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冬(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貴州貴陽 550018)
傳統養生導引術引入高校學校體育的可行性研究①
劉新冬
(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貴州貴陽550018)
摘 要:在現代社會,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及人們惰性的增強,各種“文明病”不斷的產生,身心亞健康問題成為令人頭疼的現象。學生這一特殊群體也在這種背景下面臨各種身心問題,并且日益嚴重,尤其是大學生。而傳統養生導引文化正是解決這種身心亞健康問題的有效方式之一。但由于現代化進程的日益加劇,包括傳統養生導引術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面臨著不斷丟失的危機,如何讓良好傳承中國傳統養生文化已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將導引術引入學校體育,既能解決當今大學生出現的身心亞健康問題,又可借助學校平臺,傳承導引術乃至中華傳統養生文化,是雙贏的局面。該文利用文獻資料法、觀察法、調查法、數理統計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討論將導引術引入高校學校體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且對導引術引入學校后如何開展提出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導引術引入學校體育可行性
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然而隨著社會現代化進程,傳統文化正在不斷丟失,其中導引術也不例外。而導引術是解決現代社會人們“文明病”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如何發展與傳承導引術就顯得尤其重要。該研究將以中國傳統導引術的傳承與在學校體育的開展為主,通過文獻資料法、觀察法與調查法進行研究,為傳統養生導引術乃至傳統文化運用于學校提出建議、提供參考,已獲得有效促進傳統養生文化與我國高校學校體育共同發展的局面。
1.1研究對象
傳統養生導引術;導引術引入學校體育的可行性。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內容的需要,通過網絡、期刊檢索以及圖書館查詢等手段獲取相關的資料,并進行系統的整理、分析、研究與歸納,制定出研究方案。
1.2.2觀察法
深入社會體育活動,對傳統養生導引術的傳承、開展、鍛煉價值等進行觀察;[1]深入不同的高校學校,對已部分的將傳統導引術引入學校體育的實踐進行觀察。
1.2.3問卷調查法
為了能較充分的了解傳統到引文化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價值和傳統導引術進入學校體育的實踐過程方面的資料。我們對貴州省5所高校(貴州大學、貴州師范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的300名學生,貴陽市黔靈山公園的中老年健身愛好者進行問卷調查。
1.2.4訪談法
筆者對貴州省體育局、貴州省部分高校的領導以及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學校體育有很深研究的教師進行了訪問,對與該研究相關的一些問題做了更深一步的咨詢。
1.2.5數理統計法

表1 學生對導引術的興趣情況

表2 對于學校開展導引術的態度情況

表3 對自己身心狀況的評價
應用SPSS16.0軟件對回收的問卷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1.2.6邏輯分析法
對所獲得的文獻資料以及問卷、訪談資料,依據研究內容運用分析、比較、歸納、演繹與綜合等邏輯方法進行分析整理,推理出該研究的邏輯層次,細化研究框架,進而推導出研究結論。
2.1導引術的概念
關于“導引”一詞,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定義為:“按照一定規律和方法進行的肢體運動及呼吸吐納,以防病保健的方法。”這個解釋雖然不一定很全面,但還是比較合理。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到導引術的一個特點:即偏向肢體運動形式的鍛煉方法。綜上所述,導引術我們可以解釋為:按照一定規律和方法進行的肢體運動,以鍛煉筋骨,暢通經絡,平衡陰陽的治病養生方法。
2.2導引術引入學校體育的必要性
雖然大學生身處學校這一相對單純的環境下,但來自各方面的有潛力也導致了這一群體身心狀況普遍不夠良好,大多數已處于亞健康狀態,甚至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對于這種狀況,無論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顯得無計可施。而中國傳統養生中的導引術,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能從心理精神上對人起到良好的調節作用,這正好可以有效調節當代大學生的身心亞健康狀態,對學生身心健康也有切實的益處。導引術之所以能夠有如此作用,是由于其特殊的鍛煉方式對于人身心兩方面起效果的原因。
第一,導引術對于身體有著很好養護調節作用,而且適合各種體質的練習者。
導引術有“引體令柔”一說,這里所說的柔,實際上也可以說成是“松”。松即放松,這是導引術在操練過程中對身體提出的最基本、最通用也是最核心的準則。松,則氣血得以通暢,人體正氣得以扶持,邪氣病氣受到沖擊,即中醫所謂的“扶正祁邪”,人體從病態逐漸恢復到正常的、健康的狀態。

