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慶(南京曉莊學院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1171)
早期體育教育對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①
王曉慶
(南京曉莊學院體育學院江蘇南京211171)
摘 要:本課題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實驗法對南京曉莊學院附屬幼兒園小紅葉幼兒園隨機抽取的幼兒進行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教學,測量其對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發展所產生的影響并進行分析討論,得出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教學對幼兒的跑、力量,等運動項目的提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對幼兒的靈敏性、速度、柔韌、上肢投的能力、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進作用,能夠滿足幼兒好奇、好動的需求,能夠激發幼兒愉悅的心情,充分調動幼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有利于幼兒養成積極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培養幼兒的意志力、耐心、及自我控制力。
關鍵詞:早期體育教育幼兒基本運動能力實驗研究
在《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有明確規定,“實行保育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對幼兒實施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促進其身心的和諧發展”是幼兒園工作的主要任務。因此,幼兒園在對幼兒實施和諧全面發展的教育時,必須把“體育”放在首要地位,以此來保障幼兒的身體健康,增強幼兒的體質,為幼兒“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適量的體育運動是幼兒期得以全面發展的根本保證之一,體育可以促進幼兒身體機能和各項運動能力一級幼兒心理各個方面的協調發展。本課題為相關的主管部門有計劃、有目的地制定和實施早期體育教學的政策出謀劃策,以充分發揮出體育鍛煉對幼兒全面發展的最大作用為目標,為幼兒體育工作者開展合理有效的早期體育教學工作提供相關的理論依據和建議。

表1 幼兒運動能力之上肢投的能力對照表(N=30)

表2 幼兒運動能力之平衡能力對照表(N=30)

表3 幼兒運動能力之靈敏性對照表(N=30)

表4 幼兒運動能力之速度能力對照表(N=30)

表5 幼兒運動能力之柔韌性對照表(N=30)
1.1研究對象
本課題在南京曉莊學院方山陶苑小紅葉幼兒園3-6歲的幼兒中隨機抽取30名,進行實際的運動干涉實驗,測量體育教學對幼兒運動能力發展所產生的各方面影響,并對此進行研究分析,以探求組織得當、設計科學、有明確目標的早期體育教學對幼兒運動能力發展的影響。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本課題在實驗的設計、實施以及論文的最后撰寫過程中,為了了解有關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對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的歷史和現狀,該文研究者將“幼兒體育”作為題名檢索詞,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中國知網(CNKI)上進行了文獻檢索,從而發現,近十多年間的研究文獻比1996年前近20年的研究文獻還要多,筆者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歸納總結。
1.2.2訪談法
在實驗開始前,筆者對南京曉莊學院方山陶苑小紅葉幼兒園
的一線教師和園長,以及該幼兒園學生的家長進行了全面的訪談工作,大致了解了該幼兒園體育教學活動的具體實際開展情況,以制定有計劃、有目的的實驗方案;并向知名幼兒教育專家請教,向其咨詢了該實驗的方向、內容、方法等,認真聽取相關專家中肯的意見后,修改并確定了實驗方案設計以及具體實施手段等。
1.2.3實驗法
于2014年3月中旬至6月中旬共計3個月12周,對小紅葉幼兒園隨機抽取的30名幼兒進行具體實施,按照實驗方案進行一周5次,每次45分鐘,共12周的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在實驗前對30名幼兒的基本運動能力進行具體運動項目的測量,包括速度、力量、平衡、協調、柔韌等。實驗過程中要對被試樣本進行觀察和記錄,為被試者每人制定一個運動能力小檔案,詳細記錄被試者從實驗開始到實驗結束這段期間各項運動能力的變化,并在實驗結束后測量、統計30名幼兒的運動能力,最后對比分析研究實驗結果。
1.2.4數據統計法
將所測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處理所有的數據,并對所測的30名幼兒實驗前、后的各項運動能力數據進行檢驗、分析。
2.1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體育教學
