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芳 , 譚銀清, 唐傳勝
(1.重慶郵電大學 移通學院,重慶 合川 405120; 2.西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北碚 400715; 3.萬盛第49中,重慶 萬盛 400080)
離土不離鄉:農民在本鄉地域內勞動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
陳益芳1, 譚銀清2, 唐傳勝3
(1.重慶郵電大學 移通學院,重慶 合川 405120; 2.西南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重慶 北碚 400715; 3.萬盛第49中,重慶 萬盛 400080)
本鄉地域內勞動收入是農民工資性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意義。采用2000年到2010年的省際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城鎮化水平和鄉鎮企業發展狀況是影響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主要因素,同時,私營企業、農民受教育程度、農民家庭經營以及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資金支出均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農民;本鄉勞動收入;省際面板數據;影響因素
西方發展經濟學理論較早對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勞動力轉移這一社會經濟現象進行了關注。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1954)在《勞動力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中提出:在工業化初期階段,農業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率近乎為零,而工業部門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相對要高,農業部門的剩余勞動力就會持續不斷地向工業部門轉移直至出現一個城鄉一體化的勞動力市場為止。[1]近年來國內有不少學者對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和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問題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民外出務工的動機、農民工資性收入面臨的問題及影響因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發展趨勢等方面。總體上看,學界對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的研究主要關注的是農民的全部工資性收入或農民外出務工的工資收入,但對農民在本鄉地域內的工資收入卻很少涉及,而這部分收入對三農問題的解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繁榮農村經濟,具有重大意義。就目前來看,農民的工資性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民的外出從業收入,為了增加這部分收入,農民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由此引發了諸如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空心村、土地撂荒等等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隨著近年來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以及國家政策的引導,農民工資性收入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農民在本鄉地域內的勞動收入在工資性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斷增加,少數地區這部分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工資收入的主體。以我國西南地區的云南省為例,2000年農民在本鄉地域內的勞動收入只占農民工資性收入的44.95%,而2010年這一比重達到67.1%。如果能不斷增加農民在本鄉地域內的勞動收入,實現農民掙錢離土不離鄉,那么前面提到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就有可能迎刃而解。有鑒于此,本文采用2000年至2010年全國29個省市的面板數據(貴州、西藏因統計數據不完整而未被納入分析)對我國農民工資性收入中本地勞動收入變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據此提出相應的建議。
(一)指標選取和數據說明
(1)農民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的收入(表中用localwage表示,單位:元):指農民在本鄉地域內通過合法勞動獲得的收入。
(2)鄉鎮企業就業人員(表1中用township表示,單位:萬人):采用鄉村人員在鄉鎮企業中就業的年末統計人數。
(3)私營企業就業人員(表1中用private表示,單位:萬人):采用鄉村人員在私營企業中就業的年末統計人數。
(4)個體就業人員(表1中用individual表示,單位:萬人):采用鄉村人員在個體性質單位就業的年末統計人數。
(5)農民家庭經營收入(表1中用businessinc表示,單位:元):指農村住戶以家庭為生產經營單位進行生產籌劃和管理而獲得的收入。
(6)城鎮化水平(表1中用urbanization表示,單位:%):采用年末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表示。
(7)農民人均受教育水平(表1中用education表示,單位:年):采用各個文化層次的受教育年限總和(其中文盲、半文盲記為1年,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中專12年,大專以上16年)除以鄉村地區15歲以上人口總量。
(8)農業綜合開發支出(表1中用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expenditure的簡寫acdexp表示,單位:億元):指中央政府為保護、支持農業發展,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優化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的專項資金支出。

表1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表1中數據:第(1)項來源于《農村住戶調查年鑒2001-2011》;第(2)、(3)、(4)、(5)項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1》;第(6)、(7)項來源于《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01-2011》;第(8)項來源于《中國財政年鑒2001-2011》。
(二)模型與估計方法
根據經驗及已有學術成果,研究農民工資收入中的本鄉地域內勞動所得與鄉鎮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單位、農民家庭經營、城鎮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以及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支出之間的關系,可以建立如下面板數據模型:
lnlocalwageit=β0+β1lntownshipit+β2lnprivateit+β3lnindividualit+β4lnacdexpit+β5lnbusinessincit+β6urbanizationit+β7educationit+μi+εit

面板數據包含了研究對象個體、指標和時間三個維度的信息,分析前要求對模型進行準確設定,如果模型設定錯誤,那么計量結果就不可能揭示經濟現象的本質特征。通常面板數據通過F構造統計量確定模型形式。
(1)
上式中,S1表示混合效應模型的殘差平方和,S2表示固定效應模型的殘差平方和,N、K、T分別表示截面成員數量、解釋變量個數和時期數。該檢驗的原假設為模型應為混合效應模型,如果F統計量大于臨界值,則應選擇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應選擇混合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又進一步可分為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個體隨機效應模型,為此我們進行Hausman檢驗,該檢驗的原假設是:隨機影響模型中個體影響與解釋變量不相關,檢驗過程中所構造的統計量(w)形式如下:
(2)


(3)
Hausman證明在原假設下,式(2)給出的統計量w服從自由度為k的χ2分布,k為模型中解釋變量的個數,若w統計量大于臨界值則應選擇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反之,則應選擇個體隨機效應模型。為了排除截面間異方差性和相關性,本文對個體固定效應模型和個體隨機效應模型分別采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和可行的廣義最小二乘估計(FGLS) 對模型參數進行估計。
本文選取2000-2010年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相關面板數據,對農民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總體上看(見表2),我國農民本鄉勞動收入模型都在1%的顯著性水平拒絕混合效應模型,并且Hausman檢驗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局拒絕隨機效應原假設,因此本文對農民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個體固定效應模型。

