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宇
(臺灣藝術大學 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臺灣 新北 22058)
臺灣電影預告片與好萊塢預告片的文本比較
陳星宇
(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研究所,臺灣新北22058)
本文旨在探討臺灣商業預告片與好萊塢預告片的文本呈現,運用好萊塢預告片模式、三幕劇戲劇結構的理論,選取近年代表性高的預告片樣本,對兩地預告片的文本關系進行比較分析,以期為臺灣地區未來預告片模式發展提供一些啟發。
預告片;好萊塢模式;三幕劇
為了使研究樣本更具代表性,筆者從2014年臺灣電影票房前十名中,挑選《KANO》作為大成本電影代表,另選擇《甜蜜殺機》作為中、小成本電影代表。原因是這兩部片都是臺灣地區資金的商業電影,《KANO》作為2014年臺灣地區臺片票房冠軍,預算3億的制作規模以及接近好萊塢電影的產制模式,使其具指針性;而《甜蜜殺機》是前十甲中預算最低,且是唯二回本的電影,在逐年下滑開始暴露其體質尚不健全的臺片市場中,《甜蜜殺機》在眾片哀號中殺出重圍,是個值得分析的對象。
至于好萊塢方面,筆者選擇了在剛出爐的2015年中,有「電影預告片的奧斯卡」之稱的金預告片獎,獲得最佳預告片獎(Best of Show)以及最佳動作預告片獎(Best Action)的《速度與激情7》作為代表,毋庸置疑其商業化程度及好萊塢特性。
電影預告片不僅是從素材中挑選有賣點的鏡頭,而是需要組織一個有機的整體,好萊塢電影預告片自1912年開始被使用以來,歷經百年的演化,對于如何抓住觀眾眼球,其背后的公式已相當成熟。根據李培培(2012)《2000~2010年臺灣電影預告片研究與模式探求》中的整理,好萊塢預告片大多符合以下14種原則:第一,敘事題材具原創性。第二,敘事內容反常(充滿沖突)。第三,故事當中有小人物立大功或以下克上等相關情節。第四,故事類型清楚。第五,敘事循古典模式。第六,視覺節奏快速、動作緊湊。第七,大場面、特效多。第八,片名清楚。第九,簡潔有力的文字敘述。第十,影片解說詞猶如廣告詞。第十一,旁白、對白大多是男性。第十二,音量大、音樂音效戲劇性高。第十三,角色建構。第十四,明星特質、導演名氣等運用。
如果我們把選定的三部電影的預告片,依此14種原則符合與否制作表1,其中《速度與激情7》符合10項、《KANO》符合8項,而《甜蜜殺機》只符合6項,這張表已大略顯示好萊塢預告片與臺片預告片之間模式的差異。在敘事部分,三部電影都缺乏具有新鮮感的原創性,《速度與激情7》因為是續集電影,里頭的飆車、戰斗情節觀眾可能也在其他動作電影中看過,但其跑車跳傘等反常內容,足以補足觀眾所需的新奇感受。《KANO》改編自真實史實,可能沒法讓觀眾有耳目一新的感覺,觀眾可能會轉為期待歷史轉化為影像的感動,其在處理小人物立大功之處有加分效果,觀眾總是會同情弱者、以小博大的那方。《甜蜜殺機》在給予新鮮感方面較為缺乏,但值得一提的是,好萊塢預告片必備的以明星作為宣傳焦點,是《甜蜜殺機》的主打,其預告片結尾處,將參演明星一一停格列出,并在旁打上大大的該明星名字,《甜蜜殺機》在預告片開頭時也特地花了大篇幅來描述角色特質,這是相當典型的好萊塢手法,將明星本身與屏幕形象結合,或如同片中蘇有朋一般,做反差形象的對比。這些做法就像是把明星當做一種商品、一種符號,放在電影中作為關鍵詞,以便引起觀眾的欲望。《速度與激情7》并沒有做得如此明顯,不過我們可以合理推測,片商認為這些明星或角色已經夠有名了,無須再多做解釋。至于表中視覺與聽覺等類型元素,容后做較完整分析。

