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惠
(安圖縣明月鎮長興豐產小學,吉林 安圖 133600)
小學語文教材使用的幾點思考
段崇惠
(安圖縣明月鎮長興豐產小學,吉林 安圖133600)
素質教育呼喚創新能力的培養,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把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寄托在新教材上,但教材僅僅就是例子,無論新舊,只要教師吃透教材,用好、用活教材,而后跳出教材,就可以培養學生的獨創性,否則使用新教材,也會“穿新鞋走老路”。
學習主體求異思維拓寬領域
素質教育呼喚人的主體發展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語文課堂教學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方面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優勢,但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是封閉型的,重課內輕課外,重知識輕能力,致使學生被動學習、機械記憶。目前課堂教學把教材當做“圣旨”反復作繁瑣的分析,結果把一篇文質優美的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等小學生結束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找來一篇文章仍不知怎樣閱讀,讀后無所體會,只能“千人一詞”,談不上獨特見解,于是學校似乎成了“工廠”,學生自然成了規格尺寸基本合格的“產品”。久而久之,由于沒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便無從談起。“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那么學生的獨創性如何培養呢?教師把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寄托在新教材上,這無疑是有道理的。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而后跳出教材,依然能培養學生的獨創性。
1.吃透教材,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素質教育要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這種主體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為,必須由學生親自參與,直接體驗[1]。因此,教師要在備課中認真吃透教材,確立教學目標。目標要明確但不要過細,目標要實但不要過死。在教學過程設計上更要根據目標宏觀設計,不可微型設置,只有大的環節而不要把每步都詳細設計出,學生想怎么學就怎么學,只要大目標能夠實現。如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這一課時,備課中就發現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各有不同,我就想到學生也一定會各有所好。因此,一上課我就提出自己讀課文,說說你最喜歡哪個季節的小興安嶺,使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讀完一遍課文后學生馬上進入到自己喜歡的段落。在匯報時,學生把各自喜歡的段落分析得很透徹,從學生的分析匯報中其他學生也分享了自己沒有體會到的美。也就是說只要你吃透了教材,無論學生如何變化,就會實現目標,即感受小興安嶺的“四季之美”,順序并不重要。
2.用好教材,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
想象是以一定的生活經驗為依據,提出合乎事情發展規律的預定設想,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如在講授《頤和園》一文時,我設計了假如你來到了頤和園,除了作者看到的之外,你還仿佛看到了什么的問題。有的學生看到長廊里畫有龍、鳳,牡丹花在盛開……有的說仿佛自己坐著游船來到昆明湖上,荷花在水中蕩漾,小魚在腳下游過,燕子正在給我唱歌……這無疑是在原文的基礎上再創造。再比如說學了《窮人》一文,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習,想象文本中主人公二十年以后會怎樣;《豐碑》一課講完后想想軍機處長犧牲的地方現在又會怎樣,等等。這些想象有些看來很荒誕,但誰又能說將來有一天不會實現呢?愛因斯坦16歲時就狂想騎著一束光來追趕另一束光,十幾年后他就創立了偉大的“狹義相對論”。
新課程倡導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但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所以要尊重教材,吃透教材,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1.鼓勵學生質疑解惑,使學生懂得自主學習。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必須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熟讀、讀熟,理解其含義,并進行反復的指導和訓練。鼓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語言文字和標點符號等進行質疑問難,使其通過學習和思考,分析和解決疑問。另外,讓學生明白,有疑難隨時可以提,絕不是只限于閱讀課,其他作文課、寫字課等亦可。久而久之,學生所提的問題正是課文的重點、難點所在。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通過閱讀、思考后,領悟和解決了這些問題,從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2.結合教材設計的綜合實踐練習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以素質化的語文教學目標為導向,精心設計學生的語言學習自主活動,是帶領學生走向自主創新學習的有效之路[2]。教學每篇課文,首先根據讀寫訓練要求向學生提出: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作者是用哪些材料表達的?接著,圍繞這一要求,明確地向學生提出相應的具體學習任務。學生圍繞學習任務人人動腦、動口、動手,全神貫注地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中,提高能力,形成積極的情感。
