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凱凱 趙芳(寧波大學體育學院 浙江寧波 315211)
我國對鞋跟高度和下肢活動度之間的關系研究綜述①
顧凱凱趙芳
(寧波大學體育學院浙江寧波315211)
摘 要:該研究者搜索從1994年至2015年國內對高跟鞋(包括拉丁鞋)的鞋跟高度與下肢關節活動度的關系的研究狀況,總結不同鞋跟高度(包括拉丁鞋)對下肢關節活動度產生的影響。國內研究主要在自然行走和慢跑狀態下進行,一致表明:隨著鞋跟高度的增高,下肢關節活動范圍不同程度的受到限制,其中踝關節受限最大。對于拉丁舞鞋跟高度的研究主要是下肢肌電方面和腳底壓力的研究,拉丁舞步中下肢關節活動度的研究并未與鞋跟高度結合。
關鍵詞:鞋跟高度下肢關節活動度高跟鞋拉丁鞋
①基金項目:2014年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計劃暨新苗人才計劃項目部分內容(項目編號:2014R405079)。
趙芳(1989—),女,河南鄭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運動力學。
高跟鞋相對于平底鞋,除了增強了外觀美感,也改變了步幅、步長、步頻以及人體下肢關節活動范圍。我國學者針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通過分析歸納不同高度的高跟鞋對行走、慢跑或其他非靜止狀態下肢關節活動度產生的影響,不僅對廣大女性選擇合適的高跟鞋提供借鑒,也對拉丁舞鞋跟高度與拉丁舞運動中的下肢關節活動度的關系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檢索“中國知網”的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搜索1994年至2015年有關不同鞋跟高度的高跟鞋(拉丁鞋)對下肢關節活動度產生的影響的文獻,部分不可下載的文獻通過ZADL申請文獻傳送到郵箱獲得,以“鞋跟高度”主題詞,搜索到2000年以前:6篇;2001年~2005年:7篇;2006年~2010年:23篇;2011年~2015年:39篇,共計75篇。以“拉丁鞋”為主題詞,搜索到2000年以前:1篇;2011年~2015年:1篇,共計2篇。以“高跟鞋”,“步態”為主題詞,搜索到2000年以前:1篇;2001年~2005年:3篇;2006年~2010年:12篇;2011年~2015年:14篇,共計30篇。以“高跟鞋”,“運動學”為主題詞:搜索到2001年~2005年:2篇;2006年~2010年:2篇;2011年~2015年:7篇,共計:11篇。去除重復的文章6篇。共計:112篇。匯總見表1。
針對鞋跟高度的問題,國內的相關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高跟鞋帶來美感的同時,會對人體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國內對此問題越來越關注。
通過閱讀全文,最終篩選得到與該綜述內容相關國內文獻18篇,其中實驗類14篇,文獻綜述類1篇,會議3篇,共計18篇。發表年份匯總:2001年~2005年2篇,2006年~2010年7篇,2011年~2015年9篇。見表2。
國內對于鞋跟高度與下肢關節活動度的關系研究,自2001年以后才慢慢出現,近年來逐漸增多。
隨著鞋跟高度增高,下肢關節活動范圍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鞋跟越高,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的運動范圍越小。吳劍[3]、李建[4]分別對青年女性穿不同鞋行走時步態的動力學和青年女性著高跟鞋平底行走時步態的生物力學進行研究表明:青少年女性穿6.5 cm以上的高跟鞋時,下肢三大關節活動幅度減小。程亮[5]表示穿著高跟鞋,膝關節和踝關節彎曲角度明顯不同。隨著鞋跟高度增高,下肢關節活動度減小是導致女性穿高跟鞋行走步長減少的原因,女性更容易患退化性膝關節炎。女性穿上高跟鞋以后,鞋跟高度增加造成小腿肌對踝關節的作用力減小,導致推力不充分,使得踝關節的活動范圍減小。
2.1三維空間內矢狀面和冠狀面上及水平面上關節活動度的變化
隨著鞋跟高度的增高,下肢三大關節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受限的程度略有不同。
