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軒
在昌盛日電董事長李堅之的帶領下,依靠對光伏行業趨勢準確地預見,整合多方優勢資源,打造“光伏農業綜合體”,創建農業創客空間和農業創業大學,在“光伏+農業”這一應用領域成為全國性的佼佼者,而這些,僅僅是昌盛新能源產業戰略藍圖的開始。
在大眾的視野里,能源的來源形式并不被他們所關注,達到用戶時,電都是無形的,人們并不會將能源的消耗和環境污染進行直觀的關聯,但走進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昌盛)的工業園區和華盛太陽能農莊,看到光伏建筑一體化的辦公樓和成片的光伏農業科技大棚,不僅滿足自身用電,余電還能平價上網,讓人深刻地感受到能源革命的來臨,體驗到它所描繪的未來形態。
在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他有這樣的判斷:人類歷史上的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將使世界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今,我們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石油世紀的最后階段,第三次工業革命已經來臨,這一次,新的通信技術和新的能源系統將再次結合,數以億記的人們將在自己的家里、辦公室里、工廠里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聯網”上與大家分享,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
在昌盛日電董事長李堅之的帶領下,依靠對光伏行業趨勢準確地預見,整合多方優勢資源,打造“光伏農業綜合體”,創建農業創客空間和農業創業大學,在“光伏+農業”這一應用領域成為全國性的佼佼者,而這些,僅僅是昌盛新能源產業戰略藍圖的開始。
光伏困局中求變
2011年對國內光伏產業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經濟疲軟、歐債危機蔓延,傳統光伏市場國家紛紛下調光伏補貼,加上隨之而來的“雙反”,讓“兩頭在外的”光伏制造大國中國陷入了產能嚴重過剩的困境,也正是在這一年,李堅之下海創業。
“當時正好趕上了制造由盛轉衰,很多企業因為沉浸在慣性里面,它沒有感受到實際上天要變了,還在那里拼命的上產能。國際市場的需求已經下降了,中國新興市場沒有興起,中國是典型的兩頭在外,市場在國外,上游也在國外。”李堅之說。
面對這樣的困境,李堅之帶領昌盛的團隊對未來進行了分析和定位。“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把光伏在中國的應用這一端作為昌盛發展的一個接口和核心,將昌盛日電定位為太陽能綜合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李堅之說。也正是在此時,政府開始意識到光伏產業的問題,加大力度開發國內的市場,由財政部牽頭的國家金太陽示范工程對光伏項目進行扶持。昌盛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為賽輪股份有限公司搭建廠房屋頂光伏,此后又完成了海信、海爾等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項目。
隨著國家光伏政策的變化,以及單一的BIPV市場并不足以支撐光伏企業的長遠發展。傳統光伏“發電在西部、用電在東部”的供需矛盾也讓昌盛思考光伏產業模式的可能性,東部土地緊俏,如何在不改變原有土地性質的基礎上發展光伏,昌盛開始轉向了農業領域,并推出了光伏農業科技大棚,連接起了光伏和農業兩大生態圈,優勢互補。“昌盛剛開始是制造,從制造轉型成應用,制造是第二產業,做解決方案供應商是第三產業,與農業相結合是第一產業,一產是為了撐住二產,然后一二三產業這樣轉起來。”李堅之描繪著當下昌盛整個的產業結合。
“光伏農業綜合體”:農業發展新范式
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問題一直是政府最關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國農業發展長期滯后,農民收入低,政府雖然一直在強調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模式,但是從經營模式到裝備科技水平依然沒有長足的進步,如今,這個窠臼的難題,將被光伏這個新生的產業迎刃而解,昌盛的“光伏+農業”模式,不僅為光伏的發展打通了回路,而且為資本進入農業,提供了穩定的渠道,打造“光伏農業綜合體”,或將成為農業發展換擋加速的契機。
2014年9月,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進一步落實分布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直接把光伏農業的建設提上日程,表示要“因地制宜利用廢棄土地、荒山荒坡、農業大棚、灘涂、魚塘、湖泊等建設就地消納的分布式光伏電站。鼓勵分布式光伏發電與農戶扶貧、新農村建設、農業設施相結合,促進農村居民生活改善和農業農村發展。”
