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秀(聊城大學體育學院 山東聊城 252059)
淺談聊城大學龍舟隊現狀與發展策略
林國秀
(聊城大學體育學院山東聊城252059)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據統計法對聊城大學龍舟隊進行了實證的調查和分析研究,發現聊城大學龍舟隊在以往的中華龍舟大賽和中國龍舟公開賽上均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但聊城大學龍舟隊存在學生流動性強、訓練時間與學習時間相沖突、水上經驗不足、技戰術不穩定、資金缺乏等制約因素,必須依靠學校的積極倡導和大力宣傳來推動,爭取社會資源的支持和創新發展,使聊城大學龍舟隊更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龍舟現狀發展策略
龍舟作為深受群眾欣賞喜愛的體育項目,歷史可謂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有著旺盛的生命力,在民間開展已有2000多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龍舟運動在全國各地高校也興盛起來。龍舟項目在近10年推廣較好,以在全國設立分站賽比賽和各所高校的推廣的形式逐漸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娛樂中。聊城大學龍舟隊于2002年成立,2005年被評為中國龍舟協會“副主席單位”,2006年國家教育部正式批準聊城大學招收高水平龍舟運動員。國家教育部共在全國批準九所高校招收高水平龍舟運動員,聊城大學即為其中之一,并且為山東省唯一一所。聊城大學龍舟隊現有男、女兩支隊伍,常年堅持訓練,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比賽。該文對聊城大學龍舟隊進行實證的調查研究,客觀地呈現其發展現狀,揭示其發展的特征及優勢,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合理建議,推動聊城大學龍舟隊更快更強。
1.1研究對象
該文研究的對象為聊城大學龍舟隊成員。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
通過聊城大學圖書館豐富的圖書資源和中國知網廣博的論文資源,對大量圖書和閱讀大量文獻資料進行閱讀獲得基本信息,確定研究的目的和范圍,之后進行具體分析,為課題的研究和論文的寫作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1.2.2問卷調查法
向聊城大學龍舟隊的隊員發放了50份問卷,收回50份,回收率達到100%,其中的有效問卷為48份,有效率為96%。在這50名成員中,有32名男隊員,18名女隊員,通過統計問卷的回收情況,發現隊員們都積極配合,進行了認真填寫,因此,調查情況基本屬實。在問卷收回后,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數據統計,并對統計結果進行分析和研究。
1.2.3數據統計法
通過具體的計算統計整理實驗數據,并進行分析研究。
2.1聊城大學龍舟隊現狀與分析
表1 男女隊員所在年級分布
表3 聊城大學龍舟隊訓練內容安排
表4 聊城大學龍舟隊訓練時間安排
表2 聊城大學龍舟隊參加比賽獲獎情況
2.1.1聊城大學龍舟運動開展狀況的調查分析
聊城大學龍舟隊現有男、女兩支隊伍,1名教練員,近50人次,分別來自體育學院和各學院的高水平學生,他們常年堅持訓練,多次參加國內外重大比賽。聊城大學龍舟隊秉承“齊心協力、敢為人先”的宗旨,勵兵秣馬、勇于創新、追求卓越,不斷探索龍舟競技的制勝規律,為山東省、中國高校爭取更多更高的榮譽,為校園文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隊員的刻苦用功是龍舟隊取得優異成績的關鍵,龍舟是體能類運動項目,吃苦耐勞是運動員的首要品質。訓練期間,隊員肩扛劃漿、騎車趕赴東昌湖,烈日當頭,赤膊上陣、揮汗如雨,秋末時節手握漿柄,戰瑟瑟秋風。隊員的手掌無數次被漿柄揭去掌皮,屁股被船體磨爛更是家常便飯。超負荷訓練,鍛造了學生鋼鐵般的意志。聊城大學龍舟隊這支高素質的大學生隊伍不但有著極強的團結協作精神,更有著北方男孩高大健壯的身材,和強勁的爆發力,將比賽中精神技巧與體能完美融合,這才是龍舟比賽的真正運動精髓。平時的聊城大學龍舟隊半讀半訓,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利用午休時間頂著烈日驕陽,積極訓練,風雨無阻。
