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君
(安圖縣松江鎮三道中心小學校,吉林 安圖 133600)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策略
秦相君
(安圖縣松江鎮三道中心小學校,吉林安圖133600)
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的實效性。然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發現,許多教師的課堂提問流于形式,沒有起到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的作用。對此本文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同仁交流分享。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縱觀課堂教學發現,有許多小學教師對課堂提問的策略和原則缺乏研究與探索,致使課堂提問流于形式。從表面上看這些提問有問有答,實際上這種隨意性的提問缺乏實用價值,導致課堂提問呈現“三多三少”的現象:學習好的學生回答得多,成績中下的學生回答得少;一問一答的多,獨立思考的少;直接或間接答案的多,分析講解過程的少。這種隨意性的提問,實際上是一種盲目的提問,缺乏思考的提問。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思維得不到激活,不敢主動提出問題,更不敢質疑,因而影響學生學習的實效,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阻礙新課改的深入發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提問的實效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認真研究提問的策略,大膽進行嘗試;要充分發揮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努力為小學生構建一種“問題情境”,并以此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問應立足于對小學生智力的開發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獲取知識過程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從而提高小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提問時,應從以下方面思考與嘗試。
所謂目的性,是指設計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教材設計的意圖,教學內容的需要,學習的重點、難點、關鍵之處,在知識點的關聯處及知識的拐點處進行問題的設計。所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梯度,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貼近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小學生經過思考、探究能夠解決[1]。同時要注重與小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適時創設問題情境,以引發小學生主動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小學生進行學習總是受一定的學習動機所支配。動機是主體進行某種活動、達到一定目的的主觀心理和內在動力,常常由當前的具體事物表象或概念引起,是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產生的。為此,教師的課堂提問不能隨意,必須符合教學目標的要求,并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的重點、難點來進行。此外,其內容和形式也應充分考慮難易程度,要根據提問對象的年齡、性格、知識基礎與能力水平來設計,提問的難度不能過大或過小。過大,學生的思維跟不上:過小,則使學生感到過分容易,起不到調動積極思維的目的。提問要注重封閉式與開放式兩種形式的整合。如教學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我設計了一組這樣的提問:(l)作者開頭說:“那時候我有點驚異了,為什么伯父得到這么多人的愛戴?”作者為什么在文章開頭寫這一句話?(2)作者圍繞這個寫作目的寫了哪幾件事?(3)對這幾件事你有何見解?它們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這樣設問針對本文特點揭示了課文前后內容上潛在的因果關系,便于學生層層深入地了解課文,教與學雙邊活動的目的十分明確,激發了小學生開展學習合作與競爭的意識,激發了小學生探求新知、施展才華、表現自我的欲望。
有經驗的老師總是會記得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 “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具有啟發性、挑戰性的提問,學生才會感興趣,才能依據個人能力、主觀的努力,并選擇適合的方法解決這些問題,使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自豪感,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信心和決心,提高學習的意志力和自制力,使其輕松、快樂地學習。正如一些教師用“解答距”的方式進行課堂提問,是非常切合實際的。例如,在教學《狐假虎威》這個寓言故事時,課文中有一句話:“狐貍和老虎,一前一后,朝森林深處走去。”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設想一下,這一前一后,是誰在前,誰在后?你們的根據是什么?”問題提出后,學生們興趣盎然,討論激烈,得到的答案各有特色:老師,我認為狐貍在前,老虎在后,因為我看到書中插圖是這樣畫的;老師,前一節課文中說是狐貍帶著老虎,不是老虎帶狐貍,所以我認為狐貍在前,老虎在后;老師,我不同意他們的看法,課文中這一句話寫的是‘狐貍和老虎一前一后’,一眼就可以看出狐貍在前,老虎在后;老師,后面課文里講到百獸先看見狐貍,后看見老虎,所以我認為狐貍在前,老虎在后……課堂討論十分激烈,學生個個爭先恐后,據理力爭。學生的回答能言之有據,言之有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可見問題的啟發性是多么重要。這節課上完后,有一個學生這樣發表意見說:“老師,文中狐貍說:‘我帶著你到百獸面前走一趟。’如果說成:‘我跟你到百獸面前走一趟。’把‘帶’說成‘跟’,說錯一個字,它的詭計就可能被老虎戳穿了。”這個孩子對課文的理解如此深刻,聽了他的發言,誰能不為之欣慰?這充分說明,學生的智力因素得到了培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開發,得到了發展,他們的閱讀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隨之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面向全體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課程理念的體現。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首先,教師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因為組成每個班級的同學之間存在著差異性,教師要尊重孩子的差異性,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成功的可能[2]。在同學們回答問題,交流觀點的時候,要教育孩子學會傾聽。傾聽別人的觀點或意見,不僅是一種尊重,還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傾聽,可以與自己的觀點或想法建立一種必然的聯系,并進行對比、判斷,從而找出差距或不同的觀點,以進一步探討交流,最終達成共識,彼此分享成功的喜悅。需要強調的是,在反饋與交流、質疑與解疑的過程中,要特別給予“學困生”以關注。面向全體學生,不讓每一個孩子掉隊,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重要理念,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對學困生不能歧視,更不能挖苦、甚至諷刺,要耐心傾聽他們的觀點,并啟發引導他們積極參與交流與對話。對于學困生的回答要給予充分肯定與指導,而不是輕易放棄。其次,面向全體的另一個要求是教師備課要有針對性,真正做到面向每個學生,根據每個學生的個性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使優等生“吃得好”、“吃得飽”,學困生“吃得了”,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另外,教師提問時,應當面向全班,先把問題提出來,給學生留一定的思考時間,經過學生充分思考后再回答問題,這樣不僅能增加問題回答的正確性和完整性,而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最后,課堂提問還要把握時機,最好在學生都處于“悱”、“憤”的心理狀態時進行。“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時,是給予啟發的最佳時機。
明確了提問目的,設計好了提問內容,理解了提問原則和形式之后,老師還應采用科學的提問方法和恰當的提問方式,才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創造性和靈活性。在教學中我對課堂提問進行了改革試驗,實踐證明,運用“激趣、遷移、鞏固”三結合的方法,效果較好。
l.激趣法
教學中涉及一些比較抽象、比較枯燥的教學內容時,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心理特點,有意識地設計一些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生動、愉悅的學習氛圍,從而促進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積極思維。當學生思維處于活躍狀態時,思維就會變得敏捷有效,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適移法
教師在提問舊知識的基礎上,可根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意識地設置提問,引導學生將已有知識經驗遷移到學習新知識中,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例如:一道數學題先讓學生嘗試多種解法,而后引入新解法教學;由大海表面的壯觀、美景,引導“想象海底深處會怎樣”來教學《海底世界》一文,等等。只要你用心發掘,找準新舊知識連接點,通過對舊知識復述過渡,自然就會引出新知。由淺入深的教學必將減輕學生對新知識的畏懼感,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3.鞏固法
在課堂教學中,為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的新知識,應在授完新課后,對所學知識提出一個或幾個重點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使學生由感性認識進一步上升到理性認識,鞏固新知。例如,在授完新課后可以這樣設計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體會是什么?解答這類應用題的關鍵何在,等等,以此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達到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生思維的敏捷度、深刻性。
總之,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有效提問不僅是教學的一種藝術,更是教師智慧的體現。課堂提問設計的優劣將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強弱。因此,要求每位教師必須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梳理教材,分析研究教材,把握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突破點。所設計的問題要注重小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小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營造生動活潑、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1]孟寶森.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的理性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學術版,2003(1).
[2]徐彩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才智學刊,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