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鑫陶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在這一戰略的推動下,特色小鎮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為此,青島也在不遺余力地推動特色小鎮建設,其中西海岸新區特色小鎮建設的成效已開始顯現。
近期,新區組織媒體對特色小鎮進行了集中采訪,《商周刊》也以自己的獨特視角,給予了關注。
鄉鎮是我國最基層的行政機構,是城市和農村的連接者。鎮與鄉同級,但屬于比鄉經濟發達的行政單位。
從1978年到2013年,我國建制鎮數量從2173個增加到20113個。在鎮的數量呈幾何式增長的背后,全國各地也涌現出了不少有特色的小城鎮。其中負有盛名的就有周莊、同里、角直、西塘、烏鎮、南潯等,它們以其深邃的歷史文化底蘊、清麗婉約的水鄉古鎮風貌、古樸的吳儂軟語民俗風情,被稱作“江南六大古鎮”。
在江北,位于膠州灣西岸的青島西海岸新區,也在著力打造自己的特色小鎮。2014年,西海岸新區在張家樓鎮和海青鎮進行了特色小鎮建設試點。在試點成功之后,2015年,新區又在西部的10個鎮街全面推行特色小鎮建設。
在西海岸新區這塊約2096平方公里的大“棋盤”上,12個特色小鎮就如同12顆棋子布局其中,相互串聯,而這正是新區在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上布下的特色小鎮“棋局”。
越來越美的張家樓
2013年,首屆“青島國際藍莓節暨中國國際藍莓大會”在西海岸新區舉辦。以張家樓、藏南和六汪、寶山為中心的藍莓產業核心區,打造出了當時我國縣域面積最大、產業化水平最高的藍莓生產基地。藍莓產業也由此成為了張家樓鎮的新名片。
張家樓鎮的“名片”不少。過去,人們稱這里是“油畫名鎮”。2003年落戶張家樓鎮的綠澤畫院,已是我國江北最大的油畫生產企業,也成為該鎮走向世界的窗口。從這里生產出來的作品,暢銷西歐、北美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年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曾先后被命名為“國家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和“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
目前,15.77平方公里的達尼文化產業園里,已經聚集了十幾個文化龍頭企業,總投資超過300億元。
為了突出“油畫名鎮”特色,該鎮著力打造特色文化市場,引進深圳大芬著名文化企業上藝文化集團,規劃建設了張家樓特色小鎮藝術博覽城。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藝博城全部建成后,可吸引知名文化企業、職業畫家等1000余戶入駐。采取“線上線下”、“實體店+互聯網”的運營模式,預計運營后年交易額可達20億元,成為國家級藝術品交易平臺。
如今的“油畫名鎮”,也是“藍莓之鄉”。位于新區中心地帶,三面環山,依山傍海的張家樓鎮擁有的北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弱酸性土壤,正是藍莓生長的沃土。
在這個面積137平方公里,只有4.7萬人口的小鎮上,容納了8家藍莓龍頭企業和10家藍莓專業合作社。藍莓的種植面積超過2萬畝,育苗能力達3000萬株,深加工品種13大類70余個品種,帶動近萬名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年增收過億元。如今,中國藍莓產業協會也選擇了落戶張家樓鎮。
張家樓的名片還有很多。近年來,它先后被授予“全國文明鎮”、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山東省文明鎮”、“山東省旅游強鎮”、“山東省十佳特色文化鎮”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張家樓的成績,是新區通過打造特色小鎮助推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的體現。按照“城鎮引領、產業支撐、市場帶動、生態優先”的發展思路,以“油畫名鎮、藍莓之鄉”為主題特色,立足鎮域實際,并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定位、高水平建設,也才有了今天越來越美的張家樓。
規劃是靈魂
特色小鎮,關鍵在于特色,這是立命之本,也是競爭力所在。
它可以是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古鎮,比如江南六大古鎮;可以是以旅游和經濟論壇聞名的小鎮,比如瑞士小鎮達沃斯;也可以是以產業發展為引領的現代小鎮,比如新區的張家樓鎮和海青鎮等。
藍莓、茶葉和食用菌并稱為西海岸新區現代特色農業的“三寶”。張家樓鎮是“藍莓之鄉”,海青鎮是“北茶古鎮”,大村鎮則被稱為“菇香小鎮”。
海青鎮的主導產業是茶業。目前該鎮的茶園面積達3萬畝,占整個山東總量的1/10。大村鎮的特色產業則是食用菌,該鎮是青島食用菌之鄉、省及國家“一村一品”示范鎮。