3.開展合作學習討論,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高效課堂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學習過程的優化,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開展小組學習討論:一是要恰當地選擇時機,一般可安排在語言活動的重要之處,或安排在課文理解的難點之處,或安排在經過學生一定的獨立學習思考后。二是加強小組文化建設.分組要合理,注重小組長的培養與使用。三是監控小組學習討論的效能,這是小組學習至關重要的步驟。教師要巡視并參與其中,適當點撥,同時應特別關注小組討論的反饋交流,認真傾聽,達成共識,彼此分享。
1.吃透教材,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
求異思維是開放性思維,是創新思維的核心,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催化劑”。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對提問的回答,對習題的解答,應當允許多種答案并存,教師應鼓勵學生突破常規思維的局限性,推陳出新而不是人云亦云。如《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課,多年來學生就習慣了說彎彎的月兒就像小船,而有的學生則提出像鐮刀,有的提出像馬嘴等,這無疑是求異思維的開始。再比如《登山》一文,學生學完之后均為列寧自覺鍛煉戰勝困難的精神而敬佩,然而有一位學生卻說:“我覺得列寧不可學,他走那樣危險的路目的僅僅是為了看日出,而不是執行革命任務,萬一出了危險,豈不因小失大。”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都爭相談看法,我及時指出這位同學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并能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好極了,此時全班同學也情不自禁地為他鼓掌。
教學中要讓學生求異思維多向擴散,關鍵在于選擇好思維的發散思維點,注重抓住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如《烏鴉喝水》中怎樣喝到水,《田忌騫馬》中齊威王為什么會輸,《草船借箭》曹操真的很笨嗎等,然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上發散思維。
2.用活教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鼓勵和幫助學生在探究中嘗試采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尋找答案。答案也許對,也許錯,但都要及時鼓勵,讓學生時時、處處想出新的、不滿足于“從眾”、“趨同”與“成說”。老師必須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氛圍,使學生敢于、樂于標新立異。那些標新立異的東西,說不定大部分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是沒有實際價值的,甚至是幼稚可笑的,只有百分之一的東西才夠說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但如果沒有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參與,那么可能就沒有這百分之一的創新。
1.突破學科界限,鼓勵多角度求知。
語文學習不是孤立的,它可以和其他學生形成交叉聯系,比如在教學《蝙蝠雷達》一課時,在學生弄懂蝙蝠和雷達的關系之后要跳出教材,培養學生對仿生學的興趣,鼓勵他從科技書中了解人類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發的許多發明知識,并用課文中的句式“什么相當于什么”介紹許多發明,潛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再比如學生學習課文后,可要求他們合作編成課本劇。這時,學生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妙的音樂,得體的動作,使語言更具魅力。學習課文《賣火柴的小女孩》后,要求學生編讀后感小報,學生自然就想到如何配上美術字,使小報更有情調,使語言和“形象”有機結合,取得圖文并茂的效果。這些匯報、演出、展覽等活動蘊含大量獨創性的素材。實踐證明,對學生的獨創性只要及時表揚,就必能能形成“新”意十足的氛圍。
2.突破“教材為本”,引導多渠道積累。
“為學之道在厚積而薄發”。語言文字的學習最重要的是積累內化,閱讀是最好的積累內化,主動閱讀應該是學生的必備素質,它能豐富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要引導學生學一課而讀多篇,學一點而帶一個面,掌握一個詞而拓展一大串。如學生學習了《火燒云》中描寫顏色的ABB式詞“紅彤彤”后,隨即組織學生課外收集了藍盈盈、灰蒙蒙、黑洞洞等幾個詞,然后用這些詞寫一段話練習。這是對課文里語言學習的一種延續和發展。語文學習不能只圍繞課文轉,要在學完一課后,及時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進一步積累沉淀,從而使學生獲得能力,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得到拓展。
3.突破課堂為中心,拓寬外延。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同,課內打好語文基礎,目的是課外求得發展。如在教完《頤和園》一課,我讓學生寫了小練筆,描寫了家鄉的美景,有的同學按游覽順序寫了“長白山”、“水庫”等,寫得很精彩。接著我又提出要想讓外面的小朋友也欣賞到這么美麗的景色,該怎么辦呢?然后要求學生實踐。絕大多數學生選擇了投稿、寫信,那他必然就要學習怎樣寫信封,用相片宣傳的當然要學一些照相技術和選景藝術。這樣的外延拓展訓練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1]劉華亮.小學生體驗式學習有效指導[J].吉林教育.學科,2011(4).
[2]李曉強.學科綜合實踐學習的設計思考[J].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