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越,李曉燕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和重要內容,也是解決社會發展矛盾和突發問題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我國社會發展“轉型期”“機遇期”“新常態”的發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功能、作用尤為凸顯。 但是,我們必須承認,要在現實中做好、做實這個工作卻相當困難。目前,從整體上來看,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與中央提出實現“中國夢”的“四個全面建設”要求不相適應的狀況, 在相對獨立發展過程中表現出滯后性,究其原因有很多。 長期忽略、輕視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的關注和研究, 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所謂心理品質,就是人的“價值觀念”在行為、活動和實踐中的反應。 意識層面的品質、人的生理因素和精神狀態對人心理的影響有時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心理品質是心理素質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對心理素質起著決定性作用。 心理品質的優劣最能體現人心理素質的水平,從而也影響和決定著人的實踐行為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是其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基礎, 失去了這個核心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很可能囿于表面、片面,不能深入、全面。
馬克思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特征。 “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 ”[1](P98)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統一、穩定、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內在的政治要求。 而要實現這個政治要求,培育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形成統一而穩定的內在心理品質和外在人格形態,具有馬克思主義立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對象的特殊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比其他教育者具有更高的政治素質和專業素質。 我們必須重視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其特定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內外部環境及心理品質,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者成為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形成和建立良性的道德素質、德性規范和道德行為,去引導、教育、灌輸受教育者,使其社會行為符合一定社會思想道德發展的要求。 “加強教師教育倫理道德建設在教育倫理建設中,要使教育的內在倫理精神得以體現,要使我們所設定的教育的價值目標和倫理原則得以實行,我們必須對教師的德性和行為進行磨練,提升德性,規范行為。 ”[2]充分認識心理品質的基礎作用與思想政治教育者特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意識相互影響和轉化的復雜關系,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的本質、功能和作用的重點。 正是因為這種相互影響和轉化的復雜關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既有穩定性、統一性,也表現為可變性、分化型,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思想和心理狀態的不穩定性和多變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可以說是細微的、最初的和隱性的思想道德狀態,是形成正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良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礎, 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形成、發展和成熟的內在動力。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體現整體性效果要求,也要在教育過程體現差異化、個體性特征。 教育的過程和手段的差異化、個體特征,要求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責任感、使命意識和堅定的自律精神,使自己的教育行為成為經得起公眾評價和時間檢驗的成功之舉。 而教育結果的整體性效果和統一性特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做到同事間的協調一致,發揮團體優勢,這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備較好的人際交往與協調能力。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特殊性以及教育對象的不穩定性和復雜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能夠有極高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手段,能夠將這個充滿創造性和創新性的工作做到最好,充分表現出一個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該具備的能力素質,在思想政治領域內發揮影響和引導學生的作用,增強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門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作為調查和研究的重點,能夠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特征、變化及發展規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對思想政治教育者所面臨的個體差異、內在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因素, 進行有效的干預、有計劃的培養和有目的的引導,使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首先成為心理強大、性格良好、興趣廣泛、能力突出、素質優良的教育者。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優秀的理論水平以及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熱愛,才能夠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實踐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質、內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有著不同于其他教育活動的特殊性。 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等特殊的內容和領域,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職業素質和精神層次的要求更加嚴格。 要培養符合黨和國家要求的、合格的、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和理論信仰、科學正確的“三觀”以及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必須從思想政治教育者綜合素質著手,對影響和決定教育能力和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專門研究。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狀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存在正相關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引導以及潛移默化的影響功能,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發揮積極主動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的政治立場、思想道德、個人性格品格等因素,在教育過程中對受教育者的影響非常重要。 要體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有淵博的知識、靈動的智慧以及令人信服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以“立德樹人”為終極目標的。 因此,在承擔培養人的任務之前,教育者自身要鑄造成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而鑄造自身、提高素質的過程,又是一個對自己進行全方位、多層次再認識的過程。 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對自己的智力狀況、非智力因素以及能力因素、性格因素等心理品質狀況做到足夠準確和正確的了解和把握。 這樣才能夠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合格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過程順利完成,真正培養出能夠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方針政策、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體現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價值關系中。 “這種教育價值關系的建立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教育接受者通過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去建立;另一條是教育接受者在社會有目的、有計劃的幫助下去建立。 ”[3]一定的歷史時期,整個社會的思想道德狀態出現“滑坡”的現象,如政治上產生動搖和懷疑、社會價值觀失衡、人生觀混亂迷失、思想品德觀念模糊、人的社會行為失范等現象,說明這個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沒有有效地發揮, 這就需要加大和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度、力度和深度。 反之,整個國家思想、行為保持高度一致,模范先鋒榜樣層出不窮,社會價值觀穩定正確, 人們的行為和諧而規范等, 說明這段歷史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強度、力度和深度得到有效的保持和堅持。 有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難搞,一抓就死,一放就亂,既表明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難程度,又說明了我國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關鍵的問題不是“搞不搞”,而是“怎么搞”的問題。