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中的紀念碑,碑文是: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建立
碑文是由周恩來親筆書寫的。那時,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寫一遍碑文,前后共寫了40多遍,最后挑選了自己最滿意的一篇。
著名篆刻師陳志敬刻的碑文。1954年后,碑文發生了兩處變化,一是碑文上少了“為國犧牲的”5個字,二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敬立”中的“敬立”改為“建立”。
(摘自《揚州日報》)
在1925年至1926年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高語罕作為中共黨員,就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委,并擔任黃埔軍校政治主任教官。作為監委常委,他認為,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即使對蔣介石他也不放過。
有一次開會,蔣介石吩咐在會議桌上擺了許多精美點心。高語罕走近細看,原來盛點心的盤子都是用草編的,上面裝飾有花朵,中間五彩的花朵不是染的,而是用有顏色的草編的,手藝十分精巧。他臉色一板,沖著蔣介石說:“開會又不是請客,何必如此浪費。”蔣介石本想借此籠絡在軍校工作的共產黨員,可高語罕竟當面批評他奢侈浪費,氣得他兩頰通紅,一甩門走開了。
而作為黃埔軍校教官,高語罕對學校行政多有批評。在孫中山紀念周上,他在演講時當著幾千名學生的面公開批評學校行政。主掌黃埔的蔣介石對此十分惱火。在中山艦事件時,蔣曾想找個借口逮捕高語罕,后經李濟深極力勸說,蔣才放棄行動。不過,高語罕也因此辭職。到上海后,他致信蔣介石,公開與之筆戰;到武漢后,他繼續公開反蔣,因此得到了“大炮”的雅號。
(摘自《財經》徐慶全/文)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家喻戶曉,戲文多有演繹,從宋元南戲和元雜劇《孟姜女送寒衣》、明傳奇《長城記》、清傳奇《杞梁妻》,到近現當代各種版本的“孟姜女哭長城”,都是演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并哭倒長城的故事,秦皇島山海關還被后人認為是“孟姜女哭長城”之地,并在那里修了孟姜女廟。其實,這些哭長城的故事,都與史實無涉。
因為,山海關長城修建于明朝;秦始皇修建的長城,距山海關北去數百里。既然當時當地并無長城,“哭長城”之事自然是子虛無有。
那么,孟姜女的故事是怎么來的呢?據《左傳》記載,春秋時期的齊莊公四年(公元前550年),齊伐衛、晉,回師攻莒國(今山東營南縣)時齊大夫杞梁戰死。杞梁妻迎喪于郊,相傳她哭夫十日,城墻為之崩塌。后世以訛傳訛,把杞梁妻說成是秦始皇時代的人,并為之起了個名字“孟姜女”,同時把杞梁變成了被秦始皇強征修長城的民夫范喜梁。因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反映歷代民眾懲惡揚善的心理,便逐漸演化成反秦抗暴的故事,這也在情理之中。
(摘自王德彰著《談戲說史》)
著名學者劉文典性情狷介,恃才傲物,這方面的逸事頗多。在面臨抉擇時,他也毫不含糊。當年政權鼎革之際,知識分子前途未定,胡適為劉文典在美國聯系到教職,并給他和家人辦好簽證,買好機票。沒想到,劉文典果斷地謝絕了。他說:“我是中國人,我為什么要離開我的祖國?”
(康 健)
北宋初年,王嗣中參加科舉考試,以第二名的成績中了進士。但王嗣中卻很不服氣,認為排在第一名的進士趙昌言不如自己,于是就向有關部門投訴。當時,考試名次雖然排出來了,但還沒宣布狀元是誰,所以王嗣中就想爭一把,把這個狀元爭過來。
此事反饋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那里,趙匡胤就命人將王嗣中和趙昌言二人帶到殿上來,讓他們分別陳述理由。于是,二人就在大殿上吵了起來,各說各的理,誰也不服誰。
趙匡胤對二人說:“你們別吵了,現在,你們二人以手相互搏斗,誰勝了誰就是狀元!”
眾人一聽,以為皇帝是在開玩笑呢,但王嗣中反應快,趁趙昌言還在發愣的時候,就抬手向趙昌言頭上打去。趙昌言是個禿頭,當時戴著帽子,王嗣中一打,一下子把他的帽子打掉了,露出了明晃晃的禿頂;王嗣中撿起趙昌言的帽子,向趙匡胤說:“陛下,臣勝了!”眾人見了,哈哈大笑起來,趙匡胤也大笑起來,宣布說:“好吧,那就以王嗣中為狀元,趙昌言為榜眼吧!”
(摘自《羊城晚報》唐寶民/文)
現在我們說的“名字”,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跟姓合在一起,代表一個人。而在古代,“名”“字”卻不是一回事。
古時,人一生下來就得由父母起個名,這個名稱為“小名”或“乳名”。等長到20歲,可以挽起頭發戴上帽子成人了,還得由父母鄭重其事地為其舉行“冠禮”,再給他起個名,這個名就叫“字”,也叫“表字”。這表示他“有為人父之道,朋友等人不可復稱其名,故冠而加字”。
因而,古代平輩之間甚至一般關系的尊長對晚輩都應該以“字”來稱呼對方,以示尊重,自稱則必須用名。因此,“字”雖然是自己的,但卻是為外人稱呼自己的時候準備的,自己卻從來不去使用。諸葛亮字孔明,劉備、關羽和張飛都可以稱諸葛亮為“孔明”,但諸葛亮本人卻只能自稱為“亮”,不能自稱為“孔明”。名、字之外又有號,名、字一般是父母師長給的,自己不能隨意更改,以示對親長的尊重。號則是朋友取的或自己擬的。
(摘自《文史天地》)
現在,各個城市中交通信號燈的黃燈,源于美國,已有百年歷史。
1914年,紅綠燈在美國克利夫蘭出現,但紅綠燈轉換瞬間,汽車剎不住車,容易出事。后來,通用電氣公司華人雇員胡汝鼎提出在紅綠燈之間加一個黃燈作為緩沖,此法一直沿用至今。有了這個緩沖的黃燈信號,交通事故大大減少。
(摘自《今晚報》蘭 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