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如(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東莞 523808)
東莞市太極柔力球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①
楊彩如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東莞523808)
摘 要: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和訪談法等對太極柔力球在東莞市的發展現狀進行調查,了解東莞市居民參與該運動人群的特征分析;參與該運動的目的、意義;參與該運動的組織形式;對成立“東莞市太極柔力球協會”的支持度分析等。從中發現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項目立項、地方政府重視、學校扶持發展、成立專項協會等一系列的解決方法,為東莞市太極柔力球的發展與昌盛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東莞市柔力球運動開展現狀對策
柔力球,起源于我國民間,由山西晉中的白榕老師發明。柔力球創編靈感來源于拳擊訓練的傷病防護,經過不斷試驗與改進,終于研發創編出了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柔力球技術,并在1991年正式完成了“太極娛樂球”和“球拍”兩項專利的設計,柔力球運動由此孕育產生。1992年成立創編組,正式將這項運動命名為“太極柔力球”。在1994年國家教委對柔力球的評定下的定義為:“太極柔力球運動是一項不同于傳統打擊球方式,以緩沖接球為特點,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新興體育項目。它體現出了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方式和現代競技體育的運動特征,是一項民族性、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經濟性、優美性、適應性、活動方式多樣性較強的運動”;作為創始人的白榕老師則這樣認為:“太極柔力球運動是一項由中國人發明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理,融傳統(太極)運動方式與現代競技雙重特征于一體,強調身心內外兼修,追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球的和諧統一,具體鮮明民族傳統特色的新興體育運動項目”。柔力球在我國大部分省、區、市都有開展,但普及的程度差異較大,珠三角地區深圳、廣州柔力球開展較好,受深圳地區影響,東莞市柔力球運動正在起步,從2002年開始個別老年人練習以來,正傳播到中年人及學生群體當中,自發組織練習的參與者與日俱增。
1.1研究對象
東莞市4個街道區、28個鎮,其中抽選柔力球運動參加人數較多、活動較豐富的社區(如:莞城人民公園、南城中心廣場、旗峰公園、黃江鎮、石龍鎮、虎門鎮、常平鎮、塘廈鎮、松山湖開發區等)進行調查,確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職務和生活水平的練習者作為調查對象。
1.2研究方法
1.2.1查閱文獻資料
通過多種途徑搜集整理具有權威的相關文獻資料,查閱了有關太極柔力球運動項目的有關教材和文獻資料60余篇,為全面系統研究東莞市柔力球運動開展現狀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資料和方法依據。
1.2.2問卷調查
1.2.3數據統計
采用EXCEL對回收的有效問卷按不同內容進行整理和分析統計。
1.2.4專家訪談法
為更好的促進東莞市柔力球運動的發展,筆者多次參加國家體育總局舉辦的省、國家關于柔力球的培訓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訪問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主任楊曾泰女士,以及相關的高級柔力球教練員和其他地區協會會長。
表1 參與該運動人群的特征
表2 參與該運動的目的
表3 參與該運動的組織形式
表4 是否愿意加入“東莞市太極柔力球協會”
2.1東莞市柔力球運動開展概況
自2010年開始,東莞市老年人運動會舉辦第一屆柔力球比賽
4.3.2 顆粒物濃度監測月變化。從圖7~圖12顆粒物濃度月變化圖可以看出,細顆粒物濃度(PM2.5)呈現峰谷的變化形式,1和12月為高峰,7和8月為低谷;PM10濃度為雙峰雙谷的形式,5月為第一個峰值,12月為第二個峰值,2月為第一個低谷,8月~9月為第二次低谷。
以來,共有三次開展關于柔力球運動項目的專項比賽,截止到目前,東莞市第十二屆老年人運動會太極柔力球比賽,近幾年參與該項目比賽的總人數達到400多人,但比賽僅限制團體賽。今年,廣東省老年人運動會柔力球項目在東莞市石龍鎮進行比賽,東莞市也派出黃江鎮柔力球隊參加比賽,并獲得一等獎的優異成績。東莞市柔力球練習者還多次參加廣東省、港澳臺邀請賽等,在套路比賽中,均獲得一等獎等的優異成績,使我市柔力球運動水平有穩步提升的趨勢。
近幾年來,隨著柔力球的大力發展,東莞市柔力球練習者也是與日俱增,各鎮區陸續有自發組織的柔力球興趣愛好者三五成群的在社區廣場或公園等戶外空曠場地進行練習鍛煉。以城區為中心,柔力球練習者較為集中,人數比鎮上開展的練習者更為廣泛,以南城區為例,目前自發組織參加柔力球練習者人數達到300多人,其他鎮區的柔力球練習者以黃江、莞城、虎門、石龍、塘廈較為典型;根據近幾年市老體協舉辦的比賽,和各鎮區自發練習者情況統計,東莞市柔力球運動的練習者人數已愈千人之多。
但由于柔力球運動項目國家暫未立項,該項目還處在研究階段,只在老體協里進行推廣,所以我市大部分練習者只局限于中老年人。另外,東莞市柔力球運動項目開展還不成熟,并還未成立該項目協會,故更多的練習者是自發組織的,這類群體練習較為松散,缺乏專業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和糾正。
2.2結果與分析
