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杰
印共(馬)是當代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發展狀況較好的社會主義政黨。 印共(馬)針對國內狀況明確提出了實現社會公正的理論主張, 并在地方執政過程中予以初步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這是使該黨曾成為印度國家獨立后在地方持續執政時間最長政黨的重要因素。 印共(馬)推動實現社會公正的理論與實踐對于當代世界社會主義政黨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印共(馬)綱領在其“前言”部分中開宗明義,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為消滅階級剝削和社會壓迫、在印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而奮斗”[1]。 針對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狀況,印共(馬)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盡管極大地推動了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并帶來了高速的經濟增長,但是卻沒有推動實現社會平等和公正,就業率停滯不前,民眾收入與財富的占有狀況呈現出巨大不平等; 剩余價值率較以往并未降低,反而進一步提高,工人受到的剝削程度相對加深; 少數資本家個人和大型跨國公司通過科學技術的進步, 將財富永久集中在自己手中;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強勢回歸“大規模地削減了工人階級和普通公民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導致“失業增加、勞工傷亡、收入和財富差距擴大”“代替資本主義制度的唯一制度就是社會主義”[1]。
社會主義是對資本主義制度性弊病的反應,是試圖用社會調節和社會控制的辦法克服資本主義的制度性弊病以實現社會公正從而達到社會進步和人類解放的一種思想、運動和社會制度[2]。 作為印度國內實力最強的左翼政黨,印共(馬)針對印度國內社會不公狀況提出了該黨力求實現社會主義公正的政治訴求。 概而言之,印共(馬)的社會公正觀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內容:
第一,消滅種姓制度和各種社會壓迫。 印共(馬)認為,反對印度種姓制度壓迫的斗爭是與反抗階級剝削密切聯系的,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社會主義政黨應當通過領導社會改革運動消滅種姓制度、消除各種形式的社會壓迫現象;尤其要消滅種姓之間的社會壓迫及罪惡的、與現代社會文明相悖的不可接觸制度,使法律能制裁和懲罰各種社會歧視行為;在基本社會服務,尤其是教育方面,要為低種姓群體、部落民及其他落后階層的民眾提供政策上的優惠。
第二,維護社會世俗平等權利,反對教派主義。 印共(馬)提出,要為印度社會實施真正的世俗主義原則發動徹底的、不妥協的斗爭;無論是宗教中的少數派還是多數派, 亦或無教派無信仰的人士, 國家都應該維護每一個宗教團體和個人的基本權利,國家應該對宗教少數派群體進行保護,任何針對宗教少數派的歧視行為都應受到法律制裁;所有存在于社會、文化、教育中的世俗和民主價值都應該堅持;必須保證國家的世俗性,嚴禁宗教及其機構對國家事務進行干預。
第三,維護婦女權益,真正實現男女平等。 印共(馬)認為,在傳統思想、腐朽觀念仍舊影響深遠的印度社會中, 對婦女的不公和各種歧視都必須消除;要保證婦女平等實現就業的基本權利;在遺產繼承、土地分配等領域,要給予女性與男性同樣的權利。
第四,改善社會公共福利,實現民生平等。 國家要推動公共教育不斷發展完善, 要為全體國民提供各個層次的全面的教育; 要保證農業工人的基本工資,基本的社會保障較為健全;要為失業者和喪失勞動能力者提供社會保險, 為工人提供住房,并不斷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要建立和健全寬領域的公共分配制度, 以便較為廉價地為民眾提供糧食及各種生活必需品,降低生活成本。