2.1.2聊城大學龍舟隊隊伍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聊城大學龍舟隊現有男女兩支龍舟隊,但只有1名教練員。聊城大學龍舟運動開展的氛圍還是不錯的,龍舟運動作為高校中的一種新興項目,參與的人數不夠眾多,且對隊員身體素質要求較高,據調查80%的隊員來自體育學院,16%的隊員來自于各學院高水平,4%的隊員來自于全校選拔。從表1可以看出60%的隊員來自于大一,20%的隊員來自于大二,16%的隊員來自于大三,4%的隊員來自于大四,從來源分布可以看出聊城大學龍舟隊在隊員的選材方面存在很大的流動性,這樣不利于整個隊伍的成績發揮,但由于隊員來源較廣,組隊時間較長,人數適當,因此龍舟隊隊伍的整體狀況較穩,有利于整體隊伍的成長,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2.1.3聊城大學龍舟隊隊伍基本情況的調查分析
聊城大學龍舟隊自成立以來,共參加了33場重要比賽,獲得省級以上比賽冠軍28項,亞軍22項,季軍23項。其中獲國際級比賽冠軍9項、亞軍11項、季軍3項、4~8名2項;獲國家級比賽冠軍14項、亞軍8項、季軍20項、4~8名22項;獲省級比賽冠軍5項、亞軍3項。為國家、山東省、聊城大學爭得了榮譽,成為中國高校龍舟事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由表2可以看出聊城大學龍舟隊參加比賽的獲獎情況,無論是在參賽級別還是獲獎名次中都占據很高的比例,說明聊城大學龍
舟隊外出比賽的機會很多,實力在不斷提升,通過比賽可以看出聊城大學龍舟隊的整體部分還是比較穩定的,但一些技戰術不太穩定,在平常的訓練中還是可以主要抓技戰術的訓練。
2.1.4聊城大學龍舟隊訓練情況的調查分析
從表3和表4中可以看出聊城大學龍舟隊的訓練內容和訓練時間的安排是比較科學的,符合龍舟運動發展的要求與特點,從表3中可以看出聊城大學龍舟運動有自己的訓練方式與特點,根據自己存在的問題來改正,逐步提高其自身能力。從表4中可以看出聊城大學龍舟隊每周平均訓練次數3.32次,賽前平均集訓次數29.5次,由于聊城大學隊員在學習課業的同時進行訓練,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間與職業運動隊難以相比,限制了競技水平的提升,所以針對大學生訓練的獨特性制定計劃很重要,聊城大學龍舟隊無論是在內容和時間安排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
2.2聊城大學龍舟運動的發展策略
2.2.1校領導加強對龍舟運動的重視程度
龍舟運動的發展必然要走向現代化,競爭更加公開和公平,訓練手段和技術戰術更加科學和規范,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合理,娛樂性和觀賞性更加強化。這就要求校領導的對龍舟運動的高度重視,校領導應制定龍舟賽事產業扶持政策,通過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外龍舟比賽加深對龍舟運動的認知,宣傳龍舟文化與精神。21世紀以來,龍舟運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演繹出具有獨特魅力的國際大學生龍舟賽。龍舟競渡這項古老的運動更加煥發出誘入的光芒。龍舟運動走進校園,納入高校課程教學意義深遠,可以加強大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樹立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集體意識,拓展大學生綜合素質。因此校領導應該以高校課程教學作為平臺,運用高校教育相關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根據國家相關政策結合龍舟運動的特點,以培養更多龍舟人才,促進龍舟運動的發展,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2.2.2加強龍舟訓練場地設施的建設
目前在33個中國大學生協會賽艇與龍舟分會的會員高校當中,聊城大學龍舟隊的訓練裝備處于中游水平,訓練生活中補貼排名倒數。東北電力大學曾興建立“蕩漿池”,滿足了冬季訓練的實戰需要,購置力量訓練器50余件、測攻儀20多臺,添置了運動能力檢測設備。像東北電力大學、北華大學等北方高校,紛紛在南方建立訓練基地,龍舟訓練的系統性,聊城大學龍舟隊應該改善訓練條件。另外,新一輪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評估工作結束后,聊城大學只保留了水上項目,而山東省一直沒有設置龍舟高水平運動員測試項目,聊城大學龍舟隊應該建議省教育廳制定龍舟高水平運動員測試標準,以利于山東省龍舟運動的可持續發展。龍舟高水平運動員測試必須有廣闊的水域,水流緩慢或近乎靜水的河流湖泊;須有龍舟停靠的專用碼頭,碼頭地面須平坦、寬闊、堅硬,給隊員上下船提供方便;碼頭處要設有男女更衣室,更衣室須為可以遮擋風雨的室內場所,能夠容納所有隊員,為隊員更換訓練服裝提供方便,設男女衛生間,有男女休息室更佳。