2.2.1參與該運動人群的特征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表1),練習者中大部分為中老年人,其中中老年的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女性占83.7%,男性占16.3%;在年齡層次上,51~60歲的練習人數最多,占39.1%;其次是61歲以上的練習者,占31.5%;21.7%的練習者都是學生。這項目調查與國內其他城市基本一致,柔力球練習者人群大部分是中老年人。
2.2.2練習者參與該運動的目的、意義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2),有79.3%選擇增加健康、延年益壽,51.1%選擇休閑、娛樂、減肥;由于柔力球套路運動自身的屬性體現出健身性、娛樂性、優美性、適應性等特點,加上大部分練習者基本都達到退休年齡的女性,隨著女性生活質量的提高,她們在閑暇時光選擇感興趣的柔力球運動作為鍛煉項目,提高身體健康指數,并展現老年人的風采,愉悅身心。
2.2.3練習者參與該運動的組織形式
調查結果顯示(見表3),在調查的總人數中,有62%的練習者是自發小群體的形式參與柔力球套路練習的,31.5%的練習者加入協會參與柔力球的學習,而在調查的過程中,有20名(21.7%)學生是在學校柔力球協會里學習柔力球的。
那么,說明該市柔力球練習者基本都是自發形成小群體學習柔力球運動的。
2.2.4對成立“東莞市太極柔力球協會”的支持度分析
為促進本市柔力球運動項目的發展,規范管理機制,對練習者進行是否愿意加入專項協會的分析,調查結果顯示(表4),有88%非常愿意加入;有9.7%看情況后再考慮加入。說明大部分柔力球愛好者是很支持這項運動開展的,成立該協會是勢在必行的,這對于進一步規范和推動柔力球運動項目的繁榮昌盛有很大的意義。
3.1調研結論
(1)本市柔力球練習者基本為中老年人,在鍛煉內容上較為單一,主要是規定套路練習,競技運動暫未開展起來。
(2)政府不夠重視,未成立柔力球運動項目協會,柔力球文化理論知識宣傳力度不足,練習者在無組織管理的情形下,自發形成小群體在就近的社區或場進行練習,隊伍不夠穩定,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
(3)在調查的人群中,有8.7%的練習者具備三級以上教練員證。這對于一個地級市的城市來說,柔力球運動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由于從未舉辦過相關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培訓,并無柔力球的相關專家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理論知識,也沒有專業的教練員傳播該項目的系統性技術學習,這無疑會阻礙該項目的發展。
(4)柔力球運動與廣場舞一樣是屬于休閑體育運動項目,雖然相對于廣場舞難度較高,但隨著參與人數的遞增,事實證明該項運動自身存在的娛樂性、趣味性和廣泛適應性等特點,是受到這類群體歡迎的。
3.2對策研究
(1)該項目發展歷史僅有20多年,發源于民間,并獲得國家專利認證,那么國家相關部門需加大力量扶持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盡早立項并進行系統性的理論研究,推動該項目的大力發展。
(2)柔力球運動最早由競技運動先發展起來的,后來演變到更多的不同風格的如:“舞蹈范兒、太極范兒”等套路運動形式,使套路運動形式遍地開花,而競技運動卻少數群體問津。由于競技運動的技術、規則和強度不同,推廣起來較為復雜,競技運動水平需要系統性的學習,才能更好的發揮,故可以從學校進行推廣學習,使學生掌握系統性的理論和技術動作,這有利于柔力球運動的全面發展。
(3)作為地方政府,可以結合國家制定的《全面建身計劃綱要》要求,為提高全民體質,必須建立健全的組織管理機構,東莞市可以成立“東莞市太極柔力球協會”,促進本市柔力球運動項目的全面發展,使柔力球練習者有組織有秩序的系統性進行培訓和參加比賽。這對促進地方性柔力球運動項目的發展起到歷史性的意義。
(4)當地高校可以開設柔力球課程,并重視相關教師的培養,使教師掌握一定的技術水平和資歷,系統性的教授學生學習柔力球運動項目。另外可以成立學生社團組織或學校專業隊,定期參加國家舉辦的培訓和比賽,提高專業水平和獲取社會體育指導的資格證書,這不僅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還可以結合社區柔力球練習者的需求,進行指導培訓或組織承擔市級賽事,真正起到高校能為當地體育文化服務的作用。
太極柔力球是我國新興的民族體育運動項目,由于它具有廣泛的適應性等特點,適合我國目前的全民健身國情。隨著東莞市柔力球運動練習者的人數增多,如未及時規范柔力球管理機制,勢必會阻礙東莞市的柔力球運動的大力發展,作為筆者,望相關部門能夠重視,盡快成立“東莞市太極柔力球協會”,健全和規范我市柔力球運動項目的管理。
參考文獻
[1]李恩荊.太極柔力球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2(6):855-856.
[2]金嘉鵬.濟南市柔力球運動現狀分析及發展策略[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2,27(2):152-155.
[3]夏昌輝,劉靜.襄陽市柔力球運動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2,33(8):56-59.
[4]趙建國,李超紅.柔力球運動在郴州市區開展的現狀調查與分析[J].湖南學院學報,2011,32(2):104-107.
[5]羅耀華.內江市太極柔力球發展現狀調查及對策[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25(10):113-116.
作者簡介:楊彩如,女,學位:碩士,職稱: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單位:東莞職業技術學院。
課題來源:①東莞職業技術學院院級基金課題,課題編號2013c61。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2(a)-01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