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不是幼兒自己玩耍,而是通過身體活動和其他一些輔助性的手段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過程。隨著體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以及體育實驗經驗不斷累積改進,我國一些有遠見的人早就提出了體育要從小抓起、從幼兒抓起的戰略思想觀點,并將對幼兒的教育與培養四化建設的合格人才緊密聯系,把對幼兒的教育與培養高水平的體育人才直接聯系。目前很多超前發展的兒童也在我國被發現,例如4歲時就與中國象棋大師錢洪發掛大棋盤對弈的蘭州市侯東明,人稱“神童”。對幼兒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兒童的運動潛力可以得到較早開發,并且還是人生性格基礎培養成期的一個重要階段。
2.2有關幼兒的基本運動能力理論
幼兒的運動能力,有的又將其稱為身體素質。美國學者所指的身體素質通常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健康素質,即與增強身體能力和提高健康水平有關的各種素質;二是運動素質,即與完成運動動作相關的各種素質,包括在各種體育活動中關鍵的技術動作等。日本名古屋大學的教授勝部篤美在《幼兒體育的理論和實際》一書中指出的身體素質包括的兩層意思是:有效地參加勞動和體育運動的能力為第一層意思;第二層則指抵抗力,即人體避免病原體侵襲和冷熱沖擊的能力。而劉馨在《關于身體素質與運動能力》一文中將幼兒的運動能力就稱為運動能力,她還指出幼兒的運動能力實質上是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受中樞神經系統指導和支配的肌肉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運動能力即人體各器官、各系統的功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綜合反映。該文所指的幼兒的運動能力包括幼兒的協調性、平衡性、柔韌性、速度、力量等。
本課題于2014年3月末對研究對象即30名幼兒的運動能力的各項運動項目進行實驗前的測量,包括力量、平衡、柔韌、速度、協調性等方面,于6月末對幼兒運動能力的各項目進行試驗后的測量,通過實驗的幼兒在實驗前后數據分析比較,發現幼兒體質發展變化很明顯,實驗后產生了顯著性差異,說明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幼兒體質的發展。在實驗中,通過對30名幼兒多種基本運動能力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對幼兒體質的提高有很大影響。
3.1幼兒上肢投的能力
本實驗通過投沙包練習來體現幼兒的上肢投的能力,在實驗期間,每周進行兩次課程的投的練習。首先讓幼兒自主投遠,針對幼兒投的動作進行糾正,使投的動作逐漸規范、正確;然后,引導幼兒怎樣發力,使沙包投的更遠;最后,在墻上或,者地面上畫圓,讓幼兒進行怎樣準確無誤的把沙包投進圓圈中的投準練習,來增進幼兒在投的過程中的方向感。
在實驗前后對幼兒進行投擲沙包項目的測量,由表1可知,在實驗前投擲沙包項目的平均值男生為2.0,女生為1.9,實驗后該項目的平均值男生為4.1,女生為3.4,經顯著性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的干涉對幼兒力量能力相對上有很大的提高,并且男生的力量高于女生,爆發力也較高于女生,因此在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時,應充分考慮男女生在這方面的不同特征。
3.2幼兒平衡能力
本實驗通過走平衡木來體現幼兒的平衡能力,每周進行兩次平衡木課程的練習。首先,在地面上畫一條寬20厘米,長10米的“小路”,讓幼兒走在“小路”里,腳盡量不踏出“路”外;然后,選擇一條長10米,寬度相似的路牙,學生走在路牙上,盡量不掉下,剛開始時,部分幼兒不敢走,或者需要老師扶,經過一段時間有計劃的教學后,幼兒都可以大膽的自己完成;最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前奏練習,幼兒可以獨立的走在一條長10米寬20米的平衡木上,并且成績越來越好。
在實驗前后對平衡木的成績進行了測量,由表2可知,在實驗前平衡木項目男生的平均值是11.1s,女生是11.6s,實驗后該項目的平均值男生5.3s,女生4.9s,經顯著性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有組織的,有計劃的體育教學的干涉對幼兒在平衡能力上相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女孩子的平衡能力與男孩子相比較好一點。因此,在指導幼兒體育活動時,必須要考慮男女兒童在這方面的不同特點。
3.3幼兒的靈敏性
本實驗通過10米折返跑來體現幼兒的靈敏性,每周進行兩次折返跑課程的練習。在教學中,首先,讓幼兒自由在跑道上跑,依據幼兒的跑的姿態、方向感等,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幼兒跑時的上肢、下肢動作和方向感逐漸規范;然后,強化幼兒跑的練習,使幼兒的跑姿更自然,幼兒在一次次的練習中,跑的時間也相應的逐漸縮短。
在實驗前后隊友進行10米折返跑項目的測量,由表3可知,在實驗前10米折返跑項目的平均值男生為10.4,女生為10.1,實驗后該項目的平均值男生為8.2,女生為8.0,經顯著性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所以,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的干涉對幼兒的靈敏性有很大提高。男女生之間沒有特別顯著的差異。
3.4幼兒的速度能力
在本實驗中通過20米跑的練習來體現幼兒跑的能力,每周進行兩次課程跑的練習。首先,在折返跑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跑過程中要素,例如擺臂、步幅、步頻,來增強跑的能力。然后,通過一些針對性的練習來增加幼兒全身力量,重點放在上肢和下肢上。