印共(馬)是印度國內在地方層面連續執政持續時間最長的全國性政黨。自1977 年6 月到2011年5 月的34 年間,印共(馬)在印度東部經濟大省的西孟加拉邦實現過連續執政,它同時也在另外兩個左翼政黨影響較大的省份——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長期執政。 在此過程中,印共(馬)充分利用通過民主選舉獲取到的執政地位,對其社會主義公正理論進行了實踐。 以其在西孟加拉邦和喀拉拉邦的執政為例,印共(馬)的相關實踐為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共產黨踐行社會主義公正理論進行了有益探索。
在西孟加拉邦,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政府執政后,在消除種姓歧視和社會壓迫、維護世俗平等和反對教派主義、維護婦女權益與實現男女平等、改善公共福利及發展公益事業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促進實現社會公正的政策措施。
在消除種姓歧視和社會壓迫方面,左翼陣線政府采取措施保護處于社會最底層的賤民和部落民的利益。 在印共(馬)領導推動的土地改革中,賤民和部落民從中獲益最大,他們在登記佃農和重分得土地者中所占的比重大約為42%和55%。在西孟加拉邦的基層自治組織——潘查雅特三級權力機構中,賤民和部落民的代表也最為廣泛,并在逐年增加。 印共(馬)領導的邦政府還制定了許多政策法規來保護賤民和部落民的利益。邦政府資助了大約3.2 萬名出身賤民的學生和2.8萬名部落民學生完成初等教育,并出資幫助他們住進學生宿舍;邦政府專門建造了240 幢學生公寓宿舍,主要用于安排處于小學和中學階段的賤民和部落民學生,約有0.72 萬名學生住進了這些公寓;邦政府還向成績優秀的11 萬賤民學生和8萬部落民學生提供獎學金,并通過推行家庭自主創業計劃,給貧困的賤民和部落民家庭提供大量資金援助,以幫助他們自主脫貧。 西孟加拉邦部落民發展合作公司(West Bengal Tribals Development Coperatives Corporation)出資成立了120 個綜合性合作社以及2 個婦女合作社,在1999-2000 年,這些合作社為該邦貧困農民就業提供了約8 萬個勞動日[3]。邦政府還重點為本地區的少數民族和團體提供社會保障和經濟幫扶。邦政府推動成立了西孟加拉邦少數民族發展金融公司 (West Bengal Minorities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 其主要工作是給民族自主發展項目提供貸款,并定期對少數民族群眾進行職業培訓,勤于學習、表現優秀的少數民族學員還可以在培訓中獲得邦政府提供的獎助金。
在維護西孟加拉邦的世俗平等及反對教派主義方面,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政府制定并推行世俗化政策, 廢除了以往實行的附帶各種形式偏見和歧視的政策, 確保宗教少數派和語言少數派都能從經濟發展過程中獲益。 印共(馬)領導推行了以下三方面的世俗主義政策:
第一,在土地改革中確保宗教少數派人口獲得同樣的土地所有權。 西孟加拉邦的穆斯林占邦內總人口的24%,在以往時常遭受歧視性待遇;印共(馬)執政后,西孟加拉邦政府搭建的平等發展平臺使他們獲得了更好的生活條件, 逐步過上了有尊嚴的生活。 在印共(馬)主導的土地改革中,左翼陣線政府重新分配了100 多萬英畝土地給穆斯林農民,使他們平等地分到了應得的土地,沒有受到類似以往的政策偏見和歧視。 左翼陣線政府還發起了有名的“租佃運動”(Operation Barga),為150萬佃農進行了租賃登記, 穆斯林農民在其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他們的基本耕種權利得到了應有保障,免受地主的盤剝[3]。
第二,對少數派團體實行財政傾斜政策。 印共(馬)領導的左翼陣線政府為少數派的民眾專門成立了“少數派團體福利發展部”,為幫助和扶持少數群體進行協調和領導。 在該部門主導之下,西孟加拉邦少數民族發展金融公司啟動了多項優惠貸款項目, 用以支持少數派團體進行自主創業,在2001-2002 年,該項目得到178.1 萬盧比的撥款,而到2002-2003 年, 撥款數額達到了508.3 萬盧比,提高了近3 倍[3]。 邦政府還特別重視落后地區少數派人口女童的受教育情況, 出資幫助這些女學生住進學生公寓。 政府還定期向接受不同職業或技術培訓的少數派團體發放生活補貼。