表2 各變量對農民本鄉勞動收入影響估計結果*注:“*”、“**”、“***”分別表示10%、5%、1%的顯著性水平。
(一)鄉鎮企業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
研究表明,我國鄉鎮企業的發展對增加農民的本鄉勞動收入所得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見表2)。我國鄉鎮企業的前身為20世紀60年代的社隊企業,國家發展鄉鎮企業的初衷只不過是在我國城鄉二元體制下服務農村生產生活,增加農民收入的權宜之計。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確立和人民公社的解體,鄉鎮企業獲得了發展的條件,異軍突起。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鄉鎮企業已經由最初的“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發展為多種產業聚集、具有一定規模的綜合經營企業,并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多種產業、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格局。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村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大創舉,為吸納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巨大作用。在我國鄉村人員各類就業單位中,鄉鎮企業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占有絕對優勢。鄉鎮企業的發展和壯大使農民就業實現了“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本鄉勞動收入。
(二)私營企業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
私營企業對促進我國農民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雖然不及鄉鎮企業的效應大,但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見表2)。我國私營企業作為民營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2000年我國僅有14601家,其中鄉村從業人員1139萬人,而到了2010年私營企業數量達到273259家,鄉村從業人員3347萬人。可見,私營企業也是吸收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重要渠道,但由于我國的私營企業在區位上主要集中于東部地區和中小城市,再加上我國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曾受到較長時間的政策限制,因此私營企業對增加農民本鄉勞動收入的貢獻相對較小。
(三)個體就業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
計量結果表明個體就業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效應非常小(回歸系數0.005,見表2),且不顯著。
個體經營雖然已日漸成為繁榮我國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創業就業的重要渠道,但我國目前的個體經營組織總體數量相對較少,吸納的就業人數也比較有限;同時在鄉村人員的個體從業者中個體工商業主占了相當的比重,這部分人的收入按照統計口徑會計入家庭經營收入,而另外雇工的收入在統計上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可能是導致個體就業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影響較小的重要原因。
(四)家庭經營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
模型結果表明,農民家庭經營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其實兩者間的正向效應并不意味著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增加能直接增加農民的本鄉收入所得,而是因為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提高會加強農民對土地的依賴,農民在農閑之余能就近獲取工資性收入。已有的研究也表明,由于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民靠農業收入僅能維持溫飽,兼業行為能增加農民收入,使農民在村莊內過上相對體面的生活。[2]
(五)城鎮化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
回歸結果表明,在諸因素中,城鎮化水平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具有最大的正向效應。2000年我國的城鎮化水平僅為36.2%,而2010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就達到了52%。農村城鎮化不但會帶動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投資需求,也會直接拉動建筑業和房地產業的投資需求,從而為農民創造更多就近就業的機會;同時城鎮化還會刺激旅游、餐飲、商貿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產業相對于一、二產業對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具有更強的優勢。 此外,城鎮化建設的輻射效應還能催生新的就業需求。據統計,僅“十五”期間,小城鎮開辦的企業就創造了上億個就業崗位。目前在全國已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鄉鎮企業等縣域中小企業吸納了50%以上,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農村勞動力在小城鎮就地轉移的高達90%以上。實踐經驗表明,凡是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區,農民就近就業的機會也相對較多。
(六)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支出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影響
農業綜合開發支出對農民獲取本鄉勞動收入的回歸系數僅為0.09,影響較小,但效應顯著。1988年,為解決糧食問題和農業投入不足問題,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國家做出實施農業綜合開發的重大戰略決策,截止2010年我國農業綜合開發累計投入資金4548億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還能直接帶動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為農民創造就近獲取勞動收入的條件和崗位。
研究表明,城鎮化水平和鄉鎮企業發展是影響我國農民本鄉勞動收入的主要因素。我國城鎮化雖然發展較快但質量不高,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國的城鎮化與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未能協調發展,一些地方在城鎮化過程中甚至不惜犧牲農民的利益。因此要實現我國城鎮化的良性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就必須把保護農民利益放在首位,把農民就業放在首位,走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的新型城鎮化之路。
我國鄉鎮企業雖然對解決農民就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功不可沒,但由于受到自身和環境條件的限制,鄉鎮企業已難以進一步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我國鄉鎮企業整體布局東多西少,東強西弱;產權結構依然不夠清晰;產業結構也不盡合理,且管理水平較低。因此進一步加強鄉鎮企業發展,為農民創造更多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機會,就必須進一步理順鄉鎮企業的產權結構,改善布局,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提高管理水平。
當然,實現農民增收,還需加強農村義務教育投入,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建立農民工培訓機制,提高農民勞動技能;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等。
[1] Lewis, W. Arthur (1954).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ManchesterSchoolofEconomicandSocialStudies, Vol. 22, pp. 139-91.
[2] 賀雪峰. 不要小瞧農民的農業收入[J].決策,2013,(6):51-56.
責任編輯:師連枝
A Study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Farmers’ Local Wage
CHEN Yi-fang1, TAN Yin-qing2, TANG Chuan-sheng3
(1.College of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 Hechuang 405120, China; 2.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400715, China; 3.Wansheng No. 49 Middle School, Wansheng 400080, China)
This paper with data from year 2000 to 2010 from 29 provinces explores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income while the farmers leave the land rather than their hometown. Results show that urbanization and township enterprise are the main factors which affect farmers’ income from local place. And factors like private enterprises, farmers’ education, business income of rural families and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expenditure also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farmers’ local wage.
farmers’ income; income from hometow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fluencing factors
2015-01-20
2015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項目:“重應農業現代化的模式與路徑研究”(15SKG232)。
陳益芳(1976-),女,重慶石柱人,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學;譚銀清(1978-),男,重慶石柱人,西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林經濟管理與農村區域發展。
F323.8
A
1671-9824(2015)04-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