2.2.3教育師資力量的投入
首先,龍舟運動是一新興項目,即使其歷史久遠。由于龍舟運動的實踐性非常強,其訓練理論體系還在不斷的完善中,目前我國高校龍舟教練員學習新技術的主要手段就是比賽交流。其次聊城大學龍舟隊現有1名教練員,監管男女龍舟隊,對于隊伍建設的全面性及長遠規劃層次不分明,邏輯不夠強,引進專業的龍舟教練員以及加強對現有龍舟教練員的業務培訓是提高聊城大學龍舟隊訓練水平的必要手段。
2.2.4訓練經費的來源
經費支持是高校開展龍舟運動的必要條件。由于龍舟運動能夠培養大學生同舟共濟的集體主義觀念,塑造大學生艱苦奮斗的思想素質,對于健康的校園文化的營造,和高校辦學理念的詮釋,學校社會知名度的提高都有著良好的效益。并且通過參加商業性的龍舟賽事,還可以積累比賽經驗,且與企業合作展開可使龍舟運動趨向職業化。
3.1結論
通過對聊城大學龍舟隊的現狀調研研究,可以發現學生訓練時間和學習時間存在沖突,因為隊員既要上好文化課,又要提高龍舟的專業水平,龍舟是一個團體的項目,必須依靠隊員團結一致才能調高成績,聊城大學龍舟隊能取得今天的優異成績已實屬不易,通過比賽他們有了保障,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檢驗。聊城大學龍舟隊隊員存在學生流動性強,每年都要有優秀隊員畢業,造成了人員流動性,這就與其他的職業隊拉大了差距,學校可以設立一些獎勵措施留住優秀隊員。聊城大學龍舟隊從事龍舟運動時間不長,沒有充足的比賽經驗,技術水平不穩定,隊員沒有充足的時間訓練,只是在比賽前集訓,這樣動作技術可以得到穩定提高,但是一段時間過后,隊員的技戰術動作隨之淡忘,造成了隊伍整體不穩定。聊城大學龍舟隊在在學校的宣傳力度不夠,只通過校廣播站、校電視臺和龍舟網站,要想加大龍舟運動的宣傳力度,只靠這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宣傳到位,得到更多同學的認可,聊城大學龍舟運動才能更快更強。
3.2建議
在校學生的訓練時間和學習時間難免會有沖突,特別在比賽期間,更是無法避免。對此需要對隊員進行全力支持,做好統一安排,幫助學生安排補課、調換課程、安排另行考試等。
每年都有優秀的隊員畢業離開學校,使得人員流動性較強,每年隊伍中的人員都是新老結合的情況,這和成熟隊相比差距很大。建議隊伍中可使一部分老隊員留下,將新老隊員的比例安排適宜;龍舟隊可自行多組織比賽,以使隊員盡快磨合和適應。
劃龍舟的技術和皮劃艇在技術上有一些相似性,因此可以從皮劃艇隊員中選材,這樣可使隊員較快適應訓練和比賽的節奏,取得優異成績;還可從民間聘請經驗豐富的教練或運動員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指導;要讓隊員們多多觀摩比賽;在條件允許時,增加參加比賽的頻次,以增加經驗,鍛煉隊伍。
除此之外,還要充分利用校報、網絡、電視等媒體,加大對大學龍舟運動的宣傳力度;多與媒體的合作,擴大龍舟運動的影響力;對在大學舉辦的重要龍舟比賽現場直播,并爭取社會、企業的贊助與投資,辦好比賽、辦活比賽,辦出規模,辦出影響,辦出特色。
參考文獻
[1]國家體育總局.全民健身計劃綱要[Z].
[2]劉民雄.龍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79-681.
[3]李瑞岐.龍舟文化研究[M].貴州民族出版社,2001:75-76.
[4]中國龍舟協會技術委員會,裁判員委員會.龍舟競賽規則[Z].2005.
[5]趙克.現代體育思想與校園文化建設[J].體育學刊,2002(5):93-95.
[6]劉靖南.面向21世紀的龍舟競技運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4):458-459,484.
[7]李世平.析龍舟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J].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學報,2007(1):59-64.
[8]萬建忠.龍舟競渡活動的歷史淵源[J].體育文史,1995(3):44-46.
[9]蔣立忠.論龍舟文化的三個發展階段[J].云夢學刊,1995(2): 1 3 -1 7.
[10]胡惠林.文化經濟學[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8.
中圖分類號:G80-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6(b)-0247-02