“抓”和“放”,并不是對立觀點,關鍵是要把握抓和放的尺度,一抓就“死抓”,一放就“全放”,肯定會出現“抓死”和“放亂”的現象。 一抓一放、一緊一松、張弛有度,掌握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內容、方法和目標,更大程度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調動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才能更大程度地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符合黨和國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要求。 總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性質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性, 具有超越性的實踐活動”[4]。 它的功能主要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認知和意識形態形成兩個方面。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認知過程和意識形態形成過程中的“目的性”和“超越性”與他應具備的心理品質有直接的關系,有助于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者人文認知的目的性、意識形態的超越性、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助推器”,有助于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決定了它必須保持與我們黨相一致的方向性。 新時期,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沿著這一正確的方向發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但是主要取決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本身及其素質高低。 ”[5]這里所說的素質,絕大多數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者認為對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主要的內容是政治立場、專業素質、理論能力、教育手段、思想道德狀況甚至是學位學歷等因素,而忽略了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研究。 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遇到過被認為素質和能力很不錯的教育者,卻出現了“教政治的不懂政治、教主義的不信主義、教理論的不會理論、教品德的沒有品德”等怪現狀。 但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問題出在哪里,類似的問題如何避免? 這就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著手,去尋找這些問題的內在根源和成因。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狀況,就能及時對教育者的心理進行干預和引導,預防一些對思想政治教育不利的現象出現。這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門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者需要加強管理和研究的重要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研究可以歸納為思想政治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基本領域。 但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作為探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過程的一個特定領域來研究,在學術研究和理論研究中還沒有被重視,尚未建立基礎理論和學科體系。 目前,已有的研究大多側重于經驗型和對策性研究,理論基礎、理論深度、學理性不夠。囿于研究領域比較特殊、研究對象不穩定、研究方法不成熟等原因, 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的研究面臨著許多難題。 因此,認真總結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現狀研究,全面梳理思想政治教育者必備的心理品質,深入分析心理品質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既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綜合素質的發展要求, 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還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必然要求。
因此,必須清楚認識到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是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認真總結分析當前國內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未來較長時期是我國圍繞實現“中國夢”,大力開展“四個全面”建設的重要時期,必須進一步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深度,這就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中,大力推進改革創新,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研究,尤其是加強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的研究。
如何加快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研究方面進行創新和突破? 筆者有以下四點建議。
在關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者的心理品質研究的過程中, 應注意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包含的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要求和教育環境四個基本要素中體現的“兩對重要關系”:一是教育對象和教育者的關系;二是教育要求和教育環境的關系。 教育對象和教育要求的變化和發展, 決定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的變化和發展; 教育者和教育環境又對教育對象和教育要求起著阻礙或者促進的反作用。 四要素中,教育者和教育要求是相對穩定的內在因素,教育要求和教育環境屬于易變化的、不穩定的外在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面對和處理內在與外在的關系、變與不變的關系、穩定和不穩定的關系,這就需要從各個方面、各種手段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
一是建立科學的監控測評機制, 以保證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品質特征。 所謂“知己”,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夠在工作中揚長避短,更大程度地發揮教師在教育中的作用。二是政策和資金的保證。 改善和提高影響思想政治教育者收入、社會地位等外部客觀因素,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者后顧之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熱情和信心。 三是應該設置一些為教師減壓和放松的活動。 比如旅游、拓展訓練、聯誼聯歡等,對緩解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和心理壓力,往往會產生良好效果。 四是利用輿論和宣傳工具,呼吁全社會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五是建立和完善相對獨立的思想政治教育評估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職業化、專業化和科學化。總之, 應該積極主動地引導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加重視個人心理品質的狀況,關注、關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個人發展。
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研究的過程中,要求把逐步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作為目標,建設一支高水平、高素質、全面健康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師資隊伍,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發展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培養一大批符合黨和國家以及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現有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的研究偏重于一般的經驗型、對策性研究,研究成果的學術性和學理性還有待提高。 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研究的具體內容有哪些,更要進一步研究這些品質內部及品質之間存在什么樣的緊密關系,它是內生的還是外在的,產生的根源何在,如何平衡協調? 這就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品質結構與要素的優化問題。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當前國民教育的重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和管理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對思想政治教育者進行教育和管理的過程中,研究和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心理品質,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各方面素質,使其安心、耐心、甘心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應有作用的核心和關鍵。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牟偉.提升德性 規范行為:加強教師教育倫理道德建設[ 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9,(6).
[3] 陳連根.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J].雞西大學學報,2001,(3).
[4] 鄭永廷.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及其發展[ J].教學與研究,2001,(3).
[5] 陸瑤.論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重要性[ J].改革與開放,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