郝智秀[2]認為隨著鞋跟高度增加,踝關節的矢狀面整體表現為伸展角度減小而屈曲過度、冠狀面表現為內收減小,沈文文[10-11]以及劉華[7]、陳奕男[9]也得出類似的結論;膝關節的矢狀面表現為屈曲略有增加、冠狀面表現為內收顯著減小,吳劍[3-4]持有相同的觀點;髖關節在矢狀面整體上伸展減少而屈曲增加,而在冠狀面內內收和外翻角度均有減少,吳劍[3-4]、劉華[7]得出相同研究結果。時會娟[12]等認為鞋跟高度對踝關節背屈角度、跖屈角度、矢狀面內的關節活動幅度、冠狀面內關節活動幅度、水平面內關節活動幅度均有顯著性差異,對最大內翻角度、最小內翻角度、內旋最大值、外旋最大值均無顯著性差異。鞋跟高度對膝關節和髖關節三個平面內角度的峰值及其活動幅度均無顯著性差異。
對于下肢三個關節的影響程度:郝智秀[2]、沈文文[10-11]、于亞光[6]、時會娟[12]等一致認為鞋跟高度增加對踝關節活動范圍影響最大,膝關節和髖關節活動范圍稍小。

表1 搜索相關文獻年份分布統計

表2 該文具體研究文獻年份分布統計
于亞光[6]在實驗中研究了連續步行前后下肢疲勞度感不同的情況下,鞋跟高度對于下肢關節活動度的影響分析:髖關節角度在6 cm、13 cm高度鞋子時連續運動中,前后疲勞比較變化并不明顯。鞋跟高度增高,連續運動對髖關節角度變化和速度影響較少。但是當鞋跟高度增高到6 cm、13 cm時,膝關節、踝關節角度隨著運動時間的增長,膝關節角度開始由大變小,同時連續運動前后關節的運
動速度開始下降,說明連續運動對膝、踝關節的角度變化和速度有較大的影響。
2.2鞋跟的粗細研究
如今市面上的高跟鞋種類越來越多,鞋跟類型的不同對女性行走過程中下肢力學、運動學方面產生的影響不盡相同。閆松華[1]在青年女性穿不同高跟鞋自然行走的步態研究中,對鞋跟粗細的變化也進行了研究,選擇3 cm高度的粗跟鞋和細跟鞋,實驗研究得出:鞋跟粗細不同會造成足底壓力峰值的不同,但是對于下肢關節活動度沒有造成顯著差異。
吳劍[3-4]進行青年女性著高跟鞋平底行走時步態的生物力學研究時,選擇了跑鞋、6.5 cm中跟鞋、10 cm高跟鞋、12 cm的松糕鞋,鞋跟高度越高,下肢關節活動度越小。對于鞋跟粗細沒有做出具體研究。
郝琦[8]實驗研究了高跟鞋不同外底接觸面對下肢運動學的影響,針對四種不同類別的高跟鞋(4.5 cm和7 cm的細跟鞋和坡跟鞋),研究分析高跟鞋的鞋跟高度和鞋跟類別對下肢膝關節和踝關節角度產生影響的差異性,鞋跟高度增高,關節活動范圍顯著減小,不同高跟類型對于行走中支撐期階段的踝關節和膝關節角度變化沒有顯著差異。對于低跟鞋,坡跟全底面觸地鞋對關節造成的影響更大,對于高跟鞋來說,細跟比坡跟全底觸底鞋更能引起踝關節和膝關節伸展,對關節危害更嚴重。相同高度下,女性最好選擇外底接觸面較大的鞋具。
時會娟[12]等對青年女性穿不同鞋跟高度和粗細的高跟皮鞋下樓時的人體運動形式進行分析,選用3 cm粗跟、3 cm細跟、5 cm粗跟、5 cm細跟、7 cm粗跟、7 cm細跟和平跟鞋7款鞋作為實驗研究鞋具。鞋跟粗細對踝關節最大背屈角度、最大內翻角度、內旋最大值、矢狀面內活動范圍、冠狀面內的活動幅度、水平面內關節活動幅度均有顯著性差異,對踝關節最大跖屈角度、最大外翻角度、外旋最大值沒有顯著性差異。鞋跟高度和粗細對膝關節和髖關節三個平面內角度的峰值及其活動幅度均無顯著性差異。鞋跟高度增加,對踝關節影響最為顯著。
國內對于拉丁舞鞋跟高度和下肢關節運動之間關系的研究主要是拉丁舞鞋跟高度和下肢肌電以及足底壓力的關系研究,涉及下肢關節角度的研究并未與鞋跟高度結合起來。
榮明[13]在2014年對女性穿不同高度拉丁鞋跳舞時下肢主要肌肉sEMG信號變化進行研究。實驗主要研究下肢肌肉的肌電信號與鞋跟高度變化的相關性,隨著鞋跟高度的增加,肌肉作功增加,下肢疲勞感增加,對舞蹈表現力存在一定負面影響。此項研究主要針對下肢肌肉肌電信號和作功隨鞋跟高度的變化,并未涉及下肢關節角度和活動范圍。
榮明[14]在2008年的碩士學位論文中:運用足底壓力測量系統和表面肌電系統,研究女性拉丁舞運動中足底壓力的分布規律以及下肢主要肌肉做功隨跟高的變化規律,并結合女性拉丁舞者足部的疾病、損傷情況,為設計更加符合人體力學的拉丁舞鞋提供理論依據。文中研究的是鞋跟高度對足底壓力和下肢肌肉做功情況產生的影響,并未從拉丁舞運動中關節活動度方面作出研究。
王佳音[15]、榮明[16]從足底壓力和拉丁鞋的舒適度方面提出:拉丁舞鞋的設計有待進一步改進;跳拉丁舞時,不應選擇鞋跟過高的拉丁舞鞋。