表4 是否常有輕微不良情緒

表5 最容易出現的不良情緒

表6 導引術對身體健康的作用
第二,導引術對于精神心理方面,有著其他體育運動無法起到的調節效果。導引術的練習過程中,通過靜的方式以求得心態、呼吸乃至氣血的平和,消除病因的內因,同時又與“引體令柔”相輔相成,暢通氣血后帶來氣血的充盈強盛,抵御外邪,最終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當今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而當前學校體育,以西方競技體育運動為主要內容,可以提高學生敢于競爭、用于進取的精神,但沒有、也不能解決現代大學生面臨的身心問題。我國傳統養生文化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而傳統養生文化中的導引術又簡便易行,更適合引入學校體育。
2.3導引術引入學校體育的可行性
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充分看出導引術對于大學生在養身乃至養心方面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下面我們來討論一下導引術在學校體育開展的可行性。
2.3.1學生的需求情況分析
從表1數據我們可以看出,66%的人在聽到導引術的簡介后表示感興趣。這就為導引術進入學校奠定了基礎。
表2調查顯示,72%的受訪對象對于在學校開展導引術表示贊成。而不贊成者的理由,大多是認為這類運動更適合老年人,而不適合學生,這從側面反映了大多數人對導引術的不了解。
2.3.2學生身心健康調查情況
表3~表5調查顯示,82%的學生認為自己經常會有不良情緒的出現,74%的學生認為自己處于輕微亞健康狀態,并且在最容易出現的不良情緒調查中發現,70%的學生會出現郁悶的情況,這是現在大學生中非常流行的一種情緒,這再次證明了大學生心理的輕微亞健康及亞健康狀態。
2.3.3對導引術練習者人群調查情況分析
表6中顯而易見,上面的數據表明大部分的練習者認為導引術對自己的身體狀況與心理狀況是有好的作用的。
2.3.4有利于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
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其宗旨是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和增強人民體質。很顯然,全民健身已經成為我國現階段群眾體育運動發展的主要趨勢。而導引術作為一種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具有豐富的健身功法,必然為我國的全民健身運動做出巨大的貢獻。調查表明,導引術功在全民健身運動中深受喜歡,重視程度高,應用十分廣泛。
2.3.5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導引術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具有其他運動項目無法比擬的獨特健身功能。導引術動作簡單易學,有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的作用。此外,導引術還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學校開設導引術,有利于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鍛煉意識。
2.3.6導引術方便在學校體育中開展
首先,導引術安全性高。沒有劇烈的身體活動,都是柔和舒緩的運動方式,不會像很多體育運動尤其是競技類運動一樣容易造成運動損傷。導引術的練習要求放松舒展,沒有大強度、高負荷的活動,身體不會感到過度疲勞,練習過程中也不會產生不適的反應,這就是適合各種體質的學生練習。導引術沒有高難度的技術動作,不容易造成運動損傷,也不容易造成過度疲勞。其次,導引術沒有場地要求,有一塊空地即可練習,不會因為場地問題而影響上課。無需任何器材,學生可隨時隨地的練習,不會出現因器材不足無法協調而無法上課的現象。最后,導引術易于掌握。導引術動作舒展柔和,招式簡單,無高難度,易學易練,學生可以很快學會并且隨時用于日常鍛煉。
3.1結論
導引術是以道家和道教文化為背景,以傳統中醫學為基礎,與傳統武術技術相互融合的傳統養生術,是行之有效的養生方法。然而現代文化進程加劇的今天,導引術這種優秀的養生方法卻面臨著失傳的危機,而引入學校體育正式化解這一危機的有效途徑之一。同時,具有祛病健身,調節心理的導引術,也是解決現代化、全球化進程下的學生群體所面臨的心理壓力及健康危機的有效方法,在學校體育中開展導引術,一是利用學校體育這一良好的載體,為導引術的正確、完善傳承提供有力的保證,為我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傳承打下良好的基礎。二是學校體育業借助導引術的開展,彌補本身的不足,使學生在選擇競技式體育之外,能夠了解并學習到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養生文化與實際技術,在身體健康得以促進的同時,心理狀態也得到良好的調節。導引術引入學校將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3.2建議
(1)將導引術進入公共體育課程,像太極拳一樣普遍開展,對學生來說難度低,容易掌握,方便平時練習;對體育學院的課程則可更加深入和專業。
(2)組建社團,彌補學校內課外活動的不足,吸引更多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學,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提高;同時社團的訓練性質多為免費,在經濟上沒有門檻,可以說只要有時間、有興趣便可參與。
(3)加強導引術基本理論知識的教學。學生對導引術基本理論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導引術的掌握程度。學生只有深入、系統地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才能真正了解導引術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導引術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相應地會得到極大地提高。
(4)組織校內外競賽是在學校推展導引術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以競賽的方法開展導引術,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導引術,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與練習導引術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白晉湘.民族傳統體育教程[M].長沙:中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0:106-202.
[2]陳紅新.談民俗體育與學校體育的協調發展[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8,22(3):119-121.
[3]馮勝剛.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方法[M].貴州民族出版社,2011:302.
[4]教育部.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沈壽.傳統導引養生百法[J].中華武術,2000(12):32-35.
[6]張守平,王天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高校對策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7(7):107-109.
[7]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5-295.
作者簡介:①劉新冬(1987—),男,漢,山東省濱州市人,貴州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民族傳統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c)-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