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發展沒有定式,但特色是建設特色小鎮的根本。特色小鎮既要有傳統鎮的部分形態,也要加入新的內涵和要求。
忽如一夜春風來,特色小鎮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其背后的推動因素,便是國家的新型城鎮化戰略。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在此之后,“新型城鎮化”成為一個熱門詞匯。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正式出臺。
在我國,城鎮化不僅被看做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引擎、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更被視作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不難看出,城鎮化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4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4.77%。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數據說明,我國城鎮化仍然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大城市是主力軍,小城鎮也是重要的推動者。而那些各地著力在打造的特色小鎮,無疑更在小城鎮中擔當著引領者。它們對于實現全域統籌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作用,早已是各界的共識。
小城鎮,從面積上來說,很小。從行政級別上講,鎮也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但小城鎮,不能唯其小,而忽視它的重要性。小城鎮一樣有大格局,它串聯著農村和城市,是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的紐帶。
去國外考察的浙江省省長李強,對那里的特色小鎮印象尤其深刻。“比如硅谷、達沃斯、格林尼治,體量不大,但是很精致、富含文化韻味,產業處在高端,富于競爭力和知名度。”他認為浙江有發展特色小鎮的潛質。
之后,浙江特色小鎮的建設明顯加快。龍塢茶鎮、黃酒小鎮、青瓷小鎮、絲綢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被創建出來。看到了“小鎮經濟”牽引作用的浙江,計劃創建100個省級特色小鎮。
有媒體報道說,在杭州山南有一個基金小鎮,“與其說是‘鎮,不如說是一個‘小村莊:一塊2000畝的地,地上凌亂的舊廠房、倉庫和居民,還有古老的火車軌道,加上一個700多年歷史的八卦田……”但6年之后,這個被改造的基金小鎮已經可以實現營業收入50億元,貢獻稅收3億元。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楊柳勇就對特色小鎮有著高度評價:特色小鎮,會成為浙江七大產業的高度聚集地,成為浙江七大產業發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人們似乎一下子看到了,小城鎮一樣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遠處的達沃斯,是世界經濟論壇的舉辦地,也早已是經濟學界的勝地;近處的烏鎮,已被世界互聯網大會選作永久會址。這都是最好的例證。
但也不是每一個小城鎮都可以被打造成特色小鎮。一個可塑的小鎮,首先得有自己的特色,或者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或者是無與倫比的優美景色,抑或是有競爭力的特色產業。
2013年,我國的建制鎮數量就達到了20113個。如果把這兩萬多個小鎮都打造成特色小鎮,那特色小鎮也就不再有所謂的特色可言了。
有業內人士說,有兩種類型的特色小鎮是最富生命力的,一種是傳承歷史的,一種是創新未來的。傳承歷史的,往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但并不是守著歷史文化不放,而是在傳統產業基礎上,為其注入新的活力;創新未來的,則注重新興產業的集聚,有的則會依托于國際化的大企業。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12個特色小鎮中。就包含了這兩種類型的小鎮。比如瑯琊鎮的特色是古瑯琊文化和古瑯琊歷史風貌,但以“瑯琊文化為魂、秦漢建筑為形”的瑯琊鎮,除了發展旅游產業,也在著力發展商貿服務業和建設特色電商平臺,打造“電商強鎮”;張家樓鎮則是依靠綠澤畫院和藍莓領域的龍頭企業,致力于打造“油畫名鎮”和“藍莓之鄉”。
發展沒有定式,但特色是建設特色小鎮的根本。特色小鎮既要有傳統鎮的部分形態,也要加入新的內涵和要求。要“產城融合”,也要“產城人融合”,真正成為特色新興產業發展的新載體。
也許只有這樣,特色小鎮才能成為新經濟的“高地”,擔負起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