表1 《速度與激情7》《KANO》《甜蜜殺機》對照好萊塢預告片模式表
圖1中所提古典模式,通常是以三幕劇來進行,這種戲劇結構分為三幕:第一幕是「鋪陳」、第二幕是「沖突」、第三幕是「解決」。每一幕間都有一情節重大轉折點。古典情節結構是線性順著時序發展,是一連串相互關聯的事件,自故事開頭便不斷加進外在沖突,張力隨著戲劇情節不斷升高,到達劇情高潮之后解決沖突,并導致一戲劇性結尾,三幕劇在篇幅上的比例通常是1︰2︰1。

圖1 三幕劇[1]
雖然預告片強調的是運用具新鮮感的精華片段和刺激的視聽元素,但預告片剪接者也是依循一定的邏輯重組這些素材,以便觀眾能輕松看懂所要表達的故事內涵。所以大部分的預告片都可以應用開頭-中段-結尾(鋪陳-沖突-解決)的三幕劇結構來分析。
那么,如果我們把三部電影預告片代入三幕劇結構分析,作為另兩部片的對照組,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把《速度與激情7》的預告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段「鋪陳」部分花的時間最長,主要是描述本集的新反派有多么難以解決,主角們的危機有多么大,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要角的愁眉苦臉、多米尼克家整個被炸掉、最強角色盧克被打進醫院等等。直到老大喊出「家人」二字進入第二部分,主角一方才開始大展拳腳,與「敵方」開始沖突,由于是動作片,相對鋪陳部分,這里動作鏡頭開始增加,飛車跳傘與布萊恩懸崖跳車給了觀眾第一波高潮。
接著,在車庫中的對話,給予觀眾數秒的喘息,也揭示本片的主題「飆車」,便進入第三部分「解決」,這里所謂解決并不是把劇情沖突解決,而是把本片想讓觀眾看的部分做總結,大量的信息出現在畫面中,一下是打斗、一下是飆車、一下是辣妹,混著槍林彈雨,讓觀者暴露在源源不絕的聲光效果中。這是優秀的預告片范例模式,三幕時間由長至短,信息量卻是由少至多,幕與幕的轉折點精準地點出了本片主題。此外,片尾跑完片名后,預告片沒有直接結束,而是再演了一小段驚險動作戲,這有點像拉尾盤,讓人在心跳加速的狀態下結束觀看,這種手法在動作片、恐怖片及喜劇片中經常使用。
《KANO》與《甜蜜殺機》在時間分配上便與《速度與激情7》不同,兩者皆頭輕腳輕,很大部分著墨在第二幕沖突部分,比重較接近傳統三幕劇。尤以《KANO》預告片幾乎照著電影文本的架構來發展,將正片中情節和情緒起伏濃縮在2分多鐘內,觀眾便易于猜測電影的內容。這種方式有一定的風險,觀眾看完預告片,會受到觀賞正片中一定比例的感動,這份情感或許能讓觀眾掏錢買票,可等到真正進場看戲,新鮮感卻打折,電影失去了神秘感,形成適得其反的效果。《甜蜜殺機》為避免這個疑慮,反而又做過頭了,其二、三幕的分野較為模糊,平鋪直敘的各種沖突找不到重心,影片的主軸沒法一眼看出。
如果說《KANO》完整地講了一個三幕故事,那么《甜蜜殺機》在形式上與《速度與激情7》較為相近,《甜蜜殺機》的第三幕「解決」是本片想讓觀眾看到的東西,一長串的明星名單占了《甜蜜殺機》結尾很大比重,片商想以此為號召的目的不言而喻。
三片預告片選擇的開場不同,《速度與激情7》選擇了一輛車由遠開近的鏡頭,緊接著是各主角的特寫,暗示這部片所有角色都回來了,無一缺席;反而《KANO》的開場較為浩大,是一個大遠景的建立鏡頭,為片中的重要場景甲子園;《甜蜜殺機》則是直接描寫人物,所以第一個鏡頭是蘇有朋在警局里的特寫,雖然背景模糊,但我們可以知道故事從警局開始。接下來的鏡頭,便可以看出制作規模的差異了,《速度與激情7》隨著動作元素的增加,逐漸加入更多中景、遠景的鏡頭,《KANO》則呈現較多中景,較能兼顧人物運動與表情變化,《甜蜜殺機》亦有可能是風格的緣故,80%左右的特寫鏡頭,雖然難以顯示場景,卻能增強人物間的戲劇性。