在實驗前后隊友進行20米跑項目的測量,由表4可知,在實驗前20米跑項目的平均值男生為5.6,女生為6.3,實驗后該項目的平
均值男生為4.8,女生為5.6,經顯著性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的干涉對幼兒的速度有很大提高。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幼兒的跑步姿勢、途中跑時的路線彎曲程度也相應的得到改善。
3.5幼兒的柔韌性
本實驗通過坐位體前屈來體現幼兒的柔韌性。首先,在跑的練習后,身體溫度處于較高的情況下,老師帶領幼兒進行有目的的拉筋練習;然后,每天帶領幼兒做利于發展幼兒柔韌性的幼兒操。
實驗前后隊友進行坐位體前屈項目的測量,由表5可知,在實驗前坐位體前屈項目的平均值男生為9.8,女生為10.9,實驗后該項目的平均值男生為10.5,女生為12.4,經顯著性檢驗p<0.05,有顯著性差異。早期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對幼兒的柔韌性有很大的提高,并且女生的柔韌性比男生好,因此在安排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中必須考慮男女生的不同特點。
本實驗按照大部分幼兒的身心特點,設計了走、跳、跑、投等一系列簡單的體育動作,從生理學和解剖學的角度出發,讓幼兒接受各種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將會對幼兒的肌肉、關節、骨骼、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產生一系列良好的影響。幼兒的骨彈性好、可塑性大,且不容易骨折。加上幼兒骨的新陳代謝非常旺盛,適當地讓幼兒參加有計劃、有目的的、科學設計的早期體育教學能促使幼兒骨直徑的增粗、骨密質增厚等。這一系列形態結構上的良好變化使幼兒骨的機械性能有較大的提高。適當地參加合理的體育活動能使幼兒的關節靈活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幼兒的任何一種身體運動都離不開肌肉的力量。因此適當鍛煉幼兒的力量素質很有必要,能為發展幼兒的其他身體素質奠定良好的基礎。劉馨在《學前兒童體育》中提到“在幼兒期,幼兒力量素質雖然還比較差,但如果幼兒能經常參加適當的身體活動,其力量素質會得到一定的提高和發展的”。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能使幼兒的肌肉不斷地克服阻力做功,能加強肌肉中蛋白質的合成、促進體內蛋白質的新陳代謝,還能增多肌肉中毛細血管的數量、增進肌肉蛋白質的含量,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環,使肌肉力量得以發展,肌肉組織的總體功能得到提高。此外通過讓幼兒參加有計劃、有組織的體育教學,可以加強幼兒胸肌、肋間肌、呼吸肌的力量,進而促進幼兒的呼吸系統的發育,使幼兒呼吸系統的功能更加完善齊全。幼兒心臟的重量和容積都遠遠比不上成人,運動則可以讓幼兒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提高。幼兒時期,一般神經過程興奮與抑制的發展不均衡,興奮過程占相對的優勢,外在表現為活潑好動,注意力不能很好的集中,但學習和掌握動作比較快。不過也存在精確分化能力差,興奮容易擴散,動作不準確,明顯的多余動作和錯誤動作多等問題。適當的身體運動能加深幼兒大腦皮層的抑制,使興奮和抑制和諧共存,達到最優相處模式,進而改善幼兒神經過程發展不均衡。
幼兒跑的能力主要能反映以下兩方面:肌肉收縮與放松交替的快慢程度,幼兒神經系統的靈活性。跳則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幼兒神經系統對肌肉活動的控制、調節作用,幼兒腿部肌肉本身的機能狀態情況主要通過幼兒跳的能力體現。評量幼兒的靈敏性的則可以通過5米來回折返跑來實現,靈敏性即身體對外界條件的改變做出準確而快速的反映的能力。它是幼兒神經系統的控制、調節能力,神經系統的靈活性的充分體現。坐位體前屈則評量的是幼兒身體的柔韌性,它主要體現了人體活動時肌腱、韌帶、關節、肌肉的活動范圍以及伸展能力,還有神經系統支配骨骼肌的機能狀態等。幼兒的平衡能力指幼兒肌體能使身體處于穩定狀態,對抗破壞平衡外力的能力。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適當的體育運動能使幼兒的骨骼、肌肉、關節以及神經、呼吸、心血管系統等都能產生一系列適應性的變化發展,這些變化發展在幼兒的肌體里自行綜合,反過來又會促進幼兒各項運動能力的提高。反映了經過仨月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后,幼兒的靈敏性、協調性、柔韌性、平衡能力、速度、力量等都有所提高。李長征等在《對幼兒運動潛力與早期體育的探討》中也從生理學的角度指出:人出生后,各器官系統的功能會逐漸發展、成熟,人在3歲時已經基本具備了發展和提高運動能力的可能性。因此遵循科學的幼兒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使幼兒接受適宜的運動刺激,幼兒的各項運動能力都能得到發展和提高這一觀點是合理的,該實驗結果證實了這一觀點。
5.1結論
(1)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對幼兒的力量、跑、反應等的運動項目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2)有組織有計劃的體育教學對幼兒的投的能力、靈敏性、速度、柔韌性、平衡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3)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有計劃、有目的的早期體育教學,滿足幼兒好動、好奇的需求,不僅能夠使幼兒有歡樂的心情,還能激發幼兒積極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有利于幼兒養成積極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培養幼兒的意志力、耐心、及自我控制力。