農業為光伏提供了建設空間,光伏則推動了農業的工業化、設施化。“在租用的農田上建設設施大棚,棚頂發電,棚下種植,不改變原有農用地的性質,既為光伏電站建設拓展了廣闊的空間,又規避了高額的土地使用稅,一舉多得。正因為如此,最近一兩年光伏農業大棚規模迅速擴張,光伏農業項目已占到2015年上半年備案項目總數的30%左右,成為光伏應用的主要形式之一。”李堅之說。昌盛在模式創新并不止于此。
通過土地流轉,圍繞光伏農業大棚打造規模化的“光伏農業綜合體”才是昌盛的模式樣板。昌盛與政府合作采取PPP模式組建合資公司對園區進行投資和管理。昌盛總部目前由兩大園區組成,一個是工業園區,大概占地600多畝;一個是光伏農業園區,大概占地9000多畝。這一模式不僅能夠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對轉變農民生產方式進而帶動生活方式轉變進行了有益探索,一是農民可以通過被園區企業雇傭,“進園進棚”轉化為產業工人,二是農民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入股等方式獲得租金和股金,增加了收入;三是推進了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農民集中入住,就近工作。
“光伏這個行業是投資拉動型的,投資要用發電回收,你的投資越大,盈利能力越強,我們用投資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就是一體化投資用光伏的投資解決了農業投資的問題。”李堅之說,創造性地為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
“光伏農業綜合體”模式有兩個重要的支撐:園區化和平臺化。園區化是光伏農業經營的基礎,平臺化是農業園區的提升。“圍繞光伏農業產業鏈及創業孵化工作搭建技術研發平臺、教育培訓平臺、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生鮮電商信息中心等,并整合項目所在地農業專家、技術人才和專業企業等社會資源,將整個園區打造為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經營的平臺,開辟農業園區經營的新維度,在農村地區復制‘萬達模式,最終形成‘光伏農業綜合體。”李堅之說。
截至目前,昌盛由一個30人規模的小公司發展到現在的1000余人,在山東、天津、寧夏、河北、山西、內蒙古等18個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開展光伏農業大棚項目建設,其中建成及在建項目510MW,計劃開工項目290MW。至2015年年底,昌盛光伏電站累計裝機容量將達到0.8GW,光伏農業園區總面積超過50000畝。
“安全可持續”:產業與金融的有機結合
盡管取得如此不菲的成績,李堅之對昌盛的規劃并不冒進,而是要做到萬無一失,“安全可持續”的發展。光伏和農業都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回報期又長,如何解決資金的問題,是所有光伏企業所面對的,“我們比較早的看透了光伏的金融屬性,很多企業單純依靠銀行貸款,風險是很高的,一個產業必須有金融資本進入,并且它的模式和金融資本必須匹配。金融對實業的融合和保護,昌盛理解的非常好,而且這方面做的,對于形成企業的安全環境是非常重要的。”李堅之對資本的理解頗為熟稔。
從金太陽工程到上網電價補貼政策(FIT),中國光伏的政策補貼進入一個良性的政策引導,“你發多少電拿多少補貼,政府引導企業關注發電量,光伏行業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電站質量和發電效率越來越高。”李堅之說。“這也為光伏企業提供了穩定的回報率,大約7-8年就能回收投資。”昌盛通過打造自己的金融板塊加固風險控制。
為了解決光伏項目融資難的問題,昌盛利用光伏農業項目收益穩定性和政策導向性的特點,與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多家政策性銀行達成合作意向,為項目提供貸款,保證了全國各地項目的順利實施。
打造“新農夫”的創客平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全社會形成了“創業潮”,而作為傳統產業的農業卻遠離風口,甚少有青年創業者投身農業,農業有它的特性,投資大,產出周期長,都阻礙著人才和資本的進入。昌盛經過模式創新,打造“光伏農業綜合體”,通過光伏投資解決農業資金流入難題的同時,打造“農業創客空間”和“農業創客大學”,雖然是“光伏+農業”,但昌盛無意做“新農夫”,而是通過平臺化運營,做“新農夫”的黃埔軍校。
“以‘光伏農業綜合體為載體,通過向全社會開放光伏農業園區資源和配套,吸引創客來到光伏農業綜合體平臺上進行創業。”李堅之說。除了提供創業的辦公空間之外,還向各個創業團隊提供政策、法律、資金等多方面的咨詢和支持,已經有茶葉、菌菇、蔬菜相關的商業品牌團隊入駐。
在平臺化的基礎上,昌盛推行事業合伙人制,并計劃三年扶持出5到8家農業龍頭企業,孵化20家以上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時培養30到50個家庭農場主,扶植150到200個種植大戶。
昌盛的“光伏農業綜合體”模式,結合和借鑒了“萬達模式”和“阿里巴巴模式”的精華,那么這一創新商業模式是否會被效仿?是否會成為昌盛未來發展的阻礙呢?面對這一問題,李堅之顯得很自信:“昌盛的模式很難被復制,因為管理是昌盛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