運鏡部分,《速度與激情7》鏡頭運用多元,會使用單一鏡頭、不同鏡位切換來造成爆炸、打斗、賽車效果的張力,亦可以運用超大成本,讓攝影機使用各種角度拍攝及運動,甚至做到倒轉攝影機的手法。《KANO》則機位較為固定,使用較多搖鏡;《甜蜜殺機》運用很多手持攝影,交叉運用大量跟拍與搖攝,讓動作片更具動態感。
從剪接節奏方面來看,《速度與激情7》2分43秒的預告里有196個鏡頭,平均一個鏡頭0.83秒,鏡頭掠過眼睛的速度極為夸張,而且是越到預告片結尾越快。值得一提的是,《速度與激情7》為使節奏更快,常常把一個角色的連續動作剪成「跳格」,這種不連續的畫面在快速撥放下猶如將影片按下快轉鍵般,更添加速度感。《KANO》2分32秒的預告里有104個鏡頭,平均一個鏡頭1.46秒,由于調性的關系,《KANO》節奏慢了許多,但是其在離開緩慢的第一幕后,節奏亦是越接近結尾越快。《甜蜜殺機》2分08秒的預告里有126個鏡頭,平均一個鏡頭1.02秒,節奏與其輕快的動作內容相符。在節奏變速上與前兩部相同,鋪陳階段鏡頭較長,節奏緩慢,沖突部分則是鏡頭短潔,長度漸短,而解決階段則利用快速、極短的結尾,讓觀眾的情緒懸浮。
在聽覺文本上,《速度與激情7》與《KANO》利用音樂及音效為三幕做很好的分割。《速度與激情7》以和緩的音樂開場,以房屋爆炸聲作為分隔點,接著隨著劇情發展先配上緊張的配樂,進入第二幕后改以充滿速度與節奏感,令人血脈賁張的音樂,佐以好萊塢近期最喜歡使用的低音轟鳴爆炸聲,突然音樂戛然而止,讓主角講了一句很酷的對白,聲音播放鍵再次按下,進入第三幕,如派對般的音樂伴著目不暇接的畫面一路到底。《KANO》前、中、后段亦是分別使用了輕快風格的電吉他、給人悲傷感覺的弦樂、熱血壯烈的管樂,中間也留了聽覺空白處,作為幕別風格轉換的轉折點。
概括以上分析,去除掉片型差異等等因素,就模式上來看筆者粗略提出兩個較大的方向,可以給未來的臺灣電影預告片作為參考:
第一,預告片的第一要件就是給觀眾留下印象,也因此新鮮感特別重要,若劇本題材原創性高那是最好,敘事務必力求主題明確。若無,就把正片中最具沖突的部分,呈現在預告片中。第二,使用預告片式的三幕劇重組敘事結構:節奏由慢到快、情緒也藉由沖突的迭加由低至高漲,將想讓觀眾看到的信息放在后段,快速收尾,讓觀眾的情緒懸浮。盡量避免使用傳統三幕劇架構,會失去新鮮感。
[1]認識電影[M].焦雄屏,譯.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5:371.
[2]王勁寒,余品澤,洪秉豪.創造電影的次價值——個人化的電影預告片[J].信息傳播學報,2010:119-126.
[3]MAPLE .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由2014臺片票房榜看臺灣電影的難題[DB/OL].娛樂重擊,http://punchline. asia/archives/8025 . 2015-2-3.
[4]李培培. 2000~2010年臺灣電影預告片研究與模式探求[D].臺灣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碩士論文,2012.
J905
A
1674-8883(2015)21-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