3 例(0.27%),術中大出血3 例(0.27%),盆腔血腫1 例(0.09%),殘端出血7 例(0.62%);殘端感染4 例(0.36%),右小腿肌間靜脈血栓1 例(0.09%),尿路感染4 例(0.36%)。
2.2 主要臨床損傷類型、并發癥及處理
2.2.1 泌尿系損傷 本組患者中膀胱損傷4 例,3 例為既往有剖宮產史,膀胱腹膜與子宮形成致密粘連,另1例為解剖膀胱子宮間隙時層次不清,手指進行分離時穿透膀胱。均損傷膀胱后壁,術中行膀胱修補術,保留導尿10~14 d 后痊愈。本組無輸尿管損傷病例。
2.2.2 腸道損傷 本組患者中1 例損傷小腸漿膜層,該病例為小腸粘連在子宮底部,取出子宮標本時撕裂粘連的小腸漿膜層,行小腸修補術后恢復良好。
2.2.3 出血 本組患者術中發生大量出血2 例,其中1例為子宮動脈結扎后滑脫,行中轉開腹止血;另1 例為合并附件切除術,附件位置較高,處理附件血管時出血,給予聯合腹腔鏡止血。術后發生盆腔血腫1 例,血腫大小為8 cm×6 cm×5 cm,保守治療成功。術后1~2 周7例發生殘端出血,陰道檢查見殘端肉芽組織形成,去除肉芽組織,局部填塞壓迫止血。
2.2.4 感染 本組患者發生殘端感染3 例,尿路感染4例,均經抗感染治療后治愈。
2.2.5 靜脈血栓 本組患者發生右小腿肌間靜脈血栓1 例,給予注射低分子肝素鈣等治療后痊愈。
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發生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如下。
3.1 泌尿系損傷
3.1.1 膀胱損傷 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切除術較易損傷膀胱,但如果及時發現并處理,則不會產生不良后果[2]。導致膀胱損傷的原因[3]:(1)打開膀胱上膈時剪刀方向偏差,應切開陰道切緣和子宮峽部之間的中部。(2)手指穿透:未進入膀胱子宮間隙前,使用手指進行分離是不適宜的。本組1 例為解剖膀胱子宮間隙時層次不清,手指進行分離時穿透膀胱。(3)既往手術治療致特殊致密粘連,分離時遇到困難應用金屬尿管探明膀胱界限,必要時應聯合腹腔鏡或中轉開腹為宜。本組3 例為既往有剖宮產史,膀胱腹膜與子宮形成致密粘連,試圖暴力打開膀胱腹膜反折而損傷膀胱。膀胱損傷通常行修補術即可,不需膀胱造瘺。
3.1.2 輸尿管損傷 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切除術輸尿管損傷發生率低于0.1%[3]。主要發生于:(1)子宮動脈止血期間膀胱未充分游離或子宮峽部瘤體過大,造成闊韌帶解剖困難。(2)合并附件切除術時,處理卵巢血管蒂時因粘連或卵巢位置過高,發生撕裂。發生出血時不能盲目止血,應吸盡積血,精確止血。遇到瘤體過大,結扎子宮動脈,縮小子宮體積后再處理宮旁組織。(3)子宮完全脫垂時,輸尿管脫垂,解剖膨出膀胱可能損傷輸尿管。(4)手術困難也可能來自先天異常、輸尿管膨出,甚至輸尿管分叉或雙輸尿管等,這種情況往往術前無法確定。
3.2 腸道損傷[4-5]本組患者損傷小腸1 例,患者合并慢性盆腔炎,小腸與宮底粘連,取出子宮標本時未注意有粘連,撕裂小腸漿膜層造成腸道損傷。腸道損傷以直腸多見。多見于盆腔炎癥或子宮內膜異位癥使小腸、直腸緊密粘連于子宮峽部或后壁。直腸損傷多見于打開后穹隆時,如遇到穹隆暴露不滿意時,不必急于先打開,應先處理子宮骶韌帶,進一步牽拉宮頸,分離出直腸子宮腹膜反折再打開腹膜,可以避免直腸損傷。任何粘連松解后都應密切注意腸管情況,觀察有無腸內容物流出,以免遺漏后形成腸漏致后期處理困難。小腸損傷可直接修補,結直腸損傷在良好的腸道準備下通常不需造瘺,直接修補即可。
3.3 出血