據悉,目前大村鎮有60多個村5000余戶農戶參與食用菌種植,種植品種6爪,年菌棒保有量達2億棒,年產各類菌菇3萬多噸,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食用菌產業已成為該鎮的亮眼“名片”,而且也形成了集菌菇種植、產品加工、科技研發、品種推廣、商貿流通等為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
在有的業內人士看來,特色小鎮本質上是一個產業問題。小鎮的規劃和建設,關鍵在于產業的科學謀劃和定位。通過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資源、轉化創新成果,實現產業發展從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發展驅動轉變,才是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根本。
規劃是特色小鎮的靈魂,決定著特色小鎮的未來。為此,西海岸新區結合新區的定位,統籌“人、城、產、景”要素,并依據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指南》國家標準,科學編制了特色小鎮規劃。
目前,新區12個特色小鎮總體規劃全部通過專家評審。通過12個特色小鎮總體規劃和鎮街駐地區域城市設計,小鎮的功能定位、產業布局、發展思路等得以明確。
除了上述的張家樓鎮、海青鎮和大村鎮,瑯琊鎮依據瑯琊文化確定了秦漢風格的小鎮定位,打造“山情海韻,千年古郡”;著力發展鄉村旅游和現代農業的藏南鎮,確立建設“山水藏南,旅游強鎮”;泊里鎮的特色定位是“董家口港,泊里新城”;大場鎮是“工貿強鎮,多彩大場”;六汪鎮是“山水六汪,花果林海”;寶山鎮是“花果之鄉,生態寶山”;王臺鎮是“紡機名鎮,國際新城”;鐵山是“樂活鐵山,交通樞紐”;膠河是“秀美膠河,商貿小鎮”。
青島西海岸新區區委副書記佟海燕曾去海南瓊海市考察過那里的12個特色小鎮,她在對比了新區的12個特色小鎮的發展規劃后表示,我們的12個小鎮并不亞于它們,我們也有自己的特色,將來也要通過旅游線路將它們串聯起來。
為此,新區打破鎮域區劃界線,開展全域規劃,合理布局不同功能的特色小鎮,融合互補,相互牽引,把12個特色小鎮串成鄉村旅游項鏈,建立鄉村旅游系統,整體發展旅游業,把游客引入千家萬戶,通過打造鄉村旅游目的地,增加農民經濟收入,筑牢特色小鎮產業支撐。
成效顯現
從2014年新區在張家樓鎮和海青鎮開始特色小鎮建設試點開始,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
佟海燕說,一年多來,按照新區主導、鎮街主力、企業主體的“三主模式”和規劃為先、設施為要、文化為魂、生態為基、產業為根、特色為本的“六為路徑”,采取“五抓五促”,快速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城鎮的生態環境、鎮域承載力、公共資源配置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
為加快特色小鎮建設,新區還重點推進了“一改,一街,一園,一遷”四個一工程。在資金投入方面,充分發揮國有企業主力軍作用,重點實施投資13.6億元的109個基礎設施配套項目,其中2015年計劃完成投資7.4億元。
從試點先行到全面鋪開,成效開始顯現,不僅居民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實惠,鎮街也陸續走出了一條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的路子。
最顯著的變化是鎮容鎮貌。在采訪的每一個小鎮中,記者都可以從規劃建設圖和實際體驗中,切身感受到現在和過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以前的小鎮,更像是一個大農村,道路不暢,塵土飛揚。現在,小鎮開始有了小城市的面貌,街道變得通達了,街面整齊、干凈,布局合理,甚至有的小鎮儼然已被打造成了一個旅游景區。
隨著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大企業開始被吸引過來,特別是那些有著特色產業的小鎮。比如,安溪鐵觀音集團參與了海青茶業綜合體項目的后期運營管理,中信證券資本參與泊里鎮特色小鎮全域打造,卓達集團參與瑯琊鎮特色小鎮建設,北京偉光匯通文化旅游參與鐵山街道特色小鎮建設等等,已撬動社會資本多達100多億元。
企業盤活了閑置資源,農民的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改善。通過實施特色小鎮+休閑農業、特色小鎮+鄉村旅游,當地農民增加了就業機會,工資收入大幅提高。而特色小鎮+電商的實施,則加快了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增加了產品銷售收入。
正如佟海燕所說,西海岸新區通過特色小鎮建設,產業興了、環境美了、旅游火了,農民笑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