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食安法可保“舌尖上的安全”嗎?
新華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四次會議4月24日表決通過了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三易其稿、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升級版”,作出了哪些主要修改?將為“舌尖上的安全”帶來哪些新的保障?
【背景】利用劇毒農藥、化肥、膨大劑等對蔬菜瓜果進行病蟲害防治、催肥,是百姓最擔憂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
【修法】新版食品安全法明確,國家對農藥的使用實行嚴格的管理制度,加快淘汰劇毒、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動代替產品的研發和應用,鼓勵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禁止將劇毒、高毒農藥用于蔬菜、瓜果、茶葉和中草藥材等國家規定的農作物。
【點評】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首席專家吳永寧說,現行食品安全法實施6年以來,首次明確提出在蔬菜、瓜果等的生產中禁止使用劇毒農藥。這次上升到立法層面,體現了我國對劇毒、高毒農藥嚴厲監管的決心。
【背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嬰幼兒食品安全問題成為食品安全領域的焦點。一些工廠通過擦除原有標識、重新噴碼、私印外包裝盒等方式,將國外奶粉批號篡改后貼牌銷售,并用來路不明的進口奶粉和過期奶粉非法生產嬰幼兒奶粉。此外,一些企業為市場營銷,隨意制定不具有科技含量、對嬰幼兒生長發育不具有特別意義的配方。
【修法】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明確,嬰幼兒配方食品生產企業應當實施從原料進廠到成品出廠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對出廠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實施逐批檢驗,保證食品安全。嬰幼兒配方乳粉的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注冊。注冊時,應當提交配方研發報告和其他表明配方科學性、安全性的材料。
【點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滕佳材認為,目前許多國產乳粉生產企業存在進口“大包粉”,在國內加工分裝的做法,不僅存在二次污染的風險,還可能出現原料調包、摻劣摻假等問題。
【背景】由于缺乏足夠的監管,保健食品深入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亂象。保健食品非法生產、非法經營、非法添加和非法宣傳等成為保健品公司、保健品企業生產銷售領域的痼疾。
【修法】新版食品安全法增加了對保健食品的相關規定,明確要求,保健食品聲稱保健功能,應當具有科學依據,不得對人體產生
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保健食品的標簽、說明書不得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內容應當真實,與注冊或者備案的內容相一致,載明適宜人群、不適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標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聲明“本品不能代替藥物”。
【點評】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食品藥品法研究中心主任高秦偉指出,新法對保健食品的原料、保健食品的注冊和備案,保健食品標簽、說明書的管理等都作出了明確規定,加強了對保健食品的管理,有利于整肅保健食品亂象,也有利于幫助消費者科學選擇、理性消費保健食品,防止無德廠商“忽悠”消費者,促進保健食品產業在更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背景】當前我國轉基因食品標示仍然存在兩個方面問題:或者有些商品的標識很小,很難注意到,難以滿足消費者知情權;或者有些商家亂標識,以“非轉基因”作為炒作噱頭。
【修法】新版食品安全法增加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按照規定顯著標示。同時規定,未按規定進行標示的,沒收違法所得和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最高可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責令停產停業,直至吊銷許可證。
【點評】高秦偉指出,消費者對于食品擁有知情權,堅持并完善轉基因食品標識制度至關重要。轉基因食品的推廣和銷售要建立在充分的信息公開和群眾同意的基礎上,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增加了相關規定,加大了對違法者的處罰力度,有利于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讓消費者自行做出判斷。

【背景】網購已成為我國居民日常消費的主要方式之一。網購回來的食品已過保質期,或者是沒有生產日期、沒有質量合格證、沒有生產廠家的“三無產品”等網購體驗并不在少數。
【修法】新版食品安全法將網購食品納入監管范圍,并明確,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
消費者通過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購買食品,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要求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網食品經營者的真實名稱、地址和有效聯系方式的,由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賠償后,有權向入網食品經營者或者食品生產者追償。
【點評】“第三方平臺最主要的義務就是保證經營主體和產品信息的透明和可追溯。”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俞思瑛提出,平臺的管理者要加強對入網經營者信息的日常管理,盡到相關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