3.3.1 術中出血 本組患者術中發生2 例大量出血,1 例為子宮動脈結扎后滑脫,行中轉開腹止血;另一例為合并附件切除術,由于附件位置較高,處理附件血管時出血,應聯合腹腔鏡止血。經陰道子宮切除術較開腹手術出血為多,其出血量取決于陰道條件、瘤體大小、手術時間及手術醫生技巧等。術中出血主要發生于:(1)陰道切緣出血;(2)子宮主韌帶或骶韌帶結扎后滑脫;(3)子宮動脈滑脫出血。預防措施:盡快結扎雙側子宮動脈,減少陰道切緣出血;子宮取出后,要再次探查術野,防止結扎縫線脫落;手術結束時,常會出現后壁角出血,兩側壁角需結扎止血;在關閉腹腔時,要將腹膜與陰道壁一并縫合,可防止腹膜與陰道壁之間出現無效腔而致創面滲血。
3.3.2 術后出血 術后出血的原因通常是縫合止血不牢靠或創面滲血。本組患者術后發生盆腔血腫1 例,血腫大小為8 cm×6 cm×5 cm 即為殘端滲血所致。術后殘端肉芽出血發生在術后1~2 周,本組有8 例發生,出血量通常較少,關閉殘端采用倫孛特漿肌層縫合法,可減少肉芽的發生。
3.4 感染 本組患者發生殘端感染3 例,尿路感染4 例。發生殘端感染主要是術前準備不充分所致。因此,術前準備要充分,關腹前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術野,術后適當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
3.5 靜脈血栓 經陰道非脫垂子宮切除術采用截石位,容易產生腘靜脈受壓,下肢靜脈回流受阻,容易產生靜脈血栓[6]。本組病例中發生下肢靜脈血栓1 例,該病例本身有糖尿病、高血壓高危因素,手術時間較長,術后發生右小腿腫脹、壓痛,彩色多普勒超聲證實為肌間靜脈血栓。手術時應正確擺放截石位,助手勿壓迫患者下肢,有糖尿病、年齡較大等高危因素時,患者術后應常規注射低分子肝素鈣,及早活動,預防血栓形成。
總之,非脫垂子宮經陰道切除時,首先需要合理選擇手術適應證,嚴格掌握手術適應證,選擇具有良好陰道條件、子宮活動度好、盆腔無粘連病例;其次需要手術醫生掌握良好的手術技巧,嚴格術前準備,才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7-8]。
[1] 焦魯霞,溫春燕. 經陰道子宮切除1990 例并發癥臨床分析[J].解放軍醫學雜志,2007,32(12):1299-1301.
[2] 趙清安,陳德甫. 非脫垂子宮經陰道切除術并發癥問題的探討[J]. 上海醫學,2005,28(6):481-483.
[3] 張曉薇,肖書瑤. 婦科手術中泌尿系損傷的預防[J]. 中國實用婦產與產科雜志,2014,30(7):514-517.
[4] 孫茜,郭成秀. 婦科手術中的胃腸損傷[J]. 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0,37(3):183-186.
[5] 呂衛國,龍景培. 婦科手術中腸道損傷的防治[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3):190-192.
[6] 姚平. 婦科腫瘤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診治與預防[J]. 中國婦幼保健,2012,27(27):4334-4335.
[7] 管春風,趙衛東,李如霞,等. 陰式全子宮切除術后陰道殘端出血21 例臨床分析[J]. 安徽醫藥,2013,17(8):1340-1341.
[8] 曾引翠,米爾蘭,衛保林. 非脫垂子宮分別采用3 種子宮切除術164 例對比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3,28(1):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