第三,對少數派地區的語言文化實行特殊保護政策。 印度是一個語言最具多樣化的國家,使用人數超過100 萬以上的就有30 種語言,使用人數超過1 萬的語言達122 種。 針對語言多樣化的情況, 西孟加拉邦左翼陣線政府對這些少數群體的語言權利進行保障。 例如,講烏爾都語(Urdu)的部分穆斯林民眾既屬于宗教少數派, 同時也屬于語言少數派, 左翼陣線政府為保護該群體的語言和文化特性,在設立孟加拉學院的的同時,也設立了烏爾都學院。 在烏爾都學院中,由政府出資為從中學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生提供教科書, 大量烏爾都語刊物也與其他語種刊物一樣得以出版發行;此外, 左翼陣線政府對有著同樣情況的尼泊爾語也采取了有效的保護和發展措施[3]。
在維護婦女權益方面, 西孟加拉邦左翼陣線政府也落實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印共(馬)領導推行的土地改革使西孟加拉邦55 萬名婦女獲得了集體或單獨的土地契約。 在潘查雅特機構(基層自治組織)中,邦政府規定要專門保留33%的代表席位和主席職位給當地的婦女代表; 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婦女代表超過了規定的1/3 比例,約占36%。為了增加婦女的收入,提高她們的社會地位,邦政府提供特別的津貼給喪夫的婦女及年老體弱者,政府設立的“社會福利委員會”(Society Welfare Board)也大力資助生活困難的婦女。邦政府出資設立了大量生產合作社由婦女經營, 其中有奶制品合作社210 個、工業合作社66 個、信用合作社29個,還有許多餐廳和紡織類合作社;邦內許多地區大力倡導并支持建立主要由婦女經營的自助團體,僅在麥迪尼普(Medinipur)一地就約有2.1 萬個這樣的自助性團體[3]。
在改善公共福利、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方面,左翼陣線政府通過掃盲和擴大基礎教育促進了該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 邦政府在全面消除文盲和基本普及基礎教育方面所實行的政策主要有:
第一,不斷加大對教育事業的財政投入,擴充師資,改善教師的工作條件。 邦財政撥付的教育經費比較充足并不斷增長, 重點支持了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基礎教育的在職教師數量不斷增加。
第二,開設新學校,擴大辦學規模。 設立新學校時,邦政府還考慮到新建學校與居住區之間的距離,盡量縮短這一距離。 政府重點考慮在貧民人口聚居區開設新學校,為方便賤民和部落民子女上學,大多數新建學校都設在了他們的居住區附近。
第三,實行基礎教育免費制度,推行小學期間“前五年不留級”或“自動升級”的學校教育制度,實行特殊的基礎教育補助計劃, 為女學生提供校服,給學齡兒童免費提供教材。
第四,改革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辦學機制。 給予邦內公立大學充分的自主權, 積極支持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和職業教育機構進行培訓。 大力支持高等學校開展高科技、新領域的研究,積極推動私立高等教育培訓機構發展[4]。
在喀拉拉邦,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政府在實施以上政策的基礎上對該邦福利計劃進行了重新調整,并啟動實施了新的社會福利政策,對低層民眾、婦女和兒童實行政策傾斜,同時為各行各業工人制定了有關社會保障方面的法律; 邦政府對公共分配制度也進行了重構,通過設立“平價商鋪”建構起覆蓋面寬廣的公共分配網絡。 早已在當地有著廣泛社會影響的“民眾科學運動”(KSSP)得到了左翼陣線政府的大力支持。 從1988 年底開始,為實現“民眾科學運動”設定的目標,邦政府推動開展“民眾識字運動”,數以萬計的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志愿者到各個識字率低的社區開辦識字課教學,并用充滿創意、活力與歡樂的方式(如街頭劇、集體讀報等),贏得了普通民眾的廣泛參與[5](P122-123)。 在掃盲和推廣鄉村教育的過程中,喀拉拉邦把經費和權力下放到基層的鄉一級, 鄉里可以決定教材、課程,真正是學對他們有用的、可以改變他們生存環境的知識[6]。
到21 世紀初,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政府在西孟加拉邦推行的社會公正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該地區的各項主要社會發展指標有了顯著提升。