5.2建議
(1)相關部門重視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的重要性,建立明確的體育目標。
(2)增加幼兒園體育的經費投入,場地要達標,增加體育設施、器材等。
(3)聘請專業的體育教師,特別是男性的體育教師。
(4)重視安全防護措施,如設施要符合幼兒身心的需求,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幼兒身心發展亮紅燈[N].中國婦女報,2005-2-19.
[2]李長征,陶建.對幼兒體育潛力與早期體育的探討[J].教學科學,1997(2).
[3]陸克儉.我國幼兒體育改革二十年回顧[J].早期教育,2003(4).
[4]齊春霞.幼兒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山東教育,2003(36).
[5]楊月敏.論述體育游戲對學前兒童健康人格的影響[J].浙江體育科學,2005(4).
[6]冷小剛.幼兒園體育如何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J]早期教育(教師版),2005(7).
[7]曹俊鳳,吳秀錕.幼兒園體育游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嘗試及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7).
[8]黃文英,王燕.幼兒基本運動能力分析研究[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9(2).
[9]于友林,張建國.3~6歲幼兒運動素質增長發展的初步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2(5).
[10]劉馨.學前兒童體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①基金項目:2012年度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早期體育教育對幼兒基本運動能力發展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2012JSSPITP2030)。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he Children's Basic Movement
Wang Xiaoqing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Jiangsu Nanjing 2111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dopts literature data method, interview method, experimental method of Nanjing xiaozhuang University affiliated kindergarten small leav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the children'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lan, organization, measuring its impact on children's development of basic movement ability and discussed, has the very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planned, organized sports the teaching of children ran, strength, such as sports, on children's sensitivity, speed, flexibility, balance ability, upper extremity cast ability have a good deposit into the role, to meet the children's curiosity, active demand, can stimulate the children's feelings of pleasure, to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the children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interest, help children develop a good habit of physical activity, children will, patience, and self-control.
Key Words:Early Physical education;Child;Basic exercise ability;Experimental study
課題來源:2012年度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a)-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