李博對桑巴舞前進WALK步中身體髖膝關節角度的變化特征[17]進行了實驗研究,分析了整個桑巴前進WALK步運動階段髖關節和膝關節角度變化的趨勢:大→小→大→小。此文涉及到拉丁舞運動中下肢關節活動度的研究,但是沒有和鞋跟高度相結合。
國內對于不同鞋跟高度與下肢關節活動度之間的關系研究,一致表明:鞋跟高度的增加會限制下肢關節活動度,并從矢狀面和冠狀面做出了詳細的分析,運動狀態的不同(步行和慢跑)產生的不同變化,也做出了研究分析;國內對于拉丁舞、鞋跟高度、下肢關節活動度這三點的結合,目前研究還不充分。
該綜述對接下來將要進行的拉丁舞運動中不同鞋跟高度對下肢關節活動度的實驗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閆松華,劉志成.青年女性穿不同高跟鞋自然行走的步態研究[J].醫用生物力學,2008,5(23):394-396.
[2]郝智秀,周吉彬,金德聞.不同足地界面對人體三維步態的影響[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46(8):1388-1392.
[3]吳劍,李建設.青年女性穿不同鞋行走時步態的動力學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報,2004(27):486-488.
[4]吳劍,李建設.青年女性著高跟鞋平底行走時步態的生物力學研究[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3):9-11.
[5]程亮,等.鞋跟的生物力學特征[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44):8944-8955.
[6]于亞光.青年女性穿不同高度鞋跟行走時步態、足底壓力生物力學特征的研究[D].濟南:山東體育學院,2014:39-41.
[7]劉華.高跟鞋對成年女性行走時軀干、下肢運動協調的影響[D].福州:福建醫科大學,2011:19-25.
[8]郝琦,顧耀東,李建設.高跟鞋不同外底接觸面對下肢運動學的影響[C]//第十五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學論文摘要匯編.2012.
[9]陳奕男,閆紅光.對穿高跟鞋人群步態的生物力學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9,2(31):33-35.
[10]沈文文.青年女性被動提踵下“跑”的運動生物力學研究[D].寧波:寧波大學,2014:19-20.
[11]沈文文.青年女性被動提踵時慢跑的下肢運動學研究[C]//見:第十六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學論文集.2013.
[12]時會娟.鞋跟高度和粗細對青年女性下樓梯步態的影響[C]//見:第十六屆全國運動生物力學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2013.
[13]榮明,孫棟.女性穿不同高度拉丁鞋跳舞時下肢主要肌肉sEMG信號變化的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14(7):101-105.
[14]榮明.不同跟高女式拉丁舞鞋之生物力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18-42.
[15]王佳音.女式拉丁舞鞋結構與功能的生物力學功效研究[J].科技信息,2008(27):144-146.
[16]榮明,李建設,顧耀東.拉丁舞運動中的足底壓力分布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8(4):113-115.
[17]李博,謝春香.桑巴舞前進WALK步中身體髖膝關節角度的變化特征[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2,4(28):88-90.
作者簡介:顧凱凱(1993—),男,浙江紹興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運動力學。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7(a)-0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