在公共教育領域,西孟加拉邦的教育經費連年增加,基礎教育學校數量不斷攀升,學生入學率得到明顯提高。 據統計,該邦教育經費預算占總財政預算的比例從1976-1977 年約12%增加到2000-2003 年的25%,小學數量從1978 年的5700所上升到了1999 年的1.23 萬所; 從1977 年到1992 年,學校入學人數增加了80%;根據NSSO 的數據,在1993-1994 年,西孟加拉邦農村地區5-14歲學齡兒童的入學率是65%, 同期印度全國農村地區該年齡段兒童的入學率為63%, 該地區適齡女童的入學率較全國平均水平則顯得更高, 有超過61%的女童入學,而全國總體上只有55%[3]。
在公眾健康和公共醫療方面, 西孟加拉邦人口的平均壽命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高, 位居印度全國前列,1999 年,該邦人口的平均壽命是72 歲,在國內僅次于喀拉拉邦和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位居全國第三位。 該邦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處于國內比較低的水平。1999 年時,西孟加拉邦人口的自然死亡率在全國第二低, 最低的省份是喀拉拉邦(也是該黨執政);該邦人口出生率在全國各邦中排第三低。 此外,西孟加拉邦享受公共醫療人口的覆蓋面也大大提高。 據統計,在全印各邦中, 西孟加拉邦公共衛生體系的人口覆蓋率是最高的,約為70%[3]。
西孟加拉邦印共(馬)為首的左翼陣線政府在推行世俗主義、實現各教派和諧相處、維護少數派人口的合法權益等方面采取的多項政策取得了明顯效果。 從20 世紀80 年代后期開始,印度國內教派主義勢力不斷增強,以國民志愿團、印度人民黨聯盟等為代表的印度教右翼組織發展迅猛, 他們鼓吹宗教極端主義,具有突出影響力。 許多地方的宗教少數派不斷受到印度教極端教派主義分子的迫害, 大量無辜者在教派沖突中喪生。 2002 年6月,印共(馬)在慶祝左翼陣線政府在西孟加拉邦持續執政25 周年時就指出:“將西孟加拉邦各宗教派別間和睦相處的情況同印度全國宗教沖突不斷升級的現狀相比較, 就可以看出西孟加拉邦在過去25 年中推行的宗教政策所取得的成效”[3]。
在喀拉拉邦,印共(馬)領導的左翼陣線政府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確保了工人的各項福利,并使家庭困難的工人領取到了社會救濟金;通過建立公共分配制度,使生活必需品的價格進一步合理化, 降低了地方消費價格指數和生活成本;通過不斷加大資金投入,使農村地區的醫療設施得到改造, 大大改善了農村居民的就醫條件。
喀拉拉邦左翼陣線政府在“民眾科學運動”中開展的“全民識字教育活動”培養了民眾的閱讀及書寫能力,還向民眾傳播了有關人類基本需求、公共衛生、政治制度、自由平等、民主權利等許多常識和價值觀念, 在客觀上也對印度不平等的種姓制度造成了嚴重沖擊;1991 年,喀拉拉邦民眾的識字率已達到100%[5](P123-124)。根據2001 年印度的人口普查數據,該邦的全民識字率位居全國首位,總識字率為90.92%,其中,男性的識字率為94.20%,女性的識字率為87.86%, 而此時印度全國的識字率僅為64.8%,遠遠低于喀拉拉邦的水平[7]。邦政府還通過實施“人民計劃運動”,擴大了基層教育機構的權力,使教育經費更加充足。 在喀拉拉邦的公立學校中,從小學到大學都實行完全免費的教育,許多農村小學也為學生提供免費午餐。 據統計,喀拉拉邦中等教育的普及率約為90%以上; 該邦900多個鄉里,共設有圖書館5000 多個,出版有3000多份報紙和雜志,每個鄉還辦有自己的鄉報,派發給本鄉的各家各戶[5](P125)。
印共(馬)連續執政的喀拉拉邦在社會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 吸引了世界多國觀察家和學者慕名前來進行實地考察, 許多中國的研究人員也專程趕來。 根據一些中國學者在印度喀拉拉邦的親身經歷, 那里的村莊里幾乎看不到無地的赤貧的人。 考察者們看到,在喀拉拉邦的村莊里就醫是非常方便的,超過了中國的大城市,也超過了許多歐美的大城市;盡管村民們較為貧窮,但身體上如有一點不舒服, 出門立刻就能在較短時間和很近的地方找到醫生和醫療所, 就能得到及時的治療;(考察者)在喀拉拉看到很多人,一天到晚都是非常忙碌,有的是白天做本職工作,晚上做科技輔導,但他們都興高采烈,不覺得是犧牲,而認為是一種樂趣,覺得這里面有人生意義[7]。 盡管喀拉拉人物質上較為貧乏,但他們在精神層面上卻是極為富足的。
