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當前經濟下,普通理財(指門檻較低的理財)收益超過6%,就需要認真研究其投資標的;8%以上的收益,就應該警惕;10%以上收益需要高度警惕。P2P的收益率在12%以內算正常,基本以15%為紅線,高于24%的不受法律保護。
前幾天,家里一位長輩被老同學喊去參加了場“溫泉一日游”活動,由理財公司組織,泡泡溫泉打打高爾夫,回來后手里多了份理財產品傳單——“10萬元起購,期限1年,年化收益率16%,每月進行返利。”之前長輩接觸的幾乎都是銀行理財產品——5萬元起購,90天期限,預期4%左右的年化收益率。面對這多了幾倍的收益率,說不心動是假的。
當長輩來問我這個理財產品靠不靠譜時,我的內心很慚愧。作為一個金融記者,身邊人竟缺乏理財的基礎知識。因此本文盡量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做一下理財知識的普及。
理財是否成功,并不是單純看收益率的高低。
如果是無目的理財,純為提高資金效率,理財的最低標準是:收益率超過本年度的通脹率。據專家預計,近幾年我國的通脹率大約為4.5%,只要你的投資收益率超過4.5%,那就恭喜,你賺了。通脹率,可依據各大新聞中提到的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漲幅作為基礎標準,因此,平時注意留意新聞報道,對基礎理財還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是目的性理財,例如為了實現養老、子女教育而做的理財,就要好好算一筆賬。
假如現在出國需要100萬元,N年后所需的費用就是用100乘以(1+A)的N次方,A是歷年大約的平均通脹率,得出來的數,才是幾年后真正需要的錢。以4%的通脹率舉例,6年后的留學費用就是100×(1+4%)6,未來需要的錢數越多,對收益率的要求也水漲船高。
目前市面上的理財產品,一般風險越低,收益越低;風險越高,收益越高。期限越短,收益越低。如果一定要將常見的理財產品類型按風險大小做排列,大致可以分成:銀行儲蓄(活期、定期等等)、銀行理財產品、信托產品、P2P、民間借貸……
進入降息通道后,銀行理財的高收益不再,收益率將普遍低于5%;信托產品收益較高,投資門檻也高,大多百萬元起售,周期長一些,利率能達到10%左右;P2P與民間資本一樣,高收益率與高風險并存,周期不定,高收益的背后可能有本金損失的風險。可你選擇的重要前提是,你確信對方能拿回放出去的貸款,你要確信,確信以后才能進行投資,重要的事多說幾遍。
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就在《資本論》中寫過,如果有10%的利潤,資本就會保證到處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潤,資本就會蠢蠢欲動;如果有50%的利潤,資本就會鋌而走險;如果有1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冒絞首的危險;如果有300%的利潤,資本就敢于踐踏人間一切法律。這描繪的正是投資收益和投資趨向的關系,在當前宏觀貨幣政策穩健的大環境下,不滿足于正常收益的人越來越多,有些人因此鋌而走險。
通常,P2P、民間借貸的投資資金都用于向急需資金的企業放貸。能否按照預期收益收回貸款取決于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的盈利水平決定資金收益率。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近幾年,國內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大都在兩位數以下,對外公布大都是10%左右的利潤率。實體企業辛辛苦苦經營一年才賺10%,投資理財卻能輕而易舉的賺20%,這不科學啊!
因此遇到高收益率的理財宣傳,就必須提高警惕。套用一句金融人士的話,當前經濟下,普通理財(指門檻較低的理財)收益超過6%,就需要認真研究其投資標的;8%以上的收益,就應該警惕;10%以上收益需要高度警惕。P2P的收益率在12%以內算正常,基本以15%為紅線,高于24%的不受法律保護。
據網貸之家最新統計,今年以來P2P網絡貸款平臺出現跑路或提現困難的公司多達677家,問題平臺大多數在2014年或2015年成立,注冊資本金在1000萬元左右,超過5000萬元的平臺僅有幾家。一些公司開始以高收益率為誘餌,最初幾個月返利非常準時,突然某一天就人間蒸發。
當然,P2P也不乏優秀的、相對穩妥的理財平臺。能否有資金安全保障,并且能獲得較高收益,則要看投資者的辨別能力。投資者可以主要觀察三個方面:一、是否有第三方資金托管,這可以有效隔離投資者和借款者的資金,保證投資平臺不碰錢;二、是否有第三方擔保機構,這樣投資者的本金和利息才有切實保障;三、是否有專業的風控團隊,如果風控做得不好,利息再高,平臺也會瞬間垮掉。
回到之前長輩問的問題,“10萬起購,期限1年,年化收益率16%,每月進行返利。”靠譜嗎?賭博是有可能贏錢的,但永遠不要羨慕一個賭徒贏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