印共(馬)在地方執政過程中對其社會主義公正觀的踐行,對于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以及資本主義發展中國家尚在謀求發展的社會主義政黨都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概括起來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須根據本國狀況適時提出自己鮮明的綱領理論和政策主張,明確自身追求社會主義公正的政治訴求。 綱領是一個政黨的旗幟,是吸引擁護者的思想武器;政策是實現政黨目標的具體步驟,具有最直接的感召力。 印共(馬)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之下能夠召引和動員數百萬民眾,并在地方層面實現長期連續執政,說明其綱領理論和政策主張是具有鮮明而強烈召喚力的。
第二,通過選舉方式上臺執政的社會主義政黨,唯有制定有利于實現社會公正的具體政策,并在執政過程中得以切實貫徹,方能有效彰顯黨的執政合法性,確保長期執政。 印共(馬)能在地方層面持續保持30 多年的執政地位,能在印度國內維持地方連續執政的最長記錄,在很大程度上即是由于它切實推行并竭力貫徹了有利于實現社會公正的具體政策,取得過實效并得到了民眾認可,使執政合法性得到長期鞏固。
第三,執政的社會主義政黨推行的社會公正政策必須符合基本國情,密切結合地方實際,注重發揮基層民眾廣泛參與的作用,才能實現良好的社會發展績效。 印共(馬)在推行其社會公正政策時, 在西孟加拉邦借重并結合了基層歷史悠久的自治組織——潘查雅特三級地方機構的運作,充分尊重本地區本民族的基層自治傳統; 在喀拉拉邦,則結合了在當地民間影響深遠的“民眾科學運動”。 印共(馬)還根據兩個地區作為農業大省的實際情況,將許多政策措施都向農村地區傾斜,比較好地解決了農村中長期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
第四,在執政過程中,執政黨不應片面追求經濟GDP 的高增長,更要關注社會發展問題,提高人文社會發展指數, 切實做到以人為本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印共(馬)治下的喀拉拉邦,在經濟方面長期增長緩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仍舊貧窮,但在人文社會發展的許多指標上卻達到了發達國家水平,因而吸引了世界眾多觀察家和研究者的目光,這與印共 (馬) 主政的地方政府在考核基層干部時, 并不特別注重看他任期內發展經濟的成績尤其是GDP 增長幅度大有關系。 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明,只有淡化GDP 主義,執政官員才有可能丟棄狹隘短淺的“任期發展觀”,才能真正樹立起可持續發展觀、科學發展觀。
[1] Communist Party of India (Marxist) Programme (Updated at the Special Conference at Thiruvananthapuram in October 2000)[EB/OL].http://www.cpim.org/.html,2014-05-15.
[2] 蒲國良.淺論社會主義的當代形態[J].科學社會主義,2007,(3).
[3] Harkishan Singh Surjeet. On the Occasion of the 25th Anniversary of the Left Front Government of West Bengal[EB/OL]. http://www.cpim.org/.html.pdf,2012-02-16.
[4] Partha Pratim Basu. Brand Buddha'in India's West Bengal:The Left Reinvents Itself[J].Asian Survey,Vol.Xlvii,NO.2, Berkeley: Mar/Apr,2007.
[5] 苗光新.印共(馬)“人民民主革命”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6] 溫鐵軍,黃平,等.喀拉拉的啟示——中國知識分子眼中的喀拉拉邦[ J].天涯,2001,(4).
[7] 付云東. 另類的科學與另類的發展——印度喀拉拉邦民眾科學運動的科學觀與發展